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洛阳和普南城城市形态分析
摘要:古希腊和中国是东西方两大文化古国,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文化、宗教中产生了不同的城市。本文选取了普南城和汉洛阳进行城市形态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规划的思想和城市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字:古希腊、中国、东汉洛阳、普南城 一、普南城城市形态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城邦的狭隘性。马其顿统一了希腊,随后建立了版图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波斯大帝国的国家。由于东方古国的经济与文化同希腊的经济,文化交汇在一起手工业,商业和文化达到比希腊古典时期更高的水平。因此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
(HippodamusPattern)。他是这种布局规整,模式统一的规划在当时殖民城市建设量大,规划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广泛采用。
普南古城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古代时邻近梅恩德河原出海口处。后因海滩淤积,城址现已离爱琴海约16公里。19世纪末开始对该城进行考古发掘。普南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约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治时进行重建;改造了旧区,增筑了新城,公元前4~前1世纪为该城繁荣时期。普南城是按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建设的,对研究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有重要价值。
普南城的面积很小,东西600米,南北300米。城市背山面水,建在四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建城最初,以城上底米特神庙为基础,顺地势往下发展并与地形配合,建起自上而下蜿蜒的城墙。城墙2。1米厚,城墙上有塔楼,围护着岩顶及其下面的城市。
从岩顶至南麓竞技场、体育馆高差97.5米。中间两个台地上建有剧院、雅典娜
神庙、会堂、第二体育馆和中心广场。山坡上建有德米特神庙。城内有7条7.5米宽的东西向街道,与之垂直相交的有15条宽3~4米的南北向台阶式步行街。市中心广场居于显著位置,是商业、政治活动中心。广场东、西、南三面都有敞廊,廊后为店铺和庙宇。广场北面是 125米长的主敞廊。广场上设置雕塑群。位于西面与广场隔开的是鱼肉市场。全城约有80个街坊,街坊面积很小,每个街坊约有4~5座住房。全城估计可供4000人居住。住房以两层楼房为多,一般没有庭院。见图二
然而,希波丹姆斯模式也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向形式上的雅典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的存在。这种模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洪亮平,2002). 二、东汉洛阳城市形态
东汉时期,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当时人口密度最大、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大都市。东汉时期选择洛阳作为都城,除了当时特定的政治、军事原因外,最为直接的原因却是依赖于洛阳城方圆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 。”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在当时居天下之中, 南面为洛水,北面为邙山,地形北高南低,城北有谷水。四季最为分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最适宜洛阳地区。特别是每至春分、秋分之时,白昼与黑夜的长短比例恰好处于一年的正中间。所以,东周初年,
周平王东迁,以王城为都城。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盛,周室渐渐衰微,洛阳实际上已失去都城的地位。秦庄襄王元年,秦国灭掉东周,以洛阳十万户封相国吕不韦为文信侯。可见到了战国末期,洛阳虽说历经战火洗劫,仍然是一个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都市。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洛阳,洛阳因成周故城遗址而扩大,成为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城南北走向的格局为魏晋统治者所沿袭,至唐代始有改变。唐代东都洛阳城基本呈正方形,城市街道坊市,等分有序,极为规矩,规模也比较宏大。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共有十二座城门。据《后汉书·百东汉洛阳城大致为南北长而东西短的长方形。在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即今天洛阳以东的白马寺东。《帝王世纪》说洛阳“南北九里七十步,城东西六里十步,成长方形”,故俗称“九六城”。据说这些数字含有尊贵的意思。后来经过实测表明,西墙残长约3700米,北墙长约2700米,东墙残长4200米,因洛河改道被毁的南墙经复原后测得长度为2460米,基本上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
洛阳城城门的位置和名称是:东城垣自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亦作旄门);南城垣自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亦作平门)、苑门(亦作小苑门)、津门(亦作津阳门)。其中平城门原为宫门,不设侯而置屯司马,皇帝多由此门出入,是诸门中之最尊者。西城垣自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其中上
西门饰以红漆,设有铜玑玉衡,以齐七政。北城垣自西向东依次为夏门、谷门。十二城门皆有亭,如津阳门有津阳亭,夏门有夏门亭。(见图二) 图二
南北宫之间均为方整的闾里,街道呈方格形,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五条,长的有2800米,短的500米,宽度自10~40米不等,相互交错形成24段。按此估算,应有2400多个闾里。道路互相交叉结合,形成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由各门引出的道路将洛阳分成若干区域,中为宫廷区,包括南宫和北宫。官署区位于南宫之左,东城耗门之内,在南宫的左前方,包括太尉府、司徒府和和司空府,组成了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权贵居住区分布于上东门之内,如步广里、永和里等。太仓、武库在城西北角。东汉洛阳“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南市和马市都在城外,前者在南郊,后者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其位置在北宫的西南,南宫的西北”。见图三
东汉洛阳仍以宫殿为主,皇宫分南宫和北宫,分别位于洛阳城南北,中间距离为七里,用复道将两宫连接起来。南北两宫占据了城墙几乎一半的土地,加上为皇帝和贵族服务的园林及官府、太仓以及武库,一般市民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北延伸到南、北宫,至于谷门之西。宫室居于城市主轴线上,其灵台、明堂主轴线两侧。东汉的宗庙与社稷,是按照“左庙右社”规划。 三、比较分析总结
东汉长安城和古希腊普南城,一个在东亚,一个在西欧。因为地域、民族、观念的不同,城市形态上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城市建筑材料的不同。在建设过程中,古希腊人喜欢使用大理石,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