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和积累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7、8节。 3、初步学习根据句子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做法,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你对暴风雨的印象是什么?(可怕,灾害) 板书:暴风雨。(暴——书写指导) 师:暴风雨真是太可怕了,人人避之不及! 2、结合实际,引导质疑。
师:你会在暴风雨来临时做些什么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3、补板书:19.牛顿在。(顿——顿左边的的最后一笔:竖提) 师:可是有个人跟我们不一样,他偏偏要出现在暴风雨中,他是谁? 简介牛顿 4、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中,一起读读这个课题。
5、围绕课题提问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为什么出现在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1、这场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我请10个小朋友来分小节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找找答案。 2、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3、现在谁能来回答,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雨。找到句子中的词来描述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
理解:罕见——近义词:少见,平时很少见到的
特大——特别大
袭击——乘敌不备时攻击,这里指突然来临,说明暴风雨的猛烈 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4、指明同学读这句话。(强调特大)全班一起读这句话。
5、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到受到这是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6、出示第1节: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预设:
1)从“河水泛滥”看出雨下得很大。 2)从“树木连根拔起”知道当时风很大。
3)从房子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
师:如此罕见特大的暴风雨突如其来,对此人们毫无防备,谁能把暴风雨的大而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这段话是对河水、树木、房子这些景物的直接描写(板书),写出了猛烈的暴风雨造成的影响,除了这些,你还能从文中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
4)从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和他们听到“呼啦啦的风声”知道暴风雨很大。 5)从他们的对话中也体会到他们害怕的心情。
你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的心情吗?(弟弟 担心 妹妹 惊慌) 妈妈的话中没有提示心情,从妈妈的话中,体会到她当时是什么心情? (指名读妈妈的话,说出她心情的词语:不安 着急 焦急)
6)“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通过写牛顿的样子来体现暴风雨的大。 7)“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通过妈妈的动作感受暴风雨的大。
师:刚才的这些句子通过牛顿头发的样子,弟弟妹妹紧挨的动作、害怕的心情,妈妈弯
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的动作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间接描写(板书)。
三、 读9、10小节,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1、这么猛烈的暴风雨降临,可是妈妈却没在屋子里见到牛顿,这个时候妈妈心里该多着急啊!默读9、10小节,找一找文中妈妈是怎么寻找牛顿的,找到牛顿后又是怎么做的。
2、交流后出示句子: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
1) 男女生分别读,想一想妈妈的的前后行为有什么问题吗?(前后矛盾)
2) 矛盾在什么地方? 在如此罕见、特大的暴风雨中,妈妈焦急地寻找牛顿。好不
容易找到了,按理应该立刻带他回家。为什么妈妈却自个儿悄悄地回家了?
师:你们已经学会用文中矛盾的地方来提出问题,提出质疑了。你们真会动脑筋,很会研究的。
四、 读7、8小节,解决问题。
1、那我们现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看看老师的默读要求。
想一想:①、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中,牛顿是怎么做的?用“——”划出句子。 ②、他为什么这样做?用“ ”划出句子。
2、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交流并讨论:
1)那么这些句子你能读懂吗?牛顿是怎么跳的。
( 他像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补充板书:向上 向着风 背着风 指名一人做动作,
师配合体会::看来,你明白了“不停地向上跳”不是一个劲地朝一个方向跳,而是一会儿——一会儿——;向着风跳时,你会感到——强大的风把你朝前推;背着风时,你又会感到——强大的风把你朝后推??你会感到风有一股推力,在牛顿看来,他能用身体当成——测量工具来测风力。 师:现在懂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2)那“不停地”是不是连续这样跳?我们读读下面句子。 师引读句子:身子有时——有时——每跳一次——有几次。 交流牛顿他还怎么跳?板书:测量落点 起点 撑开
读这两句话,现在读懂了吗,牛顿是怎么跳的,同桌演示跳跳看。
( 指名一人再来跳,指导:落点,起点、起跳点、着落点在同一个点吗?为什么?——罕见、特大暴风雨)
样子像蝙蝠,指导这句是比喻,把牛顿比成了蝙蝠.
为什么要撑开?成蝙蝠形状?(接触风面积大,受力面积大,进行比较) 观看视频(边看视频,边说动作)
3、 师小结: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牛顿是怎么跳的。作者写得真好啊,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那么准确、传神。那么大的暴风雨,人家都躲起来了,牛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4、了解牛顿这么做的原因。
师:第8节有一句话,能告诉你。引读:牛顿真的疯了吗?————————
之所以选择这么特殊的天气,是因为——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他要—— 板书: 了解风力
5、师:看看第5节,所以牛顿是真的被大风刮跑了吗?
(“刮跑”加双引号是因为牛顿没有真的被大风刮跑,是他心甘情愿出现在暴风雨中进
行风力测量实验。)
6、读了本文,我们知道少年牛顿不是疯子,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你可以用上哪些词来概括他身上的特点,在这一节旁边注明。板书:热爱科学 用于探究 7、现在你能理解妈妈为什么焦急地找到牛顿后却又悄悄地自个儿走了吗?
(通达的妈妈不忍心打扰牛顿的实验,非常理解支持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五、总结行文思路
1、师:文章分2个部分来写这个故事,第一部分1-4节写了暴风雨袭击英国,牛顿弟弟妹妹害怕、惊慌的表现。第二部分5-10节写了牛顿冒着暴风雨测量风力的场景。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作者巧妙地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展现暴风雨的猛烈和人们的恐惧。选取了牛顿在暴风雨中做实验的事例,更能展现出牛顿的执着精神,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和他的贡献。我们在写人的作文中,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选取典型有特色的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
六、介绍牛顿
1、总结:牛顿对待科学就是这样好奇、执着,所以他才能在研究领域取得成功,成为
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2、读有关牛顿的资料
六、语言实践:
妈妈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了,牛顿却还在暴风雨中不停地跳。当弟弟妹妹询问起妈妈时,妈妈会说些什么呢?完成练习。
弟弟、妹妹看到妈妈回来了,连忙问:“妈妈,你找到哥哥了吗?” 妈妈说:“找到了。”
弟弟妹妹向妈妈身后张望:“哥哥呢?” 妈妈笑了笑……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向着风
有时 背着风
测量风力 每跳一次 有几次 撑开
热爱科学 勇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