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一学期现代汉语修辞学结业论文
浅析不同语境中修辞效果的体现及对修辞的制约
摘 要:修辞方法是用来更确切,更生动的表达思想,提高表达效果的,离开的特定的言语环境,就难以衡量修辞方法的效果。修辞方法的运用受到言语环境的约束,言语环境诸多因素都可以对修辞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而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十分合适言语环境的要求,才能达到完满的效果。本文就结合几种言语环境下修辞方法的运用,来呈现不同言语环境下运用修辞方法的效果及语境对修辞方法的制约。 关键词:语境;修辞效果;制约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ntexts in rhetoric reflects
and the constraints on the rhetorical
Summary: The rhetoric method uses for accurately, the more vivid expression thought, enhances the expression
effect, leaves the specific spoken language environment, with difficulty weighs the rhetoric method the effect.The rhetoric method utilization receives the spoken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restraint, spoken language environment many factors all may set the request to the rhetoric method utilization, but the rhetoric method utilization also only then the extremely appropriate spoken language environment request, can achieve the perfect effect.This article unifies under several kind of spoken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rhetoric method utilization, presents under the different spoken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utilize the rhetoric method the effect and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to the rhetoric method restriction.
Key words: language environment; rhetorical effect; restrict
修辞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运用修辞所表达的效果也不相同。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其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必须依靠语境。
修辞格是最能体现修辞特点的修辞手段。它的正确运用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修辞格指的是具体的修辞方法。对修辞格下定义的人不是很多,下的定义也不完全一样,但无论怎么下,都包含三个因素:修辞形式,修辞目的和修辞效果。修辞格如果用的不是地方,也不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即修辞格运用也要符合语境。
一 比喻
就拿比喻来说吧,比喻可以使句子形象生动。王德春曾在“修辞与语境”中谈到一个关于比喻优劣的问题。《世说新语》中,在回答谢安“大学纷纷何所似”这个问题时,谢郎回答“空中撒盐差可拟”,谢道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从表面上看谢道韫的比喻要比谢郎的要好,但这是脱离语境孤立地来评价的。认为“柳絮纷飞”比“撒盐空中”更象飞雪。但是“现代修辞要求把修辞现象放到语境中来研究,离开语境就无所谓修辞效果,更谈不上比喻恰当”。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当时是大雪纷纷,“风吹柳絮”有纷纷之貌,“撒盐空中”
2011~2012第一学期现代汉语修辞学结业论文
却没有纷纷之貌。所以后一句比前一句好。但是换个环境,加入下的是那种干而细的雪,用“撒盐空中”来比喻未必不形象生动。
可见,只有“根据言语环境来运用修辞手段才能显示修辞效果”。其他修辞格也一样。 二 拟人
汽车尾端写着的“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语境就无法理解其意思,更没有形象可言。汽车怎么可以吻呢?原来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使人产生轻松幽默之感的形象表达。
三 反语
孙梨的《荷花淀》中有许多反语的句子。“几个女子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有点失望,有点伤心恰恰使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表现。“狠心贼”,这里并没有贬义的意思,反而成了昵称,仿佛不这样说就不能解恨,其实心里正因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而暗自欢喜。“我本来使不想去的,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其实她们都挺想去看的,只是不好意思罢了。它真实地刻画了妇女们羞涩又大方的心态,写出了她们的可爱。真的没什么看头吗?只要看看她们那副急不可待地样子就可知道。“俺婆婆叫我去看”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托词,是对自我的一种掩饰。
四 双关
双关在具体语境中可以获得言外之意,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朗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晴”有两个意思。词的本义“晴朗”与“东边日出西边雨”相对,词的隐含义与“闻朗江上唱歌声”相对,说的是感情的“情”。离开了语境就无所谓双关了。修辞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显示修辞效果,对于修辞格来说也是如此,离开了言语活动,双关构不成妙语,譬喻无所谓恰当,离开语境,孤立地研究修辞方法,很难说什么修辞效果。
五 修辞手段
相同的意思在言语活动中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到底采取何种句式取决于语境需要。因为它们所表现的语义有侧重,风格与情调等往往也不同。只有注意句式的选择才会使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修辞效果。
例如“可惜正月过去了,润土必须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却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来,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这儿为什么要用被动句?而不用主动句,“父亲把他带走了呢?”这主要是从上下文考虑的,上文的主语是“他”,所以下句的主语也应该是润土。另外,我们从被动句中还可以看出润土的恋恋不舍与无奈不情愿,而这是主动句所不具有的效果。又如“学校门口站着一位女生”与“一位女生站在学校门口”。
两句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不同的。首先,它们强调的对象不同,前句强调“学校门口”,后句强调女生。其次,它们所承接的上下文不同,前句接的是“门房里坐着一位老头,后句则接“一位老头坐在门房里”。其它,还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不同的句式,它们在全文中的分布一般应该是错落有致的,各有各的长处。如演讲中常常多用短句与整句,一方面有利于演讲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使听众明白易懂。
修辞中常用的还有调音,诗歌都讲究押韵,它总是选择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句末形成押韵,这恰当的选择和恰当的组合能够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一般诗词多用阳声入韵,但特殊情况下也会用入声韵,这同特定的语境有关。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用了入
2011~2012第一学期现代汉语修辞学结业论文
声韵。入声韵低沉、急促,在诗歌中反复回环,显得单调沉闷,令人不快,但这恰好可以用来表现诗人那失意的孤寂和沉郁的悲愤,适合当时语境。因为这是柳宗元被贬永洲时写的一首即景抒情名篇。诗人当时由于受到残酷的迫害打击,一腔忧愤积郁于胸,故他借此诗来倾诉自己的愤懑与悲凉。
炼字、炼句一向也是人们重视的修辞手段。有贾岛的“推敲”故事,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更有杜甫“语不惊人始不休”的语句。炼字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修辞效果,而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考虑。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很多人所推崇。大家都说“绿”字用的好,用“绿”来否定前面的“入”“到”“过”“满”??那么“绿”字好在哪呢?原因就在于“绿”能给人带来联想。既具有前面这些字的含义,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增添无限的诗情画意,还跟后面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相呼应。小草只能一年绿一次,这里暗示了一年又过去了,而我还在异乡,不知何时能回的孤独凄凉的感情。象这一类字在古典诗词里还有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的“捣”。都依赖语境传达出了丰富的含义,达到了传神的效果。炼句也是这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作者选用了“直”与“圆”真实地写出了大漠风光,写出了那种一眼望不到边的孤寂,惟有烽火台的烟直上云天这一大漠景象。单调、孤寂、死气沉沉是其特点。(宋代有人注解说烽火台的燃料是狼粪,故其烟是直的,风吹而不斜。)鲁迅在《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大概的确死了”,这句话从语法上来分析似乎是矛盾的,“大概”与“的确”是相对立的,而实际上是真实的写出了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孔乙己那种可有可无小人物的悲剧。没有人会关心他的命运,好久不见大概是死了吧。象他那种人在当时社会是没有生的可能的,只有死路一条,死是其最终的结局。
六 语境对修辞的制约
语境对修辞手段的选择还有反作用。修辞手段的运用受言语环境的约束。言语环境诸因素都可以对修辞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而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十分适应语境的要求,而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十分适应语境的要求,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语境可分为语言本身的环境和语言的环境。语境对修辞手段的制约是通过修辞效果体现出来的。 (一)语境对词语的制约
语境制约修辞的选择,语境决定词语的选择。有些词语的含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可以因语境而改换词语,也可以因语境而变通词语,在运用时就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差异。
古人写诗做文章时,选词练字都是非常讲究的,目的是为了切合语境。相传古时有人写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受到了同行们的讥笑,因为“红”字用在这里不通,跟“白”的柳絮相抵触。同行中有一位替他解围,就提笔又加了一句“夕阳方照桃花坞”,使原来用得不通的“红”字变得精彩起来。因为夕阳正照桃花坞,红霞斜射,白的柳絮在红霞中飞扬,自然也就变成“红”色了。 (二)语境对句子的制约
在修辞格的运用中,只有适合于具体语境的语句,才能让读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顺利沟通,产生呼应,引起共鸣,达到预期的修辞效果。语境对句子的制约,主要是对句型、句子结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制约。
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先说了这样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吧!”论文联盟www.lwlm.com
2011~2012第一学期现代汉语修辞学结业论文
整理随后不久,四婶又说了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两句的词语相同、结构相同,但是称呼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了解祥林嫂当时的具体处境,就能准确地理解到:前者带有祈使、劝阻的情态;后者带有责备、恼怒的情态,从而能准确地把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产生前后呼应,引起共鸣。 (三)语境对修辞手段的制约
汉语的修辞手段是多样的,而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去修辞、怎样去修辞,绝不是随心所欲,它同样要受语境的制约。
《竹枝词》中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晴”有两层意思。词的本义“晴朗”与“东边日出西边雨”相对,词的引申义与“闻郎江上唱歌声”相对,说的是感情的“情”。离开了语境就无所谓双关了。修辞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显示修辞效果,对于修辞格来说也是如此,离开了言语活动,双关构不成妙语,比喻无所谓恰当,离开语境,孤立地研究修辞方法,很难有好的修辞效果。 结语
修辞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所体现的效果是不同的,要结合不同的表达意思运用不同的修辞格才可以准确完整的表达意思。同样,正确的运用修辞手段对于准确的表达文章的意思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然就会产生错误和笑话。理解修辞方法和修辞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和修辞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让词句,文章变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当代汉语修辞学.陈汝东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修辞风格研究.郑远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3]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 [4]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
2011~2012第一学期现代汉语修辞学结业论文
浅析不同语境中修辞效果的体现及对修辞的制约
作者 孙权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中文教育 年级 08 学号 20840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