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说课稿
——寿山乡老街小学 肖恒羽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勤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
果预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说理性较强。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
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例举了司马光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
略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说服他人为成功”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说理的文章并不少见,常将说理融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是人物小故事
中,主要是通过事情的描述让学生明白一定的 道理,但本文行文结构更接近于议论文,既是对以前说理文的一种深化,也为初中认识和学写议论文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的的梯度体现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过渡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智慧。同时,这篇文章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统一,促进了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基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践行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第一课时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两个事例,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书中的语言表达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
人成才,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学习文章2、3自然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比较两个例子的异同,明白其
中蕴含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也为了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
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既 凭借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法是“谈话法”和“学导法”。 学法 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本节课教学使用的教法,我引导学生使用 “读”“思”“议”“悟”学习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搭道理。这种方法,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和学生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勤奋小故事或和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老师准备: 1. 大白纸两张(课前贴于墙上)。记号笔一只。 2. 人物事例异同情况比较表(每小组一张)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我从复习导 入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课堂总结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人物的例子?这样设计既可以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出事例,可以为接下来学习2.3自然段打实基础,也可以作为
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可谓一举三得。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在幻灯片中出示小组合作的表格和要求,小组合作的内 容是课文的2.3自然段,目的是通过对两个事例异同的比较,对关键词、句的勾画、释义,明白 “不管你是聪明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的境界”,接着小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于各小组间,也可参与其中某个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补充式反馈,补充式反馈时教师要再次强调补充式反馈的意思和重复的惩罚,最后教师补充《资治通鉴》和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文字资料,将表格答案呈现于幻灯片中,总结反馈。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也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教师的相机引导和深入挖掘也很重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听、说、读、写、想各种感官,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分享交流 第一步,随机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勤奋小故事或名人名言与大家分享,每人只享一个,要说清楚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感想。没机会在课堂上分享的,将自己搜集的文字资
料粘贴墙上的资料分享库,大家分享。 第二步,个人思考,回答大白纸上的其中一个问题,并说明原因。补充反馈,教师将学
生回答的原因书写在大白纸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反馈。 (分享时,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文观点,同时让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也更深一层的理解了课文阐述 的道理。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完成了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旨在说明,作者是这样的观点,大家是这样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观点。又在此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的行为指引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课堂 通过学生的齐读和个性化朗读,感受勤奋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总结陈词,对学生提出要求和期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
自己的价值)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后的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特点是
结构鲜明,条理清楚。根据教学过程中相机书写。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预测:篇二:说勤奋评课稿 评陈文莉老师执教的《说勤奋》
韦敦芳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
明。在教学时,陈老师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课始,陈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回忆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明白作者接下
来通过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感受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接着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抓关键词,感悟司马光的勤奋;对比想象,理解童第周的刻苦。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探究阅读,陈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顺学而导,关注司马光躲在屋里的“躲”字,出示一组填空题引学生导想象说话。让学生带着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探究与想象体会是真实的,感受更加深刻。陈老师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文的重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也就突破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
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学完两个事例,陈老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刻苦学习的故事,并引导思考:这么多勤奋刻苦学习的例子,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这两例子呢?他们身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典型的例子来论述。最后在学完课文后,陈老师对照板书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感知说理性课文常用的写作结构。这样几个层次的学习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感知作者选材的典型性。 这是一节关注语用的探究阅读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有朴实的示范,巧妙的点拨,耐心的引导,热情的鼓励,逐 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文本。篇三:说勤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课《说勤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材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
靠勤奋成材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讨论法: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不存在什么问题,内容深入浅出,没有
什么孩子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不太感兴趣,所以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 2、采用变序法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但如果按层次学习,学生积极性不够,易产生疲劳感,随意我打乱顺序.从司马光
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契入点. 3、中心突破法: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4、我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这虽然是种要求,
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
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五、说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 2、多媒体课件.(名人名言)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奋. 1、通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 (精练导入,明确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奋. 1、认真读一读第2,3小节. 2、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笔在旁边圈圈画
画.) 4、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
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
便 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的理解,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然后
感情朗读,通过读好关键词句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4)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三)、回归勤奋,课后拓展.
1、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2、理解: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名言小结,让学生朗读体会,联系课文内容,懂得不管是天资过人,还是基础差,通过勤奋,
能使聪明的人成长,能能使基础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并理解难句.) 3、练习深入体会中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司马光说( ),想对童第周说( ),想对自己说( ).
七、说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篇四:《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
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 学此课时,王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 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 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 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篇五:《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说课稿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张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中山共同体六年级
语文组来谈一谈我们对《学与问》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接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然后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章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侧重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另一个则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