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急救小组培训计划word 文档
2014年院护理急救小组培训方案
为了提高我院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病人急救护理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急危重症抢救工作思维,提升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水平,特制定此培训计划。 一、目的
为了适应危重症专科护理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保障危重病人的救治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对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拓展护理人员的危重病护理专业知识,规范危重病护理技术流程,加强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推动我院危重症护理技术的发展,经护理部研究决定成立危重症专科护理小组(又名护理急救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三级专科护理培训、疑难病例会诊等核心工作制度,极大地推动护理专业知识的细化和发展,有利于促进高学历、高职称、高年资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目标
1.通过培训,使急救小组成员抢救意识和抢救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能够应对各科日常护理急救工作.
2.通过培训,小组成员能够全面掌握常见护理问题、预防及处理能力,能够承担全院护理质控工作。
3. 通过培训,建立一支应急队伍,能够随时参与全院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4. 通过培训,使急救小组成员在各科室起到传、帮、带作用,提高全院护理水平。 三、 人员组成: 第一批
组 长: 程友花 副组长: 马杏林 张敏 袁琦
成 员: 胡敏 罗彬 肖俊 李萍 龙银 孙彩梅 王琼 曾萌
王佳 阮柳 华琳 第二批
组 长: 程友花 副组长: 马杏林 张敏 袁琦
成 员: 胡芳 戴丽 陈飞 熊玉兰 邵洋 曲歌 夏娴 李文弟
陈艳 王署平 周娜 蔡向阳 孙艳琳 邬小利 夏莹 尹清
第三批
组 长: 程友花 副组长: 马杏林 张敏 袁琦 成 员: 待定
四、工作职责: 危重症专科护士工
作职责:
1、由副组长负责定期培训各科室骨干护士,对全院危重患者护理进
行质量干预,协助制定医院专业护士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掌握急危重症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提高医院护理应急能力和急救水平。 2、参加护理部领导的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参与相应专科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3、组织、参与本院本专科领域的业务技术工作,组织制定本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协助制定所在专科各项护理工作标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
4、参加医疗查房,参与危重症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分析病人的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组织院内护理会诊,实施循证护理,解决护理疑难问题,指导临床护士工作,确保本专科护理质量。 5、掌握本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组织本专科的学术活动,根据本专科发展的需要,确定本专科工作和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推广和应用专科护理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 五、具体培训计划:
1.理论授课时间(具体见附表):
注:1、培训时间:下午18:00――19:00
2、培训地点:重症病房 3、培训对象:各科护理骨干
篇二:胡少琼的2010年危重症护理小组工作计划
2012年危重症护理小组工作计划
一、要求各科室设立一名危重症病人护理小组长,各科室有危重症病人抢救治疗
及时向护理小组汇报,便于护理小组掌握情况并协调各方面工作,使病人得到最佳护理: 1、需要汇报的危重病人包括:需要特殊护理的病人、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发生变化需抢救的病人、病人因病情危重急诊入院需进行抢救的病人。
2、报告程序:科室有危重病人时,当日由责任护士或小组长报告护士长,必要时护士长向护理小组报告,提出护理会诊,填写“危重症病人护理会诊申请单”。
3、当日护理小组派出专职人员到病房查看病人,检查记录指导协调工作。
二、护理小组不定时到各科室检查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作出评价,对下级护士
提出指导意见。检查内容如下:
1、抽查责任护士对病人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情况。
2、责任护士对病情掌握情况,如治疗护理落实是否到位。
3、各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有无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4、要求掌握急救仪器、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
5、发生紧急情况,护士会熟练地应用应急预案。
6、随时观察病情,及时客观地做好护理记录。
7、执行各项操作应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源性感染。
三、护理小组对全院护理人员针对性进行危重症病人护理知识培训。
1、每个季度进行分科针对性培训,印发专科资料发放科室,护长组织科内人员学习。
2、每半年进行全院危重症病人护理知识培训一次,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
3、院内开展危重症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带头组织学习。
四、危重症护理小组每季度组织开会总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总结内容及整改
措施交护理部。 篇三:抢救室质量工作计划
2015年抢救室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计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护理人员在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危重病人的救治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对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拓展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规范危重病护理技术流程,加强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推动我院危重症护理技术的发展。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及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相关标准,抢救室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制定2015年工作计划如下:
目标: 1、加强高危、毒麻、急救药品管理。
2、改进质量控制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3、加强环节质量管理。
措施: 1、充分调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4月份统一对各科室质控人员进行培训,使质控人员能够掌握统一的检查标准,由质控人员对科室的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质量管理的理念传达到每个护士,使大家人人参与管理。
2、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质控小组成员在检查时要严肃认真,从全局出发,按护理质量标准每季度进行突击检查,随机提问,同时要求各个科室质控人员观摩检查情况,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季度对全院的抢救质量进行
检查、评价。
3、根据上季度检查的结果,有效运用品管圈工具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进行质量质量专项追踪检查,保证护理工作重点环节的安全,做好环节管理。
4、对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给当班护士进行指导,并与科室的护士长及仪器的主管人沟通,了解科室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及仪器使用情况,督促科室加强急救药品及仪器的使用、保养、故障排除等专项培训工作,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方法,以提高我院抢救室工作质量。 5、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质量标准,使小组成员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及时将新知识传授给护理人员,培养小组成员逐步走向专业化,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保证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 6、配合医院及科室进行各种应急演练,以了解护理人员对抢救制度、抢救程序、各种应急预案的掌握程度,检验培训效果,不断完善突发情况的抢救流程及应急预案。
7、根据护理部的安排,对新进院护理人员按照“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的培训、考核,以提高新进院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抢救室工作质量控制小组
2015/4/8 篇四:急救工作管理办法方案
重庆协和医院急救工作管理办法
急救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病员安危,也是创建“平安医院”的重要环节。为确保伤病员生命安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急救工作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急救对象 凡我院门诊(含门前区域内)、住院病区出现的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或医务人员认为需要急救的其他人员均为急救对象。
二、急救原则 “急救优先,生命第一”。未交费患者也应先抢救后催费。 三、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院、科两级急救班子,形成覆盖全院的完整急救体系。 (一)医院急救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执行院长黄宏奇
成员:医务科主任王廷英、护理部主任石莲秀
职责:负责组织和
协调医院的重大抢救和群体(三人以上)急救工作。
(二)院级急救队伍成员: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及部分科室骨干(名单附后)。 职责:承担全院各科急救工作。 (三)科室急救小组
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暂设5个抢救小组,即:内科组、外科组、妇科组、产科组、门(急)诊组,各组正、副组长由主任、护士长担任(门急诊组由急诊室医生组长和护理组长担任)。
职责:负责具体实施本科室抢救工作。
2、门诊各楼层每护理单元设一抢救单元(配有抢救车),经治医生和当班护士、本楼层医生为现场急救人员。 职责:负责具体实施本楼层抢救工作。 四、急救工作流程
(一)凡本院医务人员或任一部门员工,一旦发现急救对象,应在第一时间送抢救室并通知当班医护人员实施抢救(门诊妇科、产科重症患者可直接通知病房医生),若病情不允许搬动应就地实施急救 (二)如当班医护人员处理有困难,应一边施救一边向上级医师报告和/或请求临近科室支援,同时向医务科、护理部(下班时间报院值班)报告或通知有关人员。重大抢救和群体急救(三人以上)必须同时向院长报告。
(三)在场抢救人员中若有疾病所属专科的医生具备主治医生或以上任职资格,由专科医生负责抢救;否则由现场职称最高的医生指挥抢救。
(四)凡需心肺复苏患者,抢救同时立即通知麻醉科医生和内科抢救小组成员。 五、抢救工作要求
(一)一旦发现抢救病人,本科当班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处理病人。在院内的上级医生或他科人员接到求助通知后,应于3分钟内到场;在院外的上级医生或他科医生应于10分钟内到场(特殊情况应及时说明),并随时保持通讯联系。
(二)抢救过程应有专人作好记录,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由专科医生完成抢救记录。重大抢救由本科室及时写出书面总结交医务科。
(三)任何科室或个人接到抢救请求,应妥善安排好本部门工作,积极参与抢救,无正当理由(如正抢救病人),不得推诿和拒绝。
重庆协和医院院前急救工作方案
根据我院医疗业务发展及周边民众需要,为进一步加强急救工作管理和规范急救流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接到求助电话,专科医生判定不能出诊,建议患者就近治疗或呼“二、若医生认为应该出诊,流程如图所示: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