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区域资料地层总厚约800m,主要岩性为青~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间夹泥灰岩,下部为白云质灰岩,局部产珠角石等化石。该地层假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主要出露于南部中低山区,区域上为主要含水层。
(2)石炭~二叠系月门沟群 ①本溪组(CyB)
厚度4.75~10.55m,平均6.21m。岩性以浅灰~深灰色泥岩为主,底部含有褐红色铁质泥岩及杂色~灰白色铝土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②太原组(C-PyT)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143~165m,平均155m。岩性以灰~灰黑色粉砂岩为主,间夹浅灰~深灰色泥岩、灰~灰绿色中、细砂岩、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含石灰岩10层,其中一、二、三、四、五灰是煤岩层对比的重要识别标志。本组共含煤13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5上、5、6、7、8、9、10、11(新6煤)、12(新7煤)、13(新8煤)、14(新9煤)、151(新101煤)、152
24
图2-1-1 白庄地层综合柱状图
25
(新102煤)。其中可采煤层7层,自上而下为5上、6、7、8、9、101、102煤层。其余煤层不可采。
石灰岩中主要产腕足类、腹足类、海百合、珊瑚、长身贝、蜓科等化石。煤层顶、底板含植物化石。
本组与下伏地层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③山西组(PyS)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103~135m,平均123m。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中砂岩和砂泥岩互层。上部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砂岩较少;中部和下部以砂岩为主。本组含煤5层,主要集中于该组中段,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1、2、31、32、4煤层。其中31煤层为大部可采,32、4煤层为局部可采,1、2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及顶、底板岩层中主要产苛达木、楔叶木、轮木、细羊齿、芦木等化石。底部为灰白色块状含砾石英砂岩。该组底部一般含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并以此与太原组分界。与下伏地层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石盒子组(PS)
本组地层除F24断层以西与F3断层以南所夹区域基本被剥蚀殆尽以外,其他区域均有残留。
①下石盒子组(P1S)
残余厚度0~55m。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中、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等,不含煤。底部多发育一层具交错层理的灰绿色含砾中~粗长石石英砂岩,可作为与山西组的分界标志。与下伏地层山西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②上石盒子组(P2S)
残余厚度0~100m,平均50m。岩性主要为浅黄色、灰白色中砂岩与杂色泥岩互层,底部底部发育一层紫色、青灰色(B层)铝土岩,可作为与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
(4)古近系(E)
向斜深部部分区域残留保存,大部区域遭剥蚀,残厚0~150m左右,上部以浅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粘土岩和薄层泥灰岩。下部以灰~灰绿色砂岩为主,次为灰色、灰绿色、土黄色、暗紫等杂色泥岩和粉砂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5)第四系(Q)
26
全矿区分布,厚度28~120m,一般35~65m,平均55.06m,以黄色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砾、含砂砾粘土、粘土砂姜层为主,上部为表土,下部为含砂砾粘土和粘土层。厚度变化呈南薄北厚趋势。
2.1.2含煤地层
本矿井含煤地层为山西组(PyS)、太原组(C-PyT),含煤地层总厚246~300 m,平均278m;含煤18层,煤层总厚度平均278m,含煤系数5.2 %。可采煤层 层,可采煤层总厚平均14.55m,占煤层总厚的5%。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0.2m,可采含煤系数7.8%,含煤地层(组)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太原组(C-PyT)
全矿区普遍发育,本组主要岩性由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中砂岩、石灰岩层和煤层组成。
本组共含煤13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5上、5、6、7、8、9、10、11(新6煤)、12(新7煤)、13(新8煤)、14(新9煤)、151(新101煤)、152(新102煤)。
可采煤层7层,其中: 9、102煤层为全区可采,7、8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5上、6、10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本组地层平均厚度155m,煤层平均总厚9.93m,含煤系数6.4%。 本组沉积环境以海相、过渡相普遍发育为主要特点,以海相----过渡相类型为主,岩相种类齐全;海退、海进相序交替频繁,可划分12个沉积旋迴,旋迴厚度多为10~20m,且厚度稳定。
本组共含石灰岩10层,其中定名石灰岩6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第一、二、三、四、五、六层石灰岩;未定名石灰岩(或泥灰岩)4层。其中一、二、三、四、五层石灰岩层位较稳定,为良好标志层,其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①第一层石灰岩(简称一灰)
位于太原组上部。厚度1.22~3.80m,平均2.25m,灰至深灰色,上、中部常含泥质,下部较纯,含丰富的海百合茎、腕足类、腹足类等动物化石。
该灰岩之上多发育一层含透镜状或眼球状菱铁矿结核的粉砂岩,可作为判层依据之一。一灰上距4煤为11.77~28.70m,平均22.46m;下距二灰为49.94~68.13m,平均58.60m。
27
②第二层石灰岩(简称二灰)
位于太原组的中部,为6煤的直接顶板,厚度0.85~4.20m,平均2.60m。灰至深灰色,上部多含泥质,动物化石形体大而量少,主要为腕足类;中部质较纯;下部质不纯,含少量蜓科化石;底部含炭质,为深灰色。
二灰上距5上煤层4.20~31.37m,平均14.84m;下距7煤层10.06~29.26m,?平均17.76m为5上、6、7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③第三层石灰岩(简称三灰)
位于太原组下部,层位稳定,厚度0.25~0.75m,平均0.35m,灰色,上部含泥质,含较多的蜓科化石,形体大,保存完好。上距7煤层13.00~15.00m,下距四灰2.80~5.60m。为7、8煤层对比标志层。
④第四层石灰岩(简称四灰)
位于太原组的下部,为8煤层的直接顶板,层位稳定。厚度2.15~7.95m,平均4.93m。灰至深灰色,致密,厚层状构造,质较纯,局部夹钙质泥岩,下部含黑色燧石结核。含较多蜓蝌化石,形体大,保存完好。
四灰上距7煤层15.73~32.50m,平均20.77m;下距9煤层5.04~11.71m,平均9.74m。下距五灰28.12~46.86m,平均40.00m。为7、8、9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⑤第五层石灰岩(简称五灰)
位于太原组下部,厚4.82~11.31m,平均8.06m。浅灰色,质纯,致密,厚层状构造,局部重结晶现象明显。含少量蜓蝌科、腕足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