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2年度)
综 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总面积约33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个市(地)172个县(市)。在本年度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仍采用过去的水资源分区,将淮河流域划分为王家坝以上、王蚌区间、蚌洪区间、淮河下游、南四湖、沂沭河水系6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涉及9个市31个县(市)。
2002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26mm,折合降水总量2390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成多。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87mm,折合降水总量2099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成,属平水年份;山东半岛2002年平均降水深466mm,折合降水总量291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3成多,属偏旱年份。
2002年淮河片地表水资源量445亿m3,水资源总量702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14亿m3,水资源总量657亿m3。
淮河片入海总水量198亿m3,入江水量76亿m3。
经对262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2年末蓄水总量129亿m3,比上年末增加39亿m3。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13亿m3,比上年末增加40亿m3。
2002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612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52.1%,地下水占30.9%,引江、引黄水占16.7%,污水回用占0.3%。淮河片总用水量612亿m3,其中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用水)占73.1%,工业用水占15.2%,生活用水占11.7%。淮河片用水消耗量39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人均年用水量300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97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51m3。
2002年淮河片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0亿t,其中淮河流域52亿t。据对216个城镇901个入河排污口实测,入河COD污染物总量133万t。对淮河流域9372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结果,无Ⅰ类水,Ⅱ、Ⅲ类水河长占33.7%;对山东半岛1332km河长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
第 1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无Ⅰ、Ⅱ类水,Ⅲ类水河长仅占10.7%,受污染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水)占89.3%,污染十分严重。
一、水资源量
(一) 降水量
2002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300~1600mm。沿淮、淮河以南地区降水量均大于800mm;1200mm以上的降水带,位于淮河上中游南部至大别山区一带;1600mm以上的高值区集中在大别山区的史灌河和潢河上游;北部沿黄地区为400~500mm;沂沭泗水系400~600mm。山东半岛降水量较小,变幅在300~800mm之间,一般为400~600mm。
2002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26.1mm,折合降水总量2390.22亿m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13.4%,比上年偏多13.2%。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87.1mm,折合降水总量2099.11亿m3,比常年偏少10.1%,
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
比上年偏多23.6%。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 825.2mm,比常年偏少2.4%;安徽省平均降水深1003.5mm,比常年偏多6.0%;江苏省平均降水深752.9mm,比常年偏少20.0%;山东省平均降水深450.8mm,比常年偏少39.1%;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079.2mm,比常年偏少5.1%。山东半岛年平均降水深465.9mm,折合降水总量291.11亿m3,比常年偏少31.5%,较上一年减少29.4%,属干旱年份。
第 2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淮河片各分区2002年降水深与2001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2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
淮河片2002年天然年径流深135.3mm,年径流量445.36亿m3,较常年减少34.7%,较上一年增加18.8%。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155.4mm,径流量414.37亿m3,较常年减少28.6%,较上年增加43.6%。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49.6mm,年径流量30.99亿m3,较常年减少69.6%,较上一年减少64.1%。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淮河流域南四湖区径流深15.9mm为最小,王家坝以上328.2mm最大;淮河流域年径流深是山东半岛的三倍多。
淮河片各分区2002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1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图4 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深)年际变化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和山前
第 3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侧向流入量。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2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343.69亿m3,较上一年增加9.5%。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73.77亿m3。
淮河流域2002年地下水资源量为317.25亿m3,较上一年增加19.9%。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61.60亿m3。
山东半岛2002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6.44亿m3,较上一年减少46.2%。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12.17亿m3。
淮河片各分区2002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1年比较见图5。
图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计算方法是地表水资源量加上地下水资源量再扣除重复计算量。
2002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702.0亿m3,较上年增加了18.6%。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产水系数)29.3%;产水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1.33万m3/km2。
淮河流域2002年水资源总量为656.58亿m3,较上年增加35.9%。产
第 4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水系数0.31;产水模数24.62万m3/km2。 产水系数0.16;产水模数7.27万m3/km2。
山东半岛2002年水资源总量为45.42亿m3,较上一年减少58.4%。淮河片各分区及淮河流域各省2002年水资源总量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2002年淮河片水资源量 单位:亿m
3
流域分区 淮河流域 其中 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山东半岛 淮 河 片 降水量 2099.12 725.87 668.58 475.61 214.44 14.62 291.11 2390.23 地表水 资源量 414.37 149.74 189.57 52.91 15.95 6.20 30.99 445.36 地下水 资源量 317.25 115.08 105.66 63.98 31.34 1.19 26.44 343.69 重 复 计算量 75.04 34.07 21.49 10.92 7.37 1.19 12.01 87.05 水资源 总 量 656.58 230.75 273.74 105.97 39.92 6.20 45.42 702.00 (五) 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
2002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273.96亿m3,比上年减少8.2%,其中入海水量197.79亿m3,入江76.17亿m3。
淮河水系入江水量76.17亿m3,入海水量124.69亿m3;沂沭泗水系入海水量66.42亿m3。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共267.28亿m3,比上年增加4.0%。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6.68亿m3,比2001年减少83.9%。
2002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101.99亿m3,较上年减少6.2%,其中引江68.95亿m3,引黄33.04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68.95亿m3,较上年减少13.4亿m3;从黄河引水20.31亿m3,较上年增加4.42亿m3。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10.69亿m3,较上年
第 5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增加71.9%,山东省引黄9.62亿m3,与上年基本持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12.73亿m3,较上年减少0.5亿m3左右。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
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56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2年末蓄水总量为59.88亿m3,比上年末增加了26.4%。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46.77亿m3,比上年末增加了33.2%;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3.11亿m3,比上年末增加6.9%。洪泽湖当年末蓄水量50.08亿m3,与上年
末相比增加了41.66亿m3;骆马湖当年末蓄水量6.54亿m3,比上年末减少14.2%;南四湖地区大旱,上级湖当年末基本干涸,下级湖当年末蓄水量也仅为0.61亿m3。
第 6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图6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变化图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52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2年末蓄水总量为11.89亿m3,比上年末减少了38.7%。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8.59亿m3,比上年末减少39.5%;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3.30亿m3,比上年末减少36.3%。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2年蓄水变化见图6。
(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淮河片2002年属平枯年份,地下水位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上升区集中在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其中王家坝以上基本为上升区。南四湖区、山东半岛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2米多。淮河流域(江苏省未参与统计)2002年地下水位下降区面积58326km2,平均降幅0.98m;上升区面积38852km2,平均升幅1.08m。山东半岛地下水位下降区面积10329km2,平均降幅2.70m;无上升区。
2002年淮河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总面积为23061.7km2,比上年增加4974.4km2。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17956.8km2,较上年增加4643.8km2。
淮河流域2002年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12583.7km2,较上年增加4551.7km2 。其中河南省增加277km2,增幅为25.9%,山东省增加4274.7km2,增幅达61.4%。
山东半岛2002年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5382.1km2,较上年增加92.1km2,增幅1.7%。
第 7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工程为用水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指污水处理回用和集雨工程供水量等)进行统计。
2002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612.22亿m3,比2001年减少1.9%。在供水构成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318.88亿m3,占52.0%;地下水供水量189.48亿m3,占总供水量的30.9%;污水处理回用量1.87亿m3,占总供水量的0.3%;跨流域调水101.99亿m3,占16.7%。
2002年淮河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30.42亿m3,比2001年减少1.2%。在供水构成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296.87亿m3,占总供水量的56.0%;地下水供水量143.53亿m3,占总供水量的27.1%;污水处理回用量0.76亿m3,占总供水量的0.1%;跨流域调水89.26亿m3,占总供水量的16.8%。
地下供水27.1%其它供水0.1%其它供水1.4%地下供水56.2%地表供水42.5%地表供水72.8%图7 2002年淮河流域供水比例 图8 2002年山东半岛供水比例
2002年山东半岛总供水量81.80亿m3,比2001年减少6.4%。当地地表水源供水量22.01亿m3,占总供水量的26.9%;地下水源供水量45.95亿m3,占总供水量的56.2%;污水处理回用供水量1.11亿m3,占总供水量的1.4%;跨流域调水12.73亿m3,占总供水量的15.6%。另有海水利用量16.58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淮河片2002年供水情况见表2;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供水组成分别
第 8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见图7、图8。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按农田灌溉、林牧渔、国有及规模以上(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规模以下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六类用户进行统计。农田灌溉用水包括水田、水浇地、菜田用水;林牧渔用水包括林果、草场灌溉及鱼塘补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水量,而不包括工业企业内的重复利用量;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县城、乡镇的居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包括村民用水和牲畜用水。
2002年淮河片总用水量612.19亿m3。在用水构成中,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用水)占73.1%;工业用水占15.2%,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下同)占11.7%。
6.8%4.6%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农村人畜73.6%6.6%7.4.0.4i.6%图9 淮河流域用水组成 图10 山东半岛用水组成
2002年淮河流域总用水量为530.41亿m3。在用水构成中,农业用水390.50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93.0%),占总用水量的73.6%;工业用水79.79亿m3,占总用水量的15.1%;生活用水60.12亿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占40.3%),占总用水量的11.3%。
2002年山东半岛总用水量81.78亿m3。在用水构成中,农业用水56.90亿m3(农田灌溉占89.0%),占总用水量的69.6%;工业用水13.42亿
3
m3,占总用水量的16.4%;生活用水11.46亿m(城镇生活用水占52.9%),
占总用水量的14.0%。
第 9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2002年淮河片用水情况见表2;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用水组成分别见图9、图10。
表2 2002
流域分区 淮河流域 其中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山东半岛 淮 河 片
年淮河片供用水量 单位:亿m
3
供 水 量 地表水 地下水 386.13 36.68 87.80 225.01 35.74 0.90 34.74 420.87 143.53 67.70 18.39 9.29 48.10 0.04 45.95 189.48 用 水 量 农 业 390.50 69.07 68.21 188.62 64.00 0.59 56.90 447.40 其 它 总供水量 0.76 0.40 0.36 1.11 1.87 530.42 104.38 106.59 234.30 84.20 0.94 81.80 612.22 工 业 79.79 15.10 28.68 24.53 11.30 0.18 13.42 93.21 生 活 总用水量 60.12 20.21 9.70 21.15 8.90 0.16 11.46 71.58 530.41 104.38 106.59 234.30 84.20 0.93 81.78 612.19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灌溉耗水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水量(含下渗补给地下水)之差。工业和城镇生活耗水量为取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之差。耗水量主要包括农田灌溉耗水量、工业耗水量及生活耗水量。
2002年淮河片用水耗水量392.96亿m3,耗水率为64.3%。 2002年淮河流域总耗水量339.10亿m3,耗水率为64.0%。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68.36亿m3,耗水率为74.0%;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耗水量15.30亿m3,耗水率为24.4%;规模以下工业耗水量(江苏省未统计)5.29亿m3,耗水率为31.3%;城镇生活耗水量5.28亿m3,耗水率为21.8%;农村生活耗水量33.92亿m3,耗水率为94.5%;林牧渔耗水量10.95亿m3,耗水率为37.1%。
2002年山东半岛总耗水量53.86亿m3,耗水率为65.8%。其中,农
第 10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田灌溉耗水量38.00亿m3,耗水率为75.0%;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耗水量4.37亿m3,耗水率44.4%;规模以下工业耗水量0.79亿m3,耗水率22.0%;城镇生活耗水量2.24亿m3,耗水率37.0%;农村生活耗水量4.27亿m3,耗水率79.0%;林牧渔耗水量4.19亿m3,耗水率为67.0%。
(四)重要城市供用水情况
本次统计的淮河片重要城市共24个,其中河南省9个,安徽省3个,山东省12个。2002年淮河片24个重要城市城区、近郊区供水总量79.89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5.51亿m3,地下水33.42亿m3,其它(污水处理回用等)0.96亿m3;另有海水利用量9.45亿m3未计入供用水量中;24个重要城市城区、近郊区用水总量79.80亿m3,其中工业用水31.52亿m3,生活用水15.15亿m3,农业用水33.14亿m3。
第 11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分析,2002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1.6%,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平原区当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百分比)为43.1%。
2002年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8%,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当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百分比)为128.9%,地下水超采。
(二)用水指标
根据流域片社会经济资料对各项用水指标进行分析得出,2002年淮河片人均用水量为300.4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97.5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为151.3m3。
淮河流域2002年人均用水量为315.9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11.0m3,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81.4L,农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74.9L(含牲畜用水)。
山东半岛2002年人均用水量228.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27.1m3,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43.7L,农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60.8L(含牲畜用水)。
淮河片2002年用水指标情况见表3。
第 12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表3
2002年淮河片主要用水指标人均GDP人均用水量(m/人)3农 田 灌 溉亩均用水量(m/亩)3人均生活用水量(L/人·天)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分区、省(万元/人)淮 河 流 域其中 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0.610.560.410.880.570.451.760.81315.9184.3277.4582.2260.8309.4228.0300.4311.0150.6291.2564.3276.8420.8227.1297.5181.4209.0149.7200.9127.7297.8143.7172.474.975.451.1113.263.912560.872.7山 东 半 岛淮 河 片 (三)流域水量平衡分析
2002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14.37亿m3,跨流域调水量89.26亿m3,入江水量76.17亿m3,入海水量191.11亿m3,用水消耗量339.10亿m3,大型水库(含湖泊)蓄水变量45.15亿m3,中型水库蓄水变量0.85亿m3,地下水开采量143.53亿m3,水面蒸发量等非用水耗水量及灌溉回补地下水量未计,水量基本平衡。
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量30.99亿m3,跨流域调水量12.73亿m3,入海水量6.68亿m3,用水消耗量53.86亿m3,大型水库蓄水变量-5.62亿m3,中型水库蓄水变量-1.88亿m3,地下水开采量45.95亿m3,水面蒸发量等非用水耗水量及灌溉回补地下水量未计,水量基本平衡。
第 13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五、水质概况
(一)河流水质
根据2002年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全年期、枯水期及丰水期河长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下:
淮河流域全
年期(各期均为平均值,下同)评价河长9372km,水质较好的Ⅱ类水河长为1121km,占12.0%;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为2035km,占21.7%;水质已受到污染的Ⅳ类水河长为1314km,约占14.0%;水质受到较重污染的Ⅴ类水河长为1012km,约占10.8%;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超Ⅴ类水河长为3890km,占41.5%。枯水期评价河长9359km,Ⅱ类水河长为1440km,占15.4%;Ⅲ类水河长为1671km,占17.9%;Ⅳ类水河长为1153km,占12.3%;Ⅴ类及超Ⅴ类水河长为5095km,占54.4%。丰水期评价河长9150km,Ⅱ类水河长1178km,占12.9%;Ⅲ类水河长为2151km,占23.5%;Ⅳ类水河长为1905km,占20.8%;Ⅴ类及超Ⅴ类水河长为3916km,占42.8%。枯水期较丰水期污染严重。
山东半岛全年期评价河长1332km,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为142.7km,占10.7%;水质已受到污染的Ⅳ类水河长为33.2km,占2.5%;水质受到较重污染的Ⅴ类水河长为44.5km,约占3.3%;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超Ⅴ类水河长为1111.4km,占83.5%。枯水期评价河长1233km,Ⅲ
第 14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类河长142.7km,占11.6%;Ⅳ类水河长为48.2km,占3.9%;Ⅴ类及超Ⅴ类水河长为1041.6km,占84.5%。丰水期评价河长1155km,Ⅱ类河长93km,占8.1%;Ⅲ类河长49.7km,占4.3%;Ⅴ类及超Ⅴ类水河长为图11
超Ⅴ类41%≤Ⅲ类34%≤Ⅲ类11%Ⅳ类2%Ⅴ类3%Ⅴ类11%Ⅳ类14%超Ⅴ类84 02年淮河流域全年期水质概况 图12 2002年山东半岛全年期水质概况
1012.1km,占87.6%。枯水期较丰水期污染严重。
总体来看,全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山东半岛河流水污染状况都比淮河流域严重。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2002年全年期水质评价结果详见图11、图12。
(二)水库水质
选取淮河流域21座主要水库对2002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是,有11座水库水质为Ⅱ类,8座水库水质为Ⅲ类,1座水库为Ⅴ类(河南省尖岗水库),1座水库为劣Ⅴ类(河南省宿鸭湖水库)。21座水库中,有4座为中营养:安徽省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
(三)废污水排放量
2002年淮河片工业废水(不包括火电厂贯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共59.82亿t。淮河流域52.01亿t,其中河南10.29亿t,安徽7.13亿t,江苏27.73亿t,山东6.76亿t,湖北0.10亿t。山东半岛废污水年排放量7.81亿t。
(四)城镇入河排污量
根据2002年淮河流域片216个城镇901个入河排污口的实测结果,入河污废水总量44.5亿t,污染物COD入河总量133.4万t,氨氮入河总量14.55
第 15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万t。其中淮河流域183个城镇806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总量39.74亿t,COD入河总量110.7万t,氨氮入河总量12.72万t。山东半岛33个城镇95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总量4.76亿t,COD总量22.7万t,氨氮总量1.83万t。 淮河流域各省具体情况如下:
河南省:2002年监测了68个城镇242个入河排污口,入河污废水总量为11.06亿t,COD总量为32.9万t,氨氮总量为5.1万t。
安徽省:2002年监测了36个城镇212个入河排污口,入河污废水总量为9.33亿t,COD入河总量为29.92万t,氨氮入河总量为3.58万t。
江苏省:2002年监测了39个城镇221个入河排污口,入河污废水总量为13.99亿t,COD入河总量为23.96万t,氨氮入河总量为1.33万t。
山东省:2002年监测了40个城镇131个入河排污口,入河污废水总量为5.36亿t,COD入河总量为23.94万t,氨氮入河总量为2.71万t。
第 16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六、重要水事
(一)成功实施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
2002年,南四湖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湖区基本干涸,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济宁、徐州两地市10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32万人吃水困难,130多公里主航道断航。湖区生态环境面临
毁灭性破坏。严重的旱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9月25日至26日,温家宝总理(时任副总理)专程考察了南四湖旱情,对南四湖生态保护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汪恕诚部长、张基尧副部长多次召集有关单位研究部署南四湖抗旱工作,淮委及时提出了南四湖应急调水方案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为国家防总、水利部领导决策提供依据。12月8日,根据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命令,淮委会同苏鲁两省正式实施了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长江水通过古老的大运河经9级泵站提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南四湖,历时约50天,共向南四湖下级湖补水1.1亿m3,其中入上级湖0.5亿m3,水面面积较现状(12月1日)增加110km2,水面总面积达正常蓄水位相应水面面积的26%。通过应急补水,长江水、淮河水、黄河水在南四湖上级湖首次实现了交融,生态效益凸现,社会效益明显。此次引长江水补给南四湖的输水路线,正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北方送水的路线,因此也是对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次成功的演练。
第 17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二)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江泽民主席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发来贺信。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宣布开工令,温家宝总理(时任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
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投资1240多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为北方地区增加供水134亿m3,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实现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受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12月27日正式开工的首批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除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外,还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实施后,不仅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可以增加地下水资源的战略储备。东线工程是在坚持“三先三
后”原则的基础上规划的,东线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淮河和海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造福子孙万代。
(三)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基本建成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保证洪泽湖大堤安全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于1999年全面实施,在水利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工程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至
第 18 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2002年底,全线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二河、淮安、滨海、海口及淮阜控制工程基本建成,具备通水条件,通过了水下工程阶段验收;淮安枢纽和滨海枢纽通水通航,163.5公里的河道堤防工程基本贯通;渠北排灌、桥梁等附属工程的扫尾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累计完成投资35.05亿元,占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的85.1%,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实现了预定的“2002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的阶段目标,为确保“2003年汛期具备行洪条件”奠定了基础。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建成后,将使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渠北地区排涝
标准达到5年一遇,对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保障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四)淮委发布2002年淮河流域片水功能区纳污总量通报
2002年4月,水利部印发了《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其中淮河流域片一级区划185个,二级区划280个。为了加强水功能区水质和纳污总量的监督管理,淮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城镇入河排污口监测结果,发布了《2002年淮河流域片水功能区纳污总量通报》。
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