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院士头衔的“院士”】
作为博导的陈敏恒在1991年“培养”出了一个叫胡黎明的高足,其博士论文在陈敏恒的帮助支持下,顺利通过,胡黎明也因此获得博士学位。接下来只用两年时间,就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而且还在以后的三四年间获得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到了1997年,东窗案发:他6年前做的毕业论文经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检举系抄袭别人。挖出萝卜带出泥:陈院士作为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这么严重的抄袭剽窃居然一无所知,更重要也是更丢脸的还是:这位院士居然和胡黎明在这篇抄袭剽窃别人的“论文”基础上又共同署名发表了三篇“论文”——成了同案犯。再加上经济上的不明不白,从院士宝座上滚下来。 【大学生求职:素质是道槛】
北京特路普投资公司打出一则说明:“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公司副总经理孙英魁直言:“名校学生拿着自己的牌子,带着自己的论文,开口就问待遇有多高??对我们来说人才不是‘名’才,而是有没有真才实干。
一名大学生毫不讳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一切,高学历才是立身之道。”但是在台湾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陈女士说:“现在一些三十来岁的人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很难建立公司文化。部分年轻人诚信也有问题,普遍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个人诚信有待考验。”
北京市人才交流协会会长韩光耀为一名的合格人才画了三角形:两腰分别是能力、知识,底边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如果只有学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哪一个企业敢用他。
【不可思议的“王同亿现象”】
曾因抄袭他人作品惹上官司败诉后销声匿迹的王同亿,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又浮出水面,把一部粗制滥造、谬误百出的辞典书稿,拆装组合后以《新世纪现代汉语辞典》、《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新世纪规范字典》、《新世纪字典》的不同版本,分别在两家出版社出版。
8年前,王同亿在他主编的《语言大典》中,因抄袭侵犯了被抄袭者的著作权,更因粗制滥而对成千上万的读者造成了伤害。8年后,竟然还有出版社连原稿都未认真审读,就匆忙将其出版。导致出版者渎职的原因是:在他们面前,出版社的声誉、读者的权益乃至图书的社会效益统统没有利润重要、实惠。这种严重亵渎出版者神圣责任的事情,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曲解了“竞争”】
哈尔滨市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时,在应聘者抢占座位做面试准备过程中,一位叫张嫒嫒的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行面试。而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很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该公司负责人认为,谦逊的确是种美德,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有竞争意识的员工。张嫒嫒说,不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不一定就能干好工作。此事在冰城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人说张嫒嫒做得对,应当继续保持这种美德,莫衷一是。
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进步,虽然都是在竞争中适者生存,但两者性质迥然不同:生物进化是自然的、无意识的选择,人类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人类社会的竞争选择,必须公正、有序、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如此,才能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否则,任人性中奸诈、邪恶的一面恣肆,竞争必然导致“劣胜优汰”。曲解了人类社会“竞争”的本意。丢却道德底线,无视法律,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择手段,实则将自己划入了动物的行列。人到了这份上,还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做不出来?比如在商品方面,有的不仅制造假冒伪劣,还制售毒大米等有毒食物;在建筑领域,有的竟不顾人们的安危,弄出一些“豆腐渣”工程;在官场上,有的不仅跑官要官买官,还为扫除自己仕途上的障碍而雇凶杀害对手,等等。于是,邪者扬眉,正者遭殃,致病、致残、致死人命的事不绝如缕。足见有些人实在丧尽天良,十恶不赦!
【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院士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下大力气抓的一件是就是考试作弊,,发现一个开除一个,任何余地都不留。一次就开除了三四十人。 诚实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杨院士举了一个例子:
1999年,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被聘为波士顿大学传播系主任。上课时,他给学生们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刚说完,就下课了。课后,一名学生找到校长,说:“这段话我在别的杂志上见过,教授没有说明这段话的来源。”校长就找到教授核实,教授当即提出辞职。最后在其他老师的挽留之下,学校免去了这位教授的系主任职务。第二天,一上课,这位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们道歉。
他说:在国外大学,学生们的头脑中已经刻下深深的烙印:人家的东西是人家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用。一旦发现有假,制裁非常严厉。 【日本考古遗迹伪造丑闻】
2000年10月22日清晨,日本考古学家藤村新一将几块石块埋入土内,几天后在新闻媒体的众目睽睽之下,藤村新一现身说法,宣称从中挖掘出“大约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前期文明”。当《每日新闻》请藤村观看偷拍的那段埋石块的录像带,他便瘫痪在地。
日本人并不满足于眼下经济大国的地位,还想争做“文明古国”,在这背景下,藤村在日本各地参与的180多个遗迹发掘中,不断有“国内最古”等重大发现。 【一个意大利医生的道德观】
彼路易·切奇博士是意大利儿科专家。两年前,他受意大利政府派遣,作为意方负责人到北京执行两国卫生合作项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好的医生应具有的品质有两条:第一,他首先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第二,作为医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果诊断的这个患者的病确实治不好了,就要告诉他的家人不要再花钱治疗了。如果明明知道患者的病不能治,你还给他治,让人家花很多钱,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切奇博士说,2000年,我被请到北京房山县北海镇,去给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男孩看病。他的两条大腿肌肉萎缩,这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根本无法治愈。我估计他只能再活10年到15年就要离开人世。但是他的家人从孩子一出生带他到各个医院治了10年,花了很多钱??居然就没有一个医生告诉孩子的家人他患的是什么病,告诉家长这种病根本无法治。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审判美国间谍始末】
今年66岁的美籍华人方复明195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专业,曾任浙江省电力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由于资历深,加上身居要职,他的一些老部下也逐渐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正因为拥有这种专业背景和人际关系,方复明成为国外一些大企业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
1989年,他移居美国,接着在1994年加入美国国籍,摇身一变成为美籍华人。方复明贿赂中国国家工作人员,为外国公司刺探、收买有关工程项目的秘密和情报,非法获取中国国家秘密文件资料35份,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单位行贿罪。3月2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决定对其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5年,并处驱逐出境。 【“我心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
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谒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一定要洗七遍】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一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少洗了一两遍,效率大大提高。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了盘子的清洗情况,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质问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辞:“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他后来屡遭碰壁,他的房东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希望他能转到其它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他事后痛心疾首地说:“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道德优先于经济】
二战结束后不久,纽约一家势力雄厚的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与董事长,决定同一个小商号签定一个广告和宣传的合同,这个小商号是有总经理的儿子所创办的。合同执行得和顺利,小商号做得非常出色,公司给小商号的费用也完全符合当时该行业中通行的规则。同时按照纽约州的法律,法院也支持公司与小商号之间的这笔交易。因为虽然其中带有董事和职员的私人利益关系,但合同的条件公平,事实完全公开,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纽约州的保险业监督局却对此提出了异议,并坚决要求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必须辞退总经理。公司的董事会在保险业监督局的要求之下,立即就老老实实地辞退了为公司工作了二十五年之久、创造了辉煌业绩的总经理。因为公司董事会明白,即使可以援引法律证明那项合同合法性,但像保险公司这样的信用机构更应该小心翼翼地使用权力。这是一个良心问题而不是一个法律问题。 【道德与规则】
72岁的“金融大鳄” 索罗斯近日获得第二届“代顿和平奖”。有关消息说获奖的原因“是他捐出巨款,给波斯尼亚地区的人民在战后重建生活,并成立量子基金支持慈善事业。”对许多亚洲人来说,这消息简直太“岂有此理”了。索罗斯这个“大玩家”,曾迫使英格兰银行屈服,挑起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似乎是个毫无道德可言的人。
其实索罗斯既然被称为“金融大鳄”,说明他对金融圈里的游戏规则玩得很老练,是个地道的规则的“大玩家”。索罗斯自己也曾说过,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按规则来操作说不上有无道德,只是操作而已。常言道,“在商言商”。索罗斯“言商”的道德标准就是遵守商界的游戏规则。在这种规则中,对游戏的各方,只论输赢,不论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的金融业遭到重创,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违反了国际金融业的游戏规则而受到的惩罚吗?因此,我们面临的不仅是道德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学会规则和建立规则。有了规则的力量,道德标准才有实际意义。就是在慈善事业中,规则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慈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道德的冲动或者具有某些功利的目的,而缺少有效的行善的规则,这种规则应达到把行善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功利的手段。这样,我们就不会面对那么多的诸如扶贫资金被挪用、救灾物资不知去向、甚至捐给孩子们上学的钱也变成了个别人的消费基金等等的问题。(《大河报》2002/7/4 方舟) 莎士比亚:道德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它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中国古代诚信源】
《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指出“诚”乃“政事之本”。《礼记·大学》中,诚为连接“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孔子十分强调“信”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孟子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可见,古人对“信”的内涵的阐释是:守信义、讲信用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信誉、信赖、信心和信任。“诚”与“信”意义相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然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
美国女作家泡特儿(1894-1980)写过一篇《圣奥斯汀和斗牛》。文中说她最初对于斗牛有极端的反感。她爱吃肉,但不忍心杀生。看人把牛杀伤致死,非常痛恨。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