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物理阅卷分析
一、总体情况及评价
试卷分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论述题三部分;选择题9小题31分,简答题4小题42分,计算论述题3题共47分,全卷共120分。选择题9小题为5个单项选择题和4个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含有2道实验题。
试卷难度与期末考试相比较略大一些,试卷结构正常,电学、力学、光学等物理知识点考查全面,题型新颖,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并关注科学前沿,突出了新课程的主要特点,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题:正确率较高;
第3题:对于电容器模型的理解不准确,对公式中电量的理解不对 第4题:正确率较高
第5题:图像中斜率的物理意义是解题关键,学生认识不清 第6题:正确率较高
第7题:不能正确应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解决交流电问题 第8题:霍尔元件的原理没有真正掌握
第9题:多数错选了A答案,接触面的弹力可以发生突变,与弹簧不一样
第10题:最低分0,最高分8,均分5.469,难度0.17,本题的第一空、第三空及第四空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失分最多的是第二空,其实很多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知识的联系能力,如果直接考连接体问题的计算题可能很多学生会做的,但放在实验题里面很多学生想不到如何去解,下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对物理上的一些常见模型要进一步强化。 第11题:第一小题,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和限流式接法与电流表的内接和外接的选择依然是学生的主要错误,同时画实物图也是学生的易错点;第二小题,对于串联电阻的作用认识不清,导致计算内阻的错误,图像的物理意义学生掌握不错,但是没有注意到纵坐标的起点不是零,从而出现内阻计算错误。 第12题:B(选修模块3-4)(1)实际考察的是波的干涉的条件以及波的衍射,但是与射电望远镜联系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2)(3)两小题比较简单,得分相对容易;
C (选修模块3-5)题中出现我们没学过的知识,所以学生反映读不懂题目,这题得分率偏低。(1)中微子的出现影响了学生对核反应方程的认识,(2)对物质波的计算公式掌握不好(3)没能很好的进行知识的迁移,利用氢原子的能级跃迁来解题,审题不清,没有注意到无穷远处能级为零。
第13题:本题比较简单,得分较高。着重考察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圆周运动和斜抛。 第1问:最低点的受力分析漏掉了重力
第2问:平抛会处理,但是斜抛的处理掌握的不好,分解后竖直方向是竖直上抛运动 第3问:审题不清,求错了高度差
第14题:本题的分较低,均分1.97,题型比较灵活,着重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动态圆范围的确定。
第1问:加强审题,标注关键词。在该项中很多学生都是按类平抛来解题,忽视了题中给的“圆弧和匀速率”,导致方向错误。
第2、3问:平时注意知识分步讲解、变换、积累。很多学生是空白,连基本公式都没写;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圆心、半径、轨迹不会确定;怎样根据运动轨迹来确定磁场的范围时,几何关系不会找;
第15题:均分2.738 难度系数0.17
该题是考察电磁感应与电路、动力学、能量结合的一道综合题。难度较大,属于较难题。 学生主要丢分的原因:
1、 基本概念、基本公式不过关。例如电量的公式、安培力的公式记忆不准确,导致失分。 2、 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微元法的应用; 3、 解题不规范,解题缺乏必要的过程及文字说明。
三、教学建议:
1、抓住物理学基础的主干知识进行复习。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每个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功夫。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针对高考的能力要求做好专项训练,强化审题能力。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审题能力的训练,要坚持先认真审题,积极思考,注意总结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审题的能力。要注意三点:① 关键词语的理解;② 隐含条件的挖掘;③ 排除干扰因素。
3、重视选考模块内容的复习。选考模块内容在高考中要求不高,因此这占20%分数的题目对你来说,可能都是能力水平范围之内的,只要从知识上不存在\不知道、说不清\的现象,通常都可以将分拿到手。因此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有必要在选考模块部分知识内容上多花些精力。
4、切实加强学生的学习规范化教育,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争取拿到一切可拿到的分数。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乱涂乱画、书写模糊不清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分段限时的方法,让学生高效学习,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讲究复习效率,提高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