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诗歌鉴赏专点---表现手法(教师版)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2、行文结构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用典)
韩愈《晚春》:(修辞?哲理?)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描写:
◆1.衬托 烘托 正衬 反衬 对比 :
①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④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⑤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⑦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鉴赏训练一: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① 裴给事即作者裴潾。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白牡丹的?(4分)
【答案】①通过描写长安豪贵争相观赏紫牡丹的盛况侧面表现紫牡丹的名贵,为后面写白牡丹作铺垫。 ②用“玉盘”比喻白牡丹的冰清玉洁。
③用冷露、月白衬托白牡丹的超凡脱俗。
④用上联人们观赏紫牡丹时的车水马龙观者如云的喧嚣情景与下联无人观赏白牡丹、庭
园寂寥的冷落景象形成对比,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突出了两者不同的遭际。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冰清玉洁但无人赏识的同情。
②表达了作者虽似白牡丹冰清玉洁但无人赏识的幽怨。
鉴赏训练二:(2012大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注]
1
◆ 2、动静描写:
①王维 《田园乐》(写景特点?)——绘声绘色;以声衬静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②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写景特点?)——动静结合 意境和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③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写景特点 ?)——化静为动,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④遥看瀑布挂前川。(写景特点?)——化动为静
◆ 3、远近/视听 色彩对比/谐调
鉴赏训练三: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①试分析上片在描写景物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 (2)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不同的角度来写景 (3)前后景物动静结合富于变化,先凄清苍凉,后清新淡雅(4)运用色彩使得画面内容丰富。 ②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案】词作通过对夏季雨后乡村充满野趣的景色的描写和作者行为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正所谓“其身则闲,其心则苦”了。
鉴赏训练四:(2012广东卷)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映衬: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鉴赏训练七:(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6分)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 4、虚实结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梦幻之景为虚。
鉴赏训练五: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用: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可使作品结构紧凑,形象鲜明,激发想象,丰富内容。 /形成强烈对比、反衬??)
鉴赏训练六:(2010广东卷)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对江东留恋之情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2
◆ 5、白描/细描
鉴赏训练八: 清平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问题:词中上阕的景物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下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上阕:纯用白描。觅食的老鼠绕床爬行,蝙蝠到室内围灯翻飞。窗外正是风雨交加,破裂的窗户纸也在呼呼作响。勾勒出一幅萧瑟破败的画面,一句话一件事物、一个景点,环境气氛勾画出色。
下阕:通过写一个老人平生为国事奔波于塞北江南,归来后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一觉醒来,眼前不复见破败景象,而是祖国“万里江山”,塑造了一个不顾个人悲凉遭遇,梦中醒来都心怀祖国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 6、细节描写
鉴赏训练九:(08山东)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持取、捻弄。
1、“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是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细节描写(动作)。“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鉴赏训练十:(2011安徽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时节最美好。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外加一首:《减字木兰花 ·竞渡 》 北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什么手法?)
【答案】采取白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此词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小结:问题:写景(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描写 侧面烘托 动静描写 远近视听 色彩对比(谐调)
虚实结合 白描细描 细节描写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人抒怀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间接抒情:
(一)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如 梅兰竹菊松桐蝉牛蜜蜂石灰等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例: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
3
成尘。”
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肯忍受屈辱践踏
(二)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景→情):王昌龄《闺怨》王安石《泊船瓜洲》2011新课标卷《昔日秦国怀古》 ②以景结情(情→景):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③缘情写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 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乐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乐景哀情(例子见后面)
★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①“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正面烘托)
如: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景之中饱含着 清新喜悦 之情;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词人内心的 凄苦愁怨 。
②“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反衬)
如: 许浑《谢亭送别》中:“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川风雨下
西楼。”首联以青山红叶的 明丽 景色 反 衬别绪,尾联以风雨凄迷的 黯淡 景色 正 衬离愁,笔法多变。
①景越美,越可留恋,分离越苦 ②景越美,越让人想起家乡 ③景越美,越心烦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杜甫《漫兴九首》
★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乐情 鉴赏训练一: 西归绝句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元稹本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元和五年(810)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展现了一幅洋溢着作者欢快心情的清新美好的画面:诗人满怀喜悦,临水展读友人书信,正值岸上满山桃花盛开,嫣红灿烂,此情此景,生动明快。作用: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的美好,生动表达作者激动舒畅之情。(或:以欢快之景写喜悦之情,寓情于景。)
外加一首:2012上海: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8.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津亭 ”和“客船”。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以哀景写哀情 鉴赏训练二: 浣溪沙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问:上片三句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了雁阵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以哀景衬托归家之心切。 ★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哀情
江雨望花 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1],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1]: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这首诗属于哪种表现手法? 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雨知时,蒙蒙飘洒,弥漫江面;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好景迷人,好风留客,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
鉴赏训练三:(2011江西卷卷 )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出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作者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4
★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以哀景写乐情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请指出本诗中的“哀景”,并回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乐情”。
【答案】“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孤月”高悬天空,和自己一样孤独。“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的冷清意境。但从“心犹壮”、“病欲苏”看,表现了老当益壮的情怀和积极用世的思想。把自己比作“老马”,表达了报国思用的情怀。
(三)借描写人物抒情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 “险”,
怪异。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塑造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总结: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记叙
议论
表达方式 描写(侧面烘托、动静描写、远近视听、色彩对比、虚实描写、白描细描、细节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物与情的关系、人与情的关系)
◆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
1.卒章显志:
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搂兰。”
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景语作结:
唐·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句作用: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真题演练一: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5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3.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如: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作用:跌宕腾挪,波澜起伏,饶有情趣。
真题演练二: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4、首尾照应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 当年 ”句相应;“身老沧洲”与“ 关河梦 ”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 壮志成空、英雄末路的苍凉 心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真题演练三: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5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真题演练四: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比;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风清新俊逸。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5、结构对比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自由自在,任意翔鸣 的画眉)与后两句(写 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 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 的抨击和对 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 的向往。
6.线索贯穿
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6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四.规范答题步骤,严密组织语言作答。 “三步到位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分析该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3)该技巧写景抒情方面的表达效果(包括作者情感)。
练习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流露出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练习二: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步骤一)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步骤二)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步骤三)
外加一首: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托物言志。(步骤一)作者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质, (步骤二)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步骤三)
又加一首: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6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南宋江亡国后,谢枋得仍然积极招集义兵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入武夷山中隐居。后被举荐,强逼入元,绝食而死。
1、这首诗第二句那一个字运用最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又”字,既点明了诗人辗转流落已经多年,又暗藏着岁月流逝、英雄无奈的慨叹,意味无穷。
2、三、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借不希望眼前这飘零的花瓣,随着流水漂去,以免那些“渔郎”来打扰这片净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誓不降元的决心。
练习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祈 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运用对比手法。
②将饱受干旱之苦、虔诚祈雨的农民与担心阴雨喑哑了乐器的达官贵人对比。 ③尖锐讽刺了统治者醉心享乐、不关心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练习四:阅读下边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土不闻鸿雁言,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的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4分)
①乐景衬哀情,其哀伤之情更深(1分)。“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1分)。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更显弱不禁风。
(2)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意。”“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也有多重意思,试作简要分析。(4分)
①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②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③即使它(落花)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6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四.规范答题步骤,严密组织语言作答。 “三步到位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分析该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3)该技巧写景抒情方面的表达效果(包括作者情感)。
练习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流露出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练习二: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步骤一)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步骤二)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步骤三)
外加一首: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托物言志。(步骤一)作者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质, (步骤二)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步骤三)
又加一首: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6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南宋江亡国后,谢枋得仍然积极招集义兵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入武夷山中隐居。后被举荐,强逼入元,绝食而死。
1、这首诗第二句那一个字运用最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又”字,既点明了诗人辗转流落已经多年,又暗藏着岁月流逝、英雄无奈的慨叹,意味无穷。
2、三、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借不希望眼前这飘零的花瓣,随着流水漂去,以免那些“渔郎”来打扰这片净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誓不降元的决心。
练习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祈 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运用对比手法。
②将饱受干旱之苦、虔诚祈雨的农民与担心阴雨喑哑了乐器的达官贵人对比。 ③尖锐讽刺了统治者醉心享乐、不关心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练习四:阅读下边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土不闻鸿雁言,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的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4分)
①乐景衬哀情,其哀伤之情更深(1分)。“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1分)。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更显弱不禁风。
(2)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意。”“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也有多重意思,试作简要分析。(4分)
①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②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③即使它(落花)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