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察报告(一)

2025-04-26

新 闻 调 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察报告(一)

中国改革报高级记者 时和昌

从2010年起,伴随着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批准建立,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中原大地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各地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一大批产业在各园区落户并很快建设生产,有力地促进了河南三化的发展步伐。2011年初,“中原经济区”被国家正式纳入计划,使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更是有了一个发展的最佳时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势必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力支撑和坚实的基石。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记者便抱着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和调研。在省发改委领导及有关处室的支持下,记者先后考察了近六十个产业集聚区,着重对这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规划、招商引资、土地利用、村民安置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调研。记者力图在不带任何框框和主观思维的方式下,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走访、分析,试图得出尽量客观的印象和结论,目的只有一个: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也力争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一些有参阅价值的依据。

一、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为集聚区的建设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各地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的支持。记者在考察中发现,许多集聚区的领导班子是强有力的,三门峡市各县市的集聚区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大多都由县(市)委书记和县(市)长担任。如渑池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由县委书记直接担任主任,常务副主

1

任也是县人大副主任担任,主持日常工作,也就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2010年,渑池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十快”集聚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是“十强”集聚区,该集聚区除了市委书记、市长招商力度很大之外,市委副书记主抓集聚区工作,副书记提拔后,市委立即又派出常务副市长主抓,使得集聚区的工作强而有力。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也同时为河南的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培养了一大批干部。相比之下,有些集聚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综合协调能力明显不够,有的集聚区管委会的规格虽然也升格了,但在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上缺乏魄力和应有的综合能力,使得集聚区的各项工作业绩平平。

二、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各集聚区存在的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集聚区也存着明显的规划建设不配套、不完备、服务功能不同步等现象。

集聚区的建设一改河南原有的县城建设模式,在规划上更加注重格局、美观、便民、实用,成为散落在中原这片古老土地上一颗颗鲜亮的明珠。

大多数的产业集聚区比较重视规划,各特色园区布局比较合理。园区道路、电力设施等基础建设都比较整齐完备,既使是离城市较远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也都满足当地集聚区的需求。记者所考察到的扶沟集聚区、平舆集聚区、汤阴集聚区在规划和建设上都走在了前列,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记者也看到一些集聚区规划散乱、工业生产区和服务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备、服务功能不齐全的现状。有一些集聚区是在原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园区和村镇混合在一起,显得混乱不堪;有的集聚区更是不注重市容市貌,路边垃圾成堆、建筑材料堆积,简直就象一个村庄大集市,像这样的生活环境,给客商的初步印象都不会太好,他们还会来投资吗?一些集聚区的规划在实际建设中缺乏完整性和周密性,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注重建设的连续性,匆匆忙忙把生产车间建起来了,但与之配套的设施却相当滞后或遥遥无期,工业区建起来了,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功能却一再拖延。企业已经投产了,与之相配套的废水处理等环保建设施却未能同步或没有运行。一个县的集聚区有个皮革厂,生产

2

多时,但污水处理厂却没有运行,记者看到皮革厂的工人在集聚区的河沟里冲洗皮革,很远就能闻到一阵阵刺鼻的气味。

在考察中记者还发现,一些集聚区重视企业早投产早开工早见效益,这无可指责;但集聚区应当更长远地考虑企业投产开工后的需求,交通、物流、金融、文化、通讯、医疗、食宿、娱乐等等。记者曾经给一些集聚区管委会领导寄过报纸和资料,有相当一部分领导都没有收到,可见一些集聚区连邮路都还未通。过去的战事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第三产业的配套建设也就不可能有第二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郭庚茂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以扩大就业容量为根本,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为中心,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城镇化建设。这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上就要从这一目标上去建设和发展。记者在巩义市回郭镇考察时感到,回郭镇就是把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回郭镇北边的工业园原是企业家们自发形成的,回郭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省政府批准建立产业集聚区后,及时着手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他们筹集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修了镇区的道路,扩建了医院、学校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使得小城镇的市容和功能了有明显的变化和提高。集聚区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建设,而小城镇建设也为集聚区提供了更多更必要的服务。2011年8月,记者在《中国改革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回郭镇产城融合打造精品小城的消息,引起了领导和同仁们的广泛关注。

卢展工书记说,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建设产业集聚区更是在实际工作中展示领导的工作能力。各集聚区的规划大多都是经过周密的研究思考,加上有名的设计单位绘制的,关键的问题是实施!没有付之行动的规划图只能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规划建设中应当明确各专业园区的定位,使之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有的园区在规划图上分得很清楚,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按计划执行,记者感到最起码应当注意各个不同行业的特点,有的园区把有污染的产业与食品企业安置在一起显然是不妥当的。

3

三、集聚区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相当多的不足。 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对河南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各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目标定得很高,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单位、个人,使得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记者在省政府2010年表彰的“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看到,许多集聚区大项目纷纷落地、建筑工地一片繁忙,一些开工的企业订单充足,购销两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10亿以上投资的项目就有多个,不但有铝加工、煤化工,更有光伏、太阳能等多个高科技项目。鹤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精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金属镁精深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节能环保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三园、竞势发展”的良好态势。

鹤壁市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立足于本地的矿产资源以及多年形成的电子工业基础;沁阳市的招商立足于本身的区位优势和地方工业特色。沁阳市委、政府在基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使得本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应当提到的是襄城县集聚区,记者在这个区里看到利用本地资源,该县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平顶山煤业集团合作,建起了集炼焦、洗煤、煤气开发、新型建材为一体的大型煤化工集团,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

利用本地资源、区位等优势发展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如何利用、如何发挥、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却是摆在产业集聚区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豫西有一个产业集聚区(姑且不提这个区的名字)也想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发展成特色产业园区,他们围绕着这个专业产业招商,其效果并不理想,招商计划挺宏伟,实现却不容易;铺的摊子不小,成效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首先应当考虑这个产业本身是否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记者在豫南一个贫困县了解到,这个县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他们招商引资基本上就是啥都行,只要愿意到这里来投资的都欢迎,这也是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现实情况。但记者发现这个县是全省生猪出口大县,为了扶贫、脱贫,全县号召养猪,养殖户发展很快。遗憾地是,这个县没有大型养殖龙头企业,更没有拉长产业链条的加工企业。由于生猪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得散落在农村的千家万户养猪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

4

潮中吃尽了苦头。记者曾给这个县的县委书记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感慨和建议。这个县的产业集聚区是否可以考虑围绕这一产业招商引资呢?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招商项目的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引资项目协议签定数目很大,真正拿出真金白银的不多或者是差距甚远。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有些的确是从交通区位、销售市场、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在考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淘汰或生命力不强的产业,这些产业到河南后由于资金、用工“水土不服”和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原因,使得招商达不到预期效果,留下许多后遗症。信阳市的招商项目:“志高动漫科技城”当时号称要投资多少个亿,信阳市为了这个项目居然在鸡公山风景区“扒”掉了一座300多亩的绿色山头。山林毁了,项目到至今也没有建设,留下一片岩石裸露的山坡,一片狼籍??

2010年8月,记者在内参中,以“河南招商引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呈送给省领导,省委书记卢展工作了重要批示。

记者在集聚区看到的一些半拉子工程长时间瘫在那里,有的甚至达数年之久、有的是招商引资不够严谨、有的是资金链断裂、还有的就是把地先圈过来再说。招商引资的情况直接影响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招商引资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表面数字上的政绩工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效果落实。

四、节约和集约用地是产业集聚区的基础。河南大部分地区地处平原,对许多市县来说,土地是惟一的自然资源,而河南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土地资源更显得宝贵奇缺。国家能给出这么多用地指标支持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已经是不容易的了,这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努力的结果。

记者在考察中看到,许多集聚区在集约节约用地上采取了非常得力的措施,成效明显。沁阳市利用沁北山下的沙砾地建起了沁北产业集聚区,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多年努力,这片沙砾地上已经崛起了一座新城。义马市的产业集聚区东园也选择在堆积煤矸石的废弃山上,同样也在崛起一个煤化工基地;辉县产业集聚区西园就建在一片乱石荒滩里,目前已经入驻了铸钢、蓄电池、己醇等26家企业,台商的机床生产项目和双信炭黑项目已

5

在落地建设。在商丘睢县的产业园区,县国土局长张友峰告诉记者,平原地区的土地资源更为珍贵,为了保证企业用地,又为了节约土地,县国土局在供地时严格根据企业的投资进度分段供地,以保证土地不闲置。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节约和集约用地问题。中原经济区能够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的一点就有: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前提。河南产业集聚区应当非常重视土地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交通区位、市场、税收优惠是河南招商可用的几大优势因素,比起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河南的土地价格已经是非常低廉的,各地的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价给投资商供地的,一些市县的产业园区为了招商,还将土地租给投资商,并承诺3年免租金;一些市县提出投资额达到一定的数量,实行零地价。记者为此专访省国土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得到的答复是:零地价是不允许的!土地的转让要经过一系列程序,零地价是怎么形成的?

记者在考察中已经多次注意到了,一些产业集聚区在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上存在令人不安的问题:超规划占用土地、长时间闲置和撂荒、半拉子工程等等,是有目共睹的现象。投资强度,是节约和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可记者看到的情况却不令人乐观。

记者在多个产业集聚区看到:一、二百亩的大院子里只有几排低矮的厂房车间。有的大院子只盖了一栋办公楼,一半或一多半的面积闲置。灵宝市产业集聚区几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大片的土地就是这样在闲置着,没有几家企业在生产。记者询问这些情况,当地的领导们便会做各种各样的解释:这是企业的二期预留地,马上就要建了,企业正在跑资金,国际贸易出问题了,企业销售市场不景气了,几个股东闹矛盾,法院已经介入了,我们正在考虑收回这块地等等。这些情况可能都存在,但有一条却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国家明文的规定:闲置一年要收闲置费,两年要收回!国土部门不能把土地一卖了之,应当继续监督土地的使用情况。集聚区管委会更应当严格依规处理以上这些土地问题,对企业的投资强度更应当时时监管。对那些投入产出率较低的企业,应当在供地上加以控制。租地免收租金,零低价招商的集聚区这更应当注重土地的节约和集约用地,因为这

6

些企业的用地成本太低甚至没有成本,也就不会珍惜用地的!

前几年,一些当地政府提出了“筑巢引凤”把园区的“三通一平”(现在升级到“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全做好,等着“引凤来巢”,现在又把标准厂房也建好了,盼着“凤”来落户。这样做有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也给一些中小企业入驻园区提供了便利,减少了征地的支出。记者发现一些园区的标准厂房利用率并不高,商丘市梁园区前三年动员区各部门及干部集资盖标准厂房,拟靠租赁收房租分红,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厂房的大量闲置,既浪费了资金,也浪费了土地资源。

随着BT项目建设模式在产业集聚区的运用,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这种模式,以图解决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从初步了解到的情况看,即使是签定了“回购协议”,政府(产业集聚区)分期向投资者支付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一些集聚区仍然无法按时按比例偿还债务,有些“回购协议”从一开始就把土地做为抵押,而总投资方也乐于接受政府用实物(土地)还款。还有一些产业集聚区在与总投资人签订的“回购协议”中约定将抵押品(实物)回购后拍卖,双方分成。这同样是在打“擦边球”。

“打擦边球”还表现在土地的使用上。

征的地是工业用地,却在里面搞起了商业,在工业和商业用地上搞起了“总部基地”:公司的办公楼被包装成豪华酒店或者会所,有的则变成了主人居住的公寓,既有洗衣间,又有开放式厨房,跟住宅项目没什么区别。公益事业的用地,一般是划拔土地,但记者也发现,在这些用地里面有违规建设的影子。一个县级的产业园区大多规划有十几平方公里的面积,已经不小了,只要好好规划、合理利用,完全可以建成一个美丽的园区。有的管委会负责人总感到面积还不够,总是还在千方百计跑用地指标,实际上这些园区还有许多可用的空间。根据土地管理部门的资料统计:一些开发区及产业集聚区违法用地问题比较突出,超计划申报建设用地,借违法用地补办手续之机搭车批地,批而不供、供而不用,低效粗放用地等等,都说明产业集聚区在土地方面还需加强管理。

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的土地支撑;可作为粮食主产区,保护耕地又是第一位

7

的!如何坚守耕地“闸门”、又要打开“富裕之门”,不单单是国土管理部门的课题。对我们产业集聚区来说,如何在有限的园区里提高工业用地项目准入的门槛,提高投资强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果,使产业集聚区真正地形成高端产业集聚,这恐怕是我们今后的需要破解的课题。

五、安置好区内拆迁村民,让村民享受集聚区发展成果。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是很大的,应当说集聚区规划内的村民是欢迎的,他们翅首以盼,憧景着未来。记者听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樊举格同志谈到他带着招商企业家来看地时,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见到他,问:如果要占我们这块地的话,我们今年就不种庄稼了。招商的企业家听后很受感动。集聚区的建设和开发可能要使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但他们仍然期盼失去土地后能够有比以前更多的收入和实惠。

记者曾采访过多起由于拆迁而引起的“突发事件”,有的上升到了“流血冲突”。农民不是怕失去土地,而是感到补助低。“每亩地只给我们两三万块钱,他们卖给开发商(企业)一亩地卖到十几万”。记者曾耐心地给村民解释:“园区开发,政府和管委会要投很多钱搞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村民仍然感到失去了土地,他们心里没底儿了。而冲突的政府一方却感到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有的简直就是得寸进尺的“刁民”。不能排除有的村民确实是刁了一些:听说村庄要拆迁,提前把房子往上盖,在地里挖个“井”,插几根树枝,然后问政府多要几个补助款??但大多数村民还是听政府的话,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在政府的高压之下被迫迁移的。记者在安阳市高新区采访区,正好见到村民在一个大酒店前聚集,他们拉起横幅,高喊口号,原来村民知道今天上级领导要到这个酒店搞开业仪式,便到这里来“闹事”的。记者随后来到酒店北边的“小定龙”采访,村民围着记者群情激昂,村民说,把我们的地占了,企业连个小工活儿都不让我们干。村民还领着记者来到村南头,看到酒店北边一大片几十亩的地块荒草萋萋。村民说,这块地已经荒了好几年了,宁愿荒着也不让村民种。记者试图就村民反映的问题采访高新区管委会,管委会有关人士总以领导不在家而拒绝。在夏邑县采访时,集聚区内已经搬迁到新址的村民提起当年拆迁时的情况,仍然气愤难平:“快过年了,新房还没盖好,县里非让村

8

民搬迁。当时下着雪,县里领导不管这些,每家发两袋面粉,啥也不管了,让村民自己找地方过年,那个书记,孬得很!”

在这个县集聚区的冉庄,占地100多亩的淀粉厂把成熟的黄豆棵儿碾压了,要施工,可村民把进地的路堵住了。再往西走不元,路北一个大院200亩,闲置。一个50多岁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李马庄)的地,征地两万四一亩,太便宜了。现在这块地两个老板,一个跑了,一个被抓,这块地便摆到这了??

原因种种,地征了,却闲置撂荒,失地的农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排,无事可做,无钱可赚,看着眼前的土地荒芜,心里当然不平呵!这种心情恐怕只有农民才会体会更深。

安置好拆迁的村民,是集聚区的一件大事,应当引起政府和管委会的高度重视!2011年,记者调查了比较典型的三起强拆事件,那还是在国家下达禁止强迁文件之前。一起是安阳市文峰区张河固强拆事件;第二起是郑东新区祭城办事处西胡庄强迁(第三起暂且不提),村民们在夏季最热的那一天,在省政府新办公大楼前扯起了横幅,尽管当地政府及公安人员现场威胁要抓人,但村民一直在太阳下坚持到下午,直到政府劝说要谈判,村民才收了横幅。记者到西胡庄采访时了解到,西胡庄在东风渠以北,是龙湖区域的宝地,且不说这块地征用时价格农民不满意,记者深感到在安置村民时其做法也值得探讨!龙湖规划拆迁应该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考虑村民的安置问题呢?非要等到动工时才强行将村民赶走、发一点补助款让村民自己去租房子找地方临时住,然后才考虑给农民建安置房呢?

民本意识应当在领导人心里占有重要位置。记者也欣慰地看到相当一部分集聚区的领导关注民生、关注惠农。洛阳伊洛产业集聚区是正在建设之中的新区,整个新区正在打通道路、大企业落地,就在新建的同时,安置村民的新区已经建好了。管委会主任刘冠瑜谈到区内村组发展时,早已胸有成竹,他说:“我们规划把北边几个村几千亩地作为苗木、花木用地,决心打造成西部最大的园林基地。我们已经着手培训村组的的农民,采取走出去、请回来的办法培训这方面的人才??”

9

培训区内的失地农民,使他们能够在区内的企业就业,是实现新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关健,也是社会和谐的长远目标。政府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是简单的把地征了,把农民挪出来安置住就行了。民权集聚区搞了一个大的商贸市场:“义鸟市场”,开业一年多了,门店冷清、生意清淡,市场中有一些失地农民购置的门面房,两层需要投资一、二十万。村民说,政府招商时说要把城里的集贸市场迁到这来,但一年多了,也没见有什么动静。记者在新乡、三门峡一些园区同样看到为拆迁村民划地、由村民自己掏钱建起的商业区门面楼大多没有生意、门店卷帘门锈迹斑斑。

一般来说,集聚区里的劳动密集性企业会更多的招聘当地村民,这样既解决了区内村民的就业问题,企业也不用为职工的食宿考虑,两全其美,但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往往在安排区内村民方面就遇到了问题。记者的建议是,一是千方百计培训区内年轻一些村民,使他们能够更多的就业;二是在企业安排区内村民中做一些努力,比如采取一些优惠政策等等。

小 结

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经过了一年多的建设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相比之下,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还是年轻了一些,还都是在建设中发展,摸索中前行,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是发展中的问题。重要的是,应当不断总结和完善、改革和发展。

建设和发展赋予了产业集聚区更多的使命,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政府派驻的综合管理部门,管委会不但要招商引资,安置村民,还要承担许多政府的其它职责,比如园区内还没有改成办事处的乡镇村组,马上又要面临全国性的村组换届选举了。管委会的领导们既要穿上西装系了领带面对招商引资的老板,又要面对区内村民的低保救助和上访诉求??但集聚区的前景是美好的,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衡量产业集聚区的成就有多方面的指标:GTP、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数、综合数据分析,等等等等,但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因为这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终极目的!

10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察报告(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高考成语真题及解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