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现在我们一起去美丽的大森林看看,好吗?
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动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它们会遇到什么问题?老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1、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发现我了小动物可能会遇到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想先来帮帮谁?
师引导:猜猜看这两只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学生提到“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并板书:同样多)师总结:同学们能找到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种方法——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二)师:怎样才能把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呢?你能用学具来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1、把你的分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
2、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指名展示) 3、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4、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在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吗?学生运用手中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5、谁能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6、我们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他小动物
分一分它们喜欢的食物吗?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大屏出示: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等。——每组几只?分成了几组?
师:屏幕上既有信息窗提出的问题,也有同学们自己的疑问,你们有信心找到这些问题的案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按份数平均分12只小熊怎样分组?
1、师: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你想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答案呢?(引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具,发现动手摆一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你能用你的巧手摆出答案吗?
2、学生独立动手,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看哪位同学说得明白。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组的?
(学生回答分法及分的过程,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平均的结果和过程)可能出现:
平均分2组,每组6只;○○○○○○○○○○○○ 平均分3组,每组4只;○○○○○○○○○○○○ 平均分4组,每组3只;○○○○○○○○○○○○ 平均分6组,每组2只;○○○○○○○○○○○○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分好了组,16只小松鼠也着急了。那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只数都相等,你想几只分一组?能分成几组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6只松鼠,若每组2只,可以分成8组,若每组4只,可以分成4组;若每组8只,则可以分成2组。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可用课件展示学生分法,并训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明确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初步认识除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信息图,学生看图讲故事,了解图中信息2、将相关的信息进行重整,并提出问题。
有15只小鹿,每只船最多能救3只,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有8只小熊,每只船最多能救2只,救小熊需要多少只船?有10只救生员,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救生员?
二、探究新知
(一)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 1、先用学具摆一摆,再汇报
2、汇报,引导:要求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就是求:把15每3个每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既15里面有几个3?
3、师:前面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现在的平均分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学生思考,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过程明确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板书:15÷3=5(只)读作:15除以3等于5。
(二)每组几只救生员?
1、学具摆,交流结果。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2、算式:10÷2=5(组)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3、教学除法各部份名称。(可让知道的学生讲解)学生每个练写一遍。 三、巩固练习
1、解决救小熊的问题就是求什么?列式及各部分的意义及名称。
2、自主练习1、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有学生会用口诀做。交流时都让其说明白算式的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清算式里已知信息与所求问题,以防学生列式出现错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自我评价一下。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计算练习。
3、分橡皮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小组合作,记录所有可能的结果。 5、独立完成交流。
6、涂一涂。
先思考一下,确定结果,再涂色四、你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