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2025-05-11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wai)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译文: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一、重点句型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二、重点字词的意义: 1、“之”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是“的”的意思(助词) 2.惟弈秋之为听:“的”的意思(助词) 3.一人虽听之:指“弈秋的教诲”。(代词) 4.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天鹅”。(代词) 5.虽与之俱学:指“第一个人”。(代词) 2、“其”的意思

1.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本意) 2.为是其智弗若与?:指“第二个人”。(代词) 3、“若”的意思

1.弗若:不如。 2.弗若之矣:不如第一个人。 三、形近字:

弈(对弈)奕(神采奕奕) 辩(争辩)辨(辨认)瓣(花瓣)辫(辫子) 缴 jiǎo(缴纳) zhu?(弓缴)

第二课《匆匆》 作者:朱自清

主要内容: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一、重点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

无影无踪。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⑤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以自问的语气写出了时光匆匆而逝,这既是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叹,更是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内心表白。问句的连用,表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情感。

二、字词:

凝然 徘徊 蒸融 头涔涔 泪潸潸 茫茫然 赤裸裸 轻轻悄悄 伶伶俐俐 千门万户 旋转(xuán zhuǎn) 挪【nu?】(挪动)、(挪移) 蒸【zhēng】 (蒸融)、(蒸汽)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确乎:的确。 空虚: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空乏。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1.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

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朱自清 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4.《明日歌》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5. 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 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第三课《桃花心木》 作者:林清玄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一、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④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不确定的水源,而“巨大的能量”指拼命扎根生长。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二、字词理解:

词语:秧(插秧)殃(遭殃) 锻(锻炼)缎(绸缎) 勃(勃勃生机)脖(脖颈) 插秧 枯萎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莫名其妙 专心致志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狂风暴雨 勃勃生机 独立自主 词语解释: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

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

切和情意深长。

“名”的意思

1. 说出:莫名其妙 不可名状 2. 名义:名存实亡

3. 名称:名落孙山 4. 有名声的:名山大川 世界闻名 5. 占有:不名一文

1、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2、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频率,浇水的量都没有规律。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培养树苗适应环境,自我生长的能力,让树苗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以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顽强的生存。

第四课《顶碗少年》 作者:赵丽宏 一、重点句子理解

1、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顶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玩,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段文字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详细描绘。“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体现出了少年动作的柔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省略号又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既从侧面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2、○1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2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第一句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及动作描写,体现出他对重新表演有足够的细心,依旧能保持镇定。而第二句则是少年经历第二次失败后信心顿失,勇气锐减的神态描写,与第一次失败形成对比,写出了少年的沮丧和尴尬。第三句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因老者的安慰,仍然没有被吓到,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 二、感悟与启示

在经历失败的考验时,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勇于承受压力,就一定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三、字词理解

萦绕 哲理 英俊 一摞 惊羡 幅度 慌乱 歉疚 鞠躬 喧哗 附和 抚摩 肩胛 刹那间 座无虚席 意想不到 不失风度 不知所措 惊心动魄

第五课《手指》 作者:丰子恺

一、字词理解:

瘙痒 窈窕 冒险 秽物 消受 机敏 纽扣 堂皇 屏障 名义 扶衬 薄弱 渺小 附庸 爱憎(zēng) 直直落落 养尊处优 鼻涕 字

báo (薄纱) chǔ(处理)(养尊处优) jìn(劲头) 薄 b? (薄弱) 处 劲

b? (薄荷) chù(好处)(住处) jìng(苍劲) 二、重点理解 1、手指的特点

大拇指:虽其貌不扬,但吃苦耐劳、不图名利。

食指:身材曲线强硬,敢于冒险尝试、很机敏,但易受伤。

中指:地位最优,相貌堂皇,处处养尊处优,做事却有几分华而不实。 无名指与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但能力薄弱。 2、 句段理解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游泳,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手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的主旨。

第一单元

一、看拼音写词语:

nu? yí zhēnɡ r?nɡ y?u sī chā yānɡ kū wěi jī ya xìnɡ ?r ( ) ( ) ( ) ( ) ( ) ( )( ) yī fān kǎo yàn duàn liàn zhuǎn huà yōu yǎ chì luǒ luǒ ( ) ( ) ( ) ( ) ( ) ( )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ú yuán wú ɡù yǔ zh?nɡ xīn chánɡ ( ) ( ) ( ) kuánɡ fēnɡ bào yǔ b? b? shēnɡ jī hán dān xu? bù ( ) ( ) ( ) 二、按原文填空:

1、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左传》 2、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师说》 3、种树者必培其根,_________________。《传习录》 4、甘瓜苦蒂,________________。《墨子》

5、_____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选自__________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辨日》选自__________故事体现了两小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言行被弟子们编成《论语》一书。

4、为是其智弗若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孰为汝多知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紧扣《匆匆》写了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开头结尾都用了_______手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______与_______强烈情感。

8、《桃花心木》一文中树的生长“不确定”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活的不确定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似人,人如树,这篇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法巧妙。

专项复习:

1.《学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2)《学奕》选自______,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一个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点字及句子意思: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标出停顿符号“/”)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找出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_____ ______ _____ (2)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_________ (3)加点字及句子意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故事体现了两小儿_____和孔子____ (5)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里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前过去。

在_____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_____,被_________,如_____,被_____;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_______________? 这两段话选自课文_____,作者_____,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两个),整篇文章文字清秀隽永,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有_______的时候。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a.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的流比作__________,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日歌》作者______明日复明日,___________。我生待明日,__________。世人苦被明日累,__________。朝看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君听我明日歌。

4.(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选自______,作者_____,这句话写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____;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话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这篇文章全文采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法,语言___________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的感悟方面各有特点:《桃花心木》《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匆匆》《顶碗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诵、背写

1、背诵:《文言文两则》全文。《匆匆》全文。 2、默写:《文言文两则》全文。日积月累

三、 比较组词

弈(博弈) 缴(弓缴) 辩(辩论) 诲(教诲) 援(援助) 弃(放弃) 激(激动) 辨(分辨) 侮(侮辱) 缓(缓慢) 沧(沧海) 弗(弗若) 挪(挪动) 蒸(蒸发) 伶(伶俐) 抢(抢夺) 佛(仿佛) 娜(婀娜) 拯(拯救) 玲(玲珑) 徘(徘徊) 秧(秧苗) 番(番茄) 锻(锻炼) 雅(优雅) 排(排球) 秋(秋季) 翻(翻滚) 缎(绸缎) 堆(堆积) 勃(蓬勃) 萦(萦绕) 喧(喧哗) 摩(抚摩) 魄(气魄) 脖(脖颈) 索(索取) 暄(寒暄) 磨(磨炼) 魂(灵魂) 措(措施) 疚(内疚) 臊(搔痒) 纽(枢纽) 渺(渺小) 错(错误) 疾(疾病) 骚(骚扰) 钮(按钮) 缈(缥缈) 憎(憎恨) 秽(污秽) 涕(涕零) 摞(一摞书) 孰(孰是孰非) 僧(僧侣) 税(税收) 悌(孝悌) 螺(螺丝钉) 熟(成熟) 四、 多音字

缴:jiǎo (缴纳) zhu? (弓缴) 与:yǔ (与人为善) yù(参与) 燕:yàn(燕子)yān(燕京) 模:m? (模糊) mú(模样) 露:lù(露珠) l?u(露面) 刹:chà(刹那) shā(刹车) 屏:bǐng(屏息) ping(屏风) 曲:qū (弯曲) qǔ(戏曲) 劲:jìn(劲头) jìng(劲旅) 薄:b?(单薄) báo(薄板)b?(薄荷) 差:chā(差距) chà(差不多) chāi(差事) cī(参差不齐) 五、 填空

1、 填入合适的动词。

(种)树苗 (找)水源 (插)秧 (悟出)哲理 (看)表演 (拉)胡琴 (打)算盘 (拧)螺丝(保持)平衡 (解)纽扣 (研)脂粉 (蘸)药末 (戴)戒指 (掏)耳朵 (抹)鼻涕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1)(凝然)的双眼 (巨大)的能量 (轻松幽雅)的乐曲

(暴风雨般)的掌声 (令人惊羡)的动作 ( 矮小结实)的老者

(优美)的东方杂技 (紧张不安)的观众

(2)(悄悄)地挪移 (目不转睛)地盯着 (剧烈)地晃动

(呆呆)地站着 (语重心长)地说 (歉疚)地微笑 六、 近义词

觉察—发觉 叹息—感叹 特别—特殊 徘徊—彷徨 匆匆—匆忙 偶尔—偶然 枯萎—干枯 基业—基础 模仿—仿照 依赖—依靠 优雅—优美 萦绕—缭绕 启示—启迪 歉疚—愧疚 沉着—镇静 陶醉—沉醉 责怪—责备 索性—干脆 剧烈—猛烈 姿态—姿势 构造—结构 机敏—灵敏 扶衬—帮扶 秀丽—清秀 显示—展示 渺小—微小 七、 反义词

匆匆—姗姗 聪明—愚蠢 空虚—充实 伶俐—笨拙 徘徊—果断 觉察—忽视 特别—一般 高大—矮小 相信—怀疑 枯萎—茂盛 依赖—独立 模仿—创造 巨大—渺小 轻松—繁重 柔软—僵硬 慌乱—镇定附和—反驳 结实—脆弱 责怪—赞许 简单—复杂 薄弱—坚实 团结—分裂 八、 量词

一(只)手 一(摞)碗 一(块)空地 一(番)话 五(根)手指 一(位)姑娘 一(片)树林 一(滴)水 九、 特殊词语

ABB式: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AABB式:沧沧凉凉 摇摇晃晃 伶伶俐俐 直直落落 ABAC式:随时随地 各种各样 无缘无故

偶尔—经常 沉着—惊慌 渺小—伟大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