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5-09-21

江苏省泰州市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臵,并认真核对。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纤绳/纤细 蹙眉/一蹴而就 富饶/不屈不挠 ......B.熨斗/熨帖 攻讦/诘屈聱牙 博大/日薄西山 ......C.威慑/赊欠 面颊/汗流浃背 勒紧/悬崖勒马 ......D.逡巡/疏浚 愧怍/乍隐乍现 书籍/杯盘狼藉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渲泄 夙愿 雷霆万均 荒诞不经 B.苍桑 缱绻 不容质疑 玲珑剔透 C.脉膊 颓垣 生机盎然 出类拔粹 D.汲取 坐落 有案可稽 斑驳陆离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王老师批改作文很认真,精批细改,直至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深受家长敬佩。 ....B. 那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 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

C. 随着超级本和平板电脑新品的不断推出,上网本难有生存空间。去年春节可能是上 网本销售的最后一个旺季,上网本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

D. 他们两个人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互相诉说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B.伟大的人格往往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表现的对象,不同的文学体裁都用各自独特的手法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

C.面对复杂的论题,简单地赞成或反对并不能解决问题,它需要负责的态度、科学的观点、翔实与有效的论说方法。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追购又急 购:重金收买 .B.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 代下司职 司:管理 .C.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谦虚 . 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D.视五人之死 视:看到,看见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庶几:差不多 ..B.均之二策 均:衡量 . 穷饿无聊 无聊:无所事事 ..C.殆例送死 殆:危险 . 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访求,盘查 ..D.诋大酋当死 诋:辱骂 .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首领:领头人 ..

7. 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2分)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C.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D.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8.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徒以吾两人在也 宁许以负秦曲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C.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秦 ..D.而不在使者之目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9.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使其从者衣褐 ..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为我而献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失其所与 竖子不足与谋 ..10.下列各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人皆得以隶使之 ..B.草行露宿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且庸人尚羞之 ..D.越国以鄙远 去今之墓而葬焉 ..11.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品行成为 ..B.舍邻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节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束缚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不同寻常,意外的情况 ..12.下列各句古汉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求人可使报秦者 拜送书于庭 C.夫晋,何厌之有 将军战河南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大王来何操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臵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景帝.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即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略有删改)

[注] ①宫车晏驾:指帝王驾崩。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扞吴兵于东界 .

扞:抵御

僭:诬陷

B.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

C.弗见,案责王所为 案:核查,查问 .D.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望:抱怨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扞吴兵于东界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B.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太子及益地事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 以资政殿学士行 .

D.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由此名声大振。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有行为逾礼而招致景帝不满时,挺身而出,借助于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能够善待曾给自己以侮辱的狱吏田甲,由此可见韩安国的胸襟之广。

D.梁孝王隐匿亲自刺杀了朝廷当权谋臣的罪臣公孙诡、羊胜,韩安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使梁孝王翻然醒悟。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3分)

译文: ▲ ▲ ▲

(2)即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3分)

译文: ▲ ▲ ▲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3分)

译文: ▲ ▲ ▲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译文: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词人和青山的关系。(3分)

▲ ▲ ▲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尾两句。(3分)

▲ ▲ ▲ (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路曼曼其修远兮, ▲ 。(屈原《离骚》) (2) ▲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 !(《五人墓碑记》) (5)不识庐山真面目, ▲ 。(苏轼《题西林壁》) ②

③①

(6)子曰:“ ▲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7)身无彩凤双飞翼, ▲ 。(李商隐《无题》)

(8)抽刀断水水更流, ▲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十六岁的盛宴 韩昌盛

(1)十六岁那年,我上初三。临近中考时,县一中提前招生。浩子,大淼,北京,还有我和刘海都报名了。结果就考上了。家里人都说继续上,没准中考还能考上个师范什么的,早日吃皇粮。

(2)但我们自认为有了保证,学习不那么用劲了。看着同窗红着眼睛读单词背政治,浩子说得想办法打发一下生活。北京最聪明,互相转转吧,三年同学都不知道家在哪儿!只有刘海有些犹豫。北京就拍他的肩膀,认认门,又不比吃喝。大家都说是,苟富贵,勿相忘。

(3)1992年的阳光很温暖。我们五个人在周末到了北京家,北京父亲是村委会主任。主任家的酒菜很丰盛,有鱼有肉,还有两瓶罐头。看着我们一脸的惊奇,主任就说专门到镇上买的,你们尽管吃。大家都有些激动,因为谁也没有和大人同桌吃饭喝酒的经历,何况主任还庄重地喊着我们的学名,让听惯乳名的我们热血都沸腾了。回来的路上,浩子说我想唱歌,生活太美好了。幸福的歌声就像影子一样随着我们游走。

(4)第二个周末是浩子家。刘海推着自行车时有些迟疑,说还有几道数学题没做呢。北京就夺过车把,你真想考师范?浩子很生气地说,嫌我家没有好吃的?刘海笑了,我们都笑了,浩子家怎么会没有好吃的?他爸是厨子。

(5)果然是一桌丰盛的大菜,有鱼有肉。浩子的父亲还精心将菜摆成各种形状,让人赏心悦目。浩子说我爹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好的菜。他爹端起酒杯幸福地说,那是因为你们都是人物。年少的心一下子就幸福起来。而且这种幸福一直持续两个星期,因为大淼的爸爸竟然烧了一盆牛肉粉丝,虽然粉丝比牛肉多,但足以让大家两眼放光。我妈炸了丸子包了饺子,吃着过年的特产,我们惊人的一致,风卷残云,而且没有空暇说话。

(6)到刘海家会吃什么呢?我们苦思冥想。

(7)到了星期四,刘海竟然还没有正式邀请我们。性急的北京就嚷道,还叫不叫我们去了?浩子和我都绅士地点点头,主要是认认门,吃都吃够了。刘海慌乱地说,该认门,我家不好找。

(8)刘海家真的不好找,我们跟着左拐右拐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他的母亲,一个瘦瘦的妇人,迎接着我们,叫我们进屋,让我们吃花生。北京客气地说,姨,我们来玩呢,不吃东西。那个瘦瘦的妇人就笑,很慈祥地笑,没有好东西,只能吃花生了。

(9)刘海说家里没地方,到村上逛逛。逛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一样的房屋一样的牛棚池塘。但肚子开始鸣叫了,刘海说该吃饭了,我爹也该回来了。

(10)没看到刘海的爹,只看见满满一桌子的菜,有白白的土豆丝,青青的凉拌蒜,当然也有肉,有鱼,浩子不由自主地惊叹了一声,是鸡肉!一句话就勾起了大家的食欲,农家喂鸡,母的下蛋,公的逢年过节卖个好价钱,没人舍得吃。刘海说吃吧,随便吃。我说叔和姨呢?他们怎么没来?要知道在那几家,家长都是陪着我们吃饭。刘海伸筷子,吃吧,我爹说年轻人一起吃,说话方便。

(11)我就起身去喊,父亲告诉我要学会尊重长辈。到了锅屋门口,听见他们在争吵着什么。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

(12)你怎么现在才想起来?是刘海的爹。

(13)我忙晕头了,跟自家吃饭一样,忘记买了。那个瘦瘦的妇人有些委屈。 (14)那你鱼怎么烧的?依旧是埋怨。

(15)我直接放水煮了,这下丢人了。刘海的母亲扯起围裙在脸上擦了一把,透过粗大的芦苇泥墙缝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16)我默默地回到堂屋。没有回答他们的诧异,我尝了一口土豆,尝了一口鸡汤,尝了一口鱼汤,咸咸的,没有一丝油花。刘海很羞惭的样子,我家炒菜不放油。一刹那,我们都不说话了,像在学校里犯了错误,后悔而且难过。是我们的到来,那位可敬的阿姨杀了鸡,炒了很多菜,让她在穷苦的生活中又费尽了周折。

(17)浩子说,其实,我们家也不怎么吃油,都放盐。大淼说,那天在我家吃饭,我妈心疼了好几天,说一顿抵得上两个月的油了。我使劲喝了一口汤,别说了,还是这汤鲜。大家都说这汤真鲜,多喝两口。

(18)刘海的母亲搓着围裙,有些拘谨地站在桌前,北京就拍脑袋,姨,你别生气,我们吃起来忘记喊你们了。大淼端起盆猛喝一口,比我妈烧的鱼好吃多了。

(19)我们是松了两节裤带才走的。刘海的父亲没有送我们,他说上午打鱼时崴了脚,但我们都恭敬地在低低的烧锅屋里和他握手,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话别。

(20)1992年的阳光依旧温暖。在温暖中我们一下子长成了大人,回来的路上没有人再说话了。只有快到学校时,我忍不住狠狠地说了一句,下星期不准再转了,认真读书。他们都低着头,努力地前进着。

(21)刘海家的午饭,我从十六岁一直品尝到现在。

19. “我们”这一群十六岁的少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 ▲ ▲

20. 第(7)段中划线的词语“慌乱”表现了刘海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6分) ▲ ▲ ▲

21.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刘海家的午饭为“盛宴”?(6分)

▲ ▲ ▲

22. 探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3-24题。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臵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上说,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

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节选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3.根据文意,筛选提取文化传统受外部影响过程的四个关键词语。(4分)

▲ ▲ ▲ ▲

24. 简要概括选文对文化传统特点的理解。(4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每题2分)

1.C(A、qiàn/xiān,cù,ráo/náo;B、yùn/yù,ji?/jí,bó;C、sha/shē,jiá/jiā,lēi

/la;

D、qūn/jùn,zuò/zhà,jí)

2.D(A.渲—宣 均—钧 B苍—沧 质—置 C膊—搏 粹—萃)

3.C(C项“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A项“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含贬义);B项“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D项“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处境孤单,无依无靠。这里不合语境。)

4.B(A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一句应删去“要克服”; C项搭配不当,“翔实”不能修饰“论说方法”,应在“翔实”后加上“的材料”。D项成分残缺,“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去掉“由于”或将“由于”调到“青少年”后。)

5.D(视:比较。)

6.A(B项“无聊”:无所依靠。C项“殆”:接近于。D项“首领”:头颅,指性命。) 7.B(A项倍—背;C项详—佯;D项案—按)

8.D(D.连词,均表转折 A.连词,因为/目的连词,来; B.代词,他们/反问语气词,难道; C.表被动/介词,对。)

9.B(A项:副词,竟然/连词,于是。B项:介词,替。C项:介词,凭借/介词,通过。D项: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

10.D(A项:使动/名状。 B项:名状/名动。 C项:使动/意动。 D项:都是名动。) 11.C(约束:信约,名词。)

12.A(A.均为被动句 B.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C.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D.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13.B(僭:超越本分)

14.A(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项的两个“为”分别为“动词,做”和“句末语末语气助词,呢”;C项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因为”和“介词,凭??身份”;D项两个“故”分别为“名词,缘故”和“连词,所以”)

15.D(“亲自刺杀了朝廷当权谋臣的罪臣公孙诡、羊胜”说法有误。)

16.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太后竟然不能明察呢?(赋分点:“曾”“省” 各1分,全句顺畅1分)

⑵假如太后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赋分点: “即”,“尚” 各1分,全句顺

畅1 分)

⑶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北兵邀请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会”“纾” 各1分,全句顺畅1分)

(4)我离开亲戚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你高尚的节义啊。(“去”“徒” 各1分,全句顺畅1分)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迁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

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坚决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超越了天子。景帝听说后,心中不满意。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意,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太后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梁王)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功劳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安国的名声因此显著。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汉景帝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7. (1)前两句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青山招到近旁,不成,于是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1分)后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1分)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1分)

(2)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1分)衬托作者的高洁品格。(1分)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高洁美好情操。(1分)

(3)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亦可)(1分)词人借青山、明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身居山中溪畔,独咏《离骚》的凄清、幽独的画面,(1分)抒发了怀才不遇、不得已闲居的满腔忧愤之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1)吾将上下而求索(2)亦余心之所善兮(3)哀民生之多艰(4)发其志士之悲哉

(5)只缘身在此山中(6)学而不思则罔(7)心有灵犀一点通(8)举杯销愁愁更愁 (每空1分,有错、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2分)

19. 聪慧,重友情,细心,尊重长辈,善解人意(或“懂事”),敏感,自尊。 (一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20. ①邀请了同学就会暴露自己贫寒的家境,少年的自尊让刘海觉得没有面子。 ②迟迟不发出邀请,直到同学催,刘海心中有着歉意。 ③同学催促了,请客的事拖不下去了,刘海有些担心。

④同学说“主要是认认门,吃都吃够了”,似乎理解了刘海的难处,刘海既感激又不安。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1. ①刘海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为了这顿午饭,几乎竭尽所有,这顿饭对他家而言确实是“盛宴”。(2分)

②这顿饭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盛宴”。(1分)这顿饭让我们这些少年更深地理解了父爱母爱,(1分)懂得了自己要努力读书,为父母减轻生活的负担。(1分)刘海父母的做法也是为了保护儿子的尊严,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人活着要有尊严。(1分)

22. ①铺垫。刘海的“犹豫”“迟疑”“还没有正式邀请”为他家的贫寒做了铺垫,突出了刘海父母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对儿子自尊的呵护。(答成“北京等其他人家午饭的丰盛为后文刘海家的盛宴做了铺垫”也可以)

②补叙。刘海的父母没有一起来吃饭时,补叙了“在那几家,家长都是陪着我们吃饭”,引出下文“我”起身去喊,发现了他们吵架的情节,得知了刘海家日常生活的艰难。这样的补叙使情节合情合理。

③详略结合。详写刘海家的午饭,略写北京、浩子家的午饭,大淼和“我”家则一笔带过。详写内容突出了刘海家境的困难,刘海父母对儿子的爱护,略写内容则交代了父爱母爱的普遍性。这样写既重点突出,又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每点2分,艺术技巧1分,分析1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8分)

23.接触、交流、整合(消化吸收)、变化。(一点1分,少一个关键词扣1分,顺序错处不得分。)

24.(1)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具有稳定性;(2)文化传统不是不变的(或: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3)文化传统受外部影响而变化。(答到1点得1分,三点全对得4分) 七、作文(70分)

25.参照2012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版《大气污染防治法》试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