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最初由多拉德(Dollard, 1939)提出。他认为,攻击行为总是和挫折有关。当个体遭遇挫折后,总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最常见的就是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贝克威茨(Berkowitz, 1967)认为,挫折会导致个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提,但是否一定出现攻击行为,还取决于攻击线索等因素。 2)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强调攻击行为也是一种观察学习的过程。攻击行为的形成也是两个强化过程: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 3)社会信息加工观点。
该理论由道奇(Dodge, 1986; Dodge & Crick, 1994)提出,他认为,个体之所以表现出攻击行为,是因为存在一个相应的信息加工流程,该流程包括六个步骤:编码,解释,建构社会目标,产生问题解决策略,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反应执行(见书P349图10-1)。 4)GAAM模型
GAAM 是指一般情感性攻击模型(General Affective Aggression Model),该模型由安德森(Anderson, 2002)提出,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短时效模型和长时效模型(俞国良,2006)。
短时效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变量的输入、当前内部状态、评估过程和唤起状态。输入变量包括两种:人格变量和情景变量,这两种变量为下面的三个阶段奠定基础。内部状态包括三种:情绪状态认知状态和唤起状态,这三种状态互相影响,认知状态(如敌对思维)导致情绪状态(敌意)的形成,促使唤起状态(如心率)等的变
21
化。评估过程包括两个:自动评估和控制后的再评估。自动评估是指在事件发生后立刻进行的评估,控制的再评估则进程较慢且更为理性。结果输出就是最终的行为表现。相当于社火学习论。
长时模型强调,个体重复暴露在视频暴力游戏中,将学习并强化与攻击性相关的知识结构,包括攻击性的信念和态度、攻击性的知觉模式、攻击性的期望模式、攻击性的习惯为脚本、攻击性的脱敏。这些知识结构会导致攻击性个性成分的增加,导致新一轮的攻击循环。相当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5)综合理论——自负感受到威胁:人格、社会取向对暴力的联合解释。
4. 对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理论解释?它们分别具有哪些主要观点? 一、进化理论 1)亲缘关系理论
利他造成的损失小于利他的接受者得到的益处时,利他机制才会演化形成。遗传相关。
2)互惠利他理论
只要帮助者能够在将来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取得回馈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到进化。 3)社会契约理论
认为人类具有五种认知能力,以保证合作的进行。 4)多重选择理论
22
利他合作者在群体中相互帮助,而自私的人不存在任何帮助行为,欺骗者要想在合作群体中获得生存只能采取利他行为 二、决策理论
注意到需要帮助的个体;
对发生的事件做一个评估,是否必须提供帮助;
会考虑现场的人数,如果人数很多,则会发生责任扩散,助人行为的可能性降低; 对个体能力的评估,个体需要评估自己有没有能力进行助人行为,如果只有一个人,助人行为的频率会相当高;
个体需要对助人行为的代价和回报做一个评估,如果代价过高,则助人行为也不会发生。
三、社会学习论
个体之所以会助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助人行为受到表扬,受到称赞,带来比较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助人行为。班杜拉把这种强化称为自我强化。他认为,除了自我强化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强化——替代强化。我们之所以会助人,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人的助人行为受到大众的称赞,为了获得这种认可,我们也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即学习榜样的助人行为,我们称之为观察学习。 四、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由霍曼斯(Homans, 1961)提出。他认为,助人行为对实施者和受助者都有好处。对实施者而言,帮助别人就是能力的体现,它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获得外部的称赞和荣誉,同时,也可以减少内疚感,因为如果没有实施助人行为,
23
我们会被一种消极心境所笼罩。 五、社会规范论
该理论由坎贝尔(Campbell,1975)提出,他们认为,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因此,它会形成一种社会规范,在这种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会提供帮助行为,否则就会产生违背规范的内疚感。他们认为,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与助人行为有更大关联
5.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儿童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前道德判断阶段(1.5-5)
与感知动作思维和前运算思维相对应。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此阶段儿童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2、 他律道德阶段(5-8)
对道德的看法啊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可改变的。在评价行为时往往抱有极端的态度,认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在判断行为对错时,只重视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动机。 3、 自律到的阶段(8岁之后)
儿童不再忙碌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行为的对与错,除了看行为后果也要看当事人动机。他们认识到社会规则不是固定的,可以被怀疑和改变,违反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并非一定要受到惩罚。这时期的儿童认为要对所有
24
人实行平等正义的公道,他们能够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判断不再绝对化。
二、论述题
1. 结合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谈谈应如何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正确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对于他人内心的体验,是一个人建立明确的自我角色概念的必要途径。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是适当的。因此,角色扮演法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的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性变化。 2)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与之共鸣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让儿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采纳他人的观点,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增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