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神道。
拔罐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伏卧或正坐略向前俯,按取第五椎节之下,即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健忘、失语、失眠、中风、癫痫、脊背强痛、咳嗽、气喘。
功效:疏散脑瘀、镇惊、止痛、平喘。 操作:同上。 (5)灵台。
拔罐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伏卧或正坐略向前俯,按取第六椎节之下,即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失语、健忘、中风、癫痫、肌无力、脊背强痛、心悸、痈肿。
功效:通络、止痛、化瘀散结。 操作:同上。 (6)至阳。
拔罐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伏俯,按取第七椎节之下,即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黄疸、胸胀、咳嗽、脊强、肌无力、背痛。 功效:通经活络、止痛、消炎肿。 操作:同上。 (7)筋缩。
拔罐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11 -
取穴:俯伏或俯卧,按取第九椎节之下,即第九、十胸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癫痫、四肢不收、脊强、胃痛、黄疸、筋挛拘急。 功效:镇静、通络、止痛。 操作:同上。 (8)中枢。
拔罐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伏卧,按取第十椎节之下,即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呕吐、腹满。 功效:通络止痛、消炎、舒肝利胆。 操作:同上。 (9)脊中。
拔罐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伏卧,按取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下间陷中取之。 主治:癫痫、黄疸、痔疾、小儿疳积、脱肛。 功效:镇惊、消炎、理气、生机。 操作:同上。 (10)悬枢。
拔罐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俯伏或俯卧,按取第十三节之下,即第一、二腰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腹痛、完谷不化、痢疾。 功效:通络止痛、消炎灭菌。 操作:同上。
- 12 -
(11)命门。
拔罐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俯伏或俯卧,按取第十四椎节之下,即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腰脊强痛、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 功效:通络止痛、调顺精血。 操作:同上。 (12)腰阳关。
拔罐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平髂嵴。取穴: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按取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均与髂嵴相平。
主治:下肢痿痹、腰骶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功效:解决和缓解因脑肿瘤或颅内病灶区水肿,长期压迫肢体神经而引发的肢体麻痹、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状。
操作:同上。 (13)腰俞。
拔罐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骶管裂孔中。 取穴:俯伏或侧卧或向前俯伏,正当骶管裂孔中取穴。 主治:癫痫、腰脊强痛、下肢体痿痹、月经不调、痔疾。 功效:疏通经络、解决因脑肿瘤压迫肢体运动神经形成的血供不足、瘫痪、肌无力、经血不调、和因长期便秘引发的痔疮等症。
操作:同上。
足太阳膀胱经穴(计左右各67穴)取其中34穴 (14)大杼。
拔罐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13 -
取穴:正坐俯头,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发热、项强、肩背痛、咳嗽。
功效:解决和缓解因脑肿瘤长期阻压督脉引起的颅内疼痛、项部强直、肩背疼痛等症。可达疏经理气。
操作:同上。 (15)风门。
拔罐定位: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在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发热、咳嗽、项强、肩背痛。
功效:治疗因脑肿瘤引起的颅内肿痛、发热(因颅内肿瘤细胞与正常脑组织细胞代谢不畅,各种死亡细胞产生的热源而致),解经通络、疏理代谢、项肩背经络松弛止痛。
操作:同上。 (16)肺俞。
拔罐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功效:打通肺俞经络,防止肿瘤压迫呼吸神经引发脑疝。 操作:同上。 (17)厥阴俞。
拔罐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功效:疏气理肺,解决因脑肿瘤长期压迫心肺经络而引发的心肺功能衰竭。
- 14 -
操作:同上。 (18)心俞。
拔罐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或俯卧,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心痛、心悸、健忘、癫痫、失眠、盗汗。 功效:疏理心肺阻滞,防止癫痫发生。 操作:同上。 (19)督俞。
拔罐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或俯卧,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功效:通络止痛,防止因长期颅内神经受阻而引发的肢体僵直,胸闷气短。
操作:同上。 (20)膈俞。
拔罐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或俯卧,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功效:疏肝理气,防止颅内压增高症引发的呕吐与气喘等临床反应。
操作:同上。 (21)肝俞。
拔罐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曲背或俯卧,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黄疸、肋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痫、脊背痛。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