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江阴市青阳中学高三历史阶段考试试卷(20249) 精品

2025-04-29

江阴市青阳中学高三历史阶段考试试卷(2004.9)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契丹建国后,曾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因为( )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都是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后出现的 B. 都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结果 C.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的良好的个人素质

D.盛世时期,阶级矛盾非常缓和,不会出现激化的结果,也没有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3、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

C.赋税制度未发生变化,仍实行以人头税为主的征税标准 D.对外交通更健全,交往更频繁

4、唐朝采取的措施中,给农民带来直接好处的是( )

①实行均田制②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实行租调制④“庸”的实行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④D.①②④ 5、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一原则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士族门阀特权C.打击土族门阀特权D.提高庶族地主地位 6、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7、以下关于唐朝实施科举制度的表述,哪一条最确切( )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平民凭才学可以参与政治 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是为了打击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8、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这表明( )

A.中国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时期B.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9、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是( )

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 10、下列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是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的重要时期 B.唐朝是多民族统一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C.唐朝时期是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的开始D.唐朝的长安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后世师之,用回纥以诛安、史,用沙陀以破黄巢,而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病中国而自绝其胤。”这段话表明王夫之:( )

①抨击唐朝的民族政策 ②谴责石敬瑭割地以引契丹贵族势力向南扩展的卑鄙行径 ③不反对唐民族政策,觉得关键是采用政策的人 ④认为向少数民族借兵会导致少数民族势力扩大侵入中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唐朝经济文化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政治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 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C. 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 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北宋初年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14--16题。 14、“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段文字反映的实质是( )

A.削夺统兵大将的兵权 B.加强皇权 C.防止兵变 D.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1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16、“焚书坑儒”、“杯酒释兵权”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

A.由内乱引起B.由“藩镇割据”引起C.由思想争论引起D.由加强中央集权引起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用人不当,遭到反对,新法不久被废除。据此回答17-18题。 1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 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8、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 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①③B.①②④ C.②④D.②③

1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他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20、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21、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正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在这里他否认了

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 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 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 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局面,采取了系列制度,进行了有效管辖。据此回答22-23题。

22、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C.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的整体 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23、元朝时管辖今山东省的是( )

A.山东行省B.河北行省 C.陕西行省D.中书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都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定要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据此回答24-25题。

24、公元12世纪中期,除吐蕃和大理外,我国境内的并立政权是( )

A.辽、北宋、西夏 B.辽、北宋、西夏、金 C.南宋、金、西夏 D.南宋、辽、金

25、 10─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实行创造了条件 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C、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D、内地与边境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慕容延钊。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引自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材料2: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泚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3:太祖继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吕扈。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以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上喻方曰:“我以钱代租税之人,以助尔私,尔辈归朝,且与朕宴乐如何?”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州县租赋,愁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

──引自王巩《闻见近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2、3,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以上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27、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篓(竹下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宋史·苏辙传》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河北安抚司韩琦上书说:“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数;三等以上,更许增借。且乡户上等并坊郭户有物业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今令借钱一千,纳一千三百,是官自放钱取息。”

——《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2)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区别?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回答:(1)材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2)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在哪里?

三 问答题

29.唐朝时期,无论是内部的民族关系,还是对外周边关系,都表现出空前的盛况,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边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对外关系则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试分别阐述这四个特点的具体表现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0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的政权主要有辽、西夏和金。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31. 在乾陵,武则天为自己立了“无字碑”,到如今,“无字碑头镌字满”。如果你到乾陵一游,站在“无字碑”前,你会写些什么?

江阴市青阳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考试试卷(2004.9)

(第Ⅱ卷) 答题纸

一、选择题(75分)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12 13 14 15

二、材料分析题

26、(1)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

原因:政治上:赵匡胤已称帝,掌握了国家政权;军事上:已控制了中央禁军,有强

大武力作后盾。另作出许诺。

(2)根据材料2、3,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

手段:以经济收买的办法换取──经济上允许统军将领广置田产,生活上鼓励他们享乐。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以上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加剧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加重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27、(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青苗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2)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区别?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能偿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是“官放息钱”,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和“富者亦贫”的严重后果。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国家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百姓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实际上符合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损害了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眼前利益,因为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盘剥。

28、(1)材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

侧重点:前者从民族文化的自身加以发掘和发扬,后者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

(2)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在哪里?

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 问答题

29.唐朝时期,无论是内部的民族关系,还是对外周边关系,都表现出空前的盛况,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边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对外关系则有开放性和

包容性。试分别阐述这四个特点的具体表现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表现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①统一性:唐朝大一统的局面长期稳固,内地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边疆民族受吸引和影响,社会、经济明显进步,同时也对汉族产生影响,共同构成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和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

②多样性:A、边疆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社会形态不尽相同,吐蕃、南诏处于奴隶社会,黑水靺鞨比粟末靺鞨落后;B、各民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唐以定居农耕生活为主,北方的突厥、回纥以游牧为主;黑水靺鞨放牧猪群,也经营原始农业,粟末靺鞨和南诏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吐蕃族有游牧生活,也有农耕生活;C、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特征也各不相同。

原因:统一性与唐朝大一统局面相关。多样性与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形成的背景密切相关,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环境、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民族发展不平衡有关。

(2)表现二:开放性和包容性。

①开放性:A、唐与亚洲的日本、朝鲜关系密切,经常有留学生来华;B、唐也与印度有密切的联系;C、唐的影响甚至远播欧洲、北非;D、唐的政治制度、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对亚洲一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包容性:A、肯于吸收、包容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吸纳异域文化的长处,使中华文明有了更大发展。B、印度佛教的传入;阿拉伯人传入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原因:唐朝对于中外交往的指导思想、外交政策是最开放的,对于外族能采取开明的、开放的政策与原则。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是原因之一。

30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的政权主要有辽、西夏和金。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31. 在乾陵,武则天为自己立了“无字碑”,到如今,“无字碑头镌字满”。如果你到乾陵一游,站在“无字碑”前,你会写些什么?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创立武举、殿试和自荐求官等;打击士族残余;设置西域都护符;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包容性。试分别阐述这四个特点的具体表现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表现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①统一性:唐朝大一统的局面长期稳固,内地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边疆民族受吸引和影响,社会、经济明显进步,同时也对汉族产生影响,共同构成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和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

②多样性:A、边疆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社会形态不尽相同,吐蕃、南诏处于奴隶社会,黑水靺鞨比粟末靺鞨落后;B、各民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唐以定居农耕生活为主,北方的突厥、回纥以游牧为主;黑水靺鞨放牧猪群,也经营原始农业,粟末靺鞨和南诏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吐蕃族有游牧生活,也有农耕生活;C、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特征也各不相同。

原因:统一性与唐朝大一统局面相关。多样性与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形成的背景密切相关,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环境、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民族发展不平衡有关。

(2)表现二:开放性和包容性。

①开放性:A、唐与亚洲的日本、朝鲜关系密切,经常有留学生来华;B、唐也与印度有密切的联系;C、唐的影响甚至远播欧洲、北非;D、唐的政治制度、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对亚洲一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包容性:A、肯于吸收、包容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吸纳异域文化的长处,使中华文明有了更大发展。B、印度佛教的传入;阿拉伯人传入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原因:唐朝对于中外交往的指导思想、外交政策是最开放的,对于外族能采取开明的、开放的政策与原则。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是原因之一。

30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的政权主要有辽、西夏和金。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31. 在乾陵,武则天为自己立了“无字碑”,到如今,“无字碑头镌字满”。如果你到乾陵一游,站在“无字碑”前,你会写些什么?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创立武举、殿试和自荐求官等;打击士族残余;设置西域都护符;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最新 江阴市青阳中学高三历史阶段考试试卷(20249) 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接触线检修作业标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