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emperature of the stratosphere rises with ascending of the height.续上表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一、大气垂直分层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Why do we say troposphere and human are in most close relations ?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Why is stratosphere suitable for the plane to fly?3.对流层是人类的家园。我们直接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一切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The troposphere is the human home . We live directly in the bottom of the troposphere, and all weather phenomenon takes place on story here.
4.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Stratospheric atmosphere sport as main fact, fine, is good to plane to fly with laminar flow sport.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示语:请你们带着以下问题去探究,找出什么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bsorbability)、反射(reverberation)和散射(dispersion)。 1. 对流层和平流层会吸收太阳辐射吗?
Does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bsorb solar radiation? 2.夏天多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
It is cloudy in summer, and the temperature will not be too high in the daytime, why? 3.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
Why does the sunny sky look so blue ?学生归纳和总结得出表格。形式参与物质波长范围吸收反射散射三、大气的保温作用提供材料: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问题(投影问题)。 全班两个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续上表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四、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提示语:请你们来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rief on the language: Please analyse, why is this? 1.夏天多云的白天和冬天少云的白天,哪个气温高?
In the summer cloudy daytime and winter partly cloudy daytime, which does temperature is higher? 2.夏天时为什么我们喜欢穿浅颜色的衣服?
Why do we like wearing the clothes of the light color in summer?学生得出结论: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Draw the conclusion: latitude and ground factors ar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多与我们身边生活有关,主要是围绕着“大气的受热过程”所展开,不知大家记住了哪些知识?
Brief summary: Contents of our class study relate to the life around us, mainly launched around “course of the atmosphere heating”, I wonder what knowledge you have mastered?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纲要: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vertical delamination of atmosphere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tropospherestratosphere Atmosphere on the senior level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courses of the troposphere heating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The action of atmosphere can weaken the solar radiation.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Heat preservation action of atmosphere.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the primary factors of affecting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
latitude factor、 ground factor拓展研究:请同学们课后探究: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种植农作物的原理是什么?
Expand and study: Ask the students to probe after class: In many parts of our country,peasants utilize plastics canopy (or glass greenhouse ). What is principle to plant crops?学生可根据书本所提供的材料和本节所讲内容进行探究分析。 反馈设计:
①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Think about: why is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on the earths surface not so big as that on the moons surface?
②请根据本课知识点,联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解释?
Please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associating which phenomena around us can be explained?
教学设计后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现代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地理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双语教学的提出与实施可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5
(三水中学曾靓) 专家点评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曾老师运用双语,并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又掌握了相关的英语词汇。曾老师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地理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双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可行性。
十、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学内容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②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③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④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②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③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④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②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③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④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①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②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①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 ②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③自主学习法,如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④分组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关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对地壳的介绍。温故而知新。
[新课导入]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内容。
[板书]1.地壳的物质组成
[教师讲解]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而组成矿物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 [板书](1)矿物的概念
[教师讲解]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续上表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46
[学生活动]同学们按照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放一套直观教具“常见矿物的标本”,让同学们观察这些常见的矿物,并利用颜色、硬度对矿物进行简易识别(参考《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生讨论]所有矿物是否都有用?如何看待“有用”?
[学生归纳]截至20世纪末,确认的天然矿物超过3000种,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互生。目前,矿产约150种。 [学生讨论]矿物的存在形式及代表矿物? [学生归纳]气态、液态、固态,如: 气态:天然气
液态:石油和天然汞
固态:绝大多数矿物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学生自学]阅读《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
[教师讲解]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板书](2)岩石的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
[学生归纳]类型成因常见岩石主要特征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冷凝花岗岩坚固、美观喷出岩喷出地表玄武岩有气孔沉积岩外力作用砾岩、页岩、石灰岩具有层次:化石变质岩变质作用大理岩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续上表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阅读《化石》。[学生活动]归纳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关系。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补充]
[课后作业]按照教师提供的活动内容(看附件),全班同学根据兴趣自由组合,(任选其一)完成实践活动,并写出实践报告(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检查各小组实践活动的模型或实践报告。并针对活动情况作出评价。鼓励学生,提高活动兴趣。
[知识回顾]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思考绘出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内在联系。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自己绘图。
[学生讨论]同学们绘出的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是否合理?在转化过程中有哪些条件?续上表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放投影图或教师手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生归纳]A:岩石熔融成岩浆
B: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沉积岩 C: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变质岩
D:岩浆进行侵入或喷出活动冷凝成岩浆岩[新课导入]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板书]2.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师讲解]研究表明,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的。
[板书](1)地质循环的概念
[教师讲解]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学生活动]归纳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
放射能 热能机械能
[教师讲解]在地质循环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板书]
(2)岩石的转化
[播放课件]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续上表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看“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请1~2名同学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学生讨论]
47
[学生归纳]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 岩浆各类岩石新岩浆的产生
请同学们将“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转绘成简图。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自己绘图。
同学们绘出的简图是否正确、完整?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放投影图或教师手绘] [活动练习]略。 检验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过去,我一直害怕放手让学生活动,害怕纪律难以控制,害怕活动难以完成,害怕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但,这次课堂活动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学生有无限的潜力,教师只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他们都能有无限的创造力。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唐萌) 专家点评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中,绝大部分自然地理的知识都是教师在上课时通过“讲授”交给学生的。在本节教学中,唐老师则打破了向学生直接呈现知识的做法,而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知识,这一设计为我们展示了在自然环境这一模块教学时,可通过实验、制作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收集、识别各种岩石的方法及绘制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唐老师在本节教学中从“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4个活动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和特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任务驱动式学习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多样性、选择性。 附录
四个实践活动(供选择参考)。
实践活动一:让我们对岩石进行鉴别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描述这些岩石,认识到外观相似的岩石可能有不同的特性,进而了解到如何依据岩石的特性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说明:
岩石的种类很多。当科学家找到一块岩石而无法确定它的种类时,他们通常对岩石进行各种测试以了解它的特性,进而对它进行分类辨别。在下面的活动中,你将在家或学校附近搜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品,然后像科学家那样对这些岩石样品进行检测。如果你很难找到足够的岩石,可以利用水族箱中的鹅卵石、细砂、粗盐、大理石、碎片或者在破裂的混凝土中的小石子进行检测。在活动结束时,你将根据测试结果对一块“神秘”石进行鉴别。 活动用品:
7种不同类型的岩石样品末、胶带、护目镜、铁钉、小锤子、白纸、蛋架、硬币、放大镜、旧毛巾或抹布、抛光的瓷器片、白醋 活动过程:
①收集7种不同类型的岩石样品,将其中的6块岩石样品放在装鸡蛋用的纸箱中的一条边上,剩下的一块样品留待稍后使用。分别将一小块胶带贴在每个样品附近,并在胶带上标上“1”、“2”、?、“6”(现在你将要对岩石样品进行测试,从而将它们分类)。
②将下面的表格画在一张纸上,尽量将表格画得大些,以记录测试结果。123456破碎程度测试外观测试条痕测试坚硬度测试酸度测试注意:在敲击石头的时候,一定要戴上护目镜。破碎程度测试——用一条毛巾或抹布将其中一块岩石样品包裹严实,用小锤子敲击石块,直到它被劈开。将样品外的毛巾打开,观察它现在看起来怎么样?它的断裂面很光滑还是有棱角?将它劈开要很大力气吗?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其他岩石样品重复上面的步骤。注意:在敲击前一定要用毛巾将样品包裹严实。
外观测试——用放大镜对每块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注意观察新的断裂面,它的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发亮还是发乌?它看起来是由一种材料组成的还是由一种以上材料组成的?它是什么颜色?它是结晶体吗?将你对每块岩石的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条痕测试——试着用每种岩石在一块抛光的瓷器片上面划一条线,哪种岩石可以划出一条痕迹?划出的痕迹深浅如何?
坚硬度测试——根据下面提供的硬度等级,判断每一种岩石样品的硬度,数字越大,表明硬度越强,将代
48
表每一种岩石的硬度的数字记录在表格中。科学家通常用类似的办法测试岩石的硬度。硬度等级用指甲可以划出痕迹1点用硬币可以划出痕迹2点可以用它在硬币上划出痕迹3点可以用它在玻璃桌子上划出痕迹4点用铁钉可以划出痕迹5点可以在铁钉上划出痕迹6点
酸性测试——将一两块每种岩石样品放入到相应样品的空格内,在每种岩石上面浇上一些弱酸——醋。仔细观察岩石,如果你看到有气泡产生,岩石中就可能会有方解石这种物质。方解石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③将表格填充完整以后,比较一下不同岩石的相关信息,有些岩石是否相似?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种岩石吗?
④用第七块岩石重复上面的步骤。这块新岩石更像上面已测试过的6种岩石的哪一种?解释一下它们的相似之处。
⑥ 写出你的收获。
实践活动二:关于岩石的故事
活动目的:
阅读《关于岩石的故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故事》中提到的岩石、矿物、金属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开阔视野。
活动内容:
从古时候起,人们已经利用岩石和取自岩石的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用具、饰品以及其他重要的物品。人类不但将花岗岩等岩石制成粗糙的锤子,用黑曜岩剥成锋利的刀刃,而且他们还会利用色燧石取火。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用黏土制成陶器、石罐以及其他容器。现在,人们利用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等修建银行、博物馆、邮局以及高耸的写字楼。石灰石被压碎后可以制成水泥以修建公路、堤坝、人行道、游泳池和桥梁。人们从砂岩中提取硅,并用它制成无论是卫星还是电子游戏机都需要的芯片。 岩石可真是多种多样。岩石可制成或硬或软、或亮或乌,或粗糙或光滑的各种物品。铁、铝、金、铜、铅等金属来自于被称为矿石的岩石。钻石、绿宝石、蓝宝石以及紫宝石等宝石也来自于岩石。
事实上,整个地壳也是由岩石组成的。在很多地方,地壳被土壤覆盖,但是土壤实际上也是由岩石微粒以及腐殖质即由腐朽的动植物所形成的物质组成的。
一些科学家倾尽毕生的精力对岩石进行研究以了解整个地球变迁的历史,他们通过考察在岩石中发现的动植物化石,可以推断出在上亿年以前地球上都有哪些生物。 用心观察你周围的岩石吧,它们可是非常有用的呀! 写出你的收获。
实践活动三:淘金 活动目的:
在“淘金”活动中,将了解如何利用密度原理将“金子”从沙子和水中分离出来。“淘金法”可以将金子分离出来,是因为“金子”要比同样体积的其他物质重得多,也就是说金子的比重很大。 活动说明:
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沿着河流随处可见矿工在淘金。金子从哪里来呢?金和其他金属存在于岩石中。人们通常挖掘矿井,并从地壳中开采出这些矿石,然后再将金属从矿石中分离出来。但是有时候,溪流中的水冲刷地球表面的矿石,从而使河床中遗留下少量的金属微粒。用淘盆淘金是从河床下获取这些金属微粒的最简单的办法之一。这种办法很有效,因为金属的比重要比水、沙子、灰尘以及河流中的其他物质的比重大得多。
在下面的活动中,你可以试试淘金。由于是贵重物品,因此你可以用其他小金属物品代替“金子”。为了使这一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代替金子的小金属物的密度也要大一些。我们建议使用铁屑。这些物品中含有铁,而且铁的密度只比金子的密度小一点。 活动用品:
大的长方形塑料容器(水族箱或储备箱)、沙子(455升)、小金属铁屑、铝箔盘、砖或木块、水。 活动过程:
①将沙子倒入到一个大容器中。将15~20块“金子”铁屑混入到沙子中,在容器中加入水,使容器中有2/3的水。
②将一块砖头或一些旧书垫到容器的一端的下面以使容器倾斜,这样沙子就会堆积到容器中的另一端的底部。
③准备一个铝箔盘,用铝箔盘从容器底部舀一些沙子,使盘子一直位于水下,将盘子抬起一点儿并使它在水中转圈。当你旋转盘子的时候,慢慢倾斜盘子,不要着急,慢慢来。 ④盘子中的沙子这时应该在水中旋转,并从倾斜的盘子的较低处涌出去。“金”粒会留在盘子中,因为它们比沙子比重大。
⑤在几乎所有的沙子涌出来以后,将盘子从水中提出来。你能看到留在盘子底部的“金子”吗?如果没有成功,你还要舀更多的沙子并重新开始淘金。
⑥多多练习,你的淘金技术会越来越高。在操作中看看使盘子旋转得快一些或慢一些会对淘金效果有何影
49
高中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谢展翅
高中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前言
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分15册,本册为《高中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册。
由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根据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组织编写的适合于各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的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多数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程意识、课程文化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遇到了许多困惑和疑难,使他们在驾驭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在使用新教材时往往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鉴于此,本书的编写,旨在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力图体现理论性、实践性、探索性和指导性,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设计与案例中展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和进行实验教学提供参考,为各版本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思考,从而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中“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教学设计与案例是各实验区教师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结晶,是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出来的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凝聚着实验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思考和困惑,对新课程的探索,对地理教育和对学生的热爱,同时凝聚着实验区教师的教育智慧。我们组织了研究教学法的专家对所有入选作品进行评点。
这些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不仅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更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当然也会引起我们的争议。在此,我们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每个地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教学设计与案例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进行思考和探索,以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更加深入。
在此,谨向提供稿件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写时间紧,疏漏之处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1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年3月目录高中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目录
第一部分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1)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2)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5)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10)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与案例(16) Ⅰ.绪论(17)
走进地理之门(17) Ⅱ.宇宙中的地球(24)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24) 二、探究季节的成因(30)
三、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36) 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2) 五、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8)
六、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57) Ⅲ.自然环境的物质和能量转换(63) 一、“气压和大气的运动”之影响气压的因素(63) 二、城市热岛效应(68)
三、地球气候的昨天、今天、明天(73) 四、全球气候变化(81) 五、大规模的海水运动(87) 六、河流地貌的发育(92)
七、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99) 八、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104) 九、大气受热过程(109)
十、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15) 十一、校园中的地理知识(126)
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31)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31)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38)
三、能否用南极冰川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144) 四、认识自然灾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以台风灾害 为例(148)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154)
六、森林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60) Ⅴ.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67) 一、寒潮(167)
二、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173)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77)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186)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94) Ⅵ.人口与城市(203)
一、寻根问底话城市——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 影响(203)
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08) 三、城市化(213)
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20) Ⅶ.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225)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25) 二、城市交通(231) 三、我看端城交通(236)
四、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44) 五、取鲁尔区精华造东北区辉煌(251)
Ⅷ.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55)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255) Ⅸ.区域可持续发展(26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61)
2
第一部分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各地根据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几套高中地理新教材,在2004年秋季已开始在首批实验区使用,这给高中地理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时,除了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地理配套教材、学生实际知识能力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关系。而这一切关系的处理,主要通过地理课堂教学体现。所以,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教学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因此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从课程实施、单元教学、课堂教学到每个教学问题的处理都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在于: ①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系统,而传统备课的目的在于完成教学过程; ② 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备课侧重老师的讲授方法; ③ 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备课是教学的准备过程; ④ 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备课以如何解决课本问题为基础; ⑤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行为发展为导向;而备课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导向。
地理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地理教学手段,并在系统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系统结构。其流程如下页图所示。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反复研究,及时反馈修改,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优。高中地理新课程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核心,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学习方法为支撑,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宗旨,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地理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基石的科学设计,它既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又具有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所遵循的理念,对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寻求设计的最优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它兼收并蓄多家学习理论的合理观点,给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建构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自主交互性活动中主动进行认知改组、统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个性等素质,以及友爱、合作、人生价值和创造性等潜能的发掘和发展。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乃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过程。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活动包括5个环节:
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合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而编写,它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和教学的唯一依据。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应该向传统教学那样,“教知识点、记知识点、考知识点”,而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材特点进行有效学习。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新高中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地理教学应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教化和合理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机会的创造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成果的评估者,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与他们共同探讨,重视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原理、成因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不足,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3.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目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活动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新课程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体现师生双边活动,体现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兴趣化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中心,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采取多边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常把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机械地割裂开来,孤立地运用其中某种方法和手段,导致教学形式单调,效能不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更富表现力的多媒体手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仅带来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而且引起教学模式的革命,还带来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变化,使得教师不得不考虑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协调,从而发挥整体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形、声、像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分解复杂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由难变易。多媒体交互性强,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还可以压缩教学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1.创设学习情境
课堂的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创设促使学生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课堂学习氛围。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对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学习情境可以分为问题情境(分全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情境、阶梯式问题情境、激励问题情境),迁移情境,直观学习情境等。如问题情境可有如下创设方式:选取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参观调查,创设问题情境等。
如:中图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一节,阳春市的老师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 [教师]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中地理内容,我国有名的苹果产地在哪里?
[学生]多媒体显示阳春马水桔和山东烟台苹果的图片。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不同,说明它们有不同的区位选择。所谓区位,有两层含义:绝对区位(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区位选择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那么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呢?我们家乡为什么会成为“马水桔之乡”,而烟台是苹果之乡呢?
2.体现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它使课堂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便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学案例应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括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特征。案例的选取范围应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即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乡土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境等。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图像、图形、数据、景观及多媒体案例,虚拟情境案例,真实情境案例,讲解式(印证式)案例,讨论式案例等。案例的分析可以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其遵循的程序大致是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在个人体验阶段,要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理解案例中所揭示的基本事实,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小组讨论阶段,要组织学生充分交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在指导分析阶段,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反证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必要的指导。案例的总结可以是对学生的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重点的、灵活的点拨。其主要方式有纲要型总结、提高型总结、矫正型总结、悬念型总结等。
4
(广州市第六中学袁中华) 专家点评
设计者在分析课标之后运用案例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思路,选择的案例贯穿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教学组织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的课标要求,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七、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一节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本节内容宜安排2个课时完成。 (一)教材分析 1.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学河流的形成过程,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糅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入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况且是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收集资料法(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家乡的土壤、报纸、杂志等搜集有关峡谷图片、不同河段堆积物标本等材料)、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②教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四)教与学过程设计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 景导入
新课课件播放:轻音乐《多瑙河之歌》。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回忆家乡或见过的河流信息
交流请来自不同乡镇的学生发言。学生回忆后,起来发言,简介河流名称、流经地区的地形和植被情况、河谷的大致情况(宽度、形状、水量大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以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为依据,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训练学生把感性知识转为理性知识的能力。续上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 学:河 流侵蚀
40
地貌1.提出问题: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2.课件展示:
①大气降水在山地地区的汇集情况。 ②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 3.讲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推测并描述河谷形成后的发展过程:
①帮助学生理解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形成的河谷形状。
②播放本县旅游区观音山瀑布的录像,帮助学生理解溯源侵蚀。 ③板图分析侧蚀发生的河岸及河床、流域的演变过程。 5.课件展示:
①横断山脉山河相间分布图片。 ②峡谷图片。
③河谷演变过程图片。
6.以图片为依据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态。 7.小结: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1.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讨论河谷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区别河谷与沟谷。
3.结合见过的河流、课文、图片、录像等资料,探究学习以下内容: ①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
②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侵蚀方式及对河谷的影响。 ③侧蚀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规律。 ④河流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地理条件,让学生在巩固学习外力作用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流水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续上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 学:河 流堆积
地貌1.课件展示: ①冲积扇图片。 ②洪积扇图片。
③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河漫滩平原图片。 ④三角洲平原图片。 ⑤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
2.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进行分析,加深认识。1.展示从我县北部和南部琶江河沿岸采集的泥沙标本,同时结合图片,从气候条件和对堆积物分选能力两方面比较冲积扇和洪积扇; 2.观看图片,结合板图,讨论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3.观看图片,讨论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4.归纳出各堆积地貌分布的河段;
5.判断我县县城是位于河流的哪种堆积地貌上。1.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学会从现实生活和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课堂小结1.课件展示:珠江水系图。 2.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鲜明的提纲。1.以珠江水系图为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请几位同学说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锻炼学生对问题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处理整节课的知识,效果更好。课堂练习请同学完成课本第130页的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各尽所能,各施其才,构建一幅幅农业生产的蓝图。探究学习使知识再现,既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佛冈中学谢飞燕) 专家点评
本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县乡土的实际,通过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优势和学生搜集到的生活中真实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培养他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八、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
(一)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 ②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内容分析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新课标地理一湘教版)的重点和难点,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更是重中之重。在湘教版教材中交代了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但忽略了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对于地质构造规律知识,不仅要了解,更要掌握如何应用知识。这样既可巩固所学的识记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采矿石也要在背斜部位;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①教学材料准备:水、柴油、透明塑料管,相关地质构造模型、资料和图片。
②教学组织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一组长,负责该组实践、讨论等的记录和最后的总结等工作。第一组:负责储水、储油地质构造研究;第二组:负责隧道开凿的研究;第三组:负责水库坝址、库区的选择。 2.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教学问题:
1)第一组:假如你们是地质学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现提供一褶皱模型以及水、柴油和透明塑料管,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①说明石油和地下水的储存构造。
②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说明其储存原理。
③根据其储存构造原理,指出其开采的位置选择,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2)第二组:因修建一高速公路需通过某褶皱山地,必须开凿一垂直穿越山地的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请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加以全面考虑,对隧道的开凿进行研究,请通过相关实验,然后确定隧道位置选择(是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并说明其理由。
3)第三组:假如由你们来负责三峡水库坝址、库区的选择,请你们根据提供的相关材料和长江三峡地质构造图,从安全性、防渗漏等方面加以考虑,对三峡水库坝址、库区进行合理选址,并说明其理由。 3.探究解决问题
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教师调控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解决各组负责的问题。学生探究实践意义第一组:储油地质构造的探究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塑料管中柴油和水的位置分布,并说明其原理。第一步:将等体积的水和油装入透明塑料管,并将管的两端密封。 第二步:将其平放在演示台上。
第三步:观测水和油的位置(水在下,油在上)。 第四步:将其弯曲呈蛇形悬挂在演示架上。
第五步:观测水和油的位置(水在向下弯的部分,油在向上拱的部分)。[教师总结]地层中分散的石油,因为石油密度比水小,经过地壳的褶皱运动,聚集在背斜(演示图中∩形弯)中顶部,而向斜底部(演示图中U形弯)被水填塞满。故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背斜构造(如演示图中∩形弯)[学生活动]“借问石油何处有?”
分析上面的地质构造图,在提供的五个地点中,选择你认为的最佳石油开采地点,并说明你的选择理由。 [教师总结]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
地层中分散的石油,因为石油密度比水小,经过地壳的褶皱运动,聚集在背斜(演示图中∩形弯)中顶部,而向斜底部(演示图中U形弯)被水填塞满,而背斜顶部的隔水层又可以防止油气挥发。故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背斜构造(如演示图中∩形弯)
故开采石油一般选择在背斜含油层的顶部附近。续上表学生探究实践意义第一组:储水地质构造的探究[学生探究]用塑料管自制“自流井”。
第一步:将透明塑料管的一端接进水口,另一端让其开口并垂吊在演示架上,高度比进水口低些,使透明塑料管呈U形管。
第二步:让进水口进水,透明塑料管开口端出水。
第三步:在透明塑料管的U形弯管的上侧用针扎一个小孔。 第四步:观测小孔水流情况(水会从小孔水流自动喷出,喷出高度不超过进水口和出水口连线的高度)。[教师总结]U形弯管犹如承压水的承压区,进水口相当于承压水的补给区,出水口相当于承压水的排泄区,从小孔喷出的水犹如承压区的自流井,其原因是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受到来自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压差所产生的静水压力。 自流井示意图[教师总结]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第二组:隧道开凿的研究
42
[学生探究]你见过这样的桥吗?
观察左图中桥梁,你见过这种形状的桥梁吗?请从力学方面解释呈拱形的原理。然后思考,从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考虑,说说修建隧道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学生探究]“水道”和“隧道”。
观察左侧的地质构造图,用笔画出地下水的流动方向。然后从排水角度考虑,修建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教师总结]①背斜岩层如桥一样,呈拱形,岩层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具有好的支撑作用,不易坍塌,有利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并且便于开凿。②背斜岩层呈拱形,便于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干燥。续上表学生探究实践意义第三组:水库坝址、库区的选择
[学生探究]A处建水库可行吗?如果不行,你觉得修建水库时应考虑哪些地质条件,修建水库的理想地质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水库尽量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学生探究]三峡坝址的选择。
有人认为三峡坝址是天设地造,是理想的建坝地点,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坝址应选在何处? [教师总结]水库坝址应选择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向斜槽部或已被侵蚀成平地的背斜顶部。
如左图,三峡水利枢纽的水库库区就选择在地势低洼的③地,大坝坝址就选择在低平的背斜顶部④地。 4.讨论与交流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结果以及体验,谈谈各自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各组进行互评,指出其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优缺点,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总结。 (四)自我评价
1)本案例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方面的理念转变实践得比较成功:
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该教学设计有更多的学生实验,有更多的学生探究,有更多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师生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全体学生都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调控引导地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在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组织上的混乱,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引导,使教学能顺利的进行。
(佛山市顺德华侨中学杨才旺肖功政) 专家点评
地理学习必须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把一些自然环境中的现象转变为课堂上的模拟实验,以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九、大气受热过程
(一)教学设想
大气受热过程学习内容多与学生身边生活有关,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高中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注意使用探究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用双语学习地理时,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更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有助于深化学科课程的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双语”进行探究式学习。
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本课的“双语教学”仍以母语为主,适当渗透英语。教师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教学中的具体做法:①用英、汉语共同板书,包括书本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及专业术语。②重点、难点知识用汉语来分析、讲解,通俗易懂,非难点的专业性不强的知识用英语讲,如课堂组织用语、导言、结束语以及学生熟悉的内容。③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教师或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
根据课标要求,参考人教版、中图版等教材,对所用的湘教版的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与取舍。将“大气受热过程”内容调整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铺垫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二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主干知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第三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43
3.重点分析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而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通过这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另一个重点。关键是阐明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贮存于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4.难点分析
学生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较难理解。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释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释放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讨,达到以下目标。 (1)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大气热力过程。 ③熟悉有关地理术语的英语表达。 (3)学生参与过程与教学方法
①小组合作分析、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②探究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③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④参与探讨其他问题,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 ⑤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学生课前准备
查出并熟悉以下地理术语的英语单词: 对流层troposphere平流层stratosphere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高层大气atmosphere on the senior level
大气辐射atmospheric radiation地面辐射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吸收absorbability反射reverberation散射dispersion 3.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教与学的探究、最后总结几个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和点拨。
4.教学过程(1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语: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Introduce the new lesson: Lets see content that we will probe into today,including several following parts. 1.大气垂直分层。
Vertical delamination of atmosphere.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Courses of the troposphere heating.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The primary factors of affecting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课前准备:查出并熟悉以下地理术语的英语单词:对流层troposphere平流层stratosphere 高层大气atmosphere on the senior level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反射reverberation散射dispersion大气辐射atmospheric radiation地面辐射radi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吸收absorbability
学生展示所查的英语单词。一、大气垂直分层提示语:让我们看“大气垂直分层”图,思考这些问题: Brief on the language: Lets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 when we look at the map of “vertical delamination of atmosphere”.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As the rise of the height, how does the temperature of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flow change respectively?学生归纳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主要特征和人类的主要关系: 1.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oposphere is reduced by ascending of the height.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44
(惠阳中山中学邱荣华)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中的感受入手,运用案例、采用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兴趣,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归纳“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对策。邱老师的设计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促进了学生主动和富个性地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地球气候的昨天、今天、明天
(一)新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的重点主要是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学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特别是近一两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同时能利用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人教版。
①了解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规律、特点。
②分析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③能从多个角度探究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全球变暖的成因以及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终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课本上图以及老师提供的大量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全球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但课本由于课时所限,教学素材少,为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究性精神,应借助internet网络工具,充分利用图片的直观效应,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事半功倍。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归纳法、分组提问法。 (八)教学过程(1课时) 教学
环节课件导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
目的创设情景案例1:展示好莱坞最新电影大片《后天》剧照的图片。
案例2:图片漫画“地球出汗了”。
《后天》的内容反映的是哪方面的问题啊?
地球为什么会出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了?
学生站起来回答:气候变冷,世界末日——学生踊跃发言
30
学生分析图后踊跃发言: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太多?? 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本节内容的兴趣续上表教学 环节课件导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 目的导入新课
课件导入
创设情境投影课本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
课文:24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概念:(略)
(2)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屏幕展示近百年来气温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横坐标、纵坐标和红色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反映什么问题?
近一万年来地球气候如何变化?什么是气候变化?总的来看有什么特点?
图中放映了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什么样变化特点?试分析其原因?指导学生分析图:
226~228认真分析图中所反映的气温变化点作出回答:寒冷和温暖交替变化横坐标:年份;纵坐标:温度;红色线:气温的年变化;该图反映出近百多年来全球气温上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件导入
归纳: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略)
案例3:工矿企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
讲述:14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6℃~09℃,科学研究表明,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和的,所以现在全球气温达到了一千年来的最高值。其中有自然原因和人认真做好笔记,发言: 气温升高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
大批森林被砍伐,如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的热带雨林被砍。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把自己收集的结论在同学面前展示一续上表教学 环节课件导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 目的引导 转入新内容 课件导入 归纳总结
引导转入新内容
创设情境案例4:工人正在砍伐森林:
(1)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② 人为原因:毁林和燃烧大量的矿物燃料 案例5:极冰正在不断融化
案例6:冰川面积的缩小将使北极熊失去生存的空间
为原因,如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30%,大片森林遭砍伐,森林面积锐减,特别是热带雨林正面临消失的威胁。
提问: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讲述:20世纪,全球的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许多岛国(如太平洋上美丽的岛国图瓦卢)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世界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50~100年内全球的均温可能还将上升05℃~认真做笔记思考。
小组代表发言:
①南极冰川不断融化对生态环境,特别是企鹅的影响。
31
②海平面上升对斯里兰卡等地势较低国家的影响。起分享。
通过图片直观放映气候变化的原因
通过图片直观放映气候变暖的后果:续上表教学 环节课件导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 目的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课件导入 归纳
总结案例7: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灭顶之灾”进入倒计时
案例8:孟加拉遭受洪水袭击——“洪水无情人有情”
案例9:中纬度干旱加重??
(2)全球变暖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直接威胁,同时影响农业生产并改变整个水循环。 案例10:世界各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06℃,海平面持续上升9~88厘米,像图瓦卢这样的岛国将会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据报道图瓦卢政府已经向新西兰请求,希望他们能接纳即将被太平洋吞没的全体居民。全球变暖除造成海平面上升外还致使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③今年夏天,暴雨、冰雹、龙卷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今年出现的极端天气比较多,而且灾种比较多,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背景是有关系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后,这个突发事件,气象灾害容易变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内心震撼力。
如何收集资料来说明所要论述的问题, 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 续上表教学
环节课件导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 目的引导 转入新内容
创设情境案例11: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7月17日在华盛顿依然表示,他不会停止部署导弹防御体系,也不会改变反对《京都议定书》的立场。
案例12:2004年11月6日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提问: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呢?如何采取措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讲述:在减轻气候变暖方面,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
1997年,联合国大会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削减目标。2004年7月13日 8:40一场狂风暴雨突然袭击申城,造成重大的停电事故、交通事故。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
1992年,18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培养 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能力,自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能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思考,续上表教学 环节课件导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 目的
课件导入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3)解决的措施。植树造林;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技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加强国际合
32
作。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产生后果、解决途径。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代表我国政府核准了《京都议定书》,表明中国向世界作出了承诺。同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九)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
①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自然原因。 ②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气候变化的解决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十)学习反馈与评价
①下页图中代表1958—1974年二氧化碳增加的曲线是()。 ②图中代表近年来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导致的后果是()。
③根据估计,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一倍,全球的气温将升高2~3摄氏度,但实际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并没有这么快,原因是()。 (十一)课后活动 观看电影《后天》。
(广东实验中学施美彬黄建伟廖洁) 专家点评
本节课充分地分析了课标以及教材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引用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案例教具,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学会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最后本节设计能充分把握最新的热点、时事做情境资料,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加以拓宽,学生反响较好。
四、全球气候变化
(一)新课引入
幻灯片1:荒漠中的楼兰古城。
学生对楼兰今昔巨大反差的原因的思考。 幻灯片2:楼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对楼兰今昔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感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从大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和影响结果两个方面启动本课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
1.出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幻灯片3:(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幻灯片4: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教师解释“地质时期”并引到学生学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要求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归纳变化特点。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看到侏罗纪后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思考恐龙灭绝事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解释冰期和间冰期并出示结论: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并举例,冰期的加拿大全为大陆冰盖,并解释五大湖的成因。
幻灯片5: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教师解释“历史时期”,并引导学生学习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水平变化图并用幻灯片6解释雪线的概念: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水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再返回幻灯片5,引导学生看图归纳雪线变化特点,从而得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公元前16世纪为界:分温暖期和寒冷期。
教师:从历史时期看,现在处在气候变化的哪一个阶段? 学生:寒冷期的后期。
教师:历史上的温暖时期,气温比现在还要高,所以气温的变化有其自然原因。 幻灯片7:近现代气候变化特点。
教师:近现代气候就是近一两百年来的有气象观测记录的气候,请同学们学习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水平变化图,归纳近现代气温变化特点。
学生:从图中看到,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33
教师:非常正确!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降水的变化特点如何?请看下一幅图。 幻灯片8: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提醒学生先读懂图例,再看地图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有的地方降水量增多,有的地方降水量减少。
教师:就是说,各地的降水变率增大了。请同学们结合近现代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思考气候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
3.第二部分的学习内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教师:我们把这个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中学习本小组的内容,整理观点后选代表发言,发言后我们将进行小组评价,请详细看评价标准和要求。 幻灯片9:自主学习,欢迎发表意见或看法。 ·全球气候变暖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与对策
幻灯片10:探讨课表现等级的认定标准。 ·是否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
·小组成员是否人人参与、团结合作 ·发言是否观点明确、有条理性
·是否可以用所掌握的知识现场解答问题 评价主体:自评、他评、师评。
评价客体:研讨组,以集体形式得分。 评价等级:A、B、C、D
幻灯片11:生态环境组自然灾害组我国农业生产组人为原因及对策组自评他评师评 学生分组讨论上表中相应的学习内容并分别发言。 生态环境组:
我们认为全球变暖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②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到2050年,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稳定积雪区积雪深度将分别以23%和02%的速度缓慢增加。
③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
④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20厘米。这将会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以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而影响海岸带环境和经济。 自然灾害组:
我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在我国,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盐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2000年中国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 我国农业生产组: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调整、成本与投资增加等问题。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气候变化也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生产环境、布局和结构产生影响。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盐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频繁。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2000年中国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
——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据研究,我国除云南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约12%)外,其他树种的面积减少2%至57%。
34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许多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我们的发言完了,谢谢。 人为原因组:
人为原因表现为城市化、森林砍伐,过量放牧、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化原因引起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等。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工业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森林树木的无节制砍伐,都使得全球温室气体不断增加,令全球气温迅速升高。
对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我们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必须控制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增加是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人口增长减缓令环境污染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气温的升高。
其次,我们还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现在可行的方法就是控制工厂及汽车的废气排放,可以在排放的时候进行多重处理,使排放出来的气体危害少一些。当然,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发新的环保能源,例如氢气燃料和可燃冰之类,燃烧后不会产生温室气体的燃料。
最后,对于现存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我们还可以通过多植树造林来进行吸收。通过这种途径,不仅能直接利于温室气体的吸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一举两得。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强调重要知识点: 幻灯片12: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和对策。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②开发新能源
·破坏森林——对策: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4.本课小结和知识网络构建
幻灯片13:气候变化、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5.本课内容的后续学习 幻灯片14:
·有关这节课内容需要继续探讨,请在网上键入“气候变暖”搜索
·需要和老师再探讨有关问题的同学请发邮件至:zqfengxy@126com (三)练习反馈
幻灯片15:读天津市海滨平原受海平面升高影响的范围图思考: ①当海平面上升03米时,天津市有哪些城镇会被淹没?
②除了淹没土地外,预计天津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还会有哪些改变?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提示及补充。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运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学生分组探究、陈述观点的形式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归纳并展示气候变化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网络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扩大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肇庆中学冯小燕) 专家点评
本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基本达到了。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现,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关注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和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同时通过评价体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五、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课的类型 讲授新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教学难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35
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世界地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六)设计思路与重、难点的突破
本节课为2004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解地球上的水。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的水体和水循环,教材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稍差的现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渴望并可及的事情。我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成功教育理念来设计本节课。
设计本节课的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入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等等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教给学生巧记规律的方法,结合自己家乡的水热状况分析与西北欧气候差异的原因;综合各科知识分析渔场形成的原因等等来突破重、难点。将重、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各个问题的击破,获得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用两个小故事:
①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东的海域。经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添加一些风趣的语言。如:是你一脚踢过去的?还是它坐着直升机飞过去的?还是科学家在地下挖一个洞,漂流瓶自己“走”过去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带有颜色的漂流瓶到达了美国的西海岸呢? (这时学生能回答出漂流瓶是随着海水的运动到达美国的西海岸的。)
教师进一步总结这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了世界大洋是一个连续运动的整体。
②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航行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 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 在学生处于“愤”、“悱”之间时,引导学生说出海水的运动是有方向的,进而引入新课。 (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性呢?) [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设计这两个小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2.讲授新课(1)基本概念①让学生看教材61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学生总结完关键词语后,教师展示出自己总结的关键词语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引用“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可达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这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看书的同时,书写板书)(多媒体展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是“常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 ②讲解洋流的分类,指出按温度性质将洋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暖流,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 练习:寒流:由()纬度流向()纬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暖流:由()纬度流向()纬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右上图中所示的是寒流还是暖流?
承转:点击超链接,复习关于风带的知识。复习的内容包括低纬、中纬各形成什么风带,并让学生思考在这种风的吹拂下,海水将如何运动,进而引入下一个问题。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用多媒体展示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Flash动画,让学生结合教材第62页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自己分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学生看书的同时教师板书) 结合教材师生共同分析太平洋系统的洋流分布。让学生拿出笔,书写数字“8”,将学生作业体现的两种“8”字的写法都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对比哪种写法与太平洋系统洋流分布规律相同,从中教会学生巧记规律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问题:观察太平洋洋流系统,在大陆东岸低纬和高纬洋流性质有什么不同,西岸呢? 让学生结合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所展示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讲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交代给学生关于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我们以重点学会太平洋系统洋流分布即可,其他的洋流只作了解。
让学生通过刚才老师的讲解,自己分析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定向引导。 练习:
①主要以盛行西风为驱动力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B.日本暖流 C.北赤道暖流D.加利福尼亚寒流
②有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36
A.北太平洋暖流B.北赤道暖流
C.千岛寒流(板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3页的图36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
首先让学生在左图上找到“卑尔根”这个地方,说出它的地理纬度,然后让学生看右图,自己分析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到一月份卑尔根的平均气温值,然后告诉学生在老师的家乡——哈尔滨大致的地理纬度是45°N,但它的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0℃。
思考:为什么卑尔根的纬度高于哈尔滨,而它的一月份平均气温远远高于哈尔滨呢?
(引导学生找到在卑尔根这个地区有大西洋暖流的经过,并让学生总结出大西洋暖流对卑尔根这个地区有增温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找到卑尔根一月份的降水量,是150mm左右,而哈尔滨的一月份降水量是30mm左右。
思考:为什么卑尔根的降水量远远高于哈尔滨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北大西洋暖流对卑尔根起到增湿的作用)多媒体展示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总结寒流对气候的影响。并留给学生课下思考的问题:秘鲁寒流是怎样影响着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 2)渔业生产。
用物理学上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原理,解释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将上、下做垂直运动。进一步解释,海水在扰动后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两种洋流的汇合处易形成大的渔场。
多媒体展示纽芬兰渔场大概分布在哪些地区,让学生对照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找到经过纽芬兰渔场的寒、暖流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北海道渔场大概分布的地区,让学生对照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找到经过北海道渔场的寒、暖流各是什么? 3)航海。
用课前的第二个故事具体讲解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的原理,紧扣小故事,使课前的疑问在本堂课的授课过程中得以解决。 4)污染。
引用课前的第一个小故事,设置疑问:假设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原油泄漏,那么在美国以西海域是否被污染,从而解释,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物范围扩大。 3.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其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是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难点,希望同学回去好好复习加以掌握。 4.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
①寒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
A.由南向北的洋流[DW〗B.由高纬向低纬
C.寒流水温一定低于暖流水温D.由低纬向高纬
②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D.拉布拉多寒流 (八)作业
地理学习册第45~47页的练习。
(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张玉秀) 专家点评
本设计能够体现任教老师对此教学内容“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设计理念,故事引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效果,即时知识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
六、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对课标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37
(二)教学达成目标
通过以上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把本节教学的具体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
②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 ③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 ④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①设计、制造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②提供给学生游览长江全程的相关材料。 ③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四)教学过程
所用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一)。
[引入新课]以景观图作为引入,指出地貌的形成除受内力作用外,还受到外力作用。课件投影:冰川地貌、风成地貌、流水地貌等风景图。
[引导读图]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引导过渡]我们生活在南方地区,降水很丰富,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引出本节课重点了解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 [课件展示]第二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引导看材料]我们选择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地貌的情况。让学生看材料中的背景资料,回顾一下长江的基本知识。
[引导过渡]我们本节课就跟随材料中的王教授他们一起去畅游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了解在河流流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哪些河流地貌。
[引导学生看情境]通过本情境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分析长江上游虎跳峡河谷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
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他们从长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览,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陡峻的地势所吸引。
[引出问题]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并根据你的选择,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虎跳峡图和三幅河床形态图 [教师总结]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板书),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板书)。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 [引导学生情境]本情境主要在于分析得出此河段受到溯源侵蚀明显。 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小明听后不得其解。 [引出问题]王教授认为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当前位置的是否有可能?如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瀑布上端和下端不同性质岩层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流水长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
[引导对比]上面提到的下蚀结果使河谷不断加深,这里的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
[过渡]小明他们游览完了金沙江河段,乘兴顺江而下继续游览,向三峡进发,看看他们所看到的情况。本情境设置在于说明长江三峡受到的主要是流水作用。
游览了长江的金沙江河段,小明他们乘兴来到重庆市,并在重庆登上了游长江的客轮。旅游船顺流而下,很快就来到长江三峡的著名景点白帝城。小明一家站在船头,看到两岸峡谷高耸,十分壮观。为配合人们观赏景色,船上的广播这时也正播放着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引出问题]根据三峡河段的风景图,请同学们说出长江三峡的水流特点以及该特点对长江河谷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此处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过渡]游览了惊险壮观的长江三峡景观,小明他们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来到中游小明他们又见到了什么景观。
[引导学生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中游河段的特点以及所受到的河流作用力。 经过了两天的航行,游船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爸爸对小明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荆江河段,你看看长江
38
与前几天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流两岸,部分河道则出现了浅滩,有居民站在浅滩上悠然地钓鱼。
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下图中AB连线的附近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要小明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小明想了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小明的爸爸听后很满意地点点头。
[引出问题]①请参照下图的相关图例和横断面图,根据上述材料,你知道小明的答案是什么吗?让小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②根据以上的推测判断,你认为经过长期的作用,河谷在形态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根据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况,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这里流水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受其作用,总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使河道变得更弯曲。(在讲解过程中,配以以下板图)
[过渡]在游览了中游曲折的河道风光后,小明他们的游览船继续向下行驶,进入下游,在下游,长江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看材料]以在下游河段的所见所想来反映该河段的特点,并引导分析该河段所受到的作用力。 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已经接近终点站上海。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引出问题]请你根据上述小明的所见和所想,试选择出该河段河床剖面的形态特征图,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应该选择甲图。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谷显得平坦,下游的河床显得宽广,主要是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侧蚀的缘故。
[教学反馈]以素描引导学生对各河段地貌的一个反馈,并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的形成。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结束这次快乐和辛苦的长江游之后,回到家,小明不顾旅途的疲劳,就开始整理其在长江途中画的素描图,但有个问题难住了小明,由于作画匆匆,有几幅图他忘记了写上素描的地点,只记得一幅是在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画的,一幅是在长江三峡画的,一幅是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画的,一幅是在上海接近入海口画的。
[引出问题]你能为小明解决这个烦恼吗?(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 ABCD[教师总结]A图应该属于中游的荆江河段,B图应该属于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C图应该属于接近入海口画的,D图应该是属于长江三峡。
[引出问题]对于A、C、D图,我们很容易判断,但B图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一些山谷的出口,由于流水速度减缓,从山谷带来的大量泥沙就沉积在山口,形成类似于B图的地貌,我们把这种形态上类似于扇形的地貌,叫冲积扇。
[总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总结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地貌特点和受到的主要作用力,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收集在冰川、风、生物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图片,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种地貌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外力作用影响。在下一节课中派代表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小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影响因素冰川风力生物 (五)教材分析
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教材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