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2025-04-30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教材学大纲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一些算式的得数。

3.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和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计算方法,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应用,灵活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5课时 第1课时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 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第4课时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5课时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1课时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和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各部分积的定位。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52×3 412×3 243×2 2.笔算:22×14 62×53 59×44 我们已经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较复杂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

(1)估算。把145看作150,12看作10,150×10=1500,估计有1500千米。

(2)笔算。(让学生在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试算,看看笔算与估算相差多少,教师巡视指导,板书时同时讲解各部分积的定位。)

145×12=1740

列竖式计算时,先用12个位上的2去乘145得290,表示290个一,0要与12的个位对齐;然后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145,表示145个十,5要与12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即为结果。(290+1450=1740)

(3)拓展:任何多位数乘多位数,都可以按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不同的是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时,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2.尝试练习。

学生独立做,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汇报,要求学生口述计算的过程,出现错误其他同学及时纠正,指名板演。

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或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49页第1题前4小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49页第1题后4小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例1:145×12=1740

第2课时 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计算方法以及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

一、复习引入

1.小黑板出示计算题:20×40,18×20,240×3,105×3,要求学生口算或笔算,用笔算的,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计算过程,重点讲评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2.导入新知。

师:以上我们进一步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如果遇到新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且中间、末尾有零的,你会解决吗?(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第(1)小题。

160×30=________

(1)引导学生比较160×30与160×3有什么异同? (2)提问:你会算吗?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进行计算。 (3)学生反馈思考过程,师生共同探究方法。 口算:

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笔算:

然后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第一,写竖式时,如何处理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第二,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写竖式时先把两个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然后把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总个数添在乘得的数后面。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是一样的。

(4)即时练习:第48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2):106×30=________

(1)怎样算简便?

探究: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

学生反馈时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3)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交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简便写法进行讨论,探究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该与另一因数相乘,以及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

(4)即时练习: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归纳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师生归纳: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49页第3、4、5、6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49页第7题和第50页第11题。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例2:(1)160×30=4800

(2)106×30=3180

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能将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问题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能灵活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3主题情境图。 (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2.导出课题。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比较,发现变化。

观察第一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2→20→200),积也不断变大(12→120→1200)。观察第二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相同,都是4,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20→10→5),积也不断变小(80→40→20)。

2.探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不

?变F×2(1)?

×10F=12?×10F?6×20=120?不

?变F×2

?×100F=12 ?×100F

?6×200=1200

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6

6

?÷2F×4?不(2)?

变F =80?÷2F?10×4=40?÷4F×4?不

?变F =80 ?÷4F?5×4=20

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3.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20

20

?2F×4?×

不变F=20 ?×

2F??10×4=40

5

?不变F×20

?10F=120

÷10F??6×2=12

计算结果和积的变化规律相同。 4.概括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完成第54页第1、4、5、10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教材第54页第2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例3:(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第4课时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含义。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并推出求单价与数量的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运用这个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6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去买过东西。作为一名消费者,为保护自己的消费利益,在购物时我们应当了解哪些信息呀?(学生自由交流,有考虑价格的、质量的、安全的)大家说的确实是我们在消费时所要关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价格”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80×3=240(元) 10×4=40(元)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方面的事?

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说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的事,这里的每个篮球80元,每千克鱼10元,像这样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3个,4千克这样买了多少是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的钱数是总价。(板书:总价)

提问:我们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请你来说一说下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学校买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2.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出了什么?是怎样求的? 第(2)题是鱼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的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提问: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4)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的两个?

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3.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52页“做一做”。 三、课后作业

教材第55页第8题。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4.(1)80×3=240(元) (2)10×4=40(元)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第5课时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

2.含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准备】 幻灯片。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上学时借助了什么交通工具?你知道这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吗?用了多少时间?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例如:小红骑自行车上学,每分钟行驶225米,用了10分钟,家到学校有2250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幻灯片出示题目: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再集体讲评。 这两道题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多长的路的问题。求汽车4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4个70是多少;求10分钟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10个225是多少,再把单位米换算成千米,因此都用乘法计算。

板书: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2.25(千米)

2.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1)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2)速度的表示方法。

上面每小时行70千米是速度,可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每分钟行225米

也是速度,可写成225米/分,读作225米每分。

(3)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7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55页第8题。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5:(1) 速度× 时间= 路程 (千米) (2) 速度× 时间= 路程 (米)=2.25(千米) 速度:千米/时 米/分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版GSP现场认证100问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