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5-08-0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闫兵 渭源县清源镇河口学校 748200

【摘要】在“大德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和“两纲进课堂”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准确地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把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应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其他教育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语文教学中包含着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非常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的高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认为合格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所以,《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致善。”古人把德的培养贯穿于文献作品的学习中。今天,我们更应该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以优秀作品的真实情感熏陶学生,以文章中散发的浩然正气陶冶学生,以其中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大多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教育和感情色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巧妙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的接受德育教育,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渗透德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1.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恋》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恋”一词,问:什么是怀恋?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恋?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恋母亲,怀恋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2.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3.分析情感展示德育。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会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出来。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的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感情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三个和尚》时,可以将故事的形式揭示

课题后,再以柳枝为什么会“生机盎然—开始枯萎—亭亭玉立”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只要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享,与人交流,学会共处。

4.创设情景渗透德育。

小学的孩子们正处于十分好奇的阶段,可树性很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会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让学生写《国旗下的讲话》,事先教师要学生回忆平时校长、辅导员、大队长在国旗下的讲话内容:母亲节、感恩节、爱护公物教育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记忆,又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即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语文教师要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国徽》、《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四、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敬业态度,责任感,气质性格,道德修养,特别是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学生有意无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教师的为人处事方法。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责任感较强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感化。为此,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动学生,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人们常说:“体育不合格是废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这种说法我很有同感。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得到感化,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德育过程。对今日是学生,明天是师表的他们,教育应更规范。各学科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德育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将德育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执教者不仅要积极思考受教育者的取向问题,抓住智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更需要付出血汗,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自警,自信,自励的磨砺中实现“不教之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单片机课程设计—带有LCD的定时闹钟和温度报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