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资源 区域

2025-04-30

浙江省绍兴地区

水、植物、矿石能源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能源现状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类物质不仅影响世界政治格局,还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以下是能源的基本分类:

1.化石能源是指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动植物的遗骸在地层下经过上万年的演变形成的能源。如煤(植物化石转化),石油(动物体转化),天然气等。

2.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得到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而不经济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能源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只要太阳不熄灭,生物能源就取之不尽。其转化的过程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生物能的使用过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一个物质的循环,理论上二氧化碳的净排放为零。生物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和使用生物能源,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因此,利用高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四种:沼气、生物制氢、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

3.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总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恰恰是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按照技术种类,可再生能源可分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2004-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量 目前,世界能源结构正经历一个新的转折点,能源消费结构己开始从以石油为主要能源逐步向多元能源结构过渡,(也有学者称之为“后石油时代”)并已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水力、核能、风能、太阳能为辅的能源消费多

元格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战略选择。许多国家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事实说明,努力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保证未来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中所占比重,最终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而言之,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因此,能源又可称为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具体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做功的物质的统称。它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智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要素,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活动中。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辆飞奔的汽车,那么能源就是提供驱动力的设备;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能源就是支撑它的基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能源将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

二.我国及浙江区域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一直是束缚区域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对某一区域而言,怎样把握能源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分析区域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的现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清其发展趋势并找到平衡点,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对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造成了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Energy)、经济(Economy)与环境(Environment)(3E)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浙江是经济大省、能源资源小省,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接近一亿吨标准煤大关,已进入全国能源消费大省行列。能源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的保障能力和安全性,已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浙江步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浙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增强,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浙江省能源的消费量也明显扩大,并且呈线性模式不断增长。

但是浙江省自身能源资源先天不足,产能水平极低,自给率小于O.1%,过分依赖市场,对经济发展保障及能源平衡影响较大。2007年,98%以上的能源资源是靠外省调入的,这说明浙江省存在着极大的能源供需矛盾,供需缺口非常严重。适时寻求能源生存方式是必要的。

三.绍兴市能源类别及应对策略

绍兴市,是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浙江第四大城市。旧称会稽、山阴,简称越,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较悠久的城市之一,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是历史上的大都会、贵族城市,新中国的新兴产业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 南部,北纬 30°、东经 120°区域,海岸线长40公里,总面积8279平方公里。

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绍兴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绍兴市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60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0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米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在绍兴市境域面积构成中,按地域性质分:陆域面积8031平方千米,河流海域面积225平方千米。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

水资源

绍兴市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有汇入钱塘江的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河密率很高的河网水系。此外,上虞尚有部分河溪属甬江水系,诸暨尚有很小部分属壶源江,经富阳直接注入富春江。绍兴市总水资源量65.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亿立方米增加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3.56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96.80%。产水系数0.53,产水模数79.5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增加2.30%。绍兴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7座,年末蓄水量4.37亿立方米,与2008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增加12.40%。

绍兴河流密布,曹娥江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水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于绍兴三江口以下注入杭州湾。干流全长193公里,境内长156.6公里;流域面积5099.1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8%,是境内最大的河流。系山溪性河流。

澄潭江为曹娥江干流上游段,自源头至嵊县城关镇,长85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先后在城关镇附近汇入,呈典型的扇状水系。各溪流河床比降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已建有长诏、南山2个大型水库和坂头、辽湾、剡源、巧英4个中型水库,为减轻中、下游的洪涝干旱等灾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游自仙岩至嶀浦一段,受清风峡制约,山崖直逼江岸,江面狭窄,阻水滞洪。嶀浦以下,河流进入地势平坦的章镇盆地,水势平缓。中游自南而北依次纳入荫潭溪、下管溪、范洋江、小舜江等支流。上浦引水灌溉工程是曹娥江的骨干水利工程之一,拦截和引灌长诏等水库之水及曹娥江天然径流,这对于缓解虞北平原的农田干旱,以及改善曹娥江及虞北河网的通航条件和挡潮蓄淡,提高饮用水水质等都有较大作用。下游江面展宽,水深增加,受潮汐影响。沿河两岸筑有堤塘,东为百沥海塘,西为萧绍海塘。上游源短流急,山林破坏严重,自然蓄水能力减弱,加上扇状地形具有汇集洪峰的作用,一遇暴雨,山洪倾泻;中游河道弯曲,又受清风峡挟制,行洪不畅;下游河口淤积,江水受潮水顶托,泄洪不畅,因此,洪涝灾害频繁,成为浙江省4条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上游新昌,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吨每平方公里年,居全省之首。水土流失不但降低了

山地土壤肥力,而且泥沙淤积水库、河道,削弱了水库的蓄水滞洪功能和河道的通航能力。1990年,机动船只能上溯到三界,干流通航里程仅101公里。水土流失也带来了大量的黄沙资源,使曹娥江成为全省重要的黄沙产地,年产量高达200万吨左右。

浦阳江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从诸暨安华水库进入市境,于诸暨城北茅渚埠分东西两江,西江为主流,至湄池又合二为一,直到萧山闻家堰汇入钱塘江。境内主要一级支流有大陈江、开化江、五洩江、枫桥江、店口江和凰桐江。干流总长151.1公里,总流域面积3431平方公里,市境内长67.6公里,流域面积2224.9平方公里。浦阳江上游坡陡流急,丘陵山地植被覆盖率不高。安华以下河道弯曲,地势低洼,牛轭湖连串,江水泻泄不畅。诸暨城关王家堰以下为感潮河段,泄洪受潮水顶托,江水倒灌,加之蒋村湾河曲严重阻水,一遇暴雨,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其洪涝灾害较之曹娥江更加频繁,有“小黄河”之称,亦系全省4条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中、上游在本市境内已建成陈蔡、石壁2座大型水库和五洩、青山、安华、征天4座中型水库。干流是诸暨的主要航道,自湄池南上,通过王家堰船坝直抵王家井乡,可通20吨级机动船,航道长43.8公里。湄池以下至钱塘江,可通航100吨级船只。

大陈江 是浦阳江入境后第一条南会支流,源出义乌市巧溪乡全章岭大坞尖,经巧溪、苏溪、大陈三乡,由浦江县郑家坞流入诸暨汤江乡,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主流长39.6公里,诸暨境内7.2公里,河流宽200米左右,主河槽宽60~70米。大陈江源短,河道纵坡1.93‰,行水无规律。两岸农田皆沙性,保水差。河道砂砾石东涨西坍,一遇山洪,溃决时见。雨过天晴,溪水断流。当地流传着“三颗毛雨满江水,两个日头江朝天”的农谚。

浙东运河,以曹娥江为界可分东西两段:西段自钱清至曹娥长78公里,为萧绍运河一部分,与众多河流湖泊相通,构成平原水网景观。自南而北汇入运河的主要河流均出自会稽山麓,运河南北平原水网密布,河密率高达2.38公里每平方公里。境内萧绍运河构成的河网水系又称三江水系(古称鉴湖水系)。

浙东运河贯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水网平原,且河道较深,蓄水量大,水流平缓,水位变化不大,有利于航运、灌溉、防洪和养殖等。现通航能力为49吨级,改造后可通航100吨级。

图为浙东引水工程

浙东浙全市湖泊,主要分布在绍虞平原境内,与浙东运河、曹娥江交织成河网水系,多具有蓄洪、排涝、灌溉、拒咸、通航和养殖等功能。由于自然变迁和人工所为等原因,湖泊个数逐渐减少,面积逐渐缩小,至1990年,全市尚存主要湖泊30个。湖泊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航运和养殖。

境内除河流不结冰这一有别于北方河流外,水文主要表现为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长、含沙量大等特征。根据1950年以来各水文站累计的资料分析,水文特征具体表现为:1.径流:各河流流量大小变化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全市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7.42亿立方米。2汛期:汛期长短与降水量季节分配的集中降水期长短密切相关。河流一般以4~10月为汛期,以6~7月的梅汛为主,其次为9~10月的台汛,再次为4~5月的春汛。梅雨、台风期因多暴雨出现,常形成洪灾。受山脉走向及离海远近等因素影响,东南地区洪涝灾情大于西北地区。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特点 地下水开发途径:丘陵山区以堰坝、泉引水为主;绍虞平原与河谷平原以井提水为主。1990年统计,全市地下水开采总量0.86亿立方米每年,占全市地下水可采量的20.7%,占综合补给量的5.9%。境内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谷冲积层潜水,它的特点是数量大,开采方便,已普遍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第二部分是基岩裂隙水,面积较广,水量较少,多分布于丘陵山区,目前多出露后引水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用水;第三部分是海积平原海积、湖积亚积土、粘土孔隙潜水,分布于绍虞平原,含水差,无集中供水意义,但埋藏浅,分布广,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

虽然绍兴水资源丰富,但是城乡水环境状况总体仍不容乐观,当前全市55个水功能区水质考核断面中还有14个断面水质为V类和劣V类;农村水环境需要持续改善,农村河网水域的占用、污染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水浑、水脏”问题与老百姓改善人居环境的期望存在差距;是水生态长效发展机制还未真正建立。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从长远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集聚,新昌长诏水库供应新昌城区延伸至嵊州,南山水库供应嵊州市区,诸暨陈蔡水库供应诸暨市区,若无新增水源,都将不能满足生活用水需求。特别是随着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加上向慈溪供水,汤浦水库供水能力不足的隐患凸显。同时,单一水源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差、风险大。1.4 水利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一是水行政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理顺,水利管理体制的城乡分隔问题仍然存在;水资源调配的区域矛盾、水资源节约的协调推进、水资源保护的职责不清问题仍然存在;在应对重大水利突发事件方面,相应的预案和对策尚需不断完善。二是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尚有差距。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脱节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着重表现在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缺乏资金保障,队伍不稳,尚未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监测体系尚未健全,信息化覆盖率不高,采集要素不够完备,设施管理自动化控制程度相对较低;水利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队伍建设不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水问题会议2014年1月13日在西班牙举行,讨论世界面临的水与能源双重挑战问题。但是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水与能源能相容,我们也能合作。

从这个主题上,我们可以找到水与能源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一方面,生产能源需要大量的水,在2010年,能源生产占据了世界淡水资源用量的15%;另一方面,世界能够找到同时解决水与能源双重挑战的办法。能源领域能够找到同时解决水与能源双重挑战的办法。能源领域和水领域能够互相弥补可以在解决地区水与能源挑战的同时,实现绍兴地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水储藏量减少与能源需求上升之间日益严峻的瓶颈问题将成为地区水资源又一合理配置的关键要点和重视原因。

因此在化石能源现状堪忧的今天,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水,是至关重要的。绍兴地区应该科学编制水利现代化规划,加大工程建设投入,着力推进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水管理服务体系、水利智能化体系和水文化景观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建立绍虞平原现代化水网以及曹娥江、浦阳江水安全为核心的“一网两江”现代化水利格局轮廓。

着力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一是通过新建水库、新增客水供水量、增加河网可供水量和实施中水回用工程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二是贯彻实施《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通过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通过积极推进节水型示范区和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分质供水。积极探索农业灌溉网、工业供水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供水系统建设,逐步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益,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治污防污成本,实现水资源管理从传统的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四是建立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

度,继续实施一级水源保护区封闭管理,划定后备水源规划区,限制后备水源区内危害水环境质量的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千万农民饮水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订出台考核细则,分解落实三大类八项指标,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按时编制自备水取水计划,对年取水量在5万m3以上取水户安装实时监控计量装置,强化日常监督。加强水功能区、地下水和主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将水资源往代替化石能源作为日常能源的方向靠拢。

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和“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确保绍兴市水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保障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全面推进“三河”整治工作。根据摸排出来的728条“垃圾河、黑河、臭河”,开展全市“三河”地理空间定位工作,建立全市“三河”数据库,制订“三河”整治作战图,全面掀起“三河”整治高潮,建立健全已实施治理村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全面推进“河长制”管理工作。全面完成市级35条主要河道“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按照“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部署落实工作,确保“河长制”管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切实抓好水质断面治理工作。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建立以市区河道为重点、以实施曹娥江引水工程建设为核心的清水工程,使市区河道水质极大提升。第二次建立以市区带动全市、以污染企业集聚升级与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为核心的清水工程,使河道水质污染源减少,从根本降低水质污染程度。积极开展鉴湖、浙东古运河、浦阳江等水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

构建水管理服务体系,提高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抓住水利现代化试点的难得机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行相对集中与农民自治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加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设;探索一事一议民主管理机制。 “两项经费”有效落实,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列入财政保障,各地财政对小型水库和重要山塘的巡查经费按照平均每座1 000元的标准落实。以水利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加快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从体制上实现城乡水务一体考虑,涉水事务一体考虑,治水管水责任一体承担,理顺水管理体制中各种关系,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绍兴地区河网纵横交错,水流条件错综复杂,地区之间涉水事务频繁发生,建议建立涉水事务联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水利与农业、国土、城建、环保、交通、海事等行业的关系,在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二是探索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上看,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赋予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开展曹娥江水资源统一调度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水利长效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增长机制,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足额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探索提取资源出让收入计取一定比例用于水利投入;深化水价改革,盘活水利资产,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支持“五水共治”工作;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长效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

将水资源管理好,才能够在能源上更大更充分的实现量与质的升华。

植物资源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0%。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绍兴市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一级3种、二级16种、三级17种。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0余种、鸟类12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3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一级8种、二级5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7]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是研究资源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等的学科,一句话,就是研究植物资源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及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植物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利用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生产经营方式,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废料充分利用起来,使资源利用产生最大的效益,产生现在无论地区还是国家有缺少的能源。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立体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各植物之间需光、热、水、肥等条件的差异性,把不同作物按一定株行距有机搭配混合栽植于田间,考虑其互作与竞争从而提高田间单位面积相对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的高效农业模式。2、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力求把现代农业科技与生态系统的自然法则相协调,对农、林、牧、副、渔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气候因素、生产水平等条件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使人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以发挥农业投入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成为既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又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系统。以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经营中引入动物而通过植物总体的物质提高及植物与动物之间物质与能量的大体平衡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区别于立体农业。其作业原理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充分利用空间共生的原理,多种成分协调和促进的原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3、立体林业模式:立体林业是依据林区的资源优势和其他优势实现对林区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在林区建立以森林培育和木材生产的中心的多产业复合体系的一种高效林业。

未来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可用于生物质能的玉米秸秆将会不断增加。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玉米秸秆燃烧的比例不断降低,在不采用秸秆燃烧的情景下,低保留情景下 2020 年,2030 年和2050年的玉米秸秆可开发利用潜力可达2.79, 2.82, 3.96 亿t。虽然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减少了短期内生物质能开发潜力,但有利于农业和生物质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过多的秸秆留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产生 CH4 等温室气体。

能源农业是国家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产业概念,主要指以开发生物质能为目的的种植业。能源农业至少可以实现三全其美:大量消除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出国家急需的绿色能源;迅速增加农民收入。这两年,云南省一些地方的农户在龙头企业牵引下,以高科技手段在干热河谷地区种植小桐子,用来榨取生物柴油,既满足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又提高了经济收益。楚雄、临沧、曲靖和文山几

个主要产区共有3 0 万亩之多。按照3 吨种子生产1 吨油来计算,每吨油的种子原料成本约4 5 0 0 元,如果算上可作为活性炭原料的种壳和饼粕的利用价值,可将每吨生物柴油的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价位,能被市场普遍接受。目前,有关方面经过攻关,业已掌握了将小桐子加工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最新技术。该省准备扩大种植面积。据测算,若大范围推广,再转化为生物柴油,等于开采一个具有绿色标志永续价值的新型生态油田。

绍兴可以以云南省为榜样,以地区特色为基础,进行优良的改化,发展能源农业,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将资源与能源有序转化。

图为能源植物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以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浙江省总储量的75.50%,铜矿储量占浙江省的62.60%,金矿储量占浙江省的42.40%。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中国之最,瓷石土占浙江省的82.10%,叶蜡石占浙江省的38%。1.切实重视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2.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3.努力构建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的长效机制4.健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虽然绍兴市矿产资源没有西北部丰富,但是可以利用非金属矿实行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矿产能源,但是需要在保护环境,不过度开发矿产的资源下实现能源的高级产出,用科学手段探索矿产能源与矿产资源间的存在关系和转换手段。

总之,绍兴地区除了主要拥有的水资源、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外还有其它各种资源。做好区域资源发展,形成对应能源的配置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与能源之间的转化升级已经被广泛认同。而实现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除了要延续国家相关政策以外,还应有绍兴的地方创新。但是根本宗旨是遵循法律,在底线之内,进行一系列的分配、改革、转化和整治。

建筑工程学院

城乡规划1301

王璐洁

201304150418


绍兴资源 区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科目四驾校理论考试试题精选_易错题看了就能过_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