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2025-04-26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说说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锋利相互抵触

前后不一致

戳得穿————矛锋利盾不坚固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2.朗读课文,学习成语故事,明白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成语吧,说说你学过哪些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腮”,翘舌音“数”,前鼻音“宣、演”,后鼻音“俸”,边音“滥、禄”。

(2)识记生字

形近字:夸一亏桃一逃 组词扩展:“宣布演出” (3)注意字形

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

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 逃:注意书写笔顺,先写“兆”,最后写“辶”。 2.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4.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3句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4——6句

(1)轻声读4——6句,划出重点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4——6句。

a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b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

宣王许多人一起吹混 缗王单独吹逃

11拉萨的天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拉萨风光的喜爱,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教学 要求 3.认真把字写端正。提高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到拉萨的美。

生字卡片,风景图片。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它们有的古香古色,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有的湖光山色优美,名胜古迹荟萃,满目江南水乡的钟灵秀气;有的高楼林立,富丽繁华,一派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派;有的碧海蓝天,椰林沙滩,一片诱人的南国风光。游览这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难以抗拒的神奇魅力。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座美丽而又奇特的城市——西藏的拉萨。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效果

1.理解句子,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感。 2.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语。分析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生字

miàotiēchúnrěnɡuǎnlónɡwěishènɡlián 妙贴纯忍管隆伟圣帘 sàzhànjūpěnɡyíjiàn 萨湛掬捧移建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萨”,翘舌音“纯忍圣湛”,前鼻音“管帘建”,后鼻音“隆”。 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管伟掬”。

部件(部首)加熟字:女+少=妙贝+占=站纟+屯=纯又+土=圣穴+巾=帘 猜谜语:“心字头上一把刀”是“忍”。 (3)书写指导 忍:上面不是“刃”,一把刀,不要写成两把刀。 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夊+一+生”,不要漏写“一”。 2.认读新词。

蓝天湛蓝蓝宝石蓝晶晶透亮 纯净明洁壮丽映衬对照神往吸引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映衬:映照;衬托。

纯净:不含杂质;单纯洁净。 神往:心里向往。 雄伟:有气魄的。 壮丽:雄壮而美丽。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自然段: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很蓝。 第二自然段: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第三自然段:拉萨的天空令人神往。

第四自然段: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都是蓝的。 第五自然段:拉萨的天空是拉萨的一大景观。

小结:课文每一自然段都是围绕着天空来写的。拉萨的天空很蓝、很纯、很吸引人,作者用生动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美。

五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加深印象

六请同学介绍相关知识,交流相关资料,便于第二课时的学习 1.关于拉萨。

学生甲: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从雅隆迁都逻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诗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板书:让我们荡起双桨)

2.介绍北海: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初读指导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波浪环绕红墙 凉爽洒悄悄地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lang边音;爽shuang翘舌音;洒sa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环绕(欣赏)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五、作业:

1.描红书后生字。 2.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第一段。 2. 默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

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洒望听(唱歌) 三、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谁安排(感激) 四、指导背诵

1.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2.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3.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 3.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4.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2每逢佳节倍思亲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教学 要求 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难点 的思想感情。 教学 三课时。 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

二揭示课文题目,释题 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诗的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3)说说禾苗枯死的原因。板书:规律、急于求成。(回到寓言题目,问学生“揠苗”真的能“助长”吗?然后给“助”字加上大大的双引号,这样能凝炼地总结主旨)(对照幻灯片11中的主题图引出趣味小诗来深化总结:揠苗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无粒白辛苦)

(4)举例说一说生活种类似的例子。(可选择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硬逼着孩子参加多种辅导班、特长班事例来叙说,近距离更有现实感)

四、故事延伸

1.合作演一演“禾苗枯死之后”(贴合故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的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如何补救,续写故事)

(1)同桌合作表演 (2)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引出:如果对禾苗不管不问,行不行?

2.总结: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五、拓展,谈收获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有2000多年了,原文只有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读一读。外国也有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找来读读。

2.谈谈收获,课下完成我的收获表。

(需增加“作业设计”一项,如:复述故事。再如:第二年这位宋国农夫再来种田,会怎么做?)

揠苗助长 焦急拔苗

筋疲力尽兴致勃勃 规律急于求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题

(一)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二)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读准翘舌音“伸示弱持”,前鼻音“禁”,后鼻音“蚌”。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神一伸”“来一夹”。 组词扩展:“表示示弱一齐整齐威胁相持坚持不禁禁止”。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 鹬图蚌图 威胁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10成语故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2.认识本课“楚固”等10个生字,会写“矛盾”等8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要求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重点 难点 教学两课时。 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插图,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10成语故事。

2.引入《自相矛盾》。 二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要读准平舌音“怎”,翘舌音“楚、锐”,前鼻音“盾”。 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值一盾买一卖亏一夸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3)注意字形

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 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 2.查词典,解释词语。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意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

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

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围观:很多人围着观看。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自相矛盾》课文内容。

出示图片。矛与盾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矛盾)谁来介绍下?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两种兵器是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书) 2.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3.卖矛与盾的人事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什么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语气说的?

4.竟有如此锐利的矛,如此坚固的盾!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5.文中的围观者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6.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国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发生什么? 7.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课件出示)

(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8.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指名读)

9.通过学习课文,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自相矛盾

②交流。

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即将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的抚摸下,她为什么还笑呢?说出自己的看法。(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是最快乐的事情,所以她笑了。)

③“我明天还会来的。”句中的明天是什么时候呢?(第二天的早上。) 这说明了什么呢?(小露珠的无私奉献精神,心灵美。) 板书:无私奉献心灵美 三总结全文

小露珠不仅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更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愿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像小露珠这样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7学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 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 一课时。 课时 教具 教学课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知道“词典”的意思吧。“词典”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词典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字,那你们知道还有一种词典叫“无字词典”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就是通过一些事了解到生活中还有“无字词典”,那么,这些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聪(cōnɡ)帽(mào)涛(tāo)涌(yǒnɡ)撞(zhuànɡ) 岩(yán)崩(bēnɡ)嚷(rǎnɡ)仅(jǐn)勤(qín)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平舌音“聪”,翘舌音“撞、嚷”,前鼻音“岩、仅、勤”,后鼻音“涌、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1)“晒蔫”“理解”“山崩地裂”等词语由教师讲解。 (2)学生互帮互学,理解部分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无字词典”这个题目写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先交代暑假里,小主人公聪聪和爸爸去旅游,然后写了爸爸指导聪聪用生活现象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最后写爸爸告诉聪聪学知识要学会查“无字词典”。

1.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学习知识不仅要依靠书本,还要留意生活。 2.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无字词典”的理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1.体会“无字词典”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上下文体会课文结尾爸爸说的话。

5.细读课文,围绕“爸爸指导聪聪用生活现象解释词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骄阳似火”在词典里是什么意思?爸爸是怎么解释的? (2)“惊涛拍岸”在词典里是什么意思?爸爸是怎么解释的? (3)聪聪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通过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谈谈读后的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找准爸爸说的话。 4.利用表格比较。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运用了比较法,我们可以通过表格来比较,内容也会更清楚、更明白。

出示表格。 词语 书上的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 骄阳似火 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海面上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惊涛拍岸 形容波浪很急,卷起很高。 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5.读一读,比一比。

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四理解“骄阳似火”与“惊涛拍岸”这两个词语。 (一)骄阳似火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聪聪是怎样解释的? (2)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3)你会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这个词语吗?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进一步指导。 (1)聪聪的解释。

“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这是词典上的解释。骄,强烈;阳,太阳;似,好像;火,火焰。

文中说聪聪在回答爸爸的提问时“像背书似的”,说明他对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很熟悉的,也就是说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2)爸爸的解释。

从爸爸的解释不难想到,父子俩在旅游途中,天气一定很热,因为烈日当空,路边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爸爸很注意观察生活,也很善于用生活小事教育聪聪。

(3)你会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吗? 路上的行人口干舌燥……

知了不停地叫着“热呀,热呀”…… 阳光火辣辣的,一丝风也没有…… 小树苗无精打采地低着头……

小狗无奈地吐着舌头……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现象解释这个词语。 3.自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加深体会。 (二)惊涛拍岸

1.教师提示,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1)词典上的解释。 惊:使人震惊。

拍岸:形容浪花很大,卷起很高。 (2)爸爸的解释。

父子俩来到海边后,看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听见了浪花拍打岩石发出的山崩地裂的声音,爸爸想到这个情景用“惊涛拍岸”这四个字来概括是最合适的。

(3)你会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惊涛拍岸”这个词语吗? 浪花掀起一人多高…… 耳边的声音震耳欲聋……

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水花四溅……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现象解释这个词语。 3.自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加深体会。 五指导分角色朗读

六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分析爸爸的话,理解聪聪受到的启发 1.理解词语。

意味深长:形容语言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不仅……还……:一组关联词,表示句中前后两个意思都很重要。 2.先请同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组织交流,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

如果想真正理解词语,不仅要会查词典,还要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果想真正学到知识,不仅要多读书多看报,还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重点放在对“无字词典”这四个字的分析理解上。)

七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通过记叙旅途中发生的小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查“无字词典”这样一个道理。

7学会查“无字词典” 词典“无字词典” 书生活

不仅……还……

8哪吒闹海

1.学习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会组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2.学习课文,体会哪吒所具有的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和与恶势力英勇斗争要求 的精神。 3.边读课文边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练习讲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起因,体会哪吒的勇敢。

插图,幻灯片。

一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混:“混”在“混天绫”中的读音是“hún”,另一个读音是“hùn”,组词为“混合”。

“兴”在文中“兴风作浪”的读音是“xīng”,另一个读音是“xìng”,组词是“高兴”。

即:读音是“jí”,不是“jì”。 另外读准平舌音“澡、罪”,翘舌音“称、治、扔”等。 (2)注意字形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主人公的勇敢和强烈的正义感。 2.分析重点句。

霸:注意上面是个“?”,不是“雨”。

晃: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下面是个“儿”,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扔:“扔”字右边是“乃”,不是“及”,最后一笔是撇。 2.查词典,解释词语。

随即:表示紧接着前一动作或情况之后立即发生,相当于“随后就”。 火焰:火苗。

胡作非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兴风作浪:刮起大风,掀起波浪。 机灵:聪明伶俐;机智。 摇晃:摇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写出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自然段:哪吒决心治治龙王父子,为老百姓出气。 第二自然段:哪吒带着法宝跳到海里,龙王派夜叉查看。 第三自然段:哪吒打死了夜叉。 第四自然段:哪吒打败了三太子。 第五自然段:老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起因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2.组织学生研读。

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 (1)用“因为……所以……”表达句子。

(2)想象“兴风作浪”的情景,东海龙王父子是怎样进行破坏活动的? 如掀大浪打翻小船等。

(3)哪吒要治龙王父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哪吒有很强的正义感,同情关爱老百姓。他是一个很善良、很勇敢的孩子。

3.指导朗读。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小主人公的精神。 2.分析句子。

幻灯片。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导入新课

解题:《哪吒闹海》

题目中有一个描写动作的词语,是“闹”字,围绕这个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1)为什么闹?(上节课已解决) (2)怎么闹?

(3)闹的结果是什么? 三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 为什么闹?

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祸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这是他闹东海的原因。

四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一闹”。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哪吒做了什么?画出表示他的动作的词语。(跳进、取下、摆、掀起) (4)东海龙王是怎么做的?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

2.学习第三自然段“二闹”。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哪吒做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理解“身子一闪”“躲”“随即”“取下”“扔”。

(4)什么是机灵?哪吒的机灵体现在哪儿?

哪吒很勇敢,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被哪吒打死了。 (5)得知这一切后龙王是怎么做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三闹”。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讲出来吗?

(4)画出关键词语。

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

“一纵身”“趁势”说明哪吒的反应很快,身手矫健灵活,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小英雄。

4.小结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夜叉,打败了三太子,收拾了龙王父子,为百姓出了气。

5.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写的是“闹”的结果。

龙王:不敢胡作非为,不敢做坏事了。 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结合上下文理解“胡作非为”“太平”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

1.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写哪吒大闹东海,制伏龙王,使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的事,赞扬了哪吒为了人民利益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朗读全文,讲故事。

8哪吒闹海 决心治龙王父子 打死夜叉机智勇敢 打败三太子

9寓言二则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2.认识本课“则、揠”等10个生字,会写“寓、宋”等10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要求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重点 难点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3.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活动中体会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插图,教学课件。

一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读准平舌音“宋、咱、则”,前鼻音“筋”。 (2)注意字形

拔:与“拨”区别开来,“拔”右边是个“友”加一点。 寓: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最后三笔是:竖、提、点。 2.查词典,解释词语。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巴望:希望、盼望的意思,“巴”有急切、迫切的意思。 焦急:非常着急。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三、读故事 1.思考

(1)农夫种了禾苗后心情怎么样?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自愿交流,反馈

要求: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一说,找出重点词语。

3.模仿农夫焦急的样子(请同学上台模仿,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要求:神态、动作(揣摩一下心理,想象农夫会自言自语嘀咕一些什么) 4.交流“焦”字

从字形想一想,你能想到什么?(开拓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中国的汉字多么形象啊!(启发:怎样才能由“焦”变为“不焦”?要是你,怎样化解如此焦急的心理)(可指导读出本自然段的“焦急”)

5.焦急的农夫想到了什么主意?(自由读第2自然段,把农夫想出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指导朗读:急忙、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到天黑、筋疲力尽。 (2)板书:筋疲力尽。指导“疲”的写法和意义。

(3)加上动作表演农夫拔禾苗的过程,体会他的心里语言。(“拔”的动作演示是重点,是小心翼翼地还是急匆匆地?做好预设,应属于前者)

(4)如果你是禾苗,你会怎么说?(让学生积极表现) 6.筋疲力尽的农夫回家后怎么样呢?

(1)板书:兴致勃勃。指导“勃”的写法和意义。 (2)指导朗读(加上动作或手势)(体会:累并快乐着) 7.他的儿子知道了,有什么反应? (1)学习“纳闷”(纳闷些什么,心理语言) (2)禾苗的结果怎么样呢?

娑(即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来此地先后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着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学生乙:拉萨,在藏语里,意思是神仙所居住的圣地。它的周围有八座云雾缭绕的雪峰,有的如宝瓶,有的似伞盖,有的像海螺,有的像雪莲,八座雪峰围绕着这一片广阔的河谷。

学生丙:拉萨坐落在冈底斯山中段、拉萨河冲积平原上,拉萨河从市南绕过,到西南郊区约七八十公里处,同雅鲁藏布江汇合。拉萨平原海拔3700米左右。在拉萨几乎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干净,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所以,素有“日光城”之称。

2.关于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角玛布日山上。整个建筑依山修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布达拉宫是一座融宫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它由红山南麓奠基,沿山而上,依势而起,从地面直达山顶。主楼13层,高117.19米。远望宫宇叠砌,巍峨耸峙;近看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登上去俯瞰全市,傲视群山。

1.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拉萨天空的美,产生热爱拉萨、热爱祖国的情感。

风光图片。

一了解背景知识

出示课件。 中国地图青藏高原拉萨。 二揭示课文题目,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题目的中心词——“天空”。 2.练习填空。

拉萨的天空真()。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 (提示:应点到蓝、美。)

3.出示课件。

色板,想象天空的色彩。 三品读课文,发表意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本段的意思,找出你印象最深、觉得写得最美的句子,仔细体会。

2.谈谈读后的感受。(分析句子)

学生甲: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蓝宝石晶莹、透亮,用清水洗过后自然更加明亮,这里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可以联系“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来理解,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另外拉萨城未被污染。

学生乙: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蓝天离人们很近,也就是说人们来到这里,满眼都会是蓝的。

学生丙: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蓝天之清、之净、之亮,像一池清水。

学生丁: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这句话中的“越发”和“更加”的意思是一样的。在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草地的映衬下,天空更蓝、更纯。可以想象一下眼前是什么景象,得出结论:拉萨真美。

学生戊: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在其他地方是见不到这么蓝的天空的,看到它会引发人们许多的想象,想想作者内心会想些什么。

学生己: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通过了解资料,可以知道布达拉宫是一座很雄伟的建筑,气势宏伟,是拉萨的标志,在蓝天的映衬下,它显得更突出了。

3.交流对拉萨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的。(可以填:美丽、奇特、令人神往……)

4.小结:拉萨的天空很美,但它只是拉萨的一部分,可想而知,拉萨有多么美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观看录像,加深体会

12庐山的云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要求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重点 难点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能正确书写。

3.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教学课件

一、简介导入

1.有这样一座山,它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四季风景如画,是世界级名山。历代的文人墨客歌颂她;电视纪录片中宣传她;甚至我们中的一些人还游览过她。它就是——庐山。板书:庐山指导书写“庐”,指名读。

2.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她什么样儿呢? 出示: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

请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其中生字“瀑”和“幻”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瀑: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远看好像一匹挂着的布,这就是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师范写。把你的小手心借给你的同桌,看看他写得对不对。

1.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幻:生说记法。可以组什么词?“变幻无常”就是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

3.渡:读着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庐山景色中最独特的是——(“更”中体会)补全板书,指名读。想不想先睹为快?【欣赏云雾图片】此刻,你想说—

二、初读课文

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向我们描绘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出示:

1.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对照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自由读文。 三、检查预习

1.要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首先要到他的家乡江西,只要你通过了这三关就可以顺利到达了。

第一关:生字

幻览漫姿态笼罩绕茫 幽瀑驾绒缠遮瞬缕泻蹄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姿”,翘舌音“绕、罩、绒、缠、遮、瞬”。 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漫姿态笼茫瀑驾绒遮瞬泻蹄”。 形近字比较:幼一幻晓一绕 组词扩展:“游览浏览幽静缠绕一缕” 重点指导,指导书写 “罩”,提醒学生“罒”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写得扁扁的。 “幻”,右半部分不是“力”。 “笼”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绕”右边不要多一点。 第二关:词语

溪流游览感觉笼罩瞬息万变 缠绕遮挡天幕漂浮流连忘返 第三关:成语积累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2024年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试教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