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专题
一.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
例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
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等 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例2: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Ca5(PO4)3OH(固)
5Ca2++3PO43-+OH-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
其原因是 已知Ca5(PO4)3F(固)的溶解度比上面的
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它促进矿化的方法: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知识,减小右边离子的浓度,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增大右边离子的浓度,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由此可知答案。
?-答案:H++OH-=H2O,使平衡向脱矿方向移动 5Ca2++3PO34+F
?加Ca2+(或加PO34等)
Ca5(PO4)3F↓
二.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中溶质浓度的计算
--
例3:已知:某温度时,Ksp(AgCl)=[Ag+][Cl] =1.8×1010
-12
Ksp(Ag2CrO4)=[Ag+]2[CrO2- 4] =1.1×10试求:(1)此温度下AgCl饱和溶液和Ag2CrO4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大小。
(2)此温度下,在0.010mo1·L-1的AgNO3溶液中,AgCl与Ag2CrO4分别能达到的最大物质的量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大小。
+-
解析①AgCl(s)Ag(aq)+Cl(aq)
c(AgCl)?Ksp(AgCl)?1.8?10?10?1.3?10?5mol?L?1Ag2CrO4(s)
-
2Ag+(aq)+CrO42(aq)
2x (2x)2·x=Ksp
3 x
c(Ag2CrO4)?Ksp(Ag2CrO4)41.1?10?12??6.5?10?5mol?L?1
43 ∴ c(AgCl)<c(Ag2CrO4)
②在0.010 mol·L-1 AgNO3溶液中,c(Ag+)=0.010 mol·L-1
+-
AgCl(s) Ag(aq) + Cl(aq) 溶解平衡时: 0.010+x x
-
(0.010+x)·x=1.8×1010 ∵ x很小,∴ 0.010+x ≈0.010
--
x=1.8×108(mol·L1)
--
c(AgCl)= 1.8×108(mol·L1)
+-
Ag2CrO4(s) 2Ag(aq) + CrO24(aq) 溶解平衡时: 0.010+x x
-
(0.010+2x)2·x=1.1×1012 ∵ x很小,∴ 0.010+2x≈0.010
x=1.1×108(mol·L1) ∴ c(Ag2CrO4)=1.1×10-8 (mol·L1) ∴ c(AgCl)>c(Ag2CrO4)
三.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溶度积规则
当难溶物溶解于水后,溶液中浓度积与溶度积有如下规则: Qi>KSP时,溶液为过饱和溶液,沉淀析出。 Qi=KSP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处于平衡状态 。 Qi<KSP时,溶液为未饱和溶液 ,沉淀溶解 。
例4.将等体积的4×10-3mo1·L-1的AgNO3和4×10-3mo1·L –1 K2CrO4混合,有无Ag2CrO4沉淀产生? 已知KSP (Ag2CrO4)=1.12×10-12。
解:等体积混合后,浓度为原来的一半。 c(Ag+)=2×10-3mol·L-1;c(CrO4 2-)=2×10-3mol ·L-1 Qi=c2(Ag+)·c(CrO4 2 -) =(2×l0-3 )2×2×l0-3 =8×l0-9>K?SP (CrO4-2) 所以有沉淀析出
-
-
-
【练习】在100ml0.01mol/LKCl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Cl的Ksp=1.8×10
-10
) ( )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 C.无法确定 D.有沉淀,但不是AgCl
四.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 例5.将足量BaCO3分别加入:① 30mL 水 ②10mL 0.2mol/LNa2CO3溶液 ③50mL 0.01mol/L 氯化钡溶液 ④
100mL 0.01mol/L盐酸中溶解至溶液饱和。请确定各溶液中Ba2+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
例6.已知室温下BaSO4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1.07×10-5mol·L-1,BaSO4在0.010mol·L-1 Na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是在纯水中溶解度的多少倍? 已知KSP (BaSO4)=1.07×10-10 解:设BaSO4在0.010mol·L-1 Na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为xmol·L-1,则溶解平衡时:
—
BaSO4(s) Ba(aq)2++SO4(aq)2
平衡时浓度/mol.L-1 x 0.010+x KSP (BaSO4)=c(Ba2+ )·c( SO42-)=x(0.010 + x) =1.07×10-10 因为溶解度x很小,所以
0.010+x≈0.010 0.010x=1.07×10-10 所以 x=1.07×10-8(mol·L-1) 计算结果与BaSO4在纯水中的溶解度相比较,
溶解度为原来的1.07×10-8 /1.07×10-5 ,即约为0.0010倍。
五.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中的除杂和提纯 例题7. 在1.0mol ·L-1Co2+溶液中,含有少量Fe3+杂质。问应如何控制pH值,才能达到除去Fe3+杂质的目的? KSP {Co(OH)2}=1.09×l 0-15,KSP{Fe(OH)3}=2.64×10-39 解:①使Fe3+定量沉淀完全时的pH值: Fe(OH)3(s) = Fe3+ + 3 OH- KSP{Fe(OH)3} = c(Fe3+)·c3(OH-)
K?sp{Fe(OH)3}32.64?10?39?11c(OH)?3??1.38?10c(Fe3?)10?6? pH=14 - (-log1.38×10-11)=3.14
②使Co2+不生成Co(OH)2沉淀的pH值: Co(OH)2(s) = Co2+ + 2OH- KSP{Co(OH)2} = c(Co2+)·c2(OH-) 不生成Co(OH)2沉淀的条件是
c(Co2+)c2(OH-) < KSP{Co(OH)2}
K?sp{Co(OH)2}1.09?10?15?8c(OH)???3.30?10c(Co2?)1.0?
pH = 14 - (-log3.30×10-8)=6.50
所以应将PH值控制在3.14~6.5之间才能保证除去Fe3+,而 Co2+留在溶液中。
六.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中沉淀的转化
例题8、 BaS为原料制备Ba(OH)2·8H2O的过程是:BaS与HCl反应,所得溶液在70℃~90C时与过量NaOH溶液作用,除杂,冷却后得到Ba(OH)2·8H2O晶体。据最新报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Ba(OH)2·8H2O晶体的新方法是使BaS与CuO反应……
1.新方法的反应方程式为: 2.该反应反应物CuO是不溶物,为什么该反应还能进行:
3.简述新方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原因。
解答:(1)BaS+CuO+9H2O=Ba(OH)2·8H2O+CuS[也可写Ba(OH)2] (2)CuS的溶度积比CuO小得多(更难溶),有利于该反应正向进行。
(3)CuS为难溶物(未反应的CuO也不溶),过滤后,将滤液浓缩、冷却,就可在溶液中析出Ba(OH)2·8H2O晶体,故生产效率高;CuS在空气中焙烧氧化可得CuO与SO2,故CuO可反复使用(SO2可用于制硫的化合物),因而成本低。
例题9、向少量的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固体会溶解。对此,甲、乙同学分别作了如下解释: 甲:Mg(OH)2乙:Mg(OH)2
Mg2++2OH-①;NH4++H2OMg2++2OH-①;NH4++OH—
NH3·H2O+H+②;H++OH-H2O③。由于③的反应,使
平衡①右移,沉淀溶解。
NH3·H2O②。由于②的反应,使平衡①右移,沉淀溶解。
(1)你认为_____同学的解释正确。
(2)为了证明你的结论正确,可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加入_____(填序号:①硝酸铵溶液;②醋酸铵溶液;③盐酸;④醋酸钠溶液;⑤氨水),若出现________现象,则证明______同学的解释正确。
答案:(1)乙; (2)②;沉淀溶解;乙(或沉淀不溶解;甲)
解析(2):甲、乙两位同学解释的题干是“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固体会溶解”。甲的解释是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中的H+与氢氧化镁电离的OH—发生中和反应使氢氧化镁溶解,乙的解释是只要溶液中存在NH4+,NH4+就与氢氧化镁电离的OH—反应使氢氧化镁溶解。所以要证明甲乙那一个正确,首先必须选铵盐,如果选硝酸铵,他和氯化铵是一样的,其水溶液都显酸性,不能说明甲乙谁正确。所以选的铵盐必须是中性才行,因为该溶液含有NH4+,并且溶液是中性,如果氢氧化镁溶于这种铵盐,则乙的解释“只要溶液中存在NH4+,NH4+就与氢氧化镁电离的OH—反应使氢氧化镁溶解”是对的,如果氢氧化镁不溶于这种铵盐,说明乙的解释是错的,则甲的解释“因为CH3COONH4溶液为中性,无法与氢氧化镁电离的OH—发生中和反应,当
然氢氧化镁不溶解。”是对的。所提供的选项中CH3COONH4溶液恰好为中性。至于选盐酸、氨水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也判断不出甲乙那位同学的说法对。
【综合练习】
1.下列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Ksp(AB2)小于Ksp(CD),说明AB2的溶解度小于CD的溶解度 B.在氯化银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蒸馏水,氯化银的Ksp增大
C.向氯化银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人碘化钾固体,氯化银沉淀可转化为碘化银沉淀 D.在碳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稀盐酸,沉淀溶解平衡不移动
2.已知,同温度下的溶度积Zn(OH)2﹥ZnS,MgCO3﹥Mg(OH)2;就溶解或电离出S的能力而言,FeS﹥H2S﹥CuS,则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A.Mg+2HCO3+2Ca+4OH=Mg(OH)2↓+2CaCO3↓+2H2O B.Cu+H2S=CuS↓+2H
C.Zn+S+2H2O=Zn(OH)2↓+H2S↑ D.FeS+2H=Fe+H2S↑
+
2+
2+
2-2+
+
2+
-2+
-2-
―
3.石灰乳中存在下列平衡:Ca(OH)2(s) Ca2+(aq)+2OH (aq),加入下列溶液,可使Ca(OH)2减少的是 ( )
A.Na2CO3溶液 B.AlCl3溶液 C.NaOH溶液 D.CaCl2溶液 4.(09浙江卷10)已知:25°C时,Ksp[Mg(OH)2]?5.61?10-12,Ksp[MgF2]?7.42?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A.25°C时,饱和Mg(OH)2溶液与饱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的c(Mg)大 2?B.25°C时,在Mg(OH)2的悬浊液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增大
?1?1C.25°C时,Mg(OH)2固体在20ml0.01 mol·L氨水中的ksp比在20mL0.01mol·LNH4Cl溶液中的ksp小
D.25°C时,在Mg(OH)2的悬浊液加入NaF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转化成为MgF2 5.(09广东化学18)硫酸锶(SrSO4)在水中的深沉溶解平衡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A.温度一定时,Ksp(SrSO4)随c(SO4)的增大而减小 B.三个不同温度中,313K时Ksp(SrSO4)最大 C.283K时,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283K下的SrSO4饱和溶液升温到363K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6.(08山东卷)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ap大于c点对应的Kap
中和滴定实验
1、中和滴定的原理
(1)定量分析:化学上把测定物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过程,称为定量分析过程。 中和滴定是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2)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就叫酸碱中和
滴定。 —
实质:H++OH=H2O即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物质的量相等。 (3)计算原理:mHnR+nM(OH)m = MnRm+mnH2O m n C1·V1 C2·V2
则有:n·C1·V1 = m·C2·V2 其中C1、C2分别表示酸和碱的浓度,V1、V2 分别表示酸和碱的体积。 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仪器:酸式、碱式滴定管,移液管,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铁架台。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碱式滴定管:不能用玻璃活塞。
注意:①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氢氟酸以及Na2SiO3、Na2CO3等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强氧化性溶液。②滴定管的刻度,O刻度在上,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准备过程:
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洗涤:用洗液洗→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V(始) 注意:为什么用水洗后,还要用标准液洗? 但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洗? (4)滴定方法:手的姿势、速度先快后慢
注意:①手眼:左手操作活塞或小球,右手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②速度先快后慢
(5)终点确定: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30s内不恢复原色
(6)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读数:两位小数。因一次实验误差较大,所以应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利用n酸c酸V酸=n碱c碱V碱进行分析
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 c碱=
n酸?c酸?V酸n碱?V碱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方便,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上的V酸的变化,因为在滴定过程中c酸为标准酸,其数值在理论上是不变的,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但体现的却是V酸的增大,导致c酸偏高;V碱同样也是一个定值,它是用标准的量器量好后注入锥形瓶中的,当在实际操作中碱液外溅,其实际值减小,但引起变化的却是标准酸用量的减少,即V酸减小,则c碱降低了;对于观察中出现的误差亦同样如此。综上所述,当用标准酸来测定碱的浓度时,c碱的误差与V酸的变化成正比,即当V酸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c碱偏高,反之偏低。
即:c碱=
n酸?c酸?V酸n碱?V碱=BV酸
同理,用标准碱来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时亦然,即c酸=BV碱。 下面是用标准酸滴定待测碱而引起的结果变化情况 : 实验操作情况 对c碱的影响
①开始滴定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 ②读数开始时仰视,终止时俯视 ③到滴定终点尚有一滴酸挂在滴定管尖嘴外而未滴入锥瓶 ④洗净的酸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⑤洗净的锥瓶用待测碱润洗 ⑥不小心将标准液滴至锥瓶外 ⑦不小心将待测碱液溅至锥瓶外 ⑧滴定前向锥形瓶中加入10 mL蒸馏水,其余操作正常 偏高 偏低 偏高 偏高 偏高 偏高 偏低 无影响 分析:对于表中①③④⑤⑥各项,标准液的实际用量V酸均超出其理论所需用量,即体积读数增大。V酸增大,根据c碱=BV酸,则所得待测碱液的浓度c碱的数据较其实际浓度偏高;对于第⑦项V酸实际用量减少,则c碱
-
偏低;对于⑧项,向待测液中加水稀释,虽然稀释后原待测液的浓度减小了,但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并未发生变化,因而所需标准酸的体积亦不发生变化,对待测碱液的浓度便不产生影响。
在读数时,应将滴定管放正,两眼平视,视线与溶液凹面最低处水平相切。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视线偏高(俯视)或视线偏低(仰视)的情况 ,从而使数据不准而造成误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量筒、容量瓶和滴定管的读数时均有可能出现,只不过滴定管的零刻度与前两种不同,与量筒恰好相反,读数结果亦相反,先仰视后俯视则导致V酸数据偏小,c碱偏低 1.(08全国Ⅱ卷)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的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
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2、某学生为测定未知浓度的硫酸溶液,实验如下:用1.00mL待测硫酸配制100 mL稀H2SO4溶液;以0.14mol/L
的NaOH溶液滴定上述稀H2SO425.00mL,滴定终止时消耗NaOH溶液15.00mL。 (1) 该学生用标准0.14 mol/L NaOH溶液滴定硫酸的实验操作如下:
A.用酸式滴定管取稀H2SO4 2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加入指示剂。 B.用稀H2SO4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C.用蒸馏水洗干净滴定管。
D.取下碱式滴定管用标准的NaOH溶液润洗后,将标准液注入碱式滴定管刻度“0”以上2~3 cm处,再把
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至刻度“0”或“0”刻度以下。 E.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F.另取锥形瓶,再重复操作一次。
G.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面,瓶下垫一张白纸,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滴定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
度。
① 滴定操作的正确顺序是(用序号填写): 。(5分) ② 该滴定操作中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3分)
③ 在G操作中如何确定终点? 。(5分) (2) 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导致滴定结果(填“偏小”、“偏大”或“恰好合适”) ,(2分)原因是 。(5分)
(3) 计算待测硫酸(稀释前的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出结果到小数点后二位) mol/L(5分) 3. 某烧碱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现用中和滴定测定其浓度。 (1)滴定:①用 式滴定管盛装ca mol/L盐酸标准液。右图表示某次滴定时50 mL滴定管中前后液面的位置。请将用去的标准盐酸的体积填入③表空格中。滴定管中剩余液体的体积 25.10mL(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②下表是3种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石蕊 甲基橙 酚酞 变色范围(pH) 5.0—8.0
3.1—4.4 8.2—10.0 该实验可选用 作指示剂; ③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待测液体积滴定序号 (mL) 1 2 3
(2)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烧碱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必化简) cb= 。
(3)对下列几种假定情况进行讨论:(填“无影响”、“偏高”、“偏低”)
a.若滴定前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则会使测定结果 ; b.读数时,若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会使测定结果 ;
c.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则会使测定结果 ; d.若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则会使测定结果 。
V V V 所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mL) 滴定前 0.50 6.00 滴定后 25.12 30.58 消耗的体积 24.62 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