诫子书 教学设计
课题 知识与 能力 教学 目 标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板 书 设 计 提出论点 治学 静以修身 正(静)反(躁) 俭以养德 修身 词句翻译、课文背诵、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诫子书 课型 新授 (1)诵读课文,掌握词句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以朗读法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教学中,采用讲授法、点拨法、练习法。 课件
教教(一)导入新课: 1说说他是谁: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出示幻灯片:对联) 2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字孔明,人称卧龙。 师活动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根据对联内容猜人物。 介绍作者情况 师: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 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这样的一位历史名人,这样的一位智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激者,他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发学习欲望。 聆听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对我们也是一种启迪。 (二)朗读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 要求: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出示幻灯片:生字) 3、学生仿读 提示:注意朗读节奏 说说题目含义 听录音,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识记生字,了解节奏,学生仿读。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示幻灯片:朗读节奏) 4、指定学生朗读,余生评价,后齐读。 (三)展示目标 (四)学生自学 朗读课文,余生评价。 齐读课文 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译读课文。 2记录词句、内容疑点,或自学发现。 (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合作: 学生自学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2记录词句、内容疑点,师生梳理: (1)词语: 或自学发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去;遂成枯落 (2)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3)课文理解: ①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集体交流,明确识记。 练习巩固:词句翻译 思考讨论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交流明确 表达了他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②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 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淡泊、立志、惜时) (双重否定、对偶句)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③请找出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正反对比论证法 (出示幻灯片:知识梳理) (六)巩固练习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你最(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2)做《伴你学习》,巩固词句翻译。 (3)背诵 指导: 课文论述过程:论点——淡泊——治学、立志——惜时 语言特点:对偶句 (出示幻灯片:课文背诵) (七)课堂总结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做练习 听讲,理清文脉,把握句式特点。 背诵课文 交流学习收获 2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做检测题 以养德”。 (八)达标测试 1解词:淫慢\驰 2译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默写课文 (九)作业设置: 1、巩固背诵,积累警句。 听记作业 2、搜集关于“淡泊”、“立志”、“惜时”方面的诗句、名言, 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 (出示幻灯片:家庭作业) 本文语言多采用对偶,节奏感强,很适宜朗读,而朗读也正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朗读教学:一是听录音,进行仿读;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教 学 反 思 评价,进行反复朗读。从教学效果看,这种形式是很有效的,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背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贯彻“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的要求,“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提问、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主要体现在朗读环节、自学环节。“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主要体现在质疑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对其他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比如对其他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等。 教学过程应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诵读时,我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又如背诵时,我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特点、文章的脉络;再如质疑文本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质疑。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对教材的处理还有欠妥之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