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
熊华勇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因素即写作受体因素;客观因素分为三方面:一
是写作客体因素;二是写作主体因素;三是写作载体因素。一句话,作为写作活动系统之子系统的写作四体都是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
关键词:写作受体 解读 制约因素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简称写作四体)组成的。写作活动就体现为写作四体之间互逆互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广义的写作活动是指写作主体借助写作载体这个中介与写作受体进行的精神交流活动,他们交流的内容是对写作客体的认识、感悟、发明、发现和创造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写作受体的阅读、接受和反馈,是写作活动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写作理论对写作受体接受的研究仍显薄弱,许多问题尚未触及。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欲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从写作活动系统可以看到,影响这个系统交流和循环的因素也就是写作四体。相应的,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同样也是写作四体。以下将分别论之。
一、写作受体自身的因素
主体间借助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交流,从逻辑预设上,已对交流双方提出了基本要求,比如,正常的感受器官,共同的语言文化知识,基本的文体知识,生活阅历,自我交流和人际交流的能力等等。对于写作受体的阅读、接受活动来说,影响受体解读的自身因素主要有:身心感受素质;文化知识修养;生活阅历修养;世界观价值观等。
(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这是对写作受体进行一切交流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这里排除因先天因素或后天原因导致的某些重要感受器官的功能丧失或出现障碍的主体)。
人的身心感受器官,按照其功能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感受器:眼、耳、鼻、舌、身;二是内部感受器即人脑。这些感受器在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时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如果人的某一外部感受器出现问题,导致其功能障碍乃至功能丧失,则必将影响其与外界的交流水平和质量;如果人脑这个内部综合感受器出现障碍,则严重影响其与外界的交流水平和质量。
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的最基本的表现是:具有正常的外部和内部感受器官和分析器官,并能用这些器官正常地感受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通过综合分析器官的反馈,调适身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平衡关系。
我们知道,联系和发展是世界的普遍本质,“联系”强调了世界万物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换一种说法,可以表述为:世间一切事物均在以自我交流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与其他事物的物质交换。人这种特殊物质也不能例外,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了精神交流、符号交流等形式。“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体物质自身运动变化的过程,一是自然界整体运动变化的过程。综合起来看,就自然生命体来说,一个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特定的方式实现与其他事物的物质交换。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交流”是世界的普遍本质。
写作受体—读者,首先是一个自然生命体或自然存在物,然后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命体—人。作
1
为自然生命体,他要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必须通过作用于外部自然界的活动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作为高级生命体人,他必须按照人类规范、人的方式,通过劳动,通过实践,一方面满足自己作为复杂生命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人类的存在与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及促进人与他者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的这些高级需要,已内在的规定了人既应要加强与自然界的交流,更应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高级形式就是通过抽象的符号进行信息的传递。写作活动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进步的高级交流活动,自然地规定了人有认识解读文章的需要。这样,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就必然成为读者解读的先在前提。
(二) 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受体以先天的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的接受系统教育、主动学习、体验、实践等而培养习得的综合素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化修养,知识修养。(一般而言,一个人修养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统一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两分或三分等等,也不存在先后,除非做研究要进行分析而不得已为之。)
大家知道,知识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是各民族不同的。虽然两种修养不能截然两分,但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是必要的。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规律、真相的系统揭示,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等,强调的是事实世界的客观性;而文化(从与知识比较的意义上说)主要体现为特定民族的人运用知识,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等所形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实践方法,习俗习惯等方面,强调的是实践世界的主观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明显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凸显了不同民族在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运用知识制造科技产品方面又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比如:汽车、飞机、电脑、核弹、飞船等的制造,其知识原理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又是一个语言的世界,更是一个属人的实践世界、文化世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既积累形成了关于物质世界的丰富的知识理论,也积累形成了人类利用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的丰富的文化成果。而人类传承这些知识理论、文化成果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的文本或文献资料,也就是文章或著作或书籍等。作为生活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级生命体—写作受体,读者要实现自己身上肩负的三大使命,以承前其后,继往开来,既必须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尤其关键),使自己的知识在突出专业优势上变得广博起来;又必须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既要把握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又能明确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大环境中,以优秀读者身份进行高效的文本解读。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1]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修养
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形成,是以系统的学校教育、书本的阅读、学习为基础的,偏重于间接的生活体验,而间接生活体验的实现又必须以直接生活体验为基础。这里讲的“生活阅历修养”就侧重于直接生活体验。
文本解读体现为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如果受体缺乏关于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方面的生活阅历体验,那么这种对话交流的质量将严重下降,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要求读者必须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活面,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强自己的直接生活体验,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修养。
从文本与生活的关系来说,一切文章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从生活中来,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接受社会生活的检验和修正。而要完成接受社会生活检验的任务,读者的解读实践就是重要的一环。如果写作受体缺乏相关的直接生活体验,那他就不能顺利完成检验任务来促进知识理论的更新和完善。
因此,我们要解读好文章,就需要加强直接的生活体验,尽最大可能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要正
2
确解读文章,先要解读好生活。坐井观天,闭塞视听,必然孤陋寡闻,不仅不能对文章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更不能完成检验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
一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修养呢?其途径无非两条:一是“行万里路”,一是“读万卷书”。显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结合起来,才是较理想的途径。所谓“行万里路”是指一个人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直接感受、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等)。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即使人能穿越时空也因时间精力经济条件等限制而缺乏现实性。相对而言“行万里路”是指一个人尽可能扩大生活面去直接感受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这同样也很难实现。可以看到“行万里路”强调的是直接生活体验。所谓的“读万卷书”指通过广泛阅读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文献著作,来间接地提高生活阅历修养的方式。人类文明累积的经典文献著作浩如烟海,即使皓首也不能穷经。可见“读万卷书”也不易实现。但比较而言,“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更具有可行性,它强调的是间接生活体验。因此,要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修养,必须以直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间接生活体验为主导,以改造世界为旨归,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辩证的统一起来。
(四) 先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世界观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问题,落实到人生层面便是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一句话,生活意义的问题,就是世界观的核心。在思想史上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形而上学世界观与辩证法的世界观,有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与消极悲观的世界观,先进正确的世界观与落后错误的世界观。世界观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价值关系或意义关系。世界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人类存在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其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对他自身的影响也许是不足道的,但个体更重要的身份是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存在,如果他坚持错误的世界观来为人处世,就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一个人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存在身份:我是一个社会公民、世界公民、宇宙公民,应该用正确的世界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通过这种言行来促进或推动这个世界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努力去建造一个富于诗意的意义世界。
既然世界观的核心是生活意义的问题,那么主要是哪些人在思考、研究、表现、建构“意义世界”呢?很明显,主要是人文学者和文学艺术家。这里我们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看,主体的世界观在创作和解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从而明白世界观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人们常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塑造灵魂、守护家园的使命,其作品就是对“意义世界”、“精神家园”的思考、探索、表现和建构。如果作家的世界观出了问题,其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将是非常恶劣的,因此文学写作主体—作家必须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
同理,作为文学文本的接受者,读者也应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才能通过作品中介与作者展开良好的对话,共同去创造人类美好的家园。前已述及,读者要解读文章,先要解读生活,实质上就是要求读者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
二、写作客体的因素
写作学一般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来界定“写作客体”:指与写作主体建立对应关系,进入写作主体视野,被写作主体反映、认识、描摹、评价和表现的特定对象。凡写作主体所面对的一切对象,无论主观或客观、物质或精神,都可能成为写作客体,但并不就是写作客体。
——这种意义上的写作客体不能等同于“社会生活”。而相对于写作受体来说,这时的写作客体是指读者所生活的世界,可以等同于完整的社会生活。因为读者在解读时总要拿生活世界的事实标准来衡量和解读文本。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作为主体的客体,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客观性、对象性、动态性、历史性、复杂性、无限性。这里重点讨论其动态性、历史性等性质对读者的影响。
3
所谓动态性,是指客体一直处在运动发展、变动不居状态,并与其他客体相互联系。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自然世界事物自身的变化发展在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状貌、新的特点、新的问题。这些新信息肯定影响读者的解读;二是主体的客体身份之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实践领域的扩大,主体的认识领域也随之扩大,认识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客体的认识也在不断扩展和充实。主体自身素养、观念、认识等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三是随着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发展,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新成就不断出现,这意味着新的客体也在不断涌现。这些来自人类世界的新信息同样影响解读。
所谓历史性,是指以当下状貌呈现的所有客观事物都具有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客体是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影响的痕迹;另外,主体与客体是双向建构关系,兼有客体身份的主体总是处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中,其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体以什么历史眼光看待客体,客体就以什么方式呈现在主体面前。
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也说明了客体对象的复杂性和无限性。客体的无限性和复杂性常使主体产生强烈的无知感,而不同的主体在无知感、素养、能力等方面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主体本身也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客体、一个无限的小宇宙。—这些都表明了客体的复杂性和无限性影响读者解读。
从写作活动的交流性来看,读者的文本解读,表面上看是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之间的对话,实则是主体间借助文本中介进行的交流。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读者的文本解读这种主体间的交流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本质上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写作主体的写作产品看,写作产品(写作载体)是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互动交流的结果;二是从写作受体解读角度看,(借用接受美学的两个术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召唤结构之间存在着同化与顺应、再现与创造等复杂关系,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反映的是主体间文化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图式的对话。而主体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建基于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也就是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建基于解释学所揭示的前理解结构,其中的先行具有,作为前理解结构的要素之一,正是作为主体的读者与作为客体的特定社会生活相交流之结果。亦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始终受制于并服务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
“先行具有”(前有)客观上指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其核心构成因素有:社会环境、历史境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时代特征、物质条件等。可以看到,这每一个方面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平台,都会对读者的解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理,前见、前设对读者解读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三 写作主体的因素
这里的写作主体可以近似地看成文章的作者。作为写作产品的生产者,作者写作活动的存在是读者解读活动存在的先决条件,这已暗示了写作主体会影响到接受主体——读者的文本解读。前已述及,读者解读文章、与文本的交流,实质上体现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主体间的交流表现出以下情形:(一)共时态的横向交流。这又分两种情形:同空间同国度同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写作主体对读者解读的影响较小;异空间跨国度跨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作者对读者的制约较大。(二)历时态的纵向交流。这也分为两种情形:异时空同国度同文化的交流;异时空跨国度跨文化的交流。这两种情形,作者因素都给读者解读造成不利影响。具体说来,写作主体对读者解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时代因素。严格说来,时代因素属于客体方面,但由于它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鲜明烙印,并通过作品折射出来,比如,在异时空的解读中,因时代环境、物质条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让读者明显感到时空间距、文化间距、语言间距,给文本解读带来的困难,因此把它归为写作主体因素。
第二,个人因素。影响读者解读的作者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生平经历,理想抱负,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言说方式,读者意识等方面。
4
这里从异时空、同国度、同文化的文本解读情形来举例(限于篇幅,仅举一例)说明。比如作为一个当代中国读者,解读古典名著《红楼梦》,要实现读者与文本的较高质量的解读交流,作为小说作者曹雪芹,其所生活的时代因素、个人因素就成为读者解读《红楼梦》必须去翻越的一座大山。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理想追求、文化知识修养、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等主体因素,要想对《红楼梦》有一个全面深刻系统的解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四 写作载体的因素
写作载体,狭义理解就是指文章作品。读者解读文本,首先和直接遇到的制约因素就是写作载体因素。限制和影响读者解读的写作载体因素,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文章的内部构成要素;一是文章的体裁类型。
(一)写作载体的构成要素作为制约要素
写作载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题和材料(内容要素);结构和语言(形式要素)。这四个要素对读者解读的制约程度、深浅、大小不同。这里主要分析形式要素之一的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制约和影响。
认真追究起来,“书面语言”才是写作载体的实际承担者,而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有自身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其明显的缺点突出表现在以写作载体为中介展开的主体间的交流中。从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看,他经过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将自己要传达的信息,形诸文本,感性的世界图像变成一种抽象的文本符号。从写作受体的接受过程看,读者的解读是对写作载体施行一种逆向转换,从抽象的文本符号系统中抽绎出作者要传达的信息,重构感性的世界图像。问题是读者的逆转换所获得的信息与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信息之间很难划上等号,这在文学文本的解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章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 (2)文章语汇语句意义建构层; (3)文章段落篇章意义建构层; (4)文章意象意境意义建构层。
董小玉主编的《现代写作教程》有详述,此不赘。[2] (二)文章体裁类型作为制约因素
文章体裁是人类写作实践史的产物。几千年的人类写作历史,形成了丰富的文章体裁,可以简称为文体。不同的文体在语言风格、主题表现、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审美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必然对读者解读产生制约和限制。读者只有熟悉和把握不同文体的这种质的规定性,才能较好克服制约和限制,与文本展开高质量的对话。
为简单起见,我们按文章功用标准,可将文章体裁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性文体;二是超实用性文体。
所谓实用性文体,是指直接满足生活工作学习实际需要的文章体裁。这种文体又大致可分为三类:新闻类文体;应用类文体;理论类文体。
所谓超实用性文体即审美性文体—文学作品,是指不能直接满足生活工作学习之需要,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的文艺体裁。通常把文学作品分成四类: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戏剧类。
实用性文体和审美性文体的区别,人们已多有论述。宏观上说,务实性、实用性是前者的普遍特征;务虚性和审美性是后者的普遍特征;微观上看,二者在语体风格、内容真实性、主题表现、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审美要求、标题拟写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要求读者在进行不同文体的解读时应掌握不同文体的知识,有鲜明的文体意识。
如果深入到这两大文体内部去关注各自包含的小类乃至具体的文种,会发现在同一大类内部各个小类之间,同一小类内部不同文种之间,差别仍然存在。这对读者的解读同样构成制约和限制。不过,
5
人们发现,对实用性文体的解读相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制约和限制要小得多。大家强烈感到:阅读运用了象征或变形或意象或意境等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主题、形象、意象、意境等的理解,难度增加,制约性增强。
综合上述,可作如下概括: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因素即写作受体因素;客观因素分为三方面:一是写作客体因素;二是写作主体因素;三是写作载体因素。一句话,作为写作活动系统之子系统的写作四体都是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这本身凸显了“写作活动体现为写作四体之间互逆互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无限循环的运动过程”这一内在规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知音[M].转引自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8:438 [2]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1-72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riting receptor
Xiong Hua-yong
(School of Chinese Liberal Arts,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 441053,China)
Abstract: Bot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riting receptor. Subjective factor, namely the writing receptor factor; Objective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writing object factor; writing subject factor; writing carrier factor. In a word, as the subsystem of the writing activity system, the four factors above can all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riting receptor. Key word: writing receptor; interpretation; restraining factor
熊华勇(1963-),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联系电话:13972087707
电子邮箱:xhyxx1104@yahoo.com.cn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