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2025-04-27

丹毒

【概述】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 【病史采集】 1、 发病前有无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 2、 3、 4、 5、 6、

局部有无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 有无皮损,表面有无水疱,自觉灼热疼痛。 是否发生于颜面及小腿部。

面部损害发病前有无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是否伴有脚癣。 是否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

【体格检查】 1、 全身情况: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2、 3、

小腿、颜面部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可见皮损,局部红、肿、热、痛相当典型。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生化。 【诊断】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2、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3、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4、局部治疗:中药金黄散外敷;或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5、中医治疗

①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

主证: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处方:黄芩10g 黄连5g 陈皮10g 玄参10g 连翘10g 板蓝根10g 马勃10g 薄荷10g 僵蚕10g 升麻10g 柴胡10g 桔梗10g 生甘草5g

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②湿热毒蕴发于下肢

主证: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

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处方:萆藓10g 苡仁10g 黄柏10g 茯苓10g 赤苓10g 丹皮10g 泽泻10g 滑石10g 通草10g 车前子10g 金银花20g 紫花地丁30g

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解决方案及评估分析】

丹毒为本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近年有所下降,因其发病多在下肢且多因皮损后感染所致,社会人群个人卫生习惯改善可有效减少发病机会。

本科所治疗的丹毒,绝大部分为下肢丹毒,在给予对症使用抗生素同时,予中药外敷及口服治疗。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我们发现,中药金黄散外敷有相当好的止痛、消肿作用。金黄散有清热解毒作用,通过局部在红肿处的外敷,可以很快起到减痛的疗效,通过应用,我们建议金黄散每次使用的量不宜过多,覆盖红肿面即可,在外敷时注意避开有皮肤损伤处,并且外敷最多不能持续超过48小时,应在两天后去除敷料,使下肢皮肤外露并清洁皮肤,因为金黄散较为粘腻,长时间外敷可使皮肤湿疹、溃烂。

口服中药多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中多用连、柏等苦寒药物,但需注意避开一些特殊的有寒症的病患,临床多讲究因人而异。

另外对于丹毒的原发病治疗也不能忽视,通常伴有足部的真菌感染,应及时对症治疗,多以外有抗真菌药为主,建议至少持续使用两周以上,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率。同时我们也考虑中药外洗,可以作为出院后持续治疗的选择,这一工作还有待完善。 【疗效与出院标准】

红肿消退,疼痛消失,原发疾病控制。

乳腺纤维腺瘤

【概述】

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纤维腺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可引起本病。 【病史采集】 1、 发病年龄 2、 3、 4、

是否疼痛 是否与月经有关 肿块生长情况

5、 有无乳头溢液 【体格检查】 1、 2、 3、

全身情况:有无腋下淋巴结肿大

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压痛、边界、数量 挤压后有无桔皮样变,有无乳头溢液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生化。

2、 Ca-153 3、 乳房B超,钼靶片,红外扫描,热成像等 【诊断】

临床上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很少伴有乳房疼痛及乳头溢液者,与月经无关 【鉴别诊断】 1、 2、 1、 2、

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癌

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

【治疗原则】

乳腺纤维腺瘤中医称之为“乳核”。以往也曾称其为“乳癖”,所以在许多中医书中见到的 “乳癖”,有一部分指的是乳腺增生病,还有一部分则指的是乳腺纤维腺瘤。为了避免两者命名上的混乱,现已将其规范为“乳核”的范畴。中医认为,乳核是由于肝气郁结或血瘀痰凝所致。《外科大成》指出,乳中结核“如梅如李,虽患日浅,亦乳岩之渐也”,已认识到乳核中的少数年深日久则可能会恶变为乳岩。 ①内治法

主证 肝郁痰凝

证见 乳房肿块形似丸卵,质地坚实,皮色不变,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压之不痛;可伴有乳房不适,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互结乳络,形成乳房肿块;痰瘀凝结,故肿块质地坚实;肝气郁结,故烦闷急躁,脉弦;冲任失调,故月经不凋。

治法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 逍遥散 外方 柴胡15克,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②外治法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贴患部。 【解决方案及评估分析】

本病为乳腺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现今医学的观点,乳腺的结节均有切除的必要。本科经过多年的诊治及临床验证,有自已一定的观点。外敷治疗乳腺占位性病变目前不太适合临床大范围应用,生活及换药不方便是主要原因,且多伴局部的不适感。故我科目前仍首选外科手术切除,但中药长期口服是有效减少乳房肿块的方法,通过辨证,通常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术前术后均可长期服用,而中医为整体治疗医学,我们经常可惊喜的发现患者一些与肝郁气滞相关的病症(内分泌失调、面部色素沉着等)也有明显改善。

【疗效与出院标准】

疼痛减轻,肿块缩小或消失。

深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

血液在静脉系统内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不但阻塞回流,而且引起静脉壁的炎性改变称为

静脉血栓形成或者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最常见于下肢。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主要因素。 【病史采集】

1、有无长期卧床史、脊髓麻醉、各种骨折引起的静脉壁损伤、大型手术史后高凝状态、烧伤后体液浓缩、肿瘤病人、长期服用避孕药、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肢体肿胀起始部位,发展演变过程、范围、程度、有无疼痛、发热。 3、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肺梗塞表现。 4、既往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体格检查】

1、患肢肿胀 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局部皮温高,有张力性水疱。

2、 疼痛、压痛和发热 血栓引起静脉壁炎症,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肢体胀痛,血栓吸收可有低热。

3、患肢与健肢周长测量比较。

4、浅静脉曲张 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表现。 5、有无股青肿表现。 【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静脉造影 放射性核素检查 血清D-二聚体检测

【诊断】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诊断依据是突发单侧下肢肿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不难作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下肢淋巴水肿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表现为出生后就有下肢水肿,继发性水肿主要因素是手术、感染、放射、寄生虫等损失淋巴管造成淋巴回流障碍。

下肢局部血肿 一般有外伤史,肿胀局限。 【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包括:四肢或盆腔静脉手术轻柔避免损失静脉,术后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四肢,尽早下床活动。 1 、急性期治疗

1)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减轻肢体肿胀; 2)药物治疗包括抗凝、祛聚、溶栓等: 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预防肺梗塞发生。 2、慢性期治疗

主要穿弹力袜、腿部充气压迫法等。

3、中医药治疗:

股肿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1)内治法

①主证 血瘀湿热

证见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

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 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 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 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处方 地龙10克、鸡血藤10克、当归尾10克、红花10克、牛膝10克、香附10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茜草10克、生苡仁10克、王不留行10克、黄芩10克、槟榔5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

疼痛严重者加乳香、没药;压痛拒按者加三棱、莪术。

②主证 血瘀气虚

证见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

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 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 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 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 地龙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尾109克、红花10克、牛膝10克、香附10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茜草10克、生苡仁10克、王不留行10克、黄芪50g、川芎10g、桃仁10g

2)外治法

①急性期可用芒硝加冰片外敷。用芒硝500 g、冰片5 g其研成细粉状,混合后装入纱布袋中,敷于患肢。

②慢性期可用中药煎汤熏洗。法选用活血通络的药物,如桃仁、红花、苏木、路路通、丹参、牛膝、防己、三棱、莪术等,煎水乘热熏洗患肢,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可达到活血化瘀通络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解决方案及评估分析】

本病为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原因较多,家族性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后、长期卧床、长时间下肢静止状态等,最后都以血栓形成堵塞血引起相应的远端肢体肿胀为主要表现,也有并发肺栓塞的风险。

故本科治疗多先杜绝肺栓塞发生的可能,入院后除少数轻症患者外,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均应积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置入后予抗凝、溶栓、活血补液治疗,同时口服中药,此时多可选用破血行瘀药物,术后积极复查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患者出院后也应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中药应多选用行气活血药物。中药外洗治疗可以在有条件的病人实施,这一工作也需加强。 【疗效与出院标准】 疼痛减轻,肿胀减轻。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党的政治纪律学习心得体会word版本 (3页)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