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

2025-04-26

蒙阴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34小题,共51分)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B符合题意。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A不合史实;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C; “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故D不合史实。所以应选B。 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A

【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宗法等级制度。从材料“??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可以看出当时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制下的等级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所以应选A。

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宗法制。依据所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B符合题意。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故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D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B。 4、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礼乐制度。依据所学\天下归周\体现的是分封制;“天下归宗”体现的是宗法制;“天下归心”指的是礼乐制度。故应选D。 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题干反映的是周至秦政治制度从“共主”到“独制”这一“天下一大变局”的现象,所涉及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分析选项,ABC三项都正确;D项说法错误,此时并为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大权。故应选D。 6、《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已。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皇帝制度。依据材料 “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於上”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应选B。

7、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对郡县制的认识。材料“秦制之得亦明矣”表明秦朝实行的郡县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

8、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符合题意。 9、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由此可见,“皇帝”的称号( )

A、是君权神化的产物 B、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C、带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适应了“家天下”的需要 【答案】A

【KS5U解析】考查皇帝制度。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故应选A。 10、清人崔迈指出:“封建之设,不知所起,其可考者自黄帝迄周二千四百年而后废。始非不可废也,弊未极也。自秦以千年,郡县之法日弊矣,安知后世不复为封建也?然天下世变多端矣??封建之时,不知有郡县,后世或更有出于封建之外者,未可知也。”在此,崔迈( ) A、主张恢复宗法分封制 B、否定郡县制的合理性 C、囿于历史循环论错误 D、预言政治制度的变革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政治变革。从材料“封建之时,不知有郡县,后世或更有出于封建之外者,未可知也”可以看出,崔迈认为社会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后世谁也不知道会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故应选D。

11、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明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答案】A

【KS5U解析】考查对秦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注意提干中“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即贵族统治;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应选A。 12、“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汉代的郡国并行制。由题干材料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统治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汉朝总体制度又是汉承秦制,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题干主旨是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而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一种制度,所以应选B。

1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与“汉武”有关的有( )

①“朕”为皇帝专称,郡下设县,县以下设乡、里 ②“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③“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④“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汉武帝的主要活动。依据所学,①是秦代的制度,②是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③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④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故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14、“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材料中“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

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说明“大一统”民族心理对实现国家统一和避免长期分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

15、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促使这种“士风”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庶族士人崛起 C、三省六部推行 D、内忧外患频仍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唐朝的社会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科举制不断发展,庶族士人的不断发展壮大,导致士人参政热情不断高涨,从而推动了唐朝“士风”的形成。故应选B。

16、唐代中后期,出现许多“使职”,他们由皇帝因事任命,事已则罢,权力极大,但这类官职无官品,并不能列入传统的职官序列。这反映当时( ) A、政治制度的混乱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三省六部制崩溃 D、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唐代中后期尽管有些官制权力较大却无官名,其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否,变数极大,体现了对皇权的依赖和皇权的加强趋势。故应选D。 17、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宋代的官吏管理制度。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D项;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所以应选D。 18、“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答案】A

【KS5U解析】考查行省制度。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D项与行省制的设置无关。故应选A。

1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C、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军机处。分析选项,A与史实不符,排除。军机处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故排除B项。D项内容也与史实不符合,军机处可以参与政务,不是司法职能,故排除。所以应选C。

20、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对科举制的认识。题干材料揭示了科举制下学子所具有的忍耐品质,促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去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古代学子的人生价值追求。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批判”表述错误;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D项理解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所以应选C。

21、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清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应选C。

22、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戏剧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大剧场,其中狄奥尼索斯剧场可以容纳30000名观众。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雅典奴隶制经济繁荣 B、统治者重视戏剧教化 C、公民社会生活的需要 D、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戏剧等文化事业非常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繁荣时期,对公民观剧给与津贴,这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所以应选D。

23、麦克尼尔在其《世界史》中这样描述雅典民主,“尽管雅典公共生活有民主政治形式。但雅典的领袖和将军一直来自贵族家庭??即使像伯里克利那样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下列选项中对该材料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雅典民主制度有明显的精英政治倾向 B、雅典心制本质上仍然属于寡头政治 C、雅典民主制度下民众没有实际政治权利 D、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 【答案】A

【KS5U解析】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实行的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依然是奴隶主贵族,普通民众只是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不可能享有与上层贵族相同的政治权利,城邦的大权依然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分析选项,B、C表述错误,D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A。

24、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题参考答案

1—5:BABDD 6—10:BCBAD 11—15:AADCB 16—20:DDACC 21—25:CDADD 26—30:ABCDC 31—34:ABBC 35、(1)特点:①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③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2)变化趋势:①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②监察权独立行使。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3)特点:①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②投影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③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④在其他行政制度上有相应举措。(任答三点即可) 36、(1)局限:民主政治参与者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特权。特点: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制,而非间接民主制。

(2)内涵:制订1787年联邦宪法:实行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原则。

(3)表现形式:公民选举和议会立法。局限:普通公民直接参与得不到保障。 37、(1)外部因素:工业文明的挑战及冲击。

内部因素:俄国,农奴制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日本,幕府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面临全面的危机。

(2)特色: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进行;“脱亚人欧”。 成效:迅速成为亚洲强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东大15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