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顾名思义,“双标”即双重标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或以上)的对象,往往有意无意中成为“双标”人。对此现象你有什么........
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016年12月浦东新区一模语文作文题) ..
莫叫“浮云”遮望眼 (一类卷)
社会发展的无限性,推动着时代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攀得青山高处,曾经高举“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人们悄悄收起旗帜,呼喊着“双标”继续前进,双标成了前行者默定的规则。 所谓双标,意为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或以上对象。面对这个默定的准则,不乏正义之士言辞凿凿的批评,更有甚者认为这是社会的倒退。 可我认为,双标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 古有东施效颦的笑话,东西施同做痛心之状,为何西施受人赞扬而东施沦为市井笑料?前者痛苦之状乃由于真情流露,而后者盲目效仿,刻意粉饰,所以即使两者容貌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于美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同为“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张学良弃东北军队、家国大义于不顾,隐于野理应得到不同的评价。前者之隐乃贤者自居自适,文人骚客追求生命自由之趣,后者之隐乃一介懦夫,堂堂男子苟且留命于世。
双标,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时代,这样的标准是恰当的,无可厚非的。 可是,当代总有人打着“双标”的旗帜,叫“浮云”遮了望眼。 当周永康、徐才厚等大老虎们打着建设所需收拢百姓钱财,却对真正需要的百姓一毛不拔时,“个人私利”的浮云遮蔽了他们身为人民公仆本该公正无私的双眼。于人于己,两套不同的标准,最终将他们送进冰冷的监牢。 当大法官之子犯未来受惩罚,而布衣之子犯了小错却受严罚时,个人情感的浮云遮蔽了他们严明公正、不徇私情的望眼。
当双标被发着“绿光”的贪欲所利用时,被情感的“石榴裙”所利用时,标便成为了时代青山上的“浮云“”,蒙蔽了前行者的双眼,抹去了中华民族灵魂深处质朴敦厚的本性。 如此,将是时代的悲哀。
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代,攀登的不同的青山,双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契合时代主题,发展个人特色,但若将双标作为图谋私利,苟顺私情的借口,是万万不可的。只有合理地利用双标,才能在时代的青山上,笑着喊出不畏浮云遮望眼。
【点评】
本文能准确理解题意以及“双标”的含义,全文先从不同的人,相似的事的角度,列举东施和西施、陶渊明和张学良两组事例分别从审美标准、生命价值的方面,来分析“双标”现象的合理性,接着从于人于己标准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又列举了徐才厚、周永康于人于己的不同表现,大法官之子和布衣之子犯错两组事例,从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方面来分析错误的“双标”危害,论据充分,层次清晰,论证有力且层层深入。最大的亮点在于行文能紧扣浮云、青山、望眼等词形象的点出当下人们被错误的双标影响与危害,提出不要让双标被其他因素迷惑,不断前行,攀登时代高峰的呼吁,整体感很强,且针对性强。
我见世人多“双标”(一类卷)
早在上世纪的俄国,《变色龙》中的趋炎附势的警长就因他对待平民的狗和将军的狗的双重标准而忙于见风使舵,实则狗终究是一条狗,是人为添加的标签使这个故事变得滑稽万分。当我们为之忍俊不禁时,是否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另一个一视不同仁的“双标”人呢?
“双标”本无可厚非。孔夫子三千弟子,赞昼寝的宰予为“善辞”,却对其他更发奋精进的弟子吝于溢美之词。若拿千篇一律的标准衡量三千高足,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孔门十哲”恐怕是十个颜回,或者十个子贡了,何来百花争妍之芳菲,因材施教之春风?“单标”如僵硬的模具,塑造千人一面的工艺品,唯有“双标”,鼓励野蛮但茁壮地成长。
是否一用“双标”则天下太平,万事无虞?但也不尽然,这双重标准必须是公平地烘托两种声音,两种形态,而非为了凸显其一而捧杀另一种声音,另一种形态。晏殊对待两个女婿的双重标准:一个清粥闲话,一个酒肉丝竹,是出于对两位女婿人品和性情的考量,不似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钱字当头,利字为先,一切待人接物的标准围绕权、财转。这种“双标”,与隐而不发的歧视又有何差异?正如南北战争消弭了肤色“双标”,女权运动推翻了性别“双标”,这类出于个人利益、喜好考量而有所倾斜的双重标准,只会阻止更包容、更进步的视角,最终也将被历史的辘辘车轮所辗轧。
“双标”是“一国两制”的宽阔胸襟,但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不容“双标”;“双标”是“百家争鸣”的兼容并用,但在引领思想进步上,不容“双标”。“双标”的存在,是为了接纳更多的声音,即使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只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若这声音本身就是靡靡之音,蛊惑人心,我们必须坚决地把它排除在衡量体系之外,关键问题上,不容“双标”,有的只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原则。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攘者自冗。”愿我们都能用“玫瑰色的眼镜”看待社会、看待世界,而非一双不问青红皂白、逆我者亡的“有色眼镜”。
【点评】
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厚度和思维张力的作文。作者围绕“世人多双标”探讨“双标”社会现象的荒谬与精彩。开篇先引用《变色龙》,反面入笔,双重标准下见风使舵的灰色人生,第二段正面着笔,援引孔子因材施教造就七十二贤人,两段文字在对比中尽显“双标”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尽在其中。接下来三段四段进一步从对策的角度对“双标”进行深入论证,第三段从对“双标”需要公平公正,具体考量的角度正反说理,第四段从胸襟智慧价值观的角度说理,强调有时不可“双标”,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结尾引用对比,意味深长。论述层层推进,具有更强的逻辑力量。
本文作者评述生活现象有立体感,思考问题有深度与广度,且有辩证的观念;说理论据充分,引用丰富自然,可见作者积累的厚度和对人生社会的较为深刻的理解。文如其人,思想平庸的人定然写不出给人深刻启示的文章。与之相称的是文章的语言很有表现力。
个人觉得,作者对“双标”现象的拓展解读上,紧扣现实还不够强,当下意识不够,如能在援例说理中,更多一点当下“双标”现象的的解读,说理效果会更好一些。
心形之间(一类卷)
“上帝创造此物,莫非为了使你有一瞬的陪伴?”——屠格涅夫
世间一切事物,均是互相为伴,互相依存,互相发展与共生。我们需要陪伴自己左右的,
不仅需要满足客观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慰藉,灵魂的依托。
因此,我们往往会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对象,一个合乎理性,一个关乎感性。 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双标”的人。我们常用不用标准衡量不同对象,其实,缘因对象的领域、作用等发生了变化。
先用理性再由感性地衡量是普遍存在的。就好像欧亨利笔下的乔与塞丽亚。在那一个镀金时代,人人都为了金银而奔波。乔与塞丽亚节据地蜷于自己的租所之中,两人一同努力赚钱,然而与他们却从未有物质上的半点富足。由理性看待他们的物质生活,被多数人所不屑。而他们却又互相依偎着,他们一同说着“当你爱好艺术的时候,你并不会感到一点困苦。”是啊,当爱的时候。
于理性看他们的物质生活,他们是如此的贫穷,而当你再又感性反观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如此地富裕。 平凡如我们,总免不了多看几眼物质,而后再去反观精神感性的富足。于是我们成了“双标”人。
那回首一下我们的先秦之时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它贫穷而富足;反观古罗马时未入中世纪时先哲们于贫穷之中悟出真知,才有了后来的现代的文明,现代的资本世界。
理性地看物质是单薄的,感性地追逐于精神世界也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我们是“双标”人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对象。那如果可以,是否这不同的标准可以同时被满足,不同的对象均是那样的鲜活而又丰满?
所有的标准的终极追寻不是“双标“,而是出于心形之间的一个平衡点,那些对象,不用的标准即可以合乎理性,也可以是感性。一切对象都显得如此自然而质朴。它们“超鸿蒙,混希夷”而物我均为沧海之一粟。
“双标”人又岂是“双标”人,又岂想是“双标”人,我们只在不断寻索全乎自身所有标准的一个对象,一种理性地满足,一份感性地依托,一种陪伴而已。 上帝创造此物,仅为使你有一瞬的陪伴。
【点评】
本文将议论的落脚点落到“心形之间的平衡点”,意即主观意识与客观外物之间的平衡点。尽管逻辑上不够通顺,但大体也算自圆其说。而看待外物的理性和感性角度,也可看出作者的思考力求形成自己的视角的追求。几则论据也值得我们思索。总体上是切题的,即用不同的标准看待不同的对象,而且还有自己的结论。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篇有不少缺点的考场急就篇。例如,“先用理性再由感性地衡量是普遍存在的“,”有一瞬的陪伴“,”感性理性“与”双标“等存在许多不通之处。需要大家明察。
一面镜子,一种思考(一类卷)
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于是出现了不同的衡量标准。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判断标准而不自知,因为人对事物有着情感偏向,看待事物时难免会有偏见。我则认为,我们心中应有一杆不偏不倚的天平,用同一面镜子照映世界,同一种思考看待世界。
一杯水,装在豪华高贵的玻璃杯里就尝得明澈清甜,放在普通朔料杯里就变得索然无味,何也?同样的一杯水,我们在其中掺杂了太多与它无关的评判标准。对人对事也是如此,何
尝不是有着自我自我安慰、欺骗的心理?J K罗琳用她的新笔名罗伯特写书,也是因为她深谙其中道理。读者往往会因一个作家头顶上的光环而盲目追捧,自然而然地认为她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却不加思索她与其他作家有何不同,自己心中的天平,是否已经不自觉的偏向了一方?
这个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太过庞杂纷乱,夹杂了太多别人的想法、外部的影响,难以静下心来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对事物做出理性、公正的判断,往往随着大流泥沙俱下。
不仅是由于外界的影响,人们内心也易于产生不同衡量标准。情感的驱使导致我们看待事物时有了好恶之心,这种好恶,是肤浅的,是缺乏深刻的。正如柴静所言:“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不会轻易的责难与赞美。”诚然,要真正不偏不倚,需要心中强大的理性和“中庸”的修行。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而他评价弟子事并不会因对他偏好而将他视为完美,优即是优,劣即是劣,他对弟子的标准是大地般平匀,不动摇的。
生活中,也需要“双标”,那就是对己和对人的标准不同。对他人,不可苛责太多,而对自己,却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对自己执着中追求完美的精神。
我们面前的世界,是无数的哈哈镜,对此,我们应保有以颗不偏不倚的“中庸之心”,挑出其中那面平实、公正的镜子,照映自己,照映世界,用公正、理性的天平,完成对世界的思考。
【点评】
议论文常用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本文落笔于“解决问题”,主张用“一面镜子,一种思考”来解决生活中“双标”现象,
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如此立意,必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锤炼,肤浅者不能为之;开口小,开拓必阔,缺乏“篇”的意识和驾驭“篇”的能力者,亦不能为也。常言道“备有金钢钻,才揽瓷器活儿”,该生确有“好钻头”,具体表现为:
出众的概括力:文章第一段仅三句话,却完成了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抓扣命题材料、亮出本文观点等四个关键要素,为后文的铺陈做好准备。严密的逻辑力:议论文的使命是说服人,让读者信服必须讲道理,以理服人源于对“理”分析论证,析论的力量来自于逻辑。本文逻辑力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二至第四段在析论“双标”论人事缺少理性与公正,有逐层深入的逻辑力;第六段强调我们“生活中需要‘双标’”,具有辩证思维的逻辑力;文章结尾照应文章标题,卒章显志,具备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的逻辑力。具有书卷气:文中的例证、引证表现出较广的阅读涉猎,以及较丰的积累储备。
文章在分析“双标”根源及其影响时,还少了发人之所未见的深入,行文表达还不够准确流畅,书面语尚可锤炼。
理智对待“双标”(二类卷)
“双标”,也就是双重标准,指的是人们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偏好,这样“双标”就在所难免,评价也难免变得不真实、不客观。这是人类思想上的劣根性,但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探究“双标”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是人们主观情感的宣泄或是对自己抑或亲近之人所存在问题的逃避与迁移。换句话说,是人们因自身的情感与利益而做出不公正的评价,这种评论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但我们每个人都“帮亲不帮理”时,就很难指望社会舆论的健康、有益。这就像“多数人法则”一样,是人们对自我责任的推脱,完全无视了个体对于整体的决定性影响。
“双标”现象还可能源于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式。正如前不久一位普通青年在网上“晒钱”遭到嘲讽、谩骂;而“国民老公”王思聪炫富却引来大量赞叹、羡慕的评价一样。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他们身份不同,行为的含义不同。那我就想请问,在网上“晒钱”,难道不是那位青年的权力吗?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非得去指责他呢?甚至,不少网友的文字充满了“酸”味,摆明了是嫉妒与艳羡。嫉妒与自己相近的人,却仰视离自己很远的人,这是很多人无意中落入的思维定式,却还浑然不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上文这种所谓的“思维定式”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排除掉那些落后的、荒谬的理论,其实很多“双标”也是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悟和对基本道德准则的遵守。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男人赤膊,但若是女人,抑或更进一步,人妖呢?恐怕就不只是有失体统的问题了。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双标”一味禁止,避之如洪水猛兽,而应该理性对待,甚至也能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的确需要“双标”来促进个体的发展,正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班级中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当然应该用不同的,符合他们各自发展水平的方式来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样,对个体而言,也不能人云亦云,别人做得到的事情自己也要努力去做,别人都不做的事情要经过考虑再决定是否去做。只有敢于对自己采用这样的“双标”,我们才能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责己也重己固”的“贤人”。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对待双标,既不去主观臆断,也不必将其斩草除根。将“双标”用在对的地方,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发展我们的社会。
点评:二类上
本文的标题简洁、清晰,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头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第二、三段探究“双标”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第四、五段交代了“双标”积极的一面。
文章审题正确,立意也符合要求,层次也较清晰,分析也比较有条理。尤其是能够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有一定的思辨性。
“双标”之间(二类卷)
当人们发现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多个对象更容易时,“双标”便理所当然地越发普遍了。
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在自知或并不自知中成为了“双标”人。我以为,以“双标”看人并不十分可取。
何谓双标?顾名思义,即“双重标准”,简单地说,就是用标准一去评判甲,以标准二来衡量乙,那么,这究竟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在我看来,“双标”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在对待自身以外不同的人和事上,其二是在对待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上。前者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例如与那人的亲近程度、有无过节等;后者则多半是由于“律人以严、待己以宽”是人之常情吧。而归根到底,不过是三字: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