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一)尼克松与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班子成员为刺探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窃听器,事后被揭发,从而掀起弹劾尼克松总统的事件。
“水门”是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厦。1972年6月17日晚有5个人因闯入大厦内的民主党全国总部被捕。在5人被捕后几天,前白宫助理小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总顾问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和窃听罪。为不影响连任,当时的总统尼克松施加压力,下令掩盖事实。11月7日,尼克松在大选中获得了胜利从而连任。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赛里卡主持审讯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认罪,另外2人由陪审团定罪。1973年3月23日宣判时赛里卡法官宣读了被告之一麦科德的来信。信中指控白宫至今仍在掩盖它与闯入水门的关系。麦科德还说白宫曾对7名被告施加压力,要他们认罪并保持缄默。在白宫显然有牵连的情况下,尼克松总统于1973年4月17日被迫宣布他已开始一次新的调查。4月30日尼克松公开声明他对卷入此案的白宫工作人员的行动负有责任,并解除了其中一些人的职务,但同时他一口咬定对政治谍报活动以及掩盖错误的努力毫不知情。在《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以及相关司法调查人员的努力下,相关调查表明,尼克松政府为破坏选举的进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总统与掩盖事实的活动有关。
尼克松总统被迫于1974年8月8日宣布辞职,1974年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给予尼克松以无条件的赦免,使其不受进一步惩处。
1、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公共行政要解决的仅仅是技术和科学的问题,“水门事件”使得人们更为关注公职人员行为中的( C ) A.效率问题 B.技术问题 C.伦理与道德问题 D.科学问题
2、为了回应“水门事件”,乔治?格雷姆于1974年发表《公共管理人员的伦理指导:游戏规则的考察》一文,指出行政人员可以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都具有特定的伦理根源,它根植于(B )。 A.个体的经济地位 B.官僚责任的本质特征 C.组织规模的大小 D.政府职能的延伸范围
3、沃尔多在1974年发表的《公共道德反思》一文中,用政治哲学和历史的观点分析“水门事件”,他认为,随着时间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之间( C )。 A.没有任何关系 B.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C.有着永恒的联系 D.是一回事 4、“水门事件”暴露出在现代公共行政活动中,那些控制组织的精英人物隐于幕后,不检验他们的价值观,不考虑行使权力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的借口往往就是所谓的( C )。 A.“公正正义” B.“自由博爱” C.“价值中立” D.“国家利益” 5、罗尔认为,“水门事件”为一个学科的成熟提供了契机,这门学科就是(B )。 A.行政决策学 B.行政伦理学 C.行政组织学 D.行政法学
(二)遏制官员“权力期权” 打击变相腐败 公共行政人员在位时通过职权与人“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等到退休或者离职下海后再享受“储存”恩惠带来的报答——权力就好像期货交易,“权力期权”已是客观存在。“权力期权”腐败因其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造成的危害更大。
“权力期权”的特点就在于“期权”,没有即时回报,见不到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也没有任何“把柄”捏在人家手里,其安全系数之高,让交易者大可放心,也无怪乎一些官员对此“趋之若鹜”: 案例一:浙东南某县级市的房管办负责人在位时,通过各种关系精心策划将市区黄金地段大片地块出让给某民营企业,该企业借此开发的小商品市场建成后,日进斗金,成了“亿元户”。房管办负责人退休后,该企业老板把他聘为本公司干部,年薪三十万,高级住房一套,以及每年几万元的请客送礼签批权。
案例二:浙西某县级市城建局局长,在位时为某建筑企业在几次重大项目的“公开招投标”过程中施加权力影响,并亲自出面替该企业弄到了银行贷款,使原本实力不强的企业一年内窜升至当地建筑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该局长退休后,企业将其派往江西“负责”业务,实则坐在家里收钱。
权力期权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地方,于官于商都已“深入人心”。“投桃在先,报李在后”,
“权力期权”已到了心照不宣、代代相承的地步! 针对此类现象,2005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权力期权”之所以被称之为“变相腐败”,是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延期回报的(A )。 A.权力交易行为 B.个人商业行为 C.无偿服务行为 D.志愿行为
2、在上述案例中,相关公共行政人员将原本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的政府决策蜕变成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腐败决策,公共资源从而流向( C )。
A.公共组织 B.政府部门 C.私人或特殊利益集团 D.全社会 3、公共行政人员的“权力期权”行为有悖于公务员与全体公民间的(C )。 A.平等关系 B.属地关系 C.委托代理关系 D.业缘关系
4、案例中提到,权力期权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经“深入人心”。这说明对该问题的解决已经非常迫切,因为它已经影响到法律与规则执行所依赖的(A )。
A.道德环境 B.立法程序 C.执法手段 D.组织结构 5、和其他腐败行为一样,案例中提到的“权力期权”腐败行为的结构性基础为( D)。
A.组织结构的规模 B.管理层次的纵深 C.行政人员的学历 D.行政权力的特征
案例一、个体责任与“问责”
这些年来,各地都发生了一些重特大安全事故,如:
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境内川东北气矿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井喷”于27日成功压井封堵。截至2004年1月4日22时,井喷事故死亡人数已经升至243人。
2004年2月15日11时25分,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火灾,死亡人数50多人。经现场勘查,大火是从商厦后侧与锅炉房西侧相隔的临时仓库燃起的。
2004年2月5日元宵节晚,在密云县密虹公园第二届迎春灯展中,大量游人涌上彩虹桥,7时45分左右,桥上西侧下坡处一观灯游人跌倒,其身后游人向前拥挤,造成了这次37人死亡、多人受伤的特大伤亡事故。
在这些责任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被追究相应的责任:
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马富才多次表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并提出引咎辞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分管质量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任传俊记大过处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员也分别做了严肃处理。吉林省长洪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公众表示道歉,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洪虎再次向公众道歉。吉林市委副书记、市长刚占标引咎辞去吉林市市长职务,同时辞去吉林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密云县委书记夏强,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密云县委副书记、密云县县长张文,引咎辞去县长职务。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相关公职人员在所属组织结构中承担了相应的角色与使命,拥有了相应的权威,从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 B )。
A.收益 B.责任 C.职务 D.职位
2、在上述案例中,一些高层官员虽然与事故无直接关系,但是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是因为,作为拥有权力或权威的公职人员,如果他要指导其他人的行为,他就不仅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还应该为那些执行他的指令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常说的( D )。
A.管理责任 B.组织责任 C.直接责任 D.领导责任
3、在上述案例中,一些高层官员的“引绺辞职”体现了责任与权力的对应,但是,人们应该警惕:“引咎辞职”不应该成为逃避进一步惩戒的方法,或是在保职无望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姿态,而应该是基于责任感的( A )。
A.自我道德选择 B.管理技术选择 C.责任规避选择 D.经济利益选择 4、从公共行政伦理学的角度看,行政人员的角色与职位决定负责任的内容,也就是说,为行为“责
任”的确认设定主体性前提的是( B )。
A.职位 B.职责 C.职能 D.职类
5、除了角色与职位明确界定的制度性责任之外,公共行政人员还必须履行大量的“非制度性责任”,也就行政人员的( D )。
A.外在法律责任 B.外在道德责任 C.内在法律责任 D.内在道德责任
案例二、为“孝”立法折射对官员的人格期待
据《成都晚报》2004年10月6日报道,一名叫李宗发的律师,慎重地向四川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关系规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议稿,呼吁能为“孝”立法,让子女尽“亲情孝敬、奉养”义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 立法草案中提到:“本省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根据这部《孝法》建议稿,对于谩骂、冻饿、凌辱、殴打、遗弃父母的,将终身不得录用和晋升。已改正并表现优秀的,需父母推荐,方可予以考虑录用、晋升,但不得优先录用、晋升。
李宗发还表示,乡政府、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对辖区内亲情文明建设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应将辖区范围内谩骂父母者记录在案,对谩骂父母两次以上或殴打、冻饿、凌辱父母者,应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支持起诉。孝敬、赡养父母风气不好的,街道办事处等的基层领导干部不得连任、晋升或平调。 把孝道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标准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汉武帝以后,“孝”就逐渐成为朝野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也是孝道规范开始形成的显著标志。从汉武帝之后,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不少是孝子出身。但是将“孝”的道德标准引入现代公务员管理,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公务员而言,对“孝”的个人道德偏好属于(B )。
A.公共领域 B.私人领域 C.大众领域 D.社会领域
2、本案例中提案人将“孝”作为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标准,是试图将个人立场中的角色道德要求转变为( A )。
A.公共角色的道德要求 B.个人角色的道德要求 C.群体角色的道德要求 D.家庭角色的道德要求 3、在私人领域,个人总是会偏向情感最深的群体,如家庭成员、朋友等,表现为孝道、亲情、义气等等,这是因为从个人立场观察世界时,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强烈的( B )。
A.利他主义驱策 B.义务本位驱策 C.利己主义驱策 D.公共利益驱策 4、俗语说:“忠”、“孝”不能两全。这是因为角色道德要求在经历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 C )。
A.利益的调和 B.动力的一致 C.责任的冲突 D.立场的兼顾
5、现代公共行政活动的发展,确实需要不断提升行政个体的道德水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从全社会的立场审视行政行为的道德价值,因为公共行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 D )。 A.家庭利益 B.个人利益 C.群体利益 D.普遍利益
案例三、遏制官员“权力期权” 打击变相腐败 公共行政人员在位时通过职权与人“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等到退休或者离职下海后再享受“储存”恩惠带来的报答——权力就好像期货交易,“权力期权”已是客观存在。“权力期权”腐败因其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造成的危害更大。 “权力期权”的特点就在于“期权”,没有即时回报,见不到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也没有任何“把柄”捏在人家手里,其安全系数之高,让交易者大可放心,也无怪乎一些官员对此“趋之若鹜”:
例一:浙东南某县级市的房管办负责人在位时,通过各种关系精心策划将市区黄金地段大片地块出让给某民营企业,该企业借此开发的小商品市场建成后,日进斗金,成了“亿元户”。房管办负责人退休后,该企业老板把他聘为本公司干部,年薪三十万,高级住房一套,以及每年几万元的请客送礼签批权。 例二:浙西某县级市城建局局长,在位时为某建筑企业在几次重大项目的“公开招投标”过程中施加
权力影响,并亲自出面替该企业弄到了银行贷款,使原本实力不强的企业一年内窜升至当地建筑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该局长退休后,企业将其派往江西“负责”业务,实则坐在家里收钱。 权力期权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地方,于官于商都已“深入人心”。“投桃在先,报李在后”,“权力期权”已到了心照不宣、代代相承的地步!
针对此类现象,2005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权力期权”之所以被称之为“变相腐败”,是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延期回报的( A )。 A.权力交易行为 B.个人商业行为 C.无偿服务行为 D.志愿行为
2、在上述案例中,相关公共行政人员将原本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的政府决策蜕变成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腐败决策,公共资源从而流向( C )。
A.公共组织 B.政府部门 C.私人或特殊利益集团 D.全社会 3、公共行政人员的“权力期权”行为有悖于公务员与全体公民间的( A )。
A.平等关系 B.属地关系 C.委托代理关系 D.业缘关系 4、案例中提到,权力期权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经“深入人心”。这说明对该问题的解决已经非常迫切,因为它已经影响到法律与规则执行所依赖的( A )。 A.道德环境 B.立法程序 C.执法手段 D.组织结构
5、和其他腐败行为一样,案例中提到的“权力期权”腐败行为的结构性基础为(D )。
A.组织结构的规模 B.管理层次的纵深 C.行政人员的学历 D.行政权力的特征
案例四、公务员对上级的错误决定可以说“不”
2005年1月召开的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就公务员法草案向会议作的说明中提到,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否则,将被视为违反纪律的行为受到行政处分。公务员法草案的这一规定,当时受到有关专家和媒体广泛质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过程中就引起不同的看法。
一些常委会委员、地方、专家提出,公务员服从上级命令是公务员应当遵守的纪律,但草案这一规定过于绝对,为防止执行上级违法或者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而对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公务员有权提出纠正意见;对于执行明显违法或者错误的决定和命令,公务员本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
从2005年4月24日开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再次就《公务员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光宝表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过研究,赞成此前相关人士的这一意见,建议增加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该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4月27日,包括上述提案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获得通过。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确保公共行政组织整体价值的实现,行政人员个体价值目标在其中总是处于( B )。 A.主导地位 B.从属地位 C.平等地位 D.对立地位 2、《公务员法》中规定:“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这反映了行政组织中的服从与效忠是需要的,因为这种关系体现了常态的( D )。 A.组织人员规模 B.管理方式与方法 C.政府与社会关系 D.权力与职责关系 3、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的前提是,上级决定和命令不能有悖于( C )。 A.组织利益 B.团体利益 C.公共利益 D.特殊集团的利益 4、《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每一个行政人员也必须具备一种( C )。
A.管理技术 B.效率观念 C.责任能力 D.学历水平
5、公务员对不道德的组织环境与违背公众的长官意志是否具有敏锐的警觉与判断力,从道德上说,这取决于行政人员具有怎样的(B )。
A.管理效率 B.职业良心 C.学历水平 D.管理技能
案例五、香港廉政公署的道德推广
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作为当前国际上最有成效的反腐机构,廉政公署一直通过执法、预防及教育三管齐下的方法打击贪污,并获得政府及广大市民的支持,使得香港成为全球最廉洁的地方之一。 三管齐下的策略对培养公众对抗贪污的意识至为重要。检控虽可收阻吓作用,预防及教育工作亦不可或缺。有关人员认为,惟有令市民彻底改变对贪污的态度,才可令反贪工作收到持久的成效。这策略证实行之有效,时至今日,已成为廉政公署的金科玉律。
在组织架构上为实践三管齐下的策略,廉政公署成立了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及社区关系处三个专责部门。其中社区关系处负责倡廉及防贪教育工作:
向政府部门推广廉洁信息,是其首要任务。包括:为政府部门各级雇员举办倡廉教育活动,阐释常见的贪污流弊,并就遇到行贿时的处理方法提供意见;为管理级举办研讨会,协助他们管理职员操守事宜;协助各公共机构提高其雇员的道德操守。
维持商界的公平竞争环境对香港至为重要。社关处致力在商界推广良好营商手法、提高商业道德水平及宣传维护公平的信息。工作包括:举办防贪讲座,提醒商界堵塞贪污漏洞及推行防贪措施的重要性;向职员提供有关法律及道德问题的培训;1995年还成立了“香港道德发展中心”,推广商业道德。
青少年一向是其倡廉教育工作的主要培育对象。工作包括:通过卡通短片、漫画、故事游戏集、互动教具及音乐剧向幼稚园及小学生传递倡廉信息,让学生亲自探讨及验证正面价值观的重要性;为即将毕业的中学、职业学校、工业学院及大学学生举办互动倡廉讲座及活动;与其他机构携手合作,向在职青年推广正确的价值观及职业道德。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香港廉政公署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威慑力源于其( B )。
A.规模上的庞大性 B.组织上的独立性 C.执法手段的强制性 D.部门首脑的个人魅力 2、案例中提到的廉署社区关系处对各界别的倡廉教育与道德推广实质上就是一种( A )。 A.伦理培训 B.立法程序 C.制度执行 D.结构重组
3、廉署社区关系处通过卡通片、漫画、故事游戏集、互动教具及音乐剧向幼稚园及小学生传递倡廉信息,激励青少年服从最低的道德标准,从方式上而言,这属于伦理培训的( A )。 A.遵从模式 B.正直模式 C.融合模式 D.整合模式
4、有效的伦理培训与道德推广能有助于反腐倡廉,因为它从行政人员个体的角度,激发行政人员的道德能动性,并增强了行政个体的( C )。
A.逐利本能 B.效率观念 C.公共责任意识 D.学历水平
5、在当前中国大陆地区,行政道德不够健全,道德监督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的行政行为中,而只是限于( A )。
A.机制建设 B.实际监督 C.舆论层面 D.切实措施
案例六、“先富”与“共富”
邓小平“先富”带“共富”的思想深刻揭示和肯定了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收入差距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可能使人们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实现富裕。加之各人体力、智力存在差异,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不同,总会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出现贫富差别。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无论是实践还是统计数据都表明贫富差距已经拉得过大。根据国际惯例,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表明贫富过于不均,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目前,对于中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