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09届广东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8题请填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写在答卷上无效。
2.第四题是选做题,答题前请在答卷指定位置上填写所选阅读类别序号;未按要求填写阅读类别序号的,答案无效。
3.请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卷、答题卡、作文卷分开收回。
① 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 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 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2008” ④ 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 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A.④②①⑤③ B.①⑤③④② C.①②⑤④③ D.④①⑤③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5-9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有删节》)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屈: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属: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 异谋: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 画策:谋划决策
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谁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
1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 ”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 / 掣肘 殷红 / 湮没 瞠目 / 螳臂当车 B.箴言 / 斟酌 蛊惑 / 商贾 船舷 / 扣人心弦 C.联袂 / 抉择 整饬 / 炽烈 辍学 / 绰绰有余 D.徘徊 / 脚踝 戏谑 / 琐屑 惬意 / 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B.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C.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对你有孝心,上行下效嘛。
D. 这些个矛盾心态,显现出马英九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台湾政坛立足的困难性,使得他在政治考量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
B. 六年来,快报便民网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帮助本市百万家庭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C. 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所造成的。
D. 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7.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 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 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 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 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符号 “/ ”断句。(4分)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 举。
(2)翻译下列的句子。(6分) ①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②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2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不以物喜,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
(3)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或暗,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
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一言以蔽之,“韵”。“因为建筑艺术是把人们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去领略多变而流动的造型,人们通过空间的时间化来认识建筑的审美特征,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美国的建筑评论家哈姆林曾说,“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法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建筑艺术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门窗柱子的式样与安排等,来表现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的。因此,建筑空间之“韵”,大体上可分为建筑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就前者而言,黑格尔曾以古希腊的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种柱式的美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便会形成庄重、秀美和富丽等性格区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梁思成先生曾形象生动地比喻说,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3/4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如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的建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
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相对应的位置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虽然建筑与音乐二者之间区别明显,但西方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大师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
B.建筑艺术的“韵”,是借助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等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
C.人们将建筑与音乐相联相比,主要是因为建筑艺术具有可以领略得到的韵味和节奏感,这一点与音乐是相似的。
D.建筑艺术之韵有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之分,前者体现建筑艺术之韵的变化,后者则体现出建筑艺术之韵的和谐。
E.梁思成认为,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而建筑物中柱和窗的排列就犹如音乐的节拍。 13.下面各项中,对建筑的“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所具有的类似于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的那种美。
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西方建筑像交响乐,中国建筑则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美。 C.中国建筑追求的的在时间中展开和流动的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美。 D.建筑物空间组合中体现出来的既富于变化而又浑然和谐的美。
14.文章首段列举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等七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中国建筑艺术具有哪些类型的音乐美感?请概括。(4分)
15.请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方面,说说建筑怎样才具有“韵”?(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答题前请在答卷指定位置上填写所选阅读类别序号;未填写序号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3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说明】蓑衣:旧时的一种从事劳动和生活的雨具。 16.文章第②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7.从全文看,“江南蓑衣”有那些值得作者怀念的地方?请分条概括。(5分)
18.文章的结尾说“来自江南的主人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作为一个处于繁华红尘中的现代人,他失落了什么?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 者 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者
张曼菱 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
记 者 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曼菱 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 者 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曼菱 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19.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4分)
20.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
4
是什么关系。(5分)
21.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2.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平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yuè)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23.请你仿照下面广州艺术节的标语形式,为学校开展的“迎2010广州亚运会”综合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主题突出,内容相关,结构大致相同。 广州艺术节:花城喜庆,遍开艺术奇葩 广州亚运会:
24. 下面是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一个著名公式,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组成这个公式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内涵。
人的自我评价/人的贡献总值=人的社会价值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拼搏、突破、超越,一项项奥运记录被改写;兴奋、激动、泪水,一个个感人瞬间被定格。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中国军团捷报频传,中国奥运健儿用坚韧和勇气创造了历史,书写了辉煌。
要求:以“金牌背后”为话题,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1.B(B项,zhēn,gǔ,xián;A项,chè,yān,chēng/táng;C项,mèi/jué,chì,chuò;D项,huái/xuè,xiè,qiè。)
2.D(A. “心领神会”,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B“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这里用错了对象。C.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D. 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语意。) 3. B (A项误把转折当递进,应把“不仅能”改为“虽然”,把“而且”改为“但是”;C句式杂糅,把“所造成的”去掉;D 项成分残缺,“城市化进程”后缺谓语,应加上“不断加快”。) 4.A(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代属性,即“传统的”、“现代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漫”相承,表意连贯。)
二、
5.A.(应为“屈尊”,“降低身份”的意思。)
6.B.(B项都是表被动;A项,语气词,表婉商语气/代词,这;C项,代词,代“穆之的建议”/ 代词,代指“府主簿”;D项,介词,让 / 介词,凭)
7.C.(②体现穆之的才华过人;③穆之对自己“大宴宾客”的宾客;⑤穆之对自己才华的肯定) 8.A.(“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表述有误,应是何无忌首先推荐了刘穆之,然后高祖“驰信召焉”)
9.(1)断句。
穆之内总朝政 / 外供军旅 / 决断如流 / 事无拥滞 / 宾客辐辏 / 求诉百端 / 内外咨禀 / 盈阶满室 / 目览辞讼 / 手答笺书 / 耳行听受 / 口并酬应 / 不相参涉 / 皆悉赡举。(每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不倒扣分) (2)翻译。
①高祖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刘穆之都都定下(严格的)法度。(大意1分,“举止施为”1分,“下”1分)
②刘穆之既喜欢大宴宾客,从不单独吃饭,每到吃饭时,(哪怕)只有十来个客人,家里依旧按平常(规格)摆宴,这种情况习以为常。(大意1分,“好宾客”1分,“依常下食”1分)
10.(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1.(1)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3)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4)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
三、
12.(5分)B、C(A项“西方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大师都”扩大了范围;D项“二者都是既寓有变化又浑然和谐的美”;E项以偏概全和以部分作整体了,原文只是举两类窗柱的排列为例说明“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柱窗,好像??拍子的乐曲”,而不是“音乐的节拍”)(答对一项得3分)
13.B(3分)(既无对“韵”的理解;“中国建筑则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美”也不符合文意,文章讲的是“共通”)
14.(4分)(1)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2)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奏和韵律美;(3)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4)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答对一点1分:只概括类型不举例也可以。)
15.(4分)(1)外部空间上,使建筑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恰当而又富于变化,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或:处理好建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2分)
(2)室内空间上,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使人们在建筑审美时,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2分)
四、
16.答案:描写了苍翠山峦、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物象,构成了一幅朦胧迷醉的烟雨江南图,透露平和而安详的气息。(2分)为后文写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2分)
17.(5分)答案(1)它体现了劳作的艰辛和愉悦(2)它是坚守生活清寒贫穷的象征(3)它是自由狂放(潇洒逍遥)志趣的体现(4)它是对失落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的渴望 (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一分,两点得三分,三点得满分)
18.答案: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往往为名利所累,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平和的生活。(3分)这里的“内心的救赎”实际写出了现代人对自由、高远(清雅)、平淡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3分)(意思对即可斟酌给分)
19.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人精神。④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每点1分,第一点可以只答“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20.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2分)
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1分),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2分)。
21.答案不作具体要求,但必须做到有观点(1分)、有概括性材料(1分)、有分析(2分)、思路清晰(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答案示例: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1分)。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2分)。如尼采的思
5
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2分)。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1分,总分总结构完整)(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五、
2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评分:“古代史分期”1分,三种学说与代表人物概括正确各给1分,每种学说与代表人物必须对应,缺一不可,顺序不论;范、翦出现一人即可。每超过4个字扣1分。) 23.珠水欢腾,喜迎亚洲健儿(或:五羊齐奔,尽显健儿英姿)
(4分。内容2分,结构2分。如果内容完全偏离主题的,结构不给分。)
24.人的贡献总值是分子,人的自我评价是分母,自我评价越大,人的社会价值就越小。 (4分。第1、2句分别1分,3、4句共2分,大意相同也可以。) 六、25.参见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具体略。
[翻译]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世代居住京口。年少时喜欢《书》、《传》。刘穆之通览广博,被济阳江 知晓,江做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任命刘穆之为琅琊府主簿。
等到高祖得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没有超过刘穆之的。”武帝说:“我也认识他。”于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马征召他。刘穆之这天听到京口方向人声鼎沸,于是一大早起来,就到路边打听张望,正好和前来的信使相遇。他两眼直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呆立了很长时间,返回家以后,把一件衣服撕破,改作裤子,跟信使一道去见刘裕。刘裕说:“我刚刚举起大旗,发动这场符合道义的事变,正到了艰难的时候,急迫地需要一名在军中负责文秘工作的人才,你说谁最适合这种工作?”刘穆之说:“你的军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高祖笑着说:“你对屈尊亲自担当这个职务,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于是当即任命刘穆之为主簿。
刘穆之常在元帅帐幕之中出谋画策,决断国事。刘毅等人嫉恨他,常常随口指责他权势太重,武帝却越来越信任并依赖他。武帝的举动作为,穆之都要定下严格的法度,加以监督。武帝的书法平常就比较拙笨,穆之说:“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你所写的字将会传向遥远的四方,希望您稍微再注意一些。”武帝不能注意,又因为天生如此,一时改正不了。穆之就说:“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写满一尺也没什么不妥。写大了以后有足够的包容,并且那气势也壮美。”武帝听从了他的话,一张纸写不到六七个字便满了。
武帝向西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怀疑他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授予穆之建威将军之职,并为他安排辅佐的官吏,给他一定的权力。长民果然有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穆之说:“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长人心中才稍稍安定,武帝回来,长民伏法,穆之被进封为前将军。
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四方的宾客聚拢而来,向他提出多样的申诉要求,束自于朝内外询问禀报的人,站满了台阶房屋。他能眼中看着文书,手中写着书笺,耳中听着话语,口中说着应酬之话,不会相互干扰,都能很好地处理好。一有空闲时间就亲手写文章,博览群书,校对审订典籍。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衣食不足,生活艰难。自从受到你的信任,虽然心里常常警告的自己注意节俭,但每天吃饭,仍稍微过
6
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再没有一点辜负你的地方。”义熙十三年病重,十一月刘穆之去世了,当时,年仅五十八岁。高祖刘裕在长安,听说刘裕去世,惊谔谔悲痛,哀叹惋惜了好几天。等到刘裕接受禅让即帝位时,每每感叹回忆起刘穆之,说:“穆之不死,当助我治理天下。”他就是这样被刘裕想念追思的。凭辅命功臣的身份,被追封为南康郡公,谥号为“文宣“。
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2分)。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1分,总分总结构完整)(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五、
2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评分:“古代史分期”1分,三种学说与代表人物概括正确各给1分,每种学说与代表人物必须对应,缺一不可,顺序不论;范、翦出现一人即可。每超过4个字扣1分。) 23.珠水欢腾,喜迎亚洲健儿(或:五羊齐奔,尽显健儿英姿)
(4分。内容2分,结构2分。如果内容完全偏离主题的,结构不给分。)
24.人的贡献总值是分子,人的自我评价是分母,自我评价越大,人的社会价值就越小。 (4分。第1、2句分别1分,3、4句共2分,大意相同也可以。) 六、25.参见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具体略。
[翻译]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世代居住京口。年少时喜欢《书》、《传》。刘穆之通览广博,被济阳江 知晓,江做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任命刘穆之为琅琊府主簿。
等到高祖得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没有超过刘穆之的。”武帝说:“我也认识他。”于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马征召他。刘穆之这天听到京口方向人声鼎沸,于是一大早起来,就到路边打听张望,正好和前来的信使相遇。他两眼直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呆立了很长时间,返回家以后,把一件衣服撕破,改作裤子,跟信使一道去见刘裕。刘裕说:“我刚刚举起大旗,发动这场符合道义的事变,正到了艰难的时候,急迫地需要一名在军中负责文秘工作的人才,你说谁最适合这种工作?”刘穆之说:“你的军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高祖笑着说:“你对屈尊亲自担当这个职务,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于是当即任命刘穆之为主簿。
刘穆之常在元帅帐幕之中出谋画策,决断国事。刘毅等人嫉恨他,常常随口指责他权势太重,武帝却越来越信任并依赖他。武帝的举动作为,穆之都要定下严格的法度,加以监督。武帝的书法平常就比较拙笨,穆之说:“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你所写的字将会传向遥远的四方,希望您稍微再注意一些。”武帝不能注意,又因为天生如此,一时改正不了。穆之就说:“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写满一尺也没什么不妥。写大了以后有足够的包容,并且那气势也壮美。”武帝听从了他的话,一张纸写不到六七个字便满了。
武帝向西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怀疑他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授予穆之建威将军之职,并为他安排辅佐的官吏,给他一定的权力。长民果然有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穆之说:“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长人心中才稍稍安定,武帝回来,长民伏法,穆之被进封为前将军。
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四方的宾客聚拢而来,向他提出多样的申诉要求,束自于朝内外询问禀报的人,站满了台阶房屋。他能眼中看着文书,手中写着书笺,耳中听着话语,口中说着应酬之话,不会相互干扰,都能很好地处理好。一有空闲时间就亲手写文章,博览群书,校对审订典籍。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衣食不足,生活艰难。自从受到你的信任,虽然心里常常警告的自己注意节俭,但每天吃饭,仍稍微过
6
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再没有一点辜负你的地方。”义熙十三年病重,十一月刘穆之去世了,当时,年仅五十八岁。高祖刘裕在长安,听说刘裕去世,惊谔谔悲痛,哀叹惋惜了好几天。等到刘裕接受禅让即帝位时,每每感叹回忆起刘穆之,说:“穆之不死,当助我治理天下。”他就是这样被刘裕想念追思的。凭辅命功臣的身份,被追封为南康郡公,谥号为“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