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25-04-29

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测验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爆发了

A. 五四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2. 1964年,董必武重游浙江嘉兴南湖,参观了。“红船”并欣然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红船”上见证了

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C. 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提出 D. 对王明“左”倾错误进行纠正 3. 国共两党第一次政治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中共三大举行

D.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4. 1997年,在一座纪念馆的落成典礼上,江泽民总书记亲笔写下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几个大字(如下图)。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

A. 广州起义

B. 八一南昌起义

C. 遵义会议

D. 井冈山会师

5. 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是 A. 中央革命根据地

C. 川陕革命根据地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6. 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你们所选择的路线不会经过 A. 江西瑞金

B. 贵州遵义

C. 山东济南

D. 甘肃会宁

7. 下图所示的纪念碑(部分)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A.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 沙俄侵占中国库页岛 C.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D. 日寇制造南京大屠杀 8.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 中国战场广大

B. 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 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时间最长 D. 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兵力的牵制

9.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 国共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 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C.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 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

①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 ③大规模工人运动在法、英、德兴起 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下列各项对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A. 与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B. 其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 提出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2. 《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 确立了国家性质

B. 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 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C.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1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B. 改北平为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D. 全国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制度

14.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祖国 C. 停止炮击金门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15.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其中,“两制”指的是两种 A. 社会制度

B. 管理制度

C. 教育制度

D. 军事制度

16. 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是 A. 越南

B. 朝鲜

C. 印度

D. 苏联

17.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 美国以盟军名义驻军日本 B. 美国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 C.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D. 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18. “1962年,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袭击,不如自己毁灭

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朝鲜战争 C. 越南战争

B. “柏林墙”事件 D. “古巴导弹危机”

19. 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 A. 联合国的成立

B.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 A. “9·11”事件

B. 科索沃危机

C.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2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①小麦 ②玉米 ③水稻 ④粟(谷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 下图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最早发明于

A. 唐朝

B. 西汉

C. 曹魏

D. 明清

23. 中国历史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是在 A. 夏商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24.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5.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中不包括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上业 D. 家庭手工业

C. 官督商办手工业

26. “青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周杰伦所唱的这首歌曲,其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瓷器珍品,它是

A. 五彩瓷 B. 唐三彩

C. 青花瓷

D. 珐琅彩

27. 假设你是唐代的一位商人,在长安做生意,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 出售在草市搜罗的地方土特产品 C. 在居住区内开的丝绸店里卖衣料 28.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 ②西汉 ③明朝 ④清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住夜市里卖唐三彩 D. 必须接受政府管理

29.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直接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土地兼并严重 C. 贫富分化严重

B. 赋税繁重

D. 徭役沉重

30. 18世纪,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说明

①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②当时中国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当时英国经济比中国经济落后 ④清朝统治者政治短视盲目自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31题4分、32题12分、33题12分、34题12分,共40分) 31. 填图题:

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图,在横线上填出这四次战役的名称。(4分)

D. ①②④

32.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高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12分)

历史事件 里程碑 理由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 (1)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2) 又一里程碑 马黎公社成立 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里程(3) 碑 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建立 33. 以下几幅照片记录了我国外交史上的几次大事件,请看图回答问题。(12分) 请回答:

(1)上述六张图片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个时期的外交成就,请判别哪些图片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哪些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4分)

(2)请简要阐述图1所记录大事的外交成就及作用。(4分)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请你谈一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致力的重点是什么?(4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春,让·莫内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它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奈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二:欧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 年份 美国 法国 联邦德国 意大利 1939 1946 1973 1983 166.8 252.2 679.4 840.7 139 107.5 471.2 588.4 166.2 76.1 561.9 658.2 161.8 119.8 610.5 804.6 材料三: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谋合作”。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坚冰”突破后,以史实说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一步步深化的?(4分)

(3)根据材料二、二,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影响。(4分)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A 2. A 11. C 12. A 21. D 22. B

二、非选择题(31题4分、32题12分、33题12分、34题12分,共40分) 31. 答案要点(4分)

A. 卢沟桥事变;B. 百团大战;C. 台儿庄战役;D. 淞沪会战。

32. 理由:1.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4分) 2.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4分)

3. 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了。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分)

33. (1)图1、图2、图4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图3、图4、图6反映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4分)

(2)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与印度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分)

(3)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成理即可。)(4分)

34. 答案:(1)因素: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美国经济援助有限;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让·莫内的主观努力。(4分)

(2)深化:1967年成立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4分)

(3)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提升了欧洲国际地位;冲击了大国霸权主义,推动了朝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4)

3. C 13. C 23. C

4. B 14. B 24. A

5. B 15. A 25. C

6. C 16. D 26. C

7. D 17. D 27. D

8. D 18. D 28. D

9. C 19. C 29. A

10. D 20. C 30. D


北京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傅里叶分析及其应用毕业论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