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Science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环境与规划学院 《环境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环境的科学涵义,掌握环境的组成及其分类。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难点是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实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下划线部分表示讲课提纲)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environment)的概念
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 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环:围绕;境:疆土。
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分类 1 按环境的组成分类 (1)自然环境
包括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 (2)社会环境
人工的创造物;人与人的关系 2 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
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三、环境的基本特性 1 整体性和区域性 2 变动性和稳定性 3 资源性和价值性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与规划学院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人类社会废弃物环境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按成因分为:
(1)第一类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
(2)第二类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
思考:第一类环境问题与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 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第一个环境问题 解决方法:人类迁徙
影响: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 2 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铁器的使用,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自然与人“平起平坐”相互抗衡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对自然有较大伤害,但限于局部区域 解决方法: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影响:局部的,区域性的,但造成的环境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 以古巴比伦文明为例;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 恩格斯给予人类以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3 近代工业文明时代
机械化,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 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人把自然当奴隶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大公害事件屡屡发生,形成了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 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
2
环境与规划学院 《环境学概论》教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 水俣事件(1953年,日本)
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日本) 四日事件(1970年,日本) 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
思考:公害事件发生的地点、类型、污染源和污染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演示有关图片,解答思考的问题。 4 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 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视自然为朋友
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从1972年至1992年间环境污染的十大事件 (1) 北美死湖事件 (2) 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3) 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4) 巴西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5)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6) 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7) 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8) 莱茵河污染事件
(9) 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0)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1998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负责人克劳斯·特普费尔概括了威胁人类发展的十大环境资源问题
(1) 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2)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3) 空气污染 (4) 土壤遭到破坏 (5) 森林面积减少 (6)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 化学污染 (8) 混乱的都市化
(9) 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演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 环境公平与效率
污染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农村 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向西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 以电子垃圾和有害固体废物的污染转移为例 新技术、新材料的环境效应 冰箱制冷剂氟利昂 不粘锅涂层 转基因技术
3
环境与规划学院 《环境学概论》教案
纳米技术 ??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目的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1 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 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思考:如何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 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孔子倡导“天命论”,主张“尊天命”、“畏天命”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定胜天” 2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背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了人类思想的极大震动和反省 解决环境问题,两方面的需求:(1)公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2)治理污染 基础学科参与到环境问题的研究,产生了: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新的边缘性分支学科。
思考:在该时期,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技术问题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等文件。
这次会议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人们改变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表现在:(1)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即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该包括生态破坏;(2)冲破就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3)从治理的手段来看,对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