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河南省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于2013年正式开展,旨在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项目过程中在组织、设计、推进等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优化。
[关键词] 地理国情;普查;内外业一体化;基础测绘;地理信息
[中图分类号] P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52-3
Abstract:The first national geography census in Henan Province was officially carried out in 2013, which aimed at master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elements and humane factors, and revea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s of economical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servic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for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and to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national strategy planning,
spatial planning management, regional policy making, calamity w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public service. During the project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design, progre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need to be considered and optimized.
Keywords: geographical condition; census;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basic survey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1 前言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决定2013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2 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实践 2.1 组织实施
按照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河南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普查领导小组由26部门联合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办)设在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结合本省、本行业实际提出地理国情普查的设计建议,提供本行业已有的专题资料,在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的应用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所以,小组成员单位间有序的组织和沟通很重要。但是,当前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间存在着沟通不畅、行业自我保护、数据资源共享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
具体承担普查项目的生产单位,需要分别成立组织实施组、技术支持组、项目监督组,其中组织实施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落实、项目进度的统计;技术支持组负责技术设计,技术指导,资料分析和基本汇总统计等;质量监督组负责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促使项目顺利实施。 2.2 顶层设计
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普办)负责编写全国范围的实施方案,普查内容及指标的总体设计,全国范围的总体设计是根据一般情况开展的,满足国家级基本统计分析的需求。作为省级普查机构,省普办负责依据国家的总体实施方案设计本省实施方案,依据国家基本内容指标分类结合本省普查特点及普查目的扩展本省的内容指标。地理国情普查讲究边普查边应用,在开展普查前,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县、市、省级的不同普查目标展开设计,因地制宜地进行普查数据内容分类体系设计、对国家级普查内容及指标进行有效扩充,以满足本地区的特殊应用需求。这一步工作做得好,普查应用可以在本底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很方便地开展。如果顶层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应用需求,在后期将会出现大
量补充数据采集的情况,否则该地区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将仅仅满足国家基本的统计分析,失去地域特点。 2.3 资料分析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中明确,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阶段,收集利用权威专业部门现势性较好、规范程度较高的资料,特别是充分利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内容,为普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1]。通过国家和省级普查办公室的协调,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收集到了一些行业和部门的专业资料,其中主要利用的有交通部道路资料、国家水利普查资料、河南二调境界资料等,这些数据资料现实性较好,图形和属性表达完整。卫生、教育、民政等资料多是属性表格,没有图形信息,可以作为属性参考使用。行业和部门资料格式多样,数据的语义与地理国情有较大差异,资料的分析利用非常关键。宜采用整个省级任务区为单位统一分析利用的方式,一个部门作为资料分析处理的出口,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生产单位各自的理解不同而导致利用方式不同,产生的数据属性内容不统一、无法接边等问题。 河南从事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的单位多达19家,资料的分析利用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境界资料的利用,未在数据生产之前与周边省份、省内各市、县的界线利用上达成共识,导致数据采集范围不统一,接边困难。
另外,资料利用如何更加方便,需要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可以采用生成资料数据层,作业中与地理国情数据层在作业软件中叠加,使用属性拷贝或属性刷的方式,提高效率。 2.4 生产流程
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事的传统测绘项目生产流程不同,地理国情普查采用了内外业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不同于传统纸图调绘的底图打印、现场标注、外业转绘及内业整理等复杂工序,采用一体化外业调绘设备,能够同时实现底图缩放、符号化显示、属性信息调取与修改、图斑编辑修改、调绘信息标注等功能,内业数据生产人员同时也是外业调绘人员,对自己生产的数据和调绘的区域情况都很熟悉,核查的同时进行数据编辑与修改,避免了内外业作业人员及作业场所交替变化带来的流程拖沓及质量隐患[2]。一体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需要电子调绘系统或者便携式电脑的硬件支持,内业和外业能较为顺畅的衔接,提高生产效率。 2.5 成果整理
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工作内容,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包括数据成果、普查报告、图集图件、软件系统等,成果形式多样,组织方式严格。有些成果需要以省级行政区统一汇交,有些则需要以县级行政区域范围来汇交。文档、元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的文件名和格式、放置路径均有完备的要求。成果整理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
间,需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此项工作。每类成果在生产中依据相应技术规定,如:《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集成建库设计方案》等。在成果完成生产后,依据《GDPJ 07-2013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整理汇交。 2.6 质量检查
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要求高于以往的传统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从生产过程监督到一级、二级检查、预验收、正式验收,多环节控制,检查手段由人工检查与计算机自动化检查相结合。其中计算机自动化检查分为概查、详查两个过程,可以说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检查环环相扣、层层把关、逻辑严密。自动化检查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在数据属性录入、拓扑关系、逻辑一致性、分类精度、表征质量检查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地理国情普查是全新的项目,在项目开展初期,由于数据要求复杂,检查软件的开发有所滞后,经过数据生产、质检和软件开发商的长期磨合,不断提升数据自动化质量控制的精细化程度,最终满足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数据采集生产质量目标。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质量检查的依据有《GDPJ 13-2013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规定》、《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和相关的数据采集、生产技术规定。
3 分析应用
党和国家领导对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据张高丽副总理对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要求:“普查的成果重在应用。??要促进信息共享,规范普查成果管理,促进普查成果转化和广泛利用;要强化数据分析,加强对普查成果的深度开发,寻找规律性,预测趋势性,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是应用的基础,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设计及采集的初期,即每个地域的顶层设计时就应该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普查数据内容分类体系设计、对国家级普查内容及指标进行有效扩充,以满足本地区的特殊应用需求、突出地域特点。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经过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普查成果,国家级、省级地理国情普查将基于“天地图”或政府内网发布地理国情信息成果。根据不同地域的需求,基于专题地理信息成果,组织开发相应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和地表三维数据库开发地理国情监测平台。 4 转型升级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传统的基础测绘工作,生产包括DLG、DOM、DEM、DRG在内的基础测绘产品,向政府和
各行业提供的是纸质或电子图幅。在社会经济、政府决策、行业规划和监测等领域参与甚少。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测绘工作的新职责、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测绘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手段、新途径。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应立足于基础测绘,重点为各级政府综合规划、决策、监督等服务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数据,与此同时,要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测内容互为补充[3]。同时,地理国情普查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也为基础测绘工作带来良多启发,极大地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工艺流程的革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应把握好历史机遇,积极转型升级服务方式。 5 结语
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开展为普查数据的统计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建立统一时点的本底数据库,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承担常态化、动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实现“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重要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持续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形成多样化地理国情信息产品,以利于充分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
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1]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2013-9-17.
[2] 杨靓,等.地理国情普查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探讨[J],遥感信息,2014(8):29.
[3] 刘若梅.测绘部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定位思考[N].中国测绘报,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