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果索因”法在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妙用

2025-04-29

“执果索因”法在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妙用

计算题在初中物理题型中独树一帜,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及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等,可谓是一题多用。但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遇到较为复杂一些的计算题时,虽然记住了所有公式,但是不知如何用,对计算题望而生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让学生掌握“执果索因”分析法这一绝招,物理计算题的教和学都会变得轻而易举,从此学生会喜欢上计算题。

所谓“执果索因”分析法,就是执其结果,以探索其原因的分析方法。即从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即结果出发,先确定欲知结果需知的条件,再寻找需知条件中哪些是题目中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欲知此未知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需知条件中哪些又是题目中已知的……一直倒推下去,直至需知条件全部已知为止。

分析过程:B(结果)←B1← B2←…Bn ←A(已知) 解题过程:从最后一步A一步一步书写到第一步B,问题得解。下面通过举例加以介绍:

例1:有一个灯泡,它的电阻是15Ω,把灯泡两端加6V电压时,灯泡能正常工作。如果把灯泡接在7.5V的电源上,

仍使灯泡正常发光,应给灯泡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分析:从求解的结果串联电阻R出发,根据R=UR/IR,欲知R需知电阻两端电压UR和通过R的电流IR,而根据UR=U-UL,欲知UR需知总电压U和灯泡两端电压UL,其中U=7.5V,UL=6V,皆为已知,则UR可求。又IR=IL=UL/RL,UL、RL皆为已知,由此倒推回去,由果导因问题得解。分析过程如表达式1:

解:IR=IL=UL/RL=6V/15Ω=0.4A UR=U-UL=7.5V-6V=1.5V R=UR/IR=1.5V/0.4A=3.75Ω

答:应给灯泡串联一个3.75Ω的电阻。

从题目最后提出的问题入手,利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及公式,把求解的未知量跟题目中的已知量逐步联系起来,再从已知量返回到未知量,问题得解。分析过程中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如:

例2:弹簧秤下挂一个物体,在空气中读数是1.65N,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是0.9N,求物体的密度。(g=10N/kg)

其中:G、F拉、ρ水皆为已知, 分析过程如表达式2:

教师向学生教授执果索因分析解题方法之前,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和归纳物理公式,明确区

分相似的公式。然后通过用执果索因分析法由易到难解计算题的实践,让学生熟练此分析法简单表达式的写法,再逐步掌握执果索因、逆推分析的解题思路。之后学生就能从容解决物理热学、力学、电学的计算题,计算题教学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 王团兰


“执果索因”法在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妙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