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办公建筑外环境设计——吴江市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外环境设计报告书
学生姓名: 丁 明 静 学号: N10514020 院(系): 艺 术 学 院 专业: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入学时间: 2005 年 9 月 导师姓名: 高峰 职称/学位: 教授/硕士 导师所在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
本设计是一项政府办公建筑的实际案例,笔者从现代主要的一类社会群体——“办公室一族”的角度出发,对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外环境进行设计。在详细分析和了解了现代办公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各个要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现代办公建筑整体环境的设计。通过对景观设计功能性艺术性的结合的手段,创造出良好的室外景观环境,来服务这类办公人群。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本文就现在办公建筑外环境如何适应城市的景观与建筑,建筑室外环境如何满足现代办公环境中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办公建筑与室外环境多样统一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力求在设计中建立起一种人、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相融合的生活环境。并创造出宜人的,具现代感的办公建筑外环境。
关键词:办公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功能;艺术
2
Outside the office building environment design ——Wujiang City,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services outside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eport
Abstract
The design is a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in the actual case, the author of a modern major categories of social groups -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servic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building. In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a modern office building outside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grasp of modern office buildings the design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mea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istry, and create a good landscape of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such office to serve the crowd. In this environment so that they better living and working, the paper outside office buildings on the environment is how to adapt to urba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building an outdoor environment of modern office environment to meet
human needs and how to achie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dern office buildings and outdoor a unified environment for diverse in-depth research and design, and strive to establish in the design of a huma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reate a pleasant, modern office buildings with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Keywords: office buildings outside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function; Arts
3
目 录
引言???????????????????????????????1 一、设计课题概述?????????????????????????1
(一)选题依据????????????????????????1 (二)设计计划????????????????????????1
1、设计目标????????????????????????1 2、具体设计内容??????????????????????2 3、设计进程计划??????????????????????2
二、课题的展开设计????????????????????????2
(一)调查依据???????????????????????????2 1、办公人群状况调查????????????????????2 2、基地现状调查??????????????????????3 (二)课题的分析与设计定位??????????????????4
1、课题的分析???????????????????????4 2、设计定位????????????????????????4 (三)设计的创意过程与表现形式????????????????4
1、素材的发现???????????????????????4 2、创意过程????????????????????????6 3、表现方法????????????????????????7
三、作品的设计说明????????????????????????8 四、设计感想???????????????????????????11 结束语????????????????????????????? 12 主要参考文献???????????????????????????13 附录A??????????????????????????????14 附录B??????????????????????????????15 致谢???????????????????????????????17
4
办公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
——“吴江市人力资源与保障大厦”景
观设计报告书
引 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作为现代广泛应用的建筑类型——办公建筑,其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办公建筑是现代都市中最具特色和科技含量的代表性建筑,同时也是现代城市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场所。作为行政作用的办公建筑因其本身浓重的政治性质,自然是城市中心区域总体环境的代表,为城市发展起着领航人的作用。 “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保障大厦”是在响应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政策基础上建立行政办公部门,作为服务人民的新型政府办公建筑其外环境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本案设计中就如何创造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办公综合环境是本设计的重点。
一、设计课题概述
(一)选题依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商务活动的激增,对于办公建筑的需求使得办公建筑在现代城市环境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发展的同时,建设的混乱性和盲目性也给现代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相应的问题。一方面是诸如办公环境设计缺乏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过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社会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办公建筑本身的适用性问题。现代社会造就了大量白领精英每天大半的时间工作和生活在这些办公建筑中,而办公建筑能否适应他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带给他们一个能够放松身心,使心情愉悦的办公环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见创造出良好的现代办公建筑外环境设计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可谓意义重大。
(二)设计计划
设计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做的一系列的创造性的努力,显然设计的实施需要详细的计划与安排。本次的课题设计目标计划、设计内容计划以及日程安排如下。
1、设计目标
本案的设计目标是,从现代办公一族人的角度出发,创造宜人的现代办公建筑外环
1
境。建筑外环境设计它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环境,是人类基本的室外活动空间,具体类型包括庭院、绿地、广场、街道等日常活动的空间。而办公建筑外环境的出现则是伴随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商务活动的激增普遍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活动空间。它的一切都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塑造好的办公建筑外环境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对于社会的责任。本课题是针对当今主要一类社会人群的生活环境而展开设计思考和创意过程的。如何通过设计好的环境来让这类办公人群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是本案设计的出发点。
2、具体设计内容
办公建筑外环境主要功能是联系城市环境与建筑室内环境,陪衬与烘托建筑主体形态,提供室外活动的场所。除此之外,其功能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一些规范技术上的因素对其布局和设计形态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的防火方面所要考虑到环形消防车道、消防的登高面、建筑红线的退界以及室外各类停车位的规范要求等。此外案例本身需要的功能性设施设计和业主要求也都将成为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其中路网组织、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的设计、不同类型空间的营造、照明设计、铺地设计等都是本案设计分析的重点。
3、设计进程计划:
表 1 设计日程计划表
2009年2月下旬 研定设计课题与报告书 2009年4月中旬 设计方案定稿 2009年5月下旬 毕业设计最后调整与提交 2009-6-1—2009-6-2 毕业答辩与设计展示
二、课题的展开设计
(一)调查依据
1、办公人群生活状况调查
对于生存状况理解,最直接的就是物质上的生活质量、身体上的健康状况还有思想上的精神状态。如果这三方面来说,都是很让自己满意的,能做到物质上不会捉襟见肘、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精神放松,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那么,这样的生存状况就是一个良好的生存状况。但是,现在的上班族能否满足这样简单的生存状况,情况却不那么乐观。
2
当今社会竞争激励,作为办公人群担负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往往因工作繁忙,许多人平时都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基本都待在办公室中。无室外活动,即使下班回到家,还是坐在计算机前面。一些平时加班的人士在假日宁愿选择在家睡觉,也不愿出门。他们娱乐的方式也基本都是通宵的K歌和各个酒吧的赶场狂欢,夜生活丰富,日常生活娱乐却贫乏。但是却向往自然,崇尚室外休息活动。
2、基地现状调查
本项目所在城市为苏州地级市吴江(图1),地处北纬=31.31°,东经=120.61°,海拔=34m,位于吴江市南部新城区,设计范围为人民路以北,长安路以西,高新路以南的地块。基地用地面积26841m2(40.3亩)。场地地形较平坦,标高大约在2.0m左右 (图2)。基地内除了部分为草地之外,其余均为鱼塘。 功能为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该地块按市属办公功能设计。总用地面积: 26841m2(40.3亩)。
本方案为办公建筑外环境的景观设计,在设计之前笔者先对建筑外环境及办公建筑外环境构成要素和功能需求等各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资料搜集与
客观分析后再进行方案创意与表现的。
图1:项目所在地
图2: 基地现状
3
(二)课题的分析和设计定位 1、课题分析
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是在党的号召下建设的符合时代需求和发展的综合性政府办公建筑。本设计的主要功能是给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保障部门提供了办公场所和人力资源市场对外的服务窗口。所以基地除了日常主要的社保和人力资源机关的工作外,楼层还承担定期的大型招聘会活动,高层建筑的一部分会提供给个别企业做办公用楼。所以在功能上要满足不同工作性质人群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本案的设计主要从基地的情况、甲方的功能要求以及建筑师的建议出发,寻找解决基地功能最恰当的图解,通过对基地的综合分析,本案的建筑主体平面布局采用群体布局的方式;根据动静、洁污、交通分流等特征,建筑群体分为4个功能分区。在场地的东南角布置办公区,结合功能,主楼(21层)布局在办公区主要出入口处,其中包括人事局和社保局各部门的办公室、档案室、信息中心机房;场地的东面布置为人力资源市场及窗口。机动车主要出入口设在东面长安路上,也是人力资源市场出入口;在人民路上也开设了机动车次要出入口,作为办公楼出入口。这些都是左右景观设计布局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案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办公人员的工作需求来更好的服务群众,也为政府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2、设计定位
本设计旨在营造一个宜人、高效、现代、时尚、简约的办公建筑外环境。方案从基本的功能要求入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意过程。本方案主要体现现代建筑的时尚与高效。设计不仅在形式上与现代城市的风格相互融合,而且在功能上也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办公外环境的多元化的需求。一切以人的活动为核心,力求构建一个和谐的办公外环境。景观形式与风格配合主楼建筑造型突现建筑的竖向挺拔空间来表现政府办公建筑的大气、雄伟、挺拔的形象。设计旨在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均衡分布和灵活自由的室外空间系统同时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办公外环境。项目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性别的办公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为大众而设计的原则。
(三)设计的创意过程与表现形式 1、素材的发现
图3: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
点、线、面是设计的最基本元素(图3)。本案中通过最后的提炼采用直线元素作为
4
的设计表现语言。用线所特有的方向感、运动感和生命力等特征进行设计创作。直线虽简洁,但是却能表现出生气勃勃的动势和特定方向的楔入力。本案通过给予直线不同的粗细、长短和交叉角度,能带给人不同视觉和心理感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线,给人形成简洁而蕴含丰富内容的线形体系,正如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交织与谐调。线形的交错相
融,也是对错综复杂的生活方式的诠释(图4)。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趋向于把物体看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并在组织视觉刺激时有简化对象的倾向,使之增加秩序感,易于理解。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凝视纯净的植物景观时,心理紧张度趋近于零,而心灵的幻想发挥却达到最大程度,享受着放松心情的愉悦。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简洁朴素的形象更容易打动人的道理。当代的设计师深深明白此中道理,他们懂得借用单纯的几何形式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单纯的形式对于我们是鲜明、实在的和毫不含糊的。 所以,这些形式是美的,而且是最美的形式(图
5)(图6)。
图4:结构主义对几何线性的分析
图5:生活中线
图6:设计中的线
5
2、创意过程
设计是一种艺术,但是,它的创作却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它不是随意或感性的结果。而是设计师从实际出发,从服务对象出发,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创意。他的每一处都是经过设计师精心安排和巧妙构思的。在本案设计时笔者经历了如下过程。
首先,在笔者接到本案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关心场地的一些具体功能需求、功能性质以及甲方业主提出的各种要求。而是在不受任何因素和限制条件的束缚下单纯创作的一个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在这个最初的方案设计时,笔者的思考点是应该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景观?让人在这个景观中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人在这个环境中怎么样去活动?等种种设定模式。这个阶段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图7)。
图7:方案构思草图
其次,笔者在了解场地的一些具体功能需求、建筑的功能性质以及甲方业主提出的具体要求上。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一些新的可创意点和表现点。然后舍去方案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创意,进行在分析和研究。在收集同类设计中的相关方面,进行实际性的创作。这个阶段是一个思维进行“收敛”的的过程(图8)。
图8:对方案的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
再次,在前两者的前提下对方案进行不同手法的创新。并对整体进行考虑,把握整体的协调性。并同时要考虑到与实际施工的结合。然后对方案进行可实施性的深化。小
6
到一块铺地面砖的尺寸和植物生长的占用空间。这个阶段是一个理性分析,收放并用的过程(图9)。
图9:方案的细化调整
最后,对设计进行最后的确定和整合,以及细节方面的考虑。同时可以深入到方案的图面表达和施工图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一些施工细节进行把握对一些新的施工工艺进行掌握运用。这个阶段需要设计师游刃有余的图面表达和对施工详细入微的了解(图10)。
图10: 对方案进行最后的图面表达
3、表现方法
笔者在方案设计进行到第二阶段时候,也就是对设计在功能和实际情况有了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酝酿着准备用一种直观的、感性的手法去进行设计表现。在表达内涵的同时注重追求视觉上的明朗与刺激,让图面更加灵活与生动。在经过接触后发现,最初设计的草图流露出笔者作为设计师的灵感创作过程和思维的灵动性,而且景观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比较强,用手绘的表现方法让整个设计的图面更具绘画的艺术性;AutoCAD的平面布置让笔者对方案平面的整体的真实空间大小和面积关系有具体的了解;Sketch Up的模型让笔者对环境的尺度以及环境与建筑的空间关系有了准确的把握;Autodesk 3ds Max让笔者对方案的建筑质感和建筑环境的效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决定把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前期用AutoCAD、Sketch Up和3ds Max让自己对尺寸大小、空间关系、具体
7
形象有一个准确直观的把握。中期用手绘作主要的表现方法进行平、立、剖面以及效果图的表达,后期用Adobe Photoshop进行整体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调整(图11)。
图11:方案中使用的不同技法效果(从左到右分别为PS、SU、CAD、3D、马克笔手绘)
三、作品的设计说明
“设计”,则是在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下,有目的的进行着改造,创新.这就使它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更多方面则考虑其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在本案设计时候笔者对场地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和合理的功能分区。目的是要很好的解决人们的各种使用功能上的需求,使人们使用起来感到方便舒适。在设计时着力表现设计的艺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设计主要从基地的具体情况、国家的有关规范、甲方的具体的功能需求以及建筑师的建议出发,寻找解决基地功能最恰当的图解,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功能空间。设计主要为了体现现代建筑的时尚与高效,和一切以人为核心的活动空间,构建和谐的办公环境;外环境的设计配合主楼建筑造型突现建筑的竖向挺拔空间,和政府办公建筑的大气、雄伟、挺拔的形象。
(一)在外环境的交通组织方面
在主干道用联系整个场地的环形路网组织,适当的曲线达到了车辆在场地中的限速效果。次要道路用几何型的交叉直线设计成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景观的各个节点与最直接的出入口。用不同粗细的线形进行的路网交叉布置,景观轴线在空间中仍在使用,却不强调完全对称布置景物,以求追求一种不对称的均衡。让设计的平面形式不仅简洁而且自由,同时还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序列空
8
间。在停车场设计设计时采用“遮挡”“柔化”和“藏匿”的手法对停车场入口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设计(图12、13)。
图12:(左)方案中停车场采用弧形入口,周围乔灌木的种植起到了柔化与遮挡的效果。 图13:(右)方案设计中停车场的出口设计在建筑的背面,起到很好的隐蔽性作用。
(二)人对办公建筑外环境的需求方面
设计从人的行为习惯、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思考的。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行为习惯需求和心理需求。在场地中设置了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等不同的空间类型以满足人的不同的需求。
(三)方案中外环境景观的植物配置
图14:不同植物搭配产生的不同层次效果与色彩效果。
在植物的配置方面本案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图14)。在符合生态条件基础上再进行艺术性的创造这是在本案中设计的基本原则。 植物的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植物群种,市树市花是适应当地城市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也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所以它们是设计中必用植物。苏州市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香樟在方案中能创造四季长绿的良好景观,有芳香,还可驱虫。桂花香味也为办公环境增添了一份优雅。同时两者又是城市的标志体现地方形象。 本案中植物配置为自然式与规整式相互穿插的混合式设计。以快长树与慢长树结合,常绿树与色叶木、落叶树相结合。创造景观的四维性,利用植物不同月份的生长状态进行叶木树、果木树、花木树、林木
9
树、成荫树与芳香树互相搭配,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行乔木、灌木、草本互相搭配、利用灯光效果与植物搭配。
(四)外环境小品设计
在本案设计中设置的小品有凉亭、休息座椅、路灯、景观灯、景观信息标志、置石。在满足大众化的需求基础上中,对其应实行开放的、个性化的综合设计(图15)。
图15:景观小品意向
(五)灯光照明设计
本案中照明分为建筑立面夜景照明、道路的夜间照明、场地的艺术照明、景观小品照明及绿地照明。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人们观察和体验城市夜晚的风景提供场地(图16)。
图16:方案夜景效果
综上所述,在办公建筑外环境中营造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空间环境。好的外部环境的营造给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好的工作环境,工作之余透过窗户能欣赏到户外的景色,无形当中也就把户外的景观引入到了室内,给室内办公人们创造出一个惬意的办公环境。让人们通过视觉就能享受到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起到了人与环境相协调的
10
作用。在综合考虑外环境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前提下,场地平面设计采用整体布局的构图形式,与整个建筑群体,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均衡分布,环境配合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形态。整个场地均衡布局,强调竖向挺拔空间与水平舒展空间的协调,空间构图流畅,真正做到功能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为现代办公一族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设计感想
“设计”,是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设计师对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和创新。它受到了各个实际方面因素的制约,更多方面则考虑其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在方案的设计时,对于无论是功能还是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关键还在于设计师的在为人服务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选择。
笔者和大多数从事设计行业的人一样,从艺术出身考上大学对设计进行专业的学习,但是虽然设计中不能忘记对方案进行艺术表达,但是设计和艺术是有差别的,对于设计或艺术本身而言每一种表现和创造手法来说本无对错、好坏之分,无论是古今中外对他们的各个方面提出的不同注重,它都是社会生活和时代文化的表达方式,是创作者的观念与观者的审美所使然。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怎么样更好的的服务与人。只是艺术是感性的心理的,设计是理性的生活的。
笔者在刚刚接触设计的时候曾看过一句话是说“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本身一定是一位哲学家或博物学家”。可想而知作为设计师的素质知识是要全面的。在四年的大学课程学习、设计创作和实际案例的接触中,让我从单纯的主观艺术创造转变为理性的设计分析,同时关注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大学最后一个课程,也是对于我们四年专业学习进行的一个综合考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关键时刻;是我们厚积薄发的迸发点;也是对我们在四年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考察。所以对于毕业设计的创作不能是简单的完结和大学生活的句号。而是一个新生活和学习的开始,它需要我们在熟练掌握与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和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对方案进行的系统化和深入化的分析研究过程。另一方面本案作为实际案例也是考察笔者作为准备起步踏入社会的接轨点。需要的不仅是在学术上的研究更加需要的是笔者作为设计师的角色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认识。毕业设计让我们认清了本身的含金量,找到了自身的人生定位点,为我们在面向社会做了多大的准备提交了一份考卷。
11
结束语
办公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生命,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人的主观的创作,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本案作为特定环境中实际案例,在设计中笔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实际操作的问题,最后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笔者自己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是求助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人士的,而不是认为设计就是感性的东西,因而去摆弄一些玄虚的语词来掩盖自己设计中不足之处,导致言语与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方案成为空中楼阁。确实设计作为艺术,有好多东西是不可言传的,需要自己亲身体会和经验知识的积累。但是,作为实践经验贫乏的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的收集和对前辈的经验虚心讨教。
虽然同一个方案的设计手法多种多样,方案的设计点也会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设计中每种手法运用并非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同时为设计提供另一个方面的推动性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所以本案是设计可以说是笔者对自身设计思想进行物化的具体桥梁。如果说此项设计和思考对于笔者本人已经迈出了小半步的话,那么这条路还很长,笔者会在今后的设计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
12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TU?.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日)卢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TU?.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英)德里克〃菲利普斯.李德福等译.李根华校.现代建筑照明?TU?.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国嘉.曹磊,董雅指导.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手法.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2007.4.17.
?5?姚时章,蒋中秋编著.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城市绿化设计?X?.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6?李铁楠.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IU?.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朱淳,张力,景观艺术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J?,2008.
13
附录A
一、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 项目中有关主管部门对方案提出的主要要求
1、建筑密度:≤25% 2、容积率: ≤1.2 3、绿化率:≥25%
4、停车泊位:小汽车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小于0.8个车位;自行车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小于3个车位。
5、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退人民路不小于20m;退长安路不小于20m;
6、建筑退让用地红线:退东侧不小于15m;退西侧不小于15m;退南侧不小于15m;退北侧不小于15m;
二、方案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总用地面积: 26841m2(40.3亩)
2、总建筑面积:3738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3182.02m2地下建筑面积:4197.98m2)
3、总建筑占地面积:6098.37m2 4、建筑密度:22.7% 5、容积率:1.24 6、绿地率:43.8%
7、小汽车停车位:310个(其中:地上停车位:228个 地下停车位:82个) 自行车停车位:1508个
14
附录B
同类办公建筑情况的参考资料
一、新保利大厦
新保利大厦位于北京东四十条立交桥西南侧,与保利大厦隔桥相望,总用地面积10600m2。大厦地上24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1万m2。新保利大厦立足于地块特殊条件及要求,由保利艺术博物馆的特殊功能阐发出“特式吊楼”理念,运用钢结构桁架转换、钢缆索受力特性,发挥网索玻璃幕通透、纯净的特点,塑造出个性鲜明,空间穿插变幻,内外通透的“摩天中庭”,将建筑创意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设计理念依托模数控制,由内至外贯穿建筑的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局部相互关联,将室内外空间和谐地联系在一起。其东北立面的单层双向网索玻璃幕墙,高90m,宽68m,面积达4150m2,其高度、跨度位列世界第一。作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新保利大厦以其特有的壮丽设计,显现出超然气势。
二、环球财讯中心
环球财讯中心位于北京前三门大街金街金角之地,紧邻地铁二号线、四号线,扼守白金十字之称的西单与西长安街交汇处南区,与金融街共同构筑西长安街的两翼。 环球财讯中心总体占地面积12443.22平米,总建筑面积124535.2平米,地上建筑面积95912.2平米,地下建筑面积28623平米,建筑总高度为85.2米,地上16层,局部18层,地下四层,配楼为地上两层,地下四层,地下一层与地铁口直接相连,每层提供达5000m2的超大单层办公空间,又可成为能独栋使用的办公楼,标准层的面积分隔极具灵活性,可适应不同类型公司业务需要。整体全面入住预计为2008年12月30日 环球财讯中心的设计形象理念为摩天巨石,整体沉着大气屹立于城市之中,象征北京古都所具有的沉稳和优雅。建筑表面开设了几道槽,缝隙处及内部中庭均为玻璃幕墙,犹如被从中劈开,金玉其中。建筑表面采用深灰色石材,内表面采用白玻璃幕墙,中庭顶部和主入口幕墙采用拉索式幕墙,构造出通透空灵的技术感和繁琐的光影变化,体现了简洁直观的现代建筑艺术感。夜幕之下,光线由缝隙处迸射而出,含蓄光彩。总体寓意当代北京沉稳内敛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迸发出的活力与激情,又试图暗示在这越来越平的世界里,全球经济的一个新时代:财讯时代即将到来。
环球财讯中心作为首都核心区新一代国际甲级写字楼,其建设以国际甲级写字楼为标准,在舒适性、品质上、外观设计上、空间设计上、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大厦设备采用世界最领先的科技产品,使其真正实现艺术与使用,生态与环保、舒适与效率三者的完美统一。特设公寓式酒店、多功能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等配套环境来满足全球化时代商务办公一体化的功能需求。环球财讯中心定位为西长安街全新地标,国际甲级写字楼,以硬件为支持确定资本腹地财讯龙头地位。重点吸引金融保险、证券期货投资咨询、资讯服务、通讯信息类等全球知名企业。
15
三、北京银泰中心
地处北京CBD核心地带,北临长安街,东接东三环,与国贸大厦隔街相望。该项目包括一栋249.9m高的塔楼,两栋186m高的塔楼及附属设施,3座塔楼呈品字形分布,它是由超豪华酒店、写字楼及商业中心组成的35万m2的综合性建筑组群。银泰中心以其简洁方正的几何体矗立于东长安街延长线上,并以典型中国文化形式的灯笼作为形象主题,成为北京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标志性建筑之一。63层、249.9m高的主塔由酒店、公寓、会员俱乐部等组成,酒店大堂设在顶层的灯笼内,通过双站式高速电梯抵达。酒店42层、186m高的办公塔楼衬托呼应着主塔,勾勒出该区域的天际线。63层主塔采用纯钢结构框架,而42层高的办公塔楼采用纯混凝土的筒中筒结构,这将是北京采用纯混凝土结构的最高建筑。山水和绿化是项目的自然主题,灯笼是项目的文化主题;时代的表象,文化的展示,从而使银泰中心成为更加引人注目的项目。
四、北京财富中心一期
北京财富中心地处北京CBD核心区,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化商务社区。财富中心一期工程包含150米高的办公楼、120米高的公寓楼及商场等设施,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24.6万m2。该项目公寓和办公塔楼标准层外轮廊呈不规则的蝶型,以形成变化的空间,适合不同客户在使用空间上灵活分隔的要求;公寓标准层平面分为南北两个塔楼,分设两个核心筒,在两个核心筒连接部位每3层设置一个空中花园,布置绿色植物,形成充满阳光和绿化的空间。裙房和部分地下空间为业主提供了商业设施,外立面全部采用铝板玻璃外墙,方型的垂直建筑体块被分解成斜面、直面、小圆角等元素,配以幕墙的细部装饰,建筑的巨大体量被细化与柔和,给人以活泼和亲切的感觉。本设计充分考虑了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周围环境的现状,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组合和环境。
五、北京富尔大厦
北京富尔大厦位于北京CBD黄金地段东三环路西,与新CCTV大厦隔东三环路相望,北面是财富中心,南面是嘉里中心,用地面积7687m2,建筑面积51718.30m2。其用地紧张,规划条件苛刻,与旧有建筑并存。基础结构问题的解决,基本模数网的确立,建筑外立面的端庄大方,入口大堂的高雅、简约??多种表现说明,建筑师摒弃了所谓地标式张扬的建筑语言,转而以一种内敛、自省的心态,表现建筑的实用本质,体现出稳健、含蓄、谦谨而又不失典雅大方的现代都市办公建筑气质。
16
致 谢
论文结稿了,为我在安徽大学度过这四年的求学生活也将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画上了句号。首先最想要感谢的是大学四年以来每个授课导师。你们都是我在设计生活上启蒙老师。大学几年来,我在专业上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就是在你们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导之下,使我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你们用自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乐观豁达、平易近人的做人品格,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楷模。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影响着我,我会在将来的工作中拼搏努力,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你们,回报培养我的母校。在此谨向所有对孜孜不倦的教诲我的老师们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本文特别感谢导师高峰教授对此次毕业设计过程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从论文的选题、研究结构的设计、观点的提炼以及论文的修改、定稿都凝聚了导师高峰老师的心血与关怀。在此,对导师高峰老师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感谢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老师们,在我求学期间给予的大力帮助。还要感谢的是多年来在精神和物质各方面给予我无私支持和鼓励的朋友和亲人。
最后感谢培养我的安徽大学,从这里走向社会,让我对前途充满信心。
17
致 谢
论文结稿了,为我在安徽大学度过这四年的求学生活也将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画上了句号。首先最想要感谢的是大学四年以来每个授课导师。你们都是我在设计生活上启蒙老师。大学几年来,我在专业上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就是在你们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导之下,使我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你们用自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乐观豁达、平易近人的做人品格,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楷模。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影响着我,我会在将来的工作中拼搏努力,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你们,回报培养我的母校。在此谨向所有对孜孜不倦的教诲我的老师们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本文特别感谢导师高峰教授对此次毕业设计过程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从论文的选题、研究结构的设计、观点的提炼以及论文的修改、定稿都凝聚了导师高峰老师的心血与关怀。在此,对导师高峰老师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感谢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老师们,在我求学期间给予的大力帮助。还要感谢的是多年来在精神和物质各方面给予我无私支持和鼓励的朋友和亲人。
最后感谢培养我的安徽大学,从这里走向社会,让我对前途充满信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