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师版)

2025-04-30

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享受)了。 答案:A (“弥望”意为“充满视野,满眼”,而“遥望”意为“往远处望”,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案:B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对“这恰是到了好处”解释说明,所以应改为“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B.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体,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便是一例。 D.《西洲曲》属于乐府体诗歌乐府本指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也用来指乐府所采集的诗歌,后来演变成可以入乐的诗歌的名称。

答案:B (此题为对本文主题的考查,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为“文眼”,因此本文主题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月夜原是神秘的、安谧的、凄清的, ,树多即可增进幽暗和谧静。

①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 ②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

③与其在歌吹喧阗、灯火辉煌的地方玩月 ④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 ⑤毋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③⑤②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①④② 答案:D (“与其”与“毋宁”是一组关联词,故③⑤应紧贴在一起;①中“幽暗”、④中“阒静”又与⑤中“幽暗阒静”相对应,故①④应紧贴⑤后;因尾句为“树多即可增进幽暗和谧静”,按上承下接的原则,②应在结句前,所以选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⑤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⑥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⑦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对这段话的安排顺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B.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远写到近 C.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近写到远 D.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远写到近 答案:A

2.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风来花低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提示:此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例句是通感的手法,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A项是把听觉形象化为嗅觉形象;B项是把听觉形象化为触觉形象;C项是把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D项是比喻。 答案:D

3. 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答:______________ 答案:月光下的荷塘

4.试根据文意用//对上段文字划分层次并依据文中描绘的对象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____________

提示:本题主要是弄清课文内容层次,注意对“月下荷塘”的描绘顺序。可依据文中描绘的对象来概括:从叶到花,再到香味,最后是对荷波的描绘。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⑦ (荷叶)→(荷花)→(荷香)→(波痕) 5.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写荷花,用“袅娜”“羞涩”等词,这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B.对于荷香,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赋予了人情人性,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充分表现花香浓郁,阵阵袭人的特点。

C.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默默”,这样写突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出荷花柔美风韵。

D.还大量运用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同时又加强了语意,使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富有艺术表现力。

答案:B (对于荷香,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于听觉形象,形象写出了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

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花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现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飞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在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阴,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姹紫,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随和着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 (2)文末的“福气”是指:(1分)

2、第二节引姜白石的词句,有什么用意?(2分) 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4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阳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怡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答案

-【小题1】(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花好景就能得乐。

【小题2】表达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小题3】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闻不到荷香,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小题4】AE


《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最新版烟花爆竹经销部应急预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