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图案中的飞禽走兽”。适当补充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多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其次扩展到填句,最后扩展到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层逐步 三、学习古诗 背诵课文。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2.读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传说故事。 3.背诵《如 梦 令>>。 课题 经典诵读第5课 课时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上贤明的君王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并尝试背诵课文。 4.通过对孟子“仁政”治国的思想介绍,使学生懂得并理解作者所倡导的贤德的君王用高尚的品德治理国家,采用无为而治11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的王道,才能真正使天下太平,众望所归的道理。 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并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对孟子“仁政”治国的思想介绍,使学生懂得并理解作者所倡导的贤德的君王用高尚的品德治理国家,采用无为而治的王道,才能真正使天下太平,众望所归的道理。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千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背诵《千字文》前四篇章。 2.展示背诵《如 梦 令》。 (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1. 教师范读课文,为学生正音、正字、正 字文》第五章 读。 2. 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3.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4.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邈”、“岫”、“冥”、“兹”、“黍”和“黜”的读音。 5. 小组展示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打节拍读课文 2. 变换节奏读课文 3.变换声调读。 4.开火车的形式接龙读。 12
三、学习古诗 四、练习延伸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 了解大意江河源远流长,湖海宽广无边。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治国的根本在发展农业,要努力做好播种收获这些农活。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我种上小米,又种上高梁。收获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官府应按农户的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或处罚。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其次扩展到填句,最后扩展到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层逐步背诵课文。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讨论与思考: 1.尧舜作为五帝的代表,他们的圣贤之处体现在哪儿? 2.周发、殷汤为什么被称为圣明的君王? 3.你认为怎样的君王才能让天下百姓归心? 4.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3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课题 2.背诵《晓 出净慈 寺送林方 子》。 经典诵读第6课 课时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采用同桌或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能够直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生活语言或图画等形式表达出课文所描绘的和谐景象。 4.通过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安宁、和谐的景象源于贤明的君王实行王道的结果,体悟到作者对品德高尚的明君和太平盛世的热切向往之情。 能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能用自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己的生活语言或图画等形式表达出课文所描绘的和谐景象。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千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背诵《千字文》前五篇章。 2.展示背诵《晓 出净慈 寺送林方 子》。 3. 回顾前一课的内容。 (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1.范读课文,为学生正音、正字、正读。 2. 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 14
字文》第六章 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 快,读得最准。
3.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4.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鸣”、“驹”、“赖”的读音。 5. 小组展示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男女生对读。 2. 变换节奏读。 3.变换声调读。 4.做手指操读。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 2.. 适时穿插我国历史上的故事与传说,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与诵读课文。如,在本课导入时,可借助《孟轲》的故事进行导入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礼仪,使学生的血脉里积淀下民族文化。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其次扩展到填句,最后扩展到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层逐步背诵课文。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15
课题 经典诵读第1课 课时 第一课时 1.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 2. 理解意思,懂得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 教学目标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4.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 二、介绍《千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的故事《千字文的来历》。 2.简介《千字文》 3.出示本教材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自然章)前面八句。 师:好的书籍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 1
字文》的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先了解学习《千字方法 三、 学习《千字文》前八句。 文》的方法。 1.字正腔圆 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2.手舞足蹈 读节奏 可以利用手脚拍打节奏读《千字文》 3.借助资料 知其意
利用图片,注释来理解每一句千字文的意思。 4.摇头晃脑 出感情 可以学习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有感情地读千字文。 师: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准,学得最快。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侈”“磻”“尹”的读音。 4.听老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谁能来评价一下? 5.学生评价。(响亮,准确,有节奏等)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师: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īng””é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 3.小组合作手脚合作打节奏读。 (一、二组)拍手 拍手 (三四组) 踏脚 踏脚/ 拍手拍手 踏脚 踏脚) 2
四、练习延伸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读得准,节奏也拍得准! 师: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了!其实《千字文》不但读得好听,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吧! 4.看《千字文(片段)》唱诵的视频。 (三)三读成诵 知其意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小组间进行背诵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但读得好,背得也很有感情。 1.师:在《千字文》的很多字都常常出现在成语里,如“天”、“地”这两个字也有很多成语,请看屏幕。 2.师: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成语的?(看课外书)看课外书不但能认字,积累一些好词好句,还可以是我们明白很多的做人的道理。 3
五.学习古诗 六、谈收获。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 1.师:说说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请个别学生说说学到的知识。 3.师:大自然是奇妙,他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多观察,多发现,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课题 2.背诵《赠 孟 浩 然》。 经典诵读第2课 课时 第二课时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能够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3.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千字文》的兴趣,同时了解气象物候之间的关系。 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教学重点 上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讲解与课文内容相连接的中国古代故事,同教学难点 时了解课文中涉及中国古代历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PPT 4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千字文》第二章 1. 背诵《千字文》第一篇章。 2. 展示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复习学习千字文的方法。 ① 字正腔圆 知读音 ② 手舞足蹈 读节奏 ③ 借助资料 知其意 ④ 摇头晃脑 出感情 (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1.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
生字的读音。 3.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桓”、“匡”、“倾”、“乂”的读音。(“调”与“藏”都是多音字) 4.听老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谁能来评价一下? 5.学生评价。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学生读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并观察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本文每句的押韵仍然是“īng”音,我5
们继续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用手打节奏。 2.全体学生拍手读。 3.变换声调读。 4.变换节奏读。 5.打节拍读。 6.开火车的形式接龙读。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 适时拓展七雄争霸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其次扩展到填句,最后扩展到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层逐步背诵课文。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 三、学习古诗 习。 板书设计 6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课题 2.<< 丑 奴 儿>> 经典诵读第3课 课时 第3课时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3.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体会课文韵律美,并尝试背诵课文。 多种形式的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教学重点 达到熟读成诵,有效积累、灵活运用。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金、玉是自然界地天然物产;李、柰、教学难点 芥、姜的性质和用途,感受我国自然与矿产资源的丰富。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背诵《千字文》前二篇章。 2.展示背诵《丑奴儿》。 (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1. 观看《千字文》的动画片给学生进行示范读课文,为学生正音、正字、正读。 2. 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 二、学习《千快,读得最准。 字文》第三章 3.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4.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虢”、“弊”、“翦”、 “威”的读音。 7
5. 小组展示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学生读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并观察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本文每句的押韵仍然是“ɑng”音,我们继续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用手打节奏。 2.全体学生拍手读。 3.变换声调读。 4.变换节奏读。 5.打节拍读。 6.开火车的形式接龙读。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被尊称韩非子。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子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安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安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于是韩非子把他的法治思想写入了《孤愤》、《五蠹(dù)》等著作。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yíng)政读了之后,大加赞赏,推崇备至。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子,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8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其次扩展到填句,最后扩展到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层逐步背诵课文。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三、学习古诗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2.读等故事。 3.背诵《大 林 寺 桃 花>> 课题 经典诵读第4课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课文中的生僻字,扩充学生的识字量。 3.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激发学生诵读《千字文》的兴趣,并尝试背诵课文。 4.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直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5.在故事与传说中了解我国古代发展的历史,促进文化积累。 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激发学生诵读《千字文》的兴趣,并尝试背诵课文。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直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PPT 教 学 过 程 9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背诵《千字文》前三篇章。 2.展示背诵《大 林 寺 桃 花》。 二、学习《千(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字文》第四章 1. 观看《千字文》的动画片给学生进行示范读课文,为学生正音、正字、正读。 2. 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
快,读得最准。 3.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4.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禹”、“岱”、“禅”、“钜”、“碣”的读音。 5. 小组展示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打节拍读课文 2. 变换节奏读课文 3.变换声调读。 4.开火车的形式接龙读。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适时拓展相关知识例如“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清代文官补10
三、学习古诗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2. 采取诗歌、歌唱、绘画、展板、dv作品等多种形式赞美我们的生活,赞美我们所在的新时代。 3.背诵《诉 衷 情》。 课题 经典诵读第7课 课时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与学生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倡导的爱护自己身体是孝之端的观点,懂得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敬长辈。 4.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阐述,使学生初步了解五项伦常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倡导的爱护自己身体是孝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之端的观点,懂得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敬长辈。 教学准备 PPT 16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千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背诵《千字文》前六篇章。 2.展示背诵《诉 衷 情》。 3. 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讲起 (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1. 观看《千字文》的动画片给学生进行示字文》第七章 范读课文,为学生正音、正字、正读。 2. 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3.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4.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诫”、“徂”、“皋”、的读音。 5. 小组展示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打节拍读课文 2. 变换节奏读课文 3.变换声调读。 4.开火车的形式接龙读。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17
三、学习古诗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适时提问:爱惜身体与孝敬父母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孝敬长辈的?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其次扩展到填句,最后扩展到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层逐步背诵课文。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2. 以爱惜身体为开端,实行孝道,将孝道落实到行动中去。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题 经典诵读第8课 课时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背诵课文,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能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品味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4.熟读课文,积累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5.通过对孔子的“君子”标准的介绍,使学生们学会做人18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的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提高自身修养。 能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品味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通过对孔子的“君子”标准的介绍,使学生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提高自身修养。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学内容及活动 及反思 1.背诵《千字文》前七篇章。 2.展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学习《千(一)字正腔圆读准音。 字文》第八章 1. 观看《千字文》的动画片给学生进行示范读课文,为学生正音、正字、正读。 2. 自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来帮忙,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看谁学得最 快,读得最准。 3.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4. 同桌互读、互评,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5. 小组展示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 打节拍读课文 2. 变换节奏读课文 3.变换声调读。 4.开火车的形式接龙读。 (三)借助资料 知其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19
三、学习古诗 四、练习延伸 流解决。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 课文的每一句都可以与中国历史故事链接,教师适时穿插我国历史上的故事与传说,尤其与中国古代先贤们身上发生的故事链接,更能让学生理解古代圣贤们的思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思考:课文是通过几个举例说明了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正视自己的道理的。 (四)摇头晃脑 出感情 1.师:在理解文章的意思后有情感地朗读,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现在请你学着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间摇头晃脑诵读,个别读。 3. 练习背诵。 师:求 古 寻 论 ,散虑逍遥 生背:欣 奏累遣 ,戚谢欢招。 师:渠 荷的历 ,园莽抽条, ,??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3.结合诵读,大致理解诗意。 4.在教师指导下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说一说大意: 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 轻松的事凑到一起, 20
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池里的荷花开得光润鲜艳,园中的草木抽出条条嫩枝。枇杷到了岁晚还是苍翠欲滴,梧桐刚刚交秋就早早地凋谢了 板书设计 1.把今天学的八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2.积累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 3.背诵《浣 溪 沙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