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判断题: 每题1分 (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3.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5. 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6.人类认识的来源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7.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8.联系与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 因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所以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10.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质变就是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重视哲学的学习,因为它是 ( )
A.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综合科学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12.下列说法是世界观的是
A.闻鸡起舞 B.张三早上5点起床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太阳东升西落
13.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和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指
1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16.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
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心外无物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⑤理生万物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18.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 B.从社会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C.从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 D.万事万物总和
19.“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0.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21.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
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2.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C.事物运动有的有规律,有点没规律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 23.面对甲型H1N1流感、超级细菌等,专家表示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必过于惊慌。这说明
2
A.规律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B.规律是可以被改造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在人的掌控之中 D.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读下表,回答24—25题 左右脑迥异的八大特征 左脑 右脑 显意识 潜意识 语言 表象 时间 空间 分析 联想 理智 情感 做事 做梦 求实 创造 现在意识 原始认识 24.人脑是
A.意识的来源 B.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5.尽管右脑比左脑更富有创造性,但是人类的创造均是左右脑协同工作,并且是由右向左或称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这表明
A.世界是不可知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世界是可知的 D.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6.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27.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28.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员增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青春永远不下岗”激励了无数下岗职工,他们纷纷开始第二次创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主要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C.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9.“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 A.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
C.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
3
D.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
30.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展示出的唐山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坚韧、乐观、向上精神,
强烈而深刻地感动着观众。这表明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1
.
右
边
的
漫
画
《
爱
鸟
工
程
》
给
我
们
的
启
示
是
( )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树立创新意识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2.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认为愚公真“愚”,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历史性 D.实践的社会性
3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4.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B.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D.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6.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
4
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37.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骛
远,善于实事求是。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骛远”是指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不切实际的幻想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38.“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表现的
39.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40.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说明( )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41.2010年7月18日,我国四川、广西等地相继出现“天坑”,直径从数米到几十米不等。其他国家如委内瑞拉也出现了一个直径30 米的大“天坑”。由此引起各类关于“地球末日”的猜想。产生这种猜想的主要错误是 ( )
A.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B.只看到事物的偶然联系与非本质的联系 C.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D.混淆了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 42.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43.右图漫画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A.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B.关键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
5
C.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受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44.“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反映的哲理是 A.整体功能总是小于局部功能 B.部分决定整体处于统帅地位 C.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D.整体决定部分处于统帅地位
45.堪称“中国第一桥”的港珠澳大桥,将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一体,从更深层次上拉动经济的
发展,促进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链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这体现了 A.要根据实际需要去建立和创造联系 B.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C.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D.事物间的联系推动世界的永恒发展
46.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 A.苏联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所代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 C.科技电脑算命 D.生物的退化
47.阅读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漫画中的做法 ( )
A.充分调动了个人积极性,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B.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的处理了矛盾 C.忽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D.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利益
48.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
效益的统一。调整经济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有条件 B.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D.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49.西藏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藏的广大干部群众
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机遇”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有量变的发生,必有质变的结果 B.只有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C.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先从量变开始
50.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因地制宜 一、判断题: 每题1分
6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题1号 1 答 案 题3号 1 答 案 三.简答题:10分
51.2013年7、8月间,上海连续10来天的高温,人们如同生活在火炉中。伴随着高温的是用电紧张,电力公司称,全市发电能力已到极限。8月11日,当观察到有含雨云层经过上海上空时,上海市气象局准备已久的人工降雨作业飞机马上起飞,在市区上空实施作业,获得成功,雨量最大地区超过14毫米,气温一小时内下降4.7摄氏度。 读材料后回答:
(1)人工降雨取得成功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2分)
(2)有人说,人工降雨说明“人定胜天”,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52.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全面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
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并将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5分)
四.附加题:20分
53. 我国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我省则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总体构想是: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苏南发展势头极好,而经济薄弱县几乎都在苏北地区。2002年,苏南人均GDP为3456美元,苏中为1360美元,苏北为924美元。针对这种情况,我省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方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当然,苏北在追赶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思考并回答:我省“两个率先”的目标的提出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1分)
54.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加强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但“三人成虎”,因特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
8
滥;有些人有目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误导人们对真实情况的认识;个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黑客攻击甚至造成通信中断、网络瘫痪。 面对这种情况,用唯物辩证法的道理说明我们该怎么办?(9分)
参考答案
1--5ABABB 6--10BABBB 11—15BCBDC 16—20ADCCD 21—25 ADDBC 26—30 BDBCD 31—35 DCBCC 36—40BABDC 41—45BABCD 46—50 BCDCC 三.简答题:10分
51.2013年7、8月间,上海连续10来天的高温,人们如同生活在火炉中。伴随着高温的是用电紧张,电力公司称,全市发电能力已到极限。8月11日,当观察到有含雨云层经过上
9
海上空时,上海市气象局准备已久的人工降雨作业飞机马上起飞,在市区上空实施作业,获得成功,雨量最大地区超过14毫米,气温一小时内下降4.7摄氏度。 读材料后回答:
(1)人工降雨取得成功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2分)
(2)有人说,人工降雨说明“人定胜天”,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第二问:三个要点可依次设定为1分、2分、2分 此说法不一定/不完全正确。
①“人”是指人类,“天”是指自然界,“人定胜天”是指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②“人定胜天”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符合客观,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改造自然的胜利。
③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没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则不仅不能“胜天”,而且还会受到“天”的惩罚。
52.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并将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5分)
(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的体现了这一原理。(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体现了这一点。(1分)③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的认识,将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2分)
10
四.附加题:20分
53. 我国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我省则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总体构想是: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苏南发展势头极好,而经济薄弱县几乎都在苏北地区。2002年,苏南人均GDP为3456美元,苏中为1360美元,苏北为924美元。针对这种情况,我省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方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当然,苏北在追赶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思考并回答:我省“两个率先”的目标的提出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1分) 【参考答案】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我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确定发展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2分) ⑵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省“两个率先”的目标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具体目标的提出以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具体目标的分解有助于我国和我省总体目标的实现。(2分)
⑶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引导我省发展,制定苏南、苏中、苏北的不同目标,遇到区域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分) (4)量变与质变(2分)
(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分)
(若考生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如:要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具体目标的提出以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具体目标的分解表明三大区域各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
11
54.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加强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但“三人成虎”,因特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有些人有目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误导人们对真实情况的认识;个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黑客攻击甚至造成通信中断、网络瘫痪。 面对这种情况,用唯物辩证法的道理说明我们该怎么办?(9分) 【参考答案】
(1)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互联网现象应敢于承认矛盾,揭示矛盾。(3分) (2)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3分)
(3)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而应用正确的办法解决(3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