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第二课时:世界主要地区与国家 之亚洲与五个地区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世界某地区的地理特征。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
根据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1:世界主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特征。 一、亚洲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象
a阿拉伯海,b 半岛,c 群岛,d青藏高原,e 高原,f 气候,g亚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以__________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复杂多样,______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3. 亚洲的人文环境特征 (1)人口稠密:______、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其中有____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2)多样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如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____________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__________文化。
(3)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其中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西亚一些国家,因大量出口______,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典型例题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朝鲜半岛东部海域的名称是____ ____。
(2)A、B、C三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都是__________气候,但A处气候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3)朝鲜半岛地势有何特点?说出判断的依据。
(4)朝鲜半岛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________海沿岸,主要原因是什么?
(5)D、E表示同一种工业在两国的分布。影响D、E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在两国布局条件的不同,反映出该工业区位的选择( )
A.原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 (6)分析F附近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的原因。 二、东南亚
1.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地处______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特 征 地形复杂 具体内容 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显著地理特征是“ ,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灾害 气候湿热 河流众多 自然资源丰富 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地区 流向多由北向南流,水量丰富,落差大 森林资源、水能资源、石油资源(印尼、文莱)、锡矿(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 3.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1)人口特征:以 为主;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多信奉佛教;华侨众多。 (2)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 工业 城市 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的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4.东南亚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典型例题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11月14日,亚太经合组织北回归线 广州 (APEC)第十七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开加尔各答 幕。当地时间15日晚8时各成员国领导人身着新加坡传统服装出席“新加坡之夜”活动,本次活动以“水”为主题。
新加坡 材料二:亚洲部分地区简图(图13) 赤道 A (1)新加坡使用东八区区时,在美国纽约(约
74°W)收看电视直播“新加坡之夜”活动开幕式的时间是__________时。(2分) (2)新加坡扼守__________海峡。“新加坡之夜”活动以“水”为主题,凸显新加坡对水资源的珍
惜。新加坡的年降水量高达2150mm,但水资源非常短缺,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加尔各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广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造成两地夏季风向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分)
(4)评价东南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目前,美国的轮胎生产企业纷纷转移至A国,分析A国承接转移的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典型例题3】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 。 。
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 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 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 二、中东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2.气候类型:图中c处为热带沙漠气候,d处为________气候,e 处为__________气候。
3.河流:图中f为________,g为幼发拉底河。
4.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
【典型例题4】读世界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P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根据O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推测其形成原因。 (3)说出M地区自然带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根据图中信息说明图中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三、欧洲西部
1.地形区:图中a为____________山脉,b为西欧平原。
2.气候类型:图中c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为________气候,e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f处为__________气候。
3.经济: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发达的畜牧业;繁荣的旅游业。 4.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
【典型例题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说出A、B两条山脉特征的差异。
(2)分析图中C处海域及其附近陆地多大雾、阴雨天气的自然原因。
(3)2014年的冬奥会将在索契举行。请从地理角度说明索契适宜滑雪比赛的优越自然条件。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主要地形区:图中a处为__________,b处为刚果盆地。
2.主要河流:图中c为______河,d为尼日尔河,e为赞比西河。
3.气候类型:f处为__________气候,g处为热带沙漠气候,h处为地中海气候。 4.非洲气候特征及成因
【典型例题6】读某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气候类型分布最显著的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2)图中甲、乙两地区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差别很大,请简要分析。 (3)请比较南回归线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差异及原因。
【典型例题7】图1为北非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__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
(1)海陆位置
①大洲:图中的A是南美洲,B是 ,C是大洋洲。 ②大洋:图中的D是 ,E是印度洋,F是太平洋。 (2)自然环境
①地形:以 为主,冰雪覆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有“ ”之称。 ②气候: 、烈风、干燥。 (3)科学考察
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G是______站,H是中山站,I是昆仑站。 2.北极地区
(1)图中A是 海峡,B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C是 海,D是大西洋。 (2)国家:① ,②美国,③ 。 (3)E处建有我国的 科考站。
(4)特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丰富。 【典型例题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图14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 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 、 ;该地在 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3分)
(2)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有象征国家权益的地理测绘标志,可精确测量该标志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的地理
图14 信息技术是 。 (1分)
(3)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 等。 (2分)
(4)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4分)
(5)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4分) 【典型例题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1月中旬开始,欧亚各地频发极寒天气,不仅干扰人们的生活,也影响这些地区产业活动。
材料二: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今年欧亚极寒天气相关资料,并绘制出图
(1)有专家认为欧亚各地频发的极寒天气与“北极涛动”有关。“北极涛动”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现象。如果该观点成立,则“此消彼长”可能是指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压比正常情况偏 (高/低),中纬度地区气压比正常情况偏 (高/低),从而使中高纬度地区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力 (增大/减小),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 流 (增强/减弱)。
(2)该研究性小组通过研究得出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有三条路径,一条沿大西洋东岸到欧洲地区,一条到亚洲地区,一条到北美地区。试分析北美地形对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的影响。 (3)试分析极寒天气对欧洲三大产业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1、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册以气候类型为地图,在此基础上叠加各个地区的重要河流、山脉、资源、重要的城市、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