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

2025-04-28

分类号:C95 论文编号:1074203040205119 密级:公开

西北民族大学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汉文) 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 论文题目(外文)A Study of the Culture Transition of

Shandong Qingzhou Hui Nationality 培 养 单 位

学 号 S050910119 研究生姓名 马佳 学科、专业 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研

向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申 请 学 位

导师姓名、职称 贾东海 教授 论起

文止

工年

月 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

论文提交日期 2008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08年6月

学位授予日期 2008年6月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

汉文摘要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地处西部,例如甘肃、青海、宁夏等省,经济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多为聚居;一类地处东部,例如江苏、河北、山东等省经济相对发达,少数民族多为散居。回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但她在形成后的几百年中,发展比较迅速,而且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在全国各地都能很顺利的延续其生产和生活,是因为她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时,善于适应不同生活环境,吸收、融入了他民族的文化成分。散居于汉族中间的回族的文化变迁现象最能体现这一点。在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的社会条件下,散居回族文化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简要介绍了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和青州回族的发展,即作为伊斯兰教载体的青州回族在保持本身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逐渐繁荣壮大起来。从社会发展形势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回族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是与回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分不开的。本论文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一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州地区回族的文化变迁做比较深入的论述和分析。对地处东部散杂居地区的回族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回族这个特殊的少数民族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除第一部分绪论以外,第二部分论述青州回族的溯源和经济生活变迁;第三部分首先论述了青州回族的风俗习惯的变迁,其中包括:饮食习俗、禁忌、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的变迁;第二节是关于青州回族的婚俗变迁和对族际通婚的分析;第三节是关于青州回族宗教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第四节是青州回族教育的变迁及其对它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对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的思考,进而对回族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于总结调查研究回族文化变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青州,回族,文化变迁,回族认同

A Study of the Culture Transition of Shandong Qingzhou Hui Nationality

Abstract

In China, the minority social and culture transition i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minority living regions 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loc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such as Gansu, Qinghai, Ningxia and other provinces-- economically backward and mostly minority Living; the other loc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such as Jiangsu, Hebei and Shandong provinces -- relativel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mostly living scattered. Hui is a young nationality, but her form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and Hui is a most extensive distribution minority group.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ui can continue their production and life very smoothly, that is because when she and Han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in mixed living, she is good at being adapt to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bsorb and integrate into other nationalities’ cultural components. The Hui nationality scattering in Han can best reflect this point. With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mixing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 the scattering Hui has obviously changed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life, customs, religi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as the Islam came to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ingzhou Hui nationality, that is to say Qingzhou Hui nationality taking Islam as the carrier maintained her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absorbed other nationalities’ cultures, and then to gradually expand prosperity . From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 can easily find the Hui are to presen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into the mainstream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can’t be separ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daptation of Hui nationality’s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draw on previous research methods and views, and on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field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Ethnology , the culture transition of Qingzhou is discussed and analysed in depth.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culture transition of scattered and mixed areas of Hui nationality in the Central Plains,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the knowledge and study of the Hui.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trace-back and of economic change of Qingzhou Hui.The third part firstly discussed the changes in the custom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cluding eating customs, taboos, funeral customs, festivals and other practices of changes; section II is about the Qingzhou Hui Marriage changes and the analysis of marriages between ethnics; Section III is about the Qingzhou hui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dea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section IV is about the Qingzhou Hui education changes and its analysis. Part IV is the thinking of the culture transition of Qingzhou Hui, then is ab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Hui culture transi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for the convinience of summing up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Hui culture transition.

Key words: Qingzhou, Hui nationality, culture transition, Hui nationality identity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现状???????????????1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2 1.3 相关概念???????????????4

第二章 山东青州回族的发展概况???????6

2.1 青州回族溯源??????????????6

2.1.1青州回族的源流????????????6 2.1.2 青州回族的人口与分布??????????10 2.1.3 青州回族“聚寺而居”的居住模式?????10

2.2 青州回族的经济生活变迁??????????11

2.2.1 建国前的经济状况???????????11 2.2.2 建国后的经济状况???????????12 2.2.3 经济生活方式变迁原因分析????????14

第三章 山东青州回族的文化变迁???????15

3.1青州回族的风俗习惯变迁??????????15

3.1.1 饮食习俗??????????????15 3.1.2 禁忌???????????????16 3.1.3 丧葬习俗??????????????17 3.1.4 节日习俗??????????????19 3.1.5 起居与服饰?????????????20 3.1.6 语言中的变迁????????????21

3.1.7 经名????????????????22

3.2 青州回族的婚姻文化变迁???????23

3.2.1 婚姻习俗??????????????23 3.2.2 族际通婚??????????????25

3.3 青州回族宗教信仰与思想观念变迁?????27

3.3.1 宗教信仰??????????????28 3.3.2 思想观念??????????????29

3.4 青州回族教育变迁????????????30

3.4.1 青州回族教育的变迁??????????31 3.4.2 对青州回族教育变迁的分析???????35

第四章 对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的思考——文化变迁与回族认同?????????????????36

4.1 变迁和调适:自身的调整??????????37 4.2 协调与整合:国家政权的作用???????38 4.3 互动视角中的回族认同??????????39 4.4 文化变迁与青州回汉民族关系???????39 4.5 小结????????????????42

结语???????????????????44 参考文献?????????????????45 附录???????????????????48 声明??????????????????49 致谢???????????????????5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现状

有关民族文化变迁方面的研究,虽然很普遍,但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西北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对东部散杂居地区回族的文化变迁的关注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国内关于山东回族文化变迁研究的直接成果并不多,有关方面的资料都是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回族社区研究和回族各方面发展的研究的。相关的资料有以下几类:

1.著作:

国内针对东部回族社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其主要是依托一些早期回族、伊斯兰教的报刊——《月华》、《天山月刊》、《晨熹》等,对各地回族状况进行简单的报道,如《月华》第9卷第12期王孟扬的《北平市回教概况》;《天山月刊》第1卷第3期石觉民的《南京市回民生活及清真寺团体之调查》;《晨熹》第2卷第5期杨健美的《扬州回教概况》等。(详见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关于东部回族社区的史志记叙的论著、论文主要有:戴先亭、李月春主编的《天津回族简志》主要以简志的形式对天津回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吴丕清撰写的《沧州回族》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沧州回族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沧州回族形成发展历史、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十分详实,极富地方色彩;刘东声、刘盛林编写了《北京牛街》,较为系统的描绘了北京回族聚集地——牛街的一系列情况,描写较为细腻;福建省出版了《泉州伊斯兰教研究论文集》对泉州伊斯兰教进行史志研究。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撰了《山东近代回族》一书,以论文集的形式对山东回族的教育、习俗、经济、以及山东籍的回族历史人物进行详实的描述与介绍,翔实地反映了山东回族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光辉业绩、英雄篇章,是山东回族人民不屈不挠、同心协力保卫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真实写照。上述全国东部地区回族方志的编撰,为各地散杂居回族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虽多为方志,但也不失一定的学术水准。

现今以学术视野对东部回族社区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仅见白友涛先生的《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该书将民族学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南京七家湾回族社区面对城市现代化的冲击而发生长达60年的变迁过程,特别是城市拆迁改造的过程作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挖掘了社区居民因拆迁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社区认同感的依存等,尤其是针对传统回族社区提出了“盘根草”格局的理论概括。针对回族社区研究的还有: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宋志斌、张同基:《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民社区的形成和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等。

青州作为山东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回族研究方面也出现一些成果。青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青州回族》一书,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了青州回族的概况、革命斗争、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历史和现代知名人士等内容,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反映青州回族同胞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成绩,同时起到存史鉴今、激励后人的作用;赵潜主编《青州回族溯源》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围绕回族族源及民风民俗、文化教育、名人轶事等,加以细致

1

考察与论述。该书是族源考察、古籍搜集与民俗整理的重要成果。

2、论文:

(1)对回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曹志斌的硕士论文《散居回族农村社区文化变迁研究》一文,对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族社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应用涵化理论,阐述了周围汉族文化大环境对其变迁的影响;马建钊的《广州回族社区的形式与变迁》与《伊斯兰文化对广州回族社区形成发展的作用》二文,认为伊斯兰教在广州回族社区的孕育、形成和变迁过程中都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共同信仰的支撑才会使回族社区群众的民族心理没有伴随社区的拓展而淡化。还有,高永久《论回族文化的变迁》,水镜君《中原回族社区水南关的发展与文化变迁》,等等。

(2)对回族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杨珍的《历史上的山东回族经济》一文,对齐鲁大地回族历史上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梳理;杨桂萍的《今日大厂回族经济与伊斯兰教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文,认为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促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伊斯兰教鼓励经商的理念促成了大厂回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宗教场所的兴建、教职人员的聘请等提供了资金保障。

(3)回族与教育关系的探讨。如马晓义的《回族社区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山东莘县朝城镇回族社区个案研究》一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以回族社区家庭教育投资理念与学校教育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山东莘县朝城区回族社区中小学高失辍学率、低学业成就问题。

(4)回族与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如杨文炯的《城市界面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文,运用都市人类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行了探究,认为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实现回族自身传统的现代化是城市回族穆斯林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崴等人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内地城市穆斯林社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通过对天津、北京等地区典型回族社区的现状调查,从而归纳出穆斯林社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旧区改造、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穆斯林社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探索了

(5)关于东西部回族社区对比研究。如许宪隆的《东南沿海与甘宁青地区回族历史文化比较》一文,分别选取江浙闽广、甘宁青东西部回族社区,分别从民族来源、文化形式、宗教观念和民族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东南沿海与甘宁青地区的回族历史文化,勾同析异。

3、国外研究:

国外对中国东部回族社区的研究按其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学者对回族社区的研究;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回族社区的研究。本人由于语言的限制,拟借助前辈学人的成果(鲁中慧:《日本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概述》载《回族研究》,2000年3期;高桂莲:《国外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概述》载《回族研究》,1999年4期;周传斌:《他山之石——西方学界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述评》载《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1期),予以归纳,这里便不进行详述,谨在后面参考文献中将论文目录加以总结。

内地城市穆斯林社区的演进和发展规律,进而提出旧区改造、新区建设的一些具体方法。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回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但她在形成后的几百年中,发展比较迅速,现在

2

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列第三,而且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散居全国,却基本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和凝聚作用,并深深地渗透到回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各个方面。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回族在全国各地都能很顺利的延续其生产和生活,是因为她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时,善于适应不同生活环境,吸收、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

纵观回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自唐代以来,其先民分别从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入华,并且分别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形成围寺而居的寺坊,经过数百年,进而迅速融入华夏,形成一个既保留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共同体。特别是步入近代以后,回族人民与中华民族共同面对列强的侵略,同其他民族共抒国难。随着社会的进步,回族文化也获得了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极度繁荣,逐渐步入信息时代。但在这一大背景下,历史上形成的同源同流的东西部回族社区却分道扬镳,民族文化出现明显差异,在各自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其富有伊斯兰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冲突、调适与重构,最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回族文化变迁速度加快,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回族文化发生了哪些新的变迁,其原因是什么?变迁有什么规律?为了分析、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选取青州地区回族进行调查,希望能够对当代散杂居地区回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青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回、满、蒙、朝鲜、土家等29个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尤以回族人数最多,历史也相当悠久。早在元代,就有大量回族先民进入青州定居,因此青州的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山东是东部回族的主要分布地区,而青州又是山东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东部散杂居地区回族的社会文化变迁既依附于国家和时代的变化,又有自己局部的民族地域特征。杂居回族,面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在经历了迷茫、抉择、痛苦之后,在固守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悄然的与主流文化融合,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从而与社会相适应。承袭着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着青州回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努力适应现代社会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青州回族独有的特色。这样,研究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追寻其变迁的原因与规律的重任就落到了世人的肩上。为了分析、探究上述问题,本文选取青州回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对当代东部散杂居回族文化变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探究东西部回族社区差异的原因。研究青州回族的的现状与发展,试图探寻现代化过程中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规律,特别是东部散居地区回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调适,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启示,为其他相关地区民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近些年来,发生在东部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宗教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资文化变迁的同时,民族意识、民族认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了解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变迁,才能更好的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促进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如果现

3

在的政策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不与时俱进,势必会造成现实与政策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很有可能会引发矛盾。青州回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作为一个东部散杂居地区的个案,对其进行研究,在了解其历史的基础上,有助于对它所呈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把握,有助于正确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能够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在理论上、政策上以及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研究山东青州回族的文化变迁,及现代化进程中青州回族的文化传承与认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1.维护回族内部团结,增进东西部回族的民族认同感。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现代因素的浸润与作用下,回族传统文化形态变异、结构更新、功能适调、文化心理嬗变,东西部回族社区差异日益明显,给人以错觉与误解,以致出现西部回族称东部回族“假回回”的言论。这不仅伤害了东部回族的民族情感,而且不利于回族内部的团结。

2.提供展现东部回族社区的平台,为国家制定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利与权益的民族宗教法规、政策提供现实的参考。回族作为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少数民族,并且其在东部多散居于汉族的汪洋之中,但融而不化、合而不流,研究东部散杂居回族社区,考察现代化进程中其演进的序列与脉络,进而了解其作为散居少数民族群体的生存现状,这就为国家制定有关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法规、政策提供了现实参考。

.1.3 相关概念

1.文化

文化,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概念。英国民族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社会组织。英国人类学学者劳拉认为:文化可以用来指(1)上层社会的雅致的人文艺术(例如芭蕾,歌剧等);(2)一个社会群体的整套的生活方式或共享符号的系统和模式。司马云杰将其定义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本文借鉴马林诺斯基将文化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劳拉文化定义的第二个意项。这里要讨论的文化的内容,也就是变化的主体,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状况等,它们都在随着社会历史环境不停的发生变化,学者们称之为文化变迁。

2.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

对于文化变迁的概念,法国文化圈派认为,文化变迁主要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转移;英国文化圈派则认为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迁移浪潮及其相互混合、融化;美国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将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相等同,或把文化社会变迁连接在一起使用。总之,不同的文化变迁理论有不同的定义方法,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社会变迁指社会各方面现象的变化,更确切地说是指社会制度的结构或功能发生的改变。而文化变迁总是与社会变迁相应而生,但是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刻。我们可以简单将其定义为:“文化内容的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9页。

4

增加或减少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1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社会,其文化变迁过程更加复杂。中国的文化变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生的。由于民族多,历史长,中国的文化变迁有原因的多样性,变迁过程的重叠性和反复性。就一个民族来说,第一,它的变迁原因有政治原因,经济生活原因及文化自我调适原因等。也就是说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第二,它的文化要素是在以前的变迁基础上,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扬弃,在多次变迁的基础上形成积淀。第三,它的传统文化和吸收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多次丢失和获得的情况。所以,文化变迁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为了更形象的把文化变迁的过程再现出来,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用来研究文化变迁过程的的概念,例如“涵化”就是其中一个常用的概念。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美国人类学家称之为“aeeulturation”。英国及受其影响的亚、非、大洋洲的人类学家使用文化接触一词,与涵化概念相当。

关于涵化的界定,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1938)一书中,重申了他和R.雷德非尔德及R.林顿在《涵化研究备忘录》(1936)中对涵化所下的定义:“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也就是说,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2

涵化的过程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之间文化特质的传播。文化特质是一种文化特有的文化单位,可以小到一个技术发明,也可以大到一个民族的信仰甚至语言系统。特质的传播是涵化的初步阶段。2、文化的结合。涵化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文化接受的过程。在文化特质的传递和接受中,还有文化创新过程,这就是本文化系统中的特质与外来特质的结合过程。3例如外来穆斯林在中国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开始熟练使用汉语,并且用汉语传播伊斯兰教,用汉语进行原来用阿拉伯语进行的宗教仪式。3、文化的替代。这是新的文化特质替代接受一方旧的文化特质的阶段。比如回族在明朝基本形成。当时他们的语言、衣着、姓名、生活方式已逐渐与汉人同,而原来的风俗被替代了。4、融合。融合是指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特质融合在一个模式中,成为不同于原来的两个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系统。先前的两个系统已不存在,但可以从这个新的系统看到它源于前两个系统。这个新系统既是一个整合系统,也是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这种情况出现在两个系统同在一个区域内,融合以后,原有的两个系统便消失。如果两个文化系统的地域不是相连而是分隔的,融合在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又没有基本的地域,则原有的任何一方的文化载体在理论上说仍然可以继续存在。还是以回族为例子,我国东南沿海某些地区的回族已经完全融入了汉族。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当然,同样的,汉族文化也因为回族的融入而变得更丰富多彩。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来说,以上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要研究文化变迁,应该注意把一个具体的文化现象放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分析,来看它在特定时空中的变化特点、原因以及影响。比如回族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变化,受环境的影 1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316页。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222页。 3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230页。

5

响很大。在特定的时间段,例如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或者在特定的空间里,例如在军队和学校,回族穆斯林都在经受考验。一些人扔掉了原来的信仰和习惯,也有很多人努力保留和保护以前的传统。

本文简要介绍了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和青州回族的发展,即以作为伊斯兰教载体的青州回族在保持本身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逐渐繁荣壮大起来。从社会发展形势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回族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是与回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分不开的。本论文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一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访谈与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州地区回族的文化变迁做比较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第二章 山东青州回族的发展概况

2.1 青州回族溯源

2.1.1青州回族的源流

青州回族主要形成于元末明初。青州市现有回族2万2千余人,姓氏二十多个。青州回族的族源同中国回族一样,比较复杂。青州回族族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早期回族先民的形成

回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是回族形成的先决因素。没有伊斯兰教的传入,就没有回族,或者说先有伊斯兰教的传入而后才有回族。青州市成立清真寺北配殿展示的道光年间的书法六扇屏《天方圣教序》和东关真教寺二门北山的《重修二门碑记》,都有关于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记载。公元六七世纪,正是阿拉伯文化最灿烂辉煌和中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阿拉伯传教士宛葛思(旧译斡歌士)奉至圣穆罕默德之命,护送天经三十部来到大唐长安传播伊斯兰教,受到唐太宗礼遇,并敕建大清真寺。后又到江宁、广州传教。伊斯兰教于是在中国广泛传播。

隋唐时期,阿拉伯人对华贸易已经十分频繁,大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中国居住,成为中国回族的先民。早在1500年前,青州就有波斯、大食等中亚先民的活动。1971年在市南郊五里镇付家村南,发掘出土了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古墓。墓中八幅线刻石板画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有《商旅驼运图》、《洽谈图》、《车御图》、《饮食图》、《主仆交谈图》、《象戏图》各一件,《出行图》两件。据分析,墓主人生前是从事东西方贸易的商人,图中卷发隆鼻的波斯商人,负载疾驰的沙漠之舟,生动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驼运情景和波斯、大食商旅在青州的贸易活动,真切地告诉我们回族先民最早在青州的存在。

隋唐时期,青州已成为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不但东通朝鲜、日本,而且南达江浙、广州,一些自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蕃客”,也辗转来青州。为此,唐朝在此设立了管理来华“蕃客”事宜的专职机构——“青州押两蕃使司”。由此可见回族先民在青州的人数已相当可观,在青州的活动十分活跃,贸易非常繁荣。于是他们也很自然的把伊斯兰教带到了青州,为青州回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

二、青州为元朝重镇,自元初始,众多的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徙居青州

自元初始,青州即为蒙古必争之地。元太祖八年秋,蒙古兵分二路南下,元太祖与皇子拖雷为中军,亲自取益都(即青州,古称益都)诸郡(《元史·世祖》)。之后,元朝一直将青州定为“府”、“行省”、“路”等军政重镇。同时,一些国家机关也设专属于青州。如“益都肃政廉访府”、“益都蒙古万户府”、“益都新军万户府”、“益都统军司”等不下一二十家。

元朝,回回人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从中书省到地方机构中,都规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回族官员。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拟定军官格例。特别是“同知”一关,是特定回回人之职。元世祖二年(公元1261年)二月诏:“各路以蒙古人充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世祖》)。因此,作为元朝重镇的青州(益都),诸多的政府机构,庞大的政府官员队伍中,拥有大量的回回、畏吾儿等穆斯林官员。如益都路宣慰使、都元帅来阿八赤,益都路行省大都督撒吉思等都是穆斯林。

撒吉思,回鹘人,授益都路行省大都督,中统三年迁经略、统军二使,兼益都路达鲁花赤。山东岁屡欠,撒吉思为民请于朝,发粟赈恤,山东人为其刻石颂德,卒年六十六岁(《元史》卷134)。

来阿八赤,宁夏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佩三珠虎符,授通奉大夫、益都路等宣慰使、都元帅(《元史·列传》第十六)。

益都“同知”一职,正四品,按元朝定制必须为回回官员。先后有:至元二十年赵文昌、至元二十三年奥屯茂,中统年间刘仁杰,至元二十七年刘泉、至元二十八年麦朝等等。

元朝官员大都带有随任捐书、奴婢和仆从。益都路属腹里重镇,有些官员即使调离也把家眷寄托此处。从元初到元亡近百年间,众多的穆斯林官员、庞大的穆斯林眷属队伍,在青州已繁衍几代,成为青州回族的重要族源。

三、元朝军士屯田青州,回回兵随地入社定居繁衍

成吉思汗西征时,众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亚一代信奉伊斯兰教的人被编入“探马赤军”,参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忽必烈采取“寓兵于农”的政策,规定“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居收养”。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此后,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军士与当地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妇女结婚成家,成为当地编民,定居繁衍,过着兵民合一的生活。

当时,屯居青州的元兵是元朝最精锐的探马赤军五部前锋都元帅阔阔不花部,探马赤军中有大量的回回军士入居青州。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82年)二月,朝廷将探马赤军的战斗英雄、伤残者和无编制的勇士,一块集中到益都,因他们家远难返,负责给修房立村,发给耕牛农具,拨给田地,解甲归田。此次计有347户,1000余人,其中大部为回回军士。如果说,大批的回回官员及其后裔眷属是居住在益都城区的穆斯林,那么这些随地入社编户为民的回回军士及家属变成为居住在益都郊区农村的穆斯林。为鼓励农耕,元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元大德七年规定“益都诸处牧马之地为民所垦者,亩输一斗泰中,减为四升”( 《元史·成宗》)。元顺帝时还专门设立了政府机构,领导管理当地事宜,“至正二十三年,以山东省州县成立屯田万户府”(《元史·顺帝》),这对保护回回编民的利益,促进其繁衍生息,有重要作用。

蒙古在同一中国的过程中,圈占荒地或民田作牧场的情况相当严重。益都牧场是成吉思汗设立的十四处牧场之一。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在益都设群牧所,为千户、百户世袭

7

掌管。牧场中的牧马人多为钦察穆斯林。蒙古灭钦,迁其部长班都察和部属东来,专管牧养皇家马匹。群牧所在青州存在了四十五年,于公元1308年撤销,大批的穆斯林牧马人便随地入社编民为户,成为青州回族的又一重要族源。

四、元末明初,朱元璋命“都人南迁”,部分回回官员及其眷属迁徙青州

公元1368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元顺帝北走开平,明军入大都。在护卫元顺帝、昭宗北走的军队中有大量的回回军。明太祖朱元璋怕包括回回人在内的色目人接济蒙古人,因而下令北人南迁。山东是重点移民居住区,所以有许多回回人迁到山东。青州回族中的赵姓和杨姓,都是元末北人南迁时由元大都来青州的。青州赵氏回族是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后裔,元荣禄大夫延安王纳速剌丁长子伯颜的后人。伯颜在元朝官至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清康熙二十四年《青郡赵氏宗谱》记:“伯颜长子名买的耐,后改名赵明高,次子明方,三子明远。”《益都县图志·赵步云传》:“赵步云,字天衢,其先祖回部人,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之后,元亡,赡思丁之孙伯颜全家尽节,其三子明远远奔益都,改今姓焉。“所记赵氏来源与《青郡赵氏宗谱》基本相同。

青州回族杨姓与赵姓先祖同宗。赵姓是纳速剌丁长子伯颜的后人,杨姓是纳速剌丁第九子伯颜察儿之后。伯颜察儿,成宗时任中书省事,大德九年兼领云南屯田,泰定帝时历任太师、上柱国、中书左丞相,追封奉元王。青州杨氏原收藏有先祖画像,后献给博物馆。明正德六年进士杨应奎所写“青州杨氏世谱序”,记述了杨姓来青过程。“吾五世祖莫苏,居大都羊市角头,因以为杨氏”,“后世子孙,贵显繁衍者,皆赛典赤之裔也”。云南大学教授、塞氏后裔纳为信先生所著《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世家》绪论中也肯定:“山东回族赵、杨及赛典赤家庭联姻的其他姓等等,基本上是赡思丁的后代。”

青州马姓较多,族源多宗。有东关粮食街马姓,据传其先祖系“北京前门外狮子胡同”。有“麻”改马姓。而青州城里马姓,亦为元朝勋戚之后。据临淄区谭家庙村马氏先茔碑记:“马氏先人为大勋戚,秉钧当轴官服四方者是不乏人,以功世袭铁木耳职。?明太祖即位,公自以为世为元(不)事明,遂携家隐居临淄甘为齐臣民焉。又以世奉回教,临淄回教鲜少,见益都之金岭镇回教甚多,乃自临淄移家于金岭镇。”至九世有马之骥,字胜千,明甲子举人,乙丑进士。天启五年成进士授官职,升国子监司业,所著有《四书摘义素言》等。据《益都县图志》记载,马之骥天启五年曾主修城里清真寺。

五、明朝初年,部分开国有功的“保朱”回回将领或族人因受封赏徙居青州

元明之际,回回人中有明显的政治上的分化。有地位的回回人,大多忠于元室,比如最早起义反元的红巾军将领彭莹玉,就是在皖南被回回元帅沙不丁射杀的。元顺帝逃离大都后不久,又派丞相也速率兵回来夺权,也速就是回回人。回回人也有不少反元起义,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如常遇春、胡大海、胡德济、丁德兴、沐英、蓝玉等不下十人。青州回族中的丁姓和查姓,便是明开国功臣丁德兴和查胜之后。

丁德兴,安徽定远人,归朱元璋于濠(今安徽凤阳东)。德兴皮肤黝黑,朱元璋常以“黑丁”相称,授千户。德兴战功卓著,升管军总管,左翼元帅。卒于军,赠都指挥使,列祀功臣庙(《回族人物志》)。按青州《丁氏合谱》载:青州丁氏始祖丁德兴,远祖为穆罕默德甥赛沙丁,后分为三姓,取“丁”为姓者,繁衍成丁氏后裔。

青州查姓始祖查胜,也是安徽定远人,与丁氏先祖丁德兴是老乡。据《益都县图志·查绪成传》:查胜是参加朱元璋其一,属“保朱”回回将领。查胜隶属常遇春部下,战功七十,

8

封千户,食邑于齐河,屯庄三十六处。至八世有查世显,十八岁就镇守边关,后以战功赏赐丰厚。世显生子野生,聘青州衡王府新乐王之女为妇,是衡王的一门回回亲家。

青州回族刘姓族源主要有两宗,一是沧州御史刘氏,二是淄江仪宾刘氏。沧州刘氏其先祖刘命兰,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官居明锦衣卫都指挥。另一支仪宾刘氏,明永乐年间徙自彭城,迁居于齐,为临淄隅社民。据其康熙年间所修族谱所记,明成化六年,始祖海涯公讳惠,始卜居于青州。

张姓一支有刘改张之说。真教寺张永盛《新建二门碑记》自述始祖本源。 六、汉族在回族聚居区长期居住,和睦相处甚至联姻,信奉伊斯兰教而汉入回籍 回族在全国各地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而客观上使回族和汉族加强了联系,加深了感情,创造了部分汉人信奉伊斯兰教、加入回籍的条件,一些长期居住在回族地区的汉族同胞转化为回族。青州东关回族中的王姓一支是金岭镇南侯膏庄人,原为汉族。先祖王正一率子孙兄弟六人,俸母来东关昭德街王家巷居住。没几年家业小康,不愿回原籍,在青州议婚成家。因女方是回民,遂全家改信伊斯兰教,汉入回籍。

青州回族李姓,据云河村李玉标先生说,原有族谱存于族人家中,极左时期被毁。李氏先祖兄弟四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木原徙居益都而皈依伊斯兰教。长兄李文藻落户南下庄,现五里镇黄峪村、夏庄村、十字村李姓是其后裔。二兄李文兴落户云河村,现云河村李姓是其后裔。三兄李文忠落户东关,现东关、后坡、夏钦园及车站李姓是其后裔。四弟李文华落户十里庙,现东坝镇坡子村、西十里村李姓是其后裔。

青州回族中的谢氏一支原系汉族,原籍青州市口埠镇人,始祖谢秉正迁居心寺街,因宅基是衡王府花园,有四株古松,故号其堂曰“四松堂”。谢氏急公好义,与回族兄弟和睦相处,感情笃厚,对清真寺和回族公墓捐献土地,后因信奉伊斯兰教而转入回籍。至今东关真教寺内有碑文详记。

青州回族,还有脱、沙、张、满、金、尚、哈、法等姓,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源。因无碑可考,不能一一明其历史。但每一个姓氏的族源族史,都反映着青州回族的发展史,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青州回族入居青州近七百年间,与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清宣统三年,孔子后裔衍圣公孔令贻对青州的民族团结深表敬佩,给城里清真寺赠送黑底金字匾额《道合儒宗》,“以青郡汉回两教之和冠乎寰区,特赠匾额,以示嘉慕。”为此,清真寺特做整修,刻碑立石以作纪念。碑文由法伟堂撰文,王寿彭书丹,赵克成监修。法伟堂后为《益都县图志》主编,王寿彭为清末状元,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碑文对青州回族给予了高度评价,“见清真教中,尚然诺,重信义,恰邻而睦众”;对青州的民族团结大加褒扬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同田共井,悉化畛域”,“耦俱无猜”,“盍数百年于兹矣”。1兄弟民族在同一块土地上劳作,饮同一眼井中的甘泉,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没有猜忌,数百年如一日,是多么难能可贵!民族团结是青州人民的光荣传统,是繁荣进步永恒的主题,是青州各族人民的骄傲,也是青州各族人民的幸福。

青州回族正是以他们对历史族源的论证来强化其对于其民族认同的认识和集体记忆,同时也符合了整个回族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话语资源,使青州回族这个群体成为不可缺 1

青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青州回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6页。

9

少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民族身份更加合理化和合法化,维护了其群体利益。

2.1.2 青州回族的人口与分布

青州市位于山东中部,胶济铁路中段,是潍坊市辖属的一个县级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禹分九州,青州即其中之一:“海岱惟青州”。全市辖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总人口89.9万人,是山东省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县(市)之一,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是2.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青州共有汉、回、满、土家、苗、蒙古、朝鲜等34个民族,成为多民族聚居、色彩纷呈的东方古州。1988年、1994年、1999年、2005年,青州市连续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山东省获此殊荣的唯此一家。

青州市是山东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其中,回族22000多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5%。可见,回族是青州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回族主要集中在王府、昭德、益都以及云门山四个街道办事处。(云门山街道办事处,系原来的云峡河回族乡。)

王府街道办事处地处城区中心,是青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2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9万人,其中回族4000余人,占全处人口总数的5.7%,主要分布在东升、工农、民主、刘家、东门等5个社区居委会,聚居在城区中心的东门大街、参府街、南营街、偶园街及城西的刘家社区等地,主要有赵、丁、刘、杨、马、张、法、沙等大姓。

昭德街道办事处位于青州市城区东南部,面积12.5平方公里,辖25个社区,5164户,人口5.3万,耕地面积1348亩,其中回族人口1.5万人。昭德街道办事处是青州回族主要聚居地,回族占全处人口总数的25%以上。主要分布在昭德、南营、后坡、夏钦园、东关、徐桥、海岱等九个社区居委会。聚居于昭德街、夏钦园街、东后坡街、粮食市街、徐侨街、北阁街和青龙街等地,主要有丁、马、赵、脱、沙、刘、杨、张、查、李等十几大姓。

益都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北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50990人,其中满族2600余人,回族300余人,下辖18个社区居委会。益都街道办事处的回族主要集中在草庙社区,现有回民106户,人口317人,约占全社区总人口的30%。

云门山街道办事处位于青州市区南部,总面积37.1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9万人。其中,民族村9个,回族群众280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4.7%,作为原来的云峡河回族乡,它原是全省5处民族乡镇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州市先进乡镇。为加速城市化进程,于2006年9月撤乡建办事处。

2.1.3 青州回族“聚寺而居”的居住模式

元朝时,回族先民们长期固定在了青州,并经过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居住区域。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域,并不像其他古老的民族那样,共同孤立地生活在同一个广阔的地理环境中,而是以一个或几个村子,一条或几条街道为共同的居住区域,在这一区域中必定有一个或几个清真寺,由于有了共同的居住区域,那么才有可能形成共同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社区文化,而这个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回族聚居区内多是以清真寺为轴心的。

10

青州的回族,历经几个世纪,迄今虽有很大变革,但人口的分布情况,仍没有脱离其历史传统,与全国各地的回族人口分布相似,仍然是“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城镇回民是自成街道或区域,在农村是自成村庄或者方位。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南营、参府、卫里、东门、夏钦园、昭德、后坡、粮食等街道。郊区主要在云峡河、郭家桥、坡子、西十里、黄峪、夏庄等村。

在聚居的地方必建清真寺,围寺而居,与其他民族保持一定的空间界限。在王府、昭德、益都的草庙社区、云门山办事处等各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而“聚寺而居“恰恰道出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即要有共同的居住区域,没有共同地域的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几乎没有可能,除非逐渐被周围大民族所同化(或融合)。

一方面,“回回”入居内地,整体来说实际上是“大分散” 状态。这就使其处于汉民族传统文化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与汉人的通婚和语言、服饰、姓氏方面的日趋土著化,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由于长期处于大分散的状态,回族文化在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出“汉文化”的色彩。在与汉民族的相处中,回族人从一开始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主体文化,主动学习和吸收汉文化,不少人成为有名望的学者诗人,如李贽、萨都剌、高克恭、丁鹤年等。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接受汉文化教育,而且积极提倡之。他们穿汉服、操汉语取汉名读汉文,既从外表及社会交往中没有明显的与汉族人区别的特征。这也是产生内地回回与西域各族穆斯林之间文化差异的重要历史原因。前者因此在历史上曾被呼为“汉装回”、 “熟回”;后者则被相对应地称为“缠回”,“生回”或“夷回”,这个划分,形象地反映了二者在所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上确实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另一方面,“小聚居”“围寺而居”的状态,使回族人所传承的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内核的传统文化,又成功地为穆斯林群体提供了无形而又坚实的文化屏障,这种维系着广大内地回回人日常生活的精神纽带,遏止了汉文化影响的进一步渗入,并使“回回人”从原属异邦宗教的文化载体,逐渐地衍化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民族实体—回族1。

2.2 青州回族的经济生活变迁

2.2.1建国前的经济状况

从历史上遗留的传统看,青州回族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山区回民以农业为主,农闲时靠山吃山,开山打石,牧养牛羊或卖豆腐等,以小本副业收入维持生活;平原村庄回民以农为业,兼营屠宰、小商小贩。在回民比较集中的24个自然村,地主、富农占极少数。佃农和贫、雇农居多,他们大都没有土地,少数有土地的,人均不足1市亩。

回族农民除务农以外,多数还是季节性的小商贩,或在农闲时搞些副业,大则贩牛羊、皮毛、卷烟、制帽、屠宰等,小则出苦力、卖瓜果、卖炭以及面食小吃如糕、饼、油炸食品等。

青州城区回族的皮毛业、制革业、制帽业以及手工卷烟、糕点、制作,远近闻名。 清末民初,回民皮毛也有“泰昌祥”、“华兴”号专产皮帽,以黄鼠狼皮用药物染色后做 1

葛壮,明代社会中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第113--122页。

11

成皮毛销于各大城市。另外有中利、万聚、德和、泰聚、长吉等20余家以制皮裘为主,集中在城里南迎街和东关,从业人员300多人,以家庭成员为骨干兼雇佣季节工,规模大者可达百余人,并聘外埠技师,产品销于全省。日军侵入后对毛皮进行管制,遂转业停产。20世纪30年代,东关回民开设永华制革厂,使用化学制革法制造“法兰皮”,主要生产皮鞋底革,日军入侵后,将牛皮列为军用物资,大受限制,便迁往青岛经营。辛亥革命后,青州回民从事制帽业以生产六瓣便帽为主,集中在南营街及东门街,有50余家,基本是家庭手工业作坊,产品行销全省及山西、河北,利增祥、天增益、协成玉等数家商号也在县城设门市部销售。抗日战争期间,交通不便,经营困难,有20余户迁往济南经营。30年代后期,青州回民从事手工业卷烟者甚多,多采用家庭生产方式。规模略大者雇用工人,自定牌号、商标,行销山东、河北、东北各省。随着卷烟业的兴旺,卷烟用纸供不应求,后研制出粉刷土制卷烟纸,回民从事刷烟业者亦达数十户。建国后,随着机制卷烟的出现,土制手工卷烟及刷烟纸业逐渐被淘汰。

清真糕点历来为回民专营。20世纪40年代,青州回民糕点业有隆盛、公义和、太盛和等商号,产品有桃酥、麻片、蜜三刀、绿豆糕、长寿糕等30多个品种。经营方式多为前店后厂,以家庭成员为主,在雇佣三五人。糕点根据不同季节交换品种,称为应时糕点。此外,还有以车马具、皮条绳、皮鞭、大套为主的家庭手工业。

这时的生产组织形式多是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和组织单位,全家人共同劳动,人们赖以生存的职业往往是口传心授、祖辈几代人共同经营的一种行业。

1.2.2建国后的经济状况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经过土地改革,长期受剥削压迫的回族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办起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合作社,进行集体生产。为了照顾回族的生活习惯,聚居村、点的回民大多被编入一个生产队,如城里的乐园大队的七队、八队和九队,民主大队的一队,东关夏钦园大队、昭德大队、后坡大队等。他们在政府的扶持和领导下,一方面搞生产救灾,一方面以副养农,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新中国成立后,青州回族在发挥传统的皮毛、制革、饮食服务等行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始兴办各类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回族农民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年年上升,解决了温饱问题,收入逐年增多。

青州回族还发展多种经营,经商、搞大型运输、屠宰及其它副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1988年,已拥有各类企业和经济联合体89个,涉及皮革加工、纺织、化工、运输、食品加工、机械、餐饮服务等数十个门类。规模较大的有:青州市清真罐头厂、1982年有徐桥、昭德、夏钦园3个回族村联合创办,年生产肉禽类、水果蔬菜类罐头5000吨,1996年出口产值450万元;青州市回民糕点厂,1982年建成投产,产品有蛋糕、长寿糕等28个品种,1984年11月又在东营市设立分厂。1983年卢旺达内政部长访问青州市品尝了该厂糕点后,赞不绝口,特地购买了80斤带回国。工农回族村原无集体副业项目,市政府根据临朐

12

缫丝厂及市内桑蚕基地的有利条件,于1986年投资建厂丝绸厂,年底已生产星子绸、提花被面、合欢呢、绵羽绫4个品种,年生产能力30万米,产值150万元,利润10万元。

90年代,青州回族村(居)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仅以南营回族村为例,到1993年已先后创办企业9处,并合资兴建了南山大酒店(青州三星级大酒店)、青州优你康食品公司和华美床具有限公司,当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000万元,利税3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1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1996年实现产值1.6亿元,利税12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该村成立的“大业集团”,成为全省少数民族重点“龙头”企业之一。还建起了山东省第一家村办民族医院,其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市回族村(居)之首。1996年青州回族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牛、羊屠宰加工是回族群众的传统行业,也是我是民族经济的基础产业,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宰杀、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清真罐头厂、正泰食品有限公司、益寿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牛羊肉深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对牛羊屠宰加工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后坡、昭德、夏钦园等城区民族村80%的户从事牛羊屠宰,农村的云河、东邢、西十里等民族村的部分村民也参与到这一行业,全市经营牛羊屠宰加工的户达500多,户平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已形成年屠宰加工牛羊3万头,销售额过亿元的省东部最大的牛羊肉集散中心,鲜、冻牛肉销售辐射整个半岛地区,罐头、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已打入韩国、日本市场。

近年来,以饮食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成为不少回族群众经营的重要产业,市场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少数民族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饭店、清真糕点为主体的清真饮食网点达100多处,清真餐饮、食品、服务业形成特色。经营水产、干货、副食批发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越来越多,仅在东方、海天两个商贸城经营水产的回族业户达70多家,占整个商城经营业户的一半以上。传统的瓜子加工业稳步发展,经营业户达100多户,年经销额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

回族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市回族个体运输户达500多户,各类运输车辆1000多部。上黄峪、夏庄等山区的回族村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料开采与加工,从业人员达200多人。

同时,还抓住“鲁羊扶贫”工程这一机遇,在省民委的大力扶持下,以云河乡为主体,建立小尾寒羊示范基地,扶持推广小尾寒羊的饲养。目前,我市有13个回族村600多户回族群众饲养小尾寒羊,共饲养小尾寒羊5000多只。许多回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奶牛饲养是我市回族的传统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饲养奶牛的回族群众有300多户,饲养奶牛近千头,日供鲜奶3万斤,占城区鲜奶供应量的60%。

利用农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在五里、云河等山区回族村,大力发展以冬雪蜜桃、梨枣等优质果品为主的林果业,使回族群众有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先后建起了穆斯林商场、牛羊肉批发市场、瓜子加工市场、云河乡农贸市场、东方商城、海天商城水产干货批发市场等多处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市场。地处城区的昭德街道办事处,回族人口8000多人,占街道办事处人口的50%,近几年,他们在回族聚居区先后开通13条商贸街,建成商居楼房300多栋,为回族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民族企业改制后,发展后劲增强,发展空间扩大,民族经济已突破传统的食

13

品加工业,向服装、鞋业、建筑、机械等行业拓展,有10余家民族企业产品出口国外,逐渐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目前,在云峡河回族乡及北城、后坡、东升、民主、工农等民族乡村建设了6个工业园区,新上民营企业50多家,培植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壮大了民族经济实力。

1.2.3经济生活方式变迁原因分析

首先,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政治地位提高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青州回族的经济状况的改善,是与党的优越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

其次,是回族善于适应环境,利用地区资源优势的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上几个社区农民经济生产水平都有很大改善,同时农业和副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1、回族社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因地制宜。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回族有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地区条件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如发展以冬雪蜜桃、梨枣等优质果品为主的林果业,使回族群众有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交通便利的回族社区能够利用地缘的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或者开拓新的产业,如运输业等。昭德街道办事处,回族人口8000多人,占街道办事处人口的50%,近几年,他们在回族聚居区先后开通13条商贸街,建成商居楼房300多栋,为回族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回族社区经济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首先产生“暴发户”的行业是传统的牛羊肉加工和贩卖,因此不少人立刻加入了这一行业。几年以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逐渐增多,人们又把眼光投向新的行业—运输业。然后蔬菜种植成了热门行业,再往后奶牛养殖业兴起。目前从事以上几个行业的农户数目比较平均,新兴的行业还在酝酿中。

3、经营理念的更新。

以前,回族受生活习惯及经营方式影响,其副业局限于牲畜饲养、加工以及小规模的生活用品贩卖等几个传统领域。如今随着他们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其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生活习惯对产业经营活动影响很重要的人比例很小,而且认为要打破固有思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发展产业。人们把注意点集中到经营的问题上。约三分之一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水平不高是经营不利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回族在产业运营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企业运转需要先进的技术。这说明回族经济开始摆脱传统模式,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成为回族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当然,总起来看,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回族社区产业的一大特点是分散,大多是个体工商户和个体企业,分散经营或者松散地联合,规模太小,造成有的经营者资金过剩,闲置不用,形成浪费,而有的经营者有新门路却缺少流动资金,导致经营项目流产。另一个是经营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息不灵,以至视野不够开阔,思路不够灵活,经营范围狭窄,流通渠道不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回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局限于当地流通。

而现在,随着经营理念的更新,现在也有不少年轻的回族企业家,逐渐进入更广阔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目前青州已形成年屠宰加工牛羊3万头,销售额过亿元的省东部最大的牛羊肉集散中心,鲜、冻牛肉销售辐射整个半岛地区,罐头、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已打

14

入韩国、日本市场。清真罐头厂、正泰食品有限公司、益寿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牛羊肉深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对牛羊屠宰加工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山东青州回族的文化变迁

回族的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饮食、禁忌、丧葬、、婚姻、宗教信仰、教育等各个方面,回族是在汉文化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大地上崛起的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她不断汲取、融汇所在环境的文化因素,因此她的文化在不失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体现出明显的汉文化特征。

3.1青州回族的风俗习惯变迁

3.1.1饮食习俗

青州回族人主食以麦子为主,兼有粗粮。回族人的饮食讲究科学和卫生,色、香、味、三者俱佳。面食业是回族的强项,得心应手,仅加工的饼的品种就有几十种,如单饼、麻汁油饼、旋饼、芝麻锅饼、葱花饼、糖饼、蒸饼、油酥火烧、发面饼、烧饼、牛肉馅饼等,清香可口;另有拉面、刀切面、江米糕、刀切糕、炸糖糕、粽子等等,老少咸宜。旋饼已收录到《中国清真传统面食》一书。

清真糕点更远近闻名,花色齐全。像马蹄酥、燕窝酥、长寿糕、鸡蛋糕、绿豆糕、封糕、方酥、桃酥、薄脆、麻片,喜庆筵席,能登大雅之堂。令人青睐的清真食品,引来不少游人的赞叹:“待要吃好饭,围着青州转。”现在,青州比较出名的糕点厂是清真隆盛糕点厂和福禄寿糕点厂,主要有蜜三刀、千层酥、麻片、方酥、桃酥等等,是馈赠亲友的极佳食品。

回族人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并在加工、制作、吃法上独到的技术。家庭常用的炖牛肉、爆炒牛肉、大块子牛肉、牛肉丸子、炖牛排、清蒸牛舌、炸里脊、炖羊茬、全羊汤、牛尾汤等,都是上等美食。牛羊肉作坊里的大牛肉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特别是清真酱牛肉,让人大饱口福,回味久长。

油香,是回族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传统的、特有的食品,由阿拉伯传入。每逢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过世亲人的“冥记”、周年,喜庆之日,都做油香分赠亲友,表示纪念。也是为感赞真主的恩惠和慈悯,穆斯林通过做油香来表示内心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做油香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青州回民叫“楫油香”,或叫“下油”,不能叫“炸”,所用油为纯净麻油。为表示敬重和虔诚,楫油香的人需大净(沐浴),点经香(巴兰香)。纪念故去的亲人或做“知感”,都邀请阿訇诵读《古兰经》。此后阿訇用餐时先上油香和点心,再上好菜好饭。阿訇走后,宴席上的饭菜,小孩们都抢着吃,因为有句俗话叫“吃了师傅剩,一辈子不长病。”也是对阿訇老人家的尊重。所楫的油香,分赠亲友,称作“口到”、“沾回赐”,意为让亲友分享真主的恩赐。

饮茶,也是回族人的一大爱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摆在回族人面前的茶,不是在末位,而是在首位。宁肯不吃饭也要先喝茶。据说,在三年困难时期,青州有一位回族老人,身上只有五毛钱了,早晨起来两种选择:吃早点和喝茶,但五毛钱只能选择一项,最后老人还是选择了喝茶!青州回族人不但爱茶,还深受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厚的茶文化底蕴。回族人好客,待人热情,客人来访,都要先以上等的好茶,沏茶敬

15

住格局、经济、工作、学习等条件的变化,回汉通婚的现象越来越多。笔者在对王府和昭德街道办事处的城里、东关社区的调查时发现,回汉民族之间的通婚已被越来越多的回族群众接受,现在有的不能完全接受的是一些老人,而中青年接受得相对容易。回汉族际间的通婚多发生在同一职业、文化程度相当、同学、朋友等范围内。

从以上回族居民对与汉族交往和通婚的观念变化来看,随着回汉交往的增加,青州回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这是两个民族相同点增加的结果。民族关系的融洽又会反过来促进回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之间涵化的过程。

2.从文化角度看青州回汉民族关系和谐的原因 (1)复合型的文化具有包容性

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的过程,也就是青州回汉和谐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回族文化首先要有包容性,才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回族先民所载负的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这种文化与以儒道为主体的汉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当民族间相处和交往时,文化差异成为制约民族关系的首要因素。随着回汉民族间地缘关系的日益密切,这在散杂居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交往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加大了两种文化接触、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回族文化遇到强大的迫力,因此只有适度求同,才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保存,显然,回族文化不是纯粹的伊斯兰文化,而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经过碰撞、化合和重组而形成的复合型文化,在这种复合型的文化中,除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界限相对明显外,其他文化成分具有很强的相融性和包容性。

青州的回族文化同样如此,青州回族先民从元朝时就徙居青州,千百年来的潜移默化,也使青州的回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既有伊斯兰的特点,又包含汉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成分。这也是青州回汉民族和睦的重要原因。这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就是回汉群众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共同性。回族与汉族同样具有宽容性,都有先忍后发的自强精神,都具有内刚外柔、自强不息的性格。青州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回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崇尚国家政权的统一性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追求,从古至今,支持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珍惜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历来是回族的民族利益之所在。不论是平民还是官员,都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尊严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当外敌入侵时,回汉民族总是能摒弃前嫌,声息相应,携手并肩“外御其侮”。这点从青州回族的革命传统上就可以看出来。

(2)现代教育是青州回汉民族关系和谐的保障

从建国前回族教育状况来说,有汉学和经学两种。经堂教育,有清真寺招收六七岁儿童入学,选定阿訇任教,教授阿拉伯文、伊斯兰教经典选登,随来随学,多免费上学。汉学中最早的有私塾教育,这是回族吸收汉文化的主要方式。后来普及面渐广,城里、东关均有初级回民小学。

而在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民族政策。青州的民族教育也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中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青州现有7处回族学校,其中初中3处:偶园回中、东关回中、云河回中;小学4处:云门山南路回民小学、青龙回小、云河回小、坡子回小。同时招收回族和汉族学生,现在回族学校学生占民族学校学生总数的50%,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7%,比全市在校学生占全市总人数的百分比高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回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41

高中阶段和高考录取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回汉族教师都认真执教,青州民族师范为青州各个学校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回族教师。回族学校的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不相上下,1993年以来,东关回中的中考成绩优秀率、上线率、及格率三项指标评价均列全市前三名,为青州一中、青州二中等重点中学及其他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

社会的进步在教育,在于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和文明素质。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加强民族交流,增进民族感情的保障。现代社会青州回族教育的成功,是青州回汉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

4.5 小结

通过对以上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经过几百年的涵化过程,青州回族文化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与以前的青州回族的传统有很大区别了。为什么这一部分的年轻的回族这么容易就打破了传统了呢?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年轻人和生意人太有吸引力?而且这种情况发生的太快以致于没有人向他们解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或哪种行为是被允许的、哪种不被允许?抑或我们可以说回回民族已经被制度化了,不仅仅是清真生活方式维护了回族的身份认同,还因为每个回族人在民族识别后身份证民族一栏上的“回族”标识?每当年轻的回族回到传统的回族社区来的时候,一般都非常“守规矩”。这种多面性和场景性的表现是部分回民对自身民族认同认识和实践层面上的错位的反映。“回族”作为一种社会分类被国家以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已经具有一个稳定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即使民族原有的文化特质有所变化,也不会影响整个民族的运转和延续。国家实行了民族与宗教分开、宗教和政治分离、宗教与教育的分离的制度,在以前,有威望的回族领袖会用比较重的惩罚手段来强制社区成员遵守清真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相对孤立的回族社区或聚居区内的回族群体,回族占主导,毫无疑问阿訇行使着这样的控制权力;但是现在,尤其在回族散杂居地区,回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被确定下来的稳固性或许正是个体的回族能够偶尔“出轨”的原因,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涵化和融合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没有任何力量逼迫它,所以它本身是一件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事情。

散杂居地区的回族虽然算不上有认同危机,但至少和“典型”的西北聚居区的回族比较而言,属于相对意义上的“边缘”。他们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并在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述和维持民族认同。通过调查,虽然现在处于东部散杂居地区的青州回族人承认与全国各地、西北聚居区的回族确实有差别时,却不忘强调“天下回回是一家”。跨地域的民族认同:“天下回回是一家”——因为他们通过生意网络或旅游认识、接待外地回族,有很多不同地区的回族人在一起盛情解难、救助的故事,可以看出这种联系并不是构建在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或是某种实在的社会或社区联系之上,但是这种民族认同是跨地域、跨社会的。

当然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发现血缘是许多回族同胞自认的回民传承的唯一方式,当我问“你为什么是回民”时,他们都很爽快地又带着理所当然的口气说,“家里几辈子都是回民,我肯定是回民了。”不仅父母双方都是回族的孩子自然而然是回族,而且就我所调查的,回汉通婚的,不管是否汉族一方“入了教”、一切生活习惯“随回民”,孩子都无一例外地“随回

42

族”。青州回族喜欢“论”亲戚,互相介绍回族身份后,在得知你家与他家有某种亲戚关系,那就会显得格外亲切。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

从传统的固定思维和学术界对回族的“宗教情结”里走出来。回族认同的多面性和多样性,是我们也看到了认同的多种选择和多种可能性。回族是个很特别的民族,从其历史来看,它是先有宗教,再有民族的一个特例。也就是说,回族是依靠伊斯兰教聚合而成的,因此伊斯兰教曾经作为其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内涵渗透在回族的思想和心灵中;但是“回族”这种社会分类体系被国家加以制度化、固定化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回族认同表述的重心也从宗教认同向民族认同过渡。

随着回族认同的国家化,从原来单一的以宗教为核心向血缘、地方传统、公民身份、宗教等多原则转变。也就是说,随着回族作为民族—国家体系里政治性概念的增强,它为了凸显自己在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从原来单纯地强调宗教变为强调历史的悠久、血缘传承,从而突出其合法性;强调文化的独特丰富,从而强调其存在的必要性;强调在当代社会中对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所做的贡献和自身的现代性,从而突出回族作为民族分类的价值和地位。这些多种要求使得不同的回族在表达其民族认同时按照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份特征来强调其或宗教、或文化、或历史、或社会贡献的不同侧面。因此对回族认同的表述和展现,逐渐成为多种观念并存而不仅仅有宗教这一种声音。

由于认同可以也必须有不同的侧面来表述,这也使得回族认同更为复杂,人们的选择余地也更大了,因此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有了不同的实践和话语,还想从单一的观点和角度来解释回族认同已经不太可能了。在东部散杂居地区,回族认同的表述,除了在于通过文化传承的三个支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努力保留那些与宗教相联系的特点(虽然这三方面的教育现在面临很多困境),还在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持续性和对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的关怀,特别是在年轻新一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发展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而在此过渡中,当地人在回族认同的问题上出现了认识和行为上的矛盾性和模糊性,是回族从宗教为主的认同向民族分类认同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也体现了当代社会身份认同普遍存在的一种困境。

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西北的回族聚居区与中原、东部、南部散杂居地区的回族区别在哪?为何同是国家承认的回族,在诸多方面会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现在看来,回族和穆斯林还能不能是一个概念?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43

结 语

青州是隶属于潍坊地区的县级市,小城市是文化变迁速度相对较慢,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整的地区。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接触,政治制度、政策的改变等而引起。由内部社会原因引起变化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都是受到外界的冲击才发生变化的。所以说,处于散杂居地区的青州,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回族文化变迁是回族社会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民族交流的进一步增多,回族文化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它呈现出的特点也会不同。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但是回族又是一个富有民族个性的民族,其文化在适应环境而变迁的同时,也不会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这在前面的个案中也已被反复证明。正是回族的这种求同存异、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民族特点,使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发展着。她进一步丰富了中华大家庭的文化,她将以新的风采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做出她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44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2.林松等.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3.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4.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5.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6.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7.纳麒.传统与现代的整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8.潘乃谷、马戎、周星.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马戎、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下)[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10.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杨庭硕等.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2.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 [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3.马戎、龙山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14.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5.宋蜀华.民族学与现代化[M],中央民大出版社,1994;

16.贾应生、王宗礼.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M],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17.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8.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9.宋志斌、张同基.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20.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1.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民社区的形成和演变[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3.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4.赵潜主编.青州回族溯源[M],重庆出版社,2004;

25.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6.杨文炯.互动、调试与重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资料类:

1.《青州市地名志》; 2.《青州市志》;

45


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都江堰》赏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