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

2025-04-27

7 烛之武退秦师

目标导航 三维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3.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技能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体味高超的叙事艺术。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要掌握的文言实词: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鄙、微、封、说。 2.要掌握的文言虚词:之、以、而。 3.要掌握的通假字:已(矣)、说(悦)、共(供)、厌(餍)、知(智)。 4.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落实字词。

2.体会说理技巧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 3.体会伏笔与照应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学习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情结。

整体感知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军。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整体感知

课文分四部分完整地记叙了 的过程。 第一部分 记秦、晋围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郑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 记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向郑伯推荐了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决定只身见秦伯。

第三部分 记烛之武拜见秦伯,他首先说“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然后,站在秦的立场上,一面说明秦国灭郑 ,舍郑 ;一面举出示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 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服秦伯撤军,并且还派人助郑御晋。

第四部分 记晋国失去盟友后撤军,烛之武达到目的。 【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 烛之武 无益而有害 有益而无害 秦晋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

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真可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本文不仅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思维导图

开端 秦、晋围郑——出使之由

助晋:西封阙秦 烛之武退秦师 亡郑:邻厚君薄 高潮 劝退秦师 舍郑:有益无害 (不卑不亢)利晋、秦无益(智勇双全) 发展 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为重

结局 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

思维导图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 发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邻厚君薄 说秦伯 高潮 舍郑:有益无害 智勇双秦无益 全 利晋 交代出使缘由 深明大义 以国为重 思维导图 助晋:西封阙秦 结局 秦、晋离郑 晋秦围郑(1) 不辱使命

晋师撤军(4) 烛之武退秦师 智说秦伯(3) 临危受命(2) 佚之狐荐才 郑伯晓大义 烛之武受命 亡郑对晋有利 存郑有利于秦 晋军背信弃义 晋国贪得无厌 郑国转危为安

思维导图

秦晋围郑——背景

于晋(无礼),于楚贰 大兵压境 佚之狐力荐

晋国撤兵——结局

之武退秦师

临危受命——发展 烛之武表心曲

郑伯感动烛之武

爱国

郑既知亡

智退秦师——高潮 存郑对秦有利无害

晋忘恩负义,不可靠 请击秦 公不可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两书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左丘明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被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走近作者

左丘明,中国 时期史学家。 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 》(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左丘明知识渊博,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左丘明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

同好恶,称其为君子。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 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

【答案】

春秋 鲁 左氏春秋 编年

走近作者

对于本课的作家、作品你了解多少?试着说说。 【提示】 《左传》 作者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作品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编写战争简介 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写作背景

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大的诸侯国趁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文中晋侯即晋文公便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秦伯即秦穆公,他也有称霸的雄心,但秦国地处雍州,势力比不上晋国。于是秦、晋成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着暂时的共同利益。这次联合出兵围郑,一个重要原因是郑“贰于楚”。楚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地处中原的郑“贰于楚”是楚的势力向中原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秦、晋双方都不利,双方联合出兵正是为了遏制楚的势力向外扩张。但从根本利益上看,秦、晋双方又是不可调和的。因为郑与晋邻近,一旦郑国灭亡,其土地必将为晋所得,晋因而将会变得更加强大,秦势难与之争锋。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 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出于 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之所以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也把争夺霸权放在首位,急需向外扩张势力。加之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友好,各自的利益驱动让两国站在了一起。在联军大兵压境,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郑伯决定派遣 拜见秦

穆公。他成功离间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机。本文记述的就是这场外交斗争的故事。

【答案】

城濮之战 争夺霸权 烛之武

写作背景

通读课文,试着说说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败。晋国为什么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在争夺霸权,也需对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文体知识

关于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

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其中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许多历史散文,由于有的记载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下面对相关史书体例作简要介绍。

文体知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27年(前453)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 ,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很多出色的 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 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叠出的彩色画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答案】

编年史 左丘明 历史散文 外交辞令 历史人物

文体知识

你对《左传》了解多少?试说说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提示】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为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与以前任何一种著作比较,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

自主预习 字音辨识

识记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氾南( fán ) (2)佚之狐( yì ) (3)烛之武( zhú ) (4)缒( zhuì ) ....(5)阙秦( quē ) (6)秦伯说( yuè ) (7)杞子( qǐ ) (8)逢孙( páng ) ....(9)共其乏困( gōng ) (10)敝之( bì ) ..

字音辨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夜缒而出( ) 阙秦( ) 杞子( ) ....

逢孙( ) 佚之狐( ) 共其乏困( ) 戍之( ) ....【答案】

fán zhuì quē qǐ páng yì gōng shù 2.口诀记忆法。 点戍(shù)横戌(xū)钩戉(yuè)戊(wù)中空,画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加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

字音辨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fá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chuì) ...B.越国以鄙远(bǐ) 君之薄也(bó) 共其乏困(gōng) ...C.朝济而夕设版焉(jì)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quē)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áng) ..2.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氾南(fán)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

B.佚之狐(yì) 不知(知道) 共其乏困(gōng,供给) ...C.瑕(xiá) 何厌之有(满足) 逢孙(páng) ...D.阙(quē,侵损)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 ....1.【解析】“夜缒而出”的“缒”应读“zhuì”。 【答案】A

2.【解析】不知,“知”通“智”,明智。 【答案】B

通假释义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 通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假失其所与,不知 .字 秦伯说 .

本字 供 智 悦 供给 明智 高兴 意义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夫晋,何厌之有 .矣 餍 表陈述,了 满足 通假释义

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意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 ”,译为“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 ”,译为“ ”。 .3.秦伯说 “说”通“ ”,译为“ ”。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译为“ ”。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译为“ ”。 .【答案】

1.“已”同“ 矣 ”,译为“ 句末语气词 ”。 2.“共”通“ 供 ”,译为“ 供给 ”。 3.“说”通“ 悦 ”,译为“ 高兴 ”。 4.“知”通“ 智 ”,译为“ 明智 ”。 5.“厌”通“ 餍 ”,译为“ 满足 ”。

通假释义

找出表格中的通假字,把表格补充完整。 例句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本字 通字 意义 【答案】 1.“已”同“ 矣 ”,译为“ 句末语气词 ”。 2.“共”通“ 供 ”,译为“ 供给 ”。 3.“说”通“ 悦 ”,译为“ 高兴 ”。 4.“知”通“ 智 ”,译为“ 明智 ”。 5.“厌”通“ 餍 ”,译为“ 满足 ”。

古今异义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例句 例词 古义 今义

今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义 亦去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 去 行李 越国 那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代的一个国家 离开 出使的人 越过别国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掌管某项工作 方的敬称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认为 请客的主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古义: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 古义: 。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今义:夫(fū)人,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古义: 。 【答案】

1.左右办事的人,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夫(fú)人,那人。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 1.越国以鄙远 ..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古义 。今义 。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 。 【答案】

1.越过别国 古代的一个国家

2.出使的人,使者。原写作“行吏”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那人 尊称,男子的妻子

4.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掌管某项工作 5.把……作为 认为

6.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文言实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词 例句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既东封郑 .欲肆其西封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与郑人盟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不辞劳苦 .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暗暗地 稍微,略微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作疆界,动词 疆界,名词 陈述 文体的一种 通“悦”,高兴 推辞 告别 推脱 偏僻遥远的地方,边疆 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浅薄,鄙薄 词义 封 文言实词 辞 文言实词

1.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北京高考)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鄙

蜀之鄙有二僧(江西高考) (名词,边境,边远的地方) .

朝济而夕设版焉(山东高考) (动词,渡河,渡过) . 济 扶危济困 (动词,扶助) . 无济于事 (动词,答应)(动词,补益,帮助) 许君焦、瑕 .. 杂然相许 (动词,赞同) .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 . 用法的“来”) 因人之力而敝之 (动词,损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名词,处所) 敝 敝帚自珍 . (形容词,破的,坏的) .2.字源识记法 敝人 (谦辞,用于与己有关的事物) . 名词,边境,边缘的地方 边鄙 从邑,啚(bǐ)声。本义:名词,周代卑鄙、鄙陋 形容词,粗俗,鄙陋 鄙 地方行政组织名,五百家为一“鄙” 动词,轻视,看不起 鄙弃、鄙薄 文言实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去 1.辞 ②停数日,辞.

2.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不辞劳苦 ..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④周室卑微,诸侯相兼(《李斯列传》)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鄙 3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④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答案】 .1.推辞 告辞 推脱

2.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稍微,略微 暗暗地 地位低 3.把……当作边邑 边远的地区 浅陋,见识短 轻视,看不起

词类活用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 (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面)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晨;在晚上) ..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把……作为边邑) .3.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 .4.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雄厚;变薄弱) ..5.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 (有贰心) .6.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削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使……成为疆界) .

词类活用

1.掌握下列表中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词 军 词类活用 东 夜 远 乏困 例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词义 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在东边,名词作状语 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远地,指郑国,形容词作名词 缺少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疆”。B项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在东边”。“封”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成为边疆”。D项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答案】C

词类活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既东封.郑 ②越国以鄙.远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 (4)数词作动词 且贰.

于楚也 【答案】

1.(1)①驻军 ②结盟 (2)①在夜里 ②在早上,在晚上 ③向东 (3)①把……当做疆界 ②把……当做边邑

2.(1)恩惠 (2)①使……减损 ②使……灭亡 ③使……撤兵

3.(1)①远的地方 ②缺少的东西 (2)变厚 变薄 (3)使……得利二主

文言虚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4)从属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文言虚词

掌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 1.①因为,连词;②拿,来,介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⑤把,介词 2.①才,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

3.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④疑问代词,哪里 4.①代词,指代“使者”;②代词,指代“那件事”;③代词,自己的;④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的;③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宾语前置,有何厌之;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虚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壮也,犹不如人晋?臣之?以其无礼于..??A. B.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其无礼于晋无礼于晋?以?以其..C.? D.?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力不及此其无礼于晋?①微夫人之?①以..??A. B. ??往来②阙秦以利晋?②行李之?..

??乏困楚也?①共其?①且贰于..C.? D.? ?②吾其?还也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解析】B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的;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D项,代词,郑国/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B

2.【解析】D项,“于”均为介词,对。A项,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连词,表原因;②连词,表目的。C项,①代词,他们;②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D

文言句式

掌握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例句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介宾短语后置句 特殊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句式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晋惠公)许君焦、瑕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以下句式都是 句 是寡人之过也

2.以下句式都是 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以下句式都是 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1.判断句 2.省略句 3.倒装句

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佚之狐言于郑伯 (9)敢以烦执事 【答案】

(1)判断句 (2)省略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判断句 (7)省略句 (8)状语后置句 (9)省略句

语句翻译

掌握下列重要句子的翻译。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5.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 5.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 【答案】 1.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5.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语句翻译

1.对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啊。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他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他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2.下列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区分,①句中的“许”应翻译为“答应”,排除A、C两项;②句中的“既”应解释为“既然,已经”,表过去的时态,排除D项,故选B。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区分。“越国”的“国”应翻译为“晋国”,故排除C、D,“君”应翻译为“您”而不是国君。故选B。

【答案】B

佳句吟咏

吟诵下列重要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佳句吟咏

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邻之厚, 。

(《烛之武退秦师》)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烛之武退秦师》)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烛之武退秦师》)

5. ,不仁; ,不知; ,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

(《左传?襄公十一年》)

【答案】

1.君之薄也 2.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用地管理办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