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评优活动 教学设计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张燕
一、教材分析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突破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合理运用讲述法进行补充梳理;通过学案设置相关题目进行检查反馈。
2、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突破方式:我将采用网上论坛的方式,寓教于乐突破难点问题。
四、学情分析 首先,对于本课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网络检索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其次,高中学生虽然对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能力
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
五、设计思路 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案导学为基础,创设新情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和生本教育理念
通过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教师引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国家。但是,新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国内经济残破不堪,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因此,新中国成立初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革。
第1页
高中历史课堂评优活动 教学设计
期,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十八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页
高中历史课堂评优活动 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按时间的分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中国成立来哪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有关?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建立前后知识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
【教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平抑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2、角色扮演、合作探究
为培养学生“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责任感,我校团委组织了新中国建设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历史。
【教师】对示意图作简单的介绍。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完成方框内容。
【教师引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总趋势。 二、分阶段学习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与旧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年产量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了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食糖减少5%,棉花减少48%。
材料二 占很大比重的私营工商业也处于工厂停工减产和歇业关门的状态。银钱业倒闭过半,商业十分萧条。此外,市场投机盛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
我班负责50—70年代展馆的布置,请各组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史实,为自己小组负责的年代确定一个主题,展示主要事件,并为每个事件搭配一定的解说词(包括成就、背景及历史意义),同时指定一名同学以解说员的身份为同学们讲解。
一组:负责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讲解 二组:负责1956年——1966年讲解
三组:负责1966年——1976年讲解
【教师引导】下面有请各位解说员为大家介绍,在讲解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补充订正学案内容。
【角色甲】:过程略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过渡时期) (1)条件: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形势?
第3页 (2)方针: (3)影响 高中历史课堂评优活动 教学设计
【教师】课件展示,讲解相关重难点问题,并配以典型例题: 1、 过渡时期的时间、内容、特点、实质。
2、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教
师引导总结。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做好笔记。 【角色乙】:(具体过程略)
第二阶段: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经济建设的失误 (1)八届二次会议: (2)大跃进
①表现 ②影响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1、中共八大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同学们感受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狂热建设激情的同时,总结其负面影响,并能正确区分两次运动。
2. 十年建设成就。提醒同学们注意1956-1966年虽然失误很多,但并不是完全停止。---展示十年建设成就图。
【角色丙】:(具体过程略)。
第三阶段: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 1、原因 为了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以一位农民侯永禄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的场景的展示,让同学们从微观上把握宏观层面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每一片段都配有相关问题,由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做到学以致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借鉴哪些经验和吸取什么教训?
突破方式:网上论坛的形式—引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成果。
三、【效果检测】
(A)组
1.(2012·上海单科卷·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2.(2011·北京文综·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教师】课件展示,讲解相关重难点问题,并配以典型例题:
第4页
高中历史课堂评优活动 教学设计
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3.(2011·广东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评估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B)组
四、课堂小结 图6 【教师引导】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虽然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但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中不断形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同学们,让我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敢于进取,勇于奉献,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 二、1956年至1966年 三、1966年至1976年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中共八大 1、原因 2、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建设的失误 2、概况 3、调整国民经济 3、教训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1.(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介绍信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2.(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3.(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
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