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用内径百分表测内孔实验报告
仪器名称:内径百分表 指示表的分度值:0.01mm 指示表的示值范围:0~3mm
测量结果
截面 指示表的指示偏差(μm) 工件的实际尺寸(mm) 实验心得: 1、安装内径百分表时需要校准,减少因为百分表本身引起的误差。 2、测量时需要将百分表旋转不同的角度进行测量,去平均值,减少原理误差。 50.01 50.03 50.01 50.03 50.02 50.02 50.00 49.99 1—1 +10 2—2 +30 3—3 +10 4—4 +30 5—5 +20 6—6 +20 7—7 +0 8—8 -10 日期 2013.03 指导教师 吕长春
实验二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报告
仪器名称:立式光学计 仪器的分度值:0.001mm 仪器的指示范围:±0.1mm
测量结果
方向 截面 1—1 +5 2—2 +3 3—3 +7 4—4 +18 5—5 +13 6—6 +8 7—7 +7 8—8 +3 仪器的指示偏差(μm) 工件的实际尺寸(mm) Ⅰ—Ⅰ Ⅱ—Ⅱ +4 +4 +5 +3 +5 +6 +7 +5 Ⅰ—Ⅰ 35.005 35.003 35.007 35.018 35.013 35.008 35.007 35.003 Ⅱ—Ⅱ 35.004 35.004 35.005 35.003 35.005 35.006 35.007 35.005 实验心得: 1、实验之前需要在将光学计进行调零;同时对已不同的球体,光学计的平台有两种,一种为光滑的,一种为有凹槽的,不同粗糙度的球体可选择不同的台面。 2、测量过程中,移动球体必须让其在一个平面内缓慢移动,减少跳动误差,同时避免测量的为不同轴面的直径。 日期 2013.03 指导教师 吕长春
实验三 径向圆跳动测量实验报告
仪器名称:偏摆检查仪
仪器的分度值:0.01mm 或0.001mm
测量范围:直径d ≤150 mm,长度 ≤600mm
测量结果
项目 径向圆跳动 3—3 截面 最大示值(μm) 最小示值(μm) +40 +42 +45 +44 -6 -6 -3 -1 误差(μm) 46 48 48 45 1—1 2—2 4—4 实验心得: 1、在圆柱度公差值小于径向圆跳动的情况下,径向圆跳动不可代替圆柱度; 2、同一轴在同一轴径面上需要记录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将两者相加或者相减才是最终的径向圆跳动值。 日期 2013.03 指导教师 吕长春
实验四 齿轮单个齿距偏差Δfpt和齿距累积总偏差ΔFp测量实验报告
仪器名称:齿轮周节测量仪 指示表分度值:0.001mm 测量范围:模数2~16mm
被测齿轮参数:模数m= 3 mm,齿数z= 35 ,压力角α=20°
测量结果(μm)
齿距 指示表示值 指示表示值累加 序号 Δpi 齿距偏差 Δfpti 齿距累积误差 ΔFpi ??pi?1z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6 +2 -2 -14 -3 +12 +29 +36 -10 -33 -3 +21 +40 -11 -10 -12 +25 -23 +3 -6 -12 -10 -12 -26 -29 -17 +12 +48 +18 -15 -18 +3 +43 +32 +22 +10 +35 +12 +15 -3 -3 +5 +1 -11 0 +15 +32 +39 -7 -30 0 +24 +43 -8 -13 -15 +28 -20 +6 -3 -6 -1 0 -11 -11 +4 +36 +75 +68 +38 +38 +62 +105 +97 +84 +69 +97 +77 +8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15 +30 -45 +55 -23 +38 -25 +45 -55 -57 +35 -42 +40 -38 -50 0 +30 -15 +40 +17 +55 +30 +75 +20 -37 -2 -44 -4 -42 -92 修正值 1zK???pi zi?1 ?-3-12 +33 -42 -58 -20 +41 -22 +48 -52 -54 +38 -39 +43 -35 -47 ?fpti??pi?K?fpt?max(?fpti) ?-58+71 +104 +62 +4 -16 +25 +3 +51 -1 -55 -17 -56 -13 -48 -95 计算结果 ?Fpi???fptii?1z?Fp?max(?Fpi) ?min(?Fpi) ?200实验心得: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用某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齿距对基准齿距的偏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齿距偏差?fpt和齿距累计误差?Fp。测量应在齿高中部同一圆周上进行,因此,测量时必须保证测量基准的精度。 日期 2013.04 指导教师 吕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