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 面对语文学习兴趣日渐缺失的现状,文章从社会外部环境,教学矛盾突出,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融入情感,赏识学生的素质;教学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努力构建激情幽默课堂;教学内容上,要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学手法上, 实现“ 教” 与“学”的结合,注重三个互动的实现。以解决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兴趣 缺失 成因及对策
【正 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观念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开始逐步多样化,让“乐于学、主动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过去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把语文变成了技术之学,知识之学,学校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笔者曾组织对近两百名学生进行过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调查发现,36%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的只占17%;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由来已久,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障碍。
一、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成因
造成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
- 1 -
一是社会外部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功利性很强的社会。从国有企业到私企老板,从学校到医院,从街道到机关,用人的标准都是看他们即将聘用的职员出自哪所大学,具有多高的学历。学生十几年寒窗所为何来?就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份体面、舒适而又稳定的工作。于是他们交付自己青少年时期所有的时间、精力和乐趣,为在剧烈而残酷的高考竞争中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奋力拼搏,不管学什么,只要是考试需要,他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语文受到的歧视更加严重。众所周知,语文需要不断积累,突击效果差,不是短时间就能出成绩,在繁重的课业负担的重压下,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完成各种各样的练习、习题,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积累这样的一些具有弹性的任务就自然被挤到“小四子”“小五子”的地位了。再有,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每个人都一定的基础,就算没有学校的教育,也能考出一定的成绩,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权衡利弊,语文总是被学生和家长放在“另册”。
二是教学矛盾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一段时间后都回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时间越长越难改变,根深蒂固,以致碰到类似的课文就只会用这样的方法,再也想不出别的法子,很快,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失去了新鲜感,也就失去了兴趣。学生自身存在许多消极因素,现在我们所教学生,有很多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不大会体谅别人,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情感比较匮乏,而语文学科恰恰是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文章,却不能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老师认为精美的文章,他们却认为无味、无趣,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教学矛盾的突出使得一些教师与学生
- 2 -
关系不融洽,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太过严厉,学生噤若寒蝉;要么太过随意,学生觉得你万事好商量,也不会把语文放在重要的位臵;学生对语文老师没有敬意和爱意,想让他对语文产生兴趣,基本是不可能的。
三是语文学科特点。语文学科具有习得性和半自然性,心理学家和语言教学法专家一致认为:“正常人的母语能力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和周围人们发生自然交往而逐渐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固然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平时的阅读写作甚至与人的交谈而获得发展,而这种发展,往往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发生的,当这种不自觉的半自然状态的行为上升为自觉的“学习”状态之后,学习内容没有显著的变化,缺少更新鲜的刺激,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学生缺少一种成就感。语文知识具有“无障碍化”特点,语文的认知对象呈“灰色”状态,学习对象的陌生化程度很低,几接近于“无障碍化”;语文作为母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水之与鱼,十几年的母语实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能力;如就一篇课文来说,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已知,甚至学生还可能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已知,人对于过于熟悉的东西总是缺乏兴趣的。语文学习具有多途径性,语文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母语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无穷无尽的实践机会,人们的日常活动,平时的读书看报,观看电视电影和文娱节目,上网,参与交际活动,阅读其他学科的课本,课堂上听各科老师的语言等等,都可以成为母语学习的途径;多途径性,实际上造成了学习途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弥散性,而这种弥散性,将导致学生对某些固定的学习内容、方式与途径的兴趣缺乏而对另外的方式、内容与途径更感兴趣。
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对策
- 3 -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腔热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效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一是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融入情感,赏识学生的素质。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情感,赏识学生,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
- 4 -
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必须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二是教学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努力构建激情幽默课堂。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风趣的语言能够给枯燥的教学带来笑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得到乐趣;作为语言表达非常丰富的语文课来说,使用幽默的课堂语言,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和享受学习,学习很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如果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大脑就会处于相当紧张状态,且容易疲劳。课堂上教师的诙谐、幽默,无疑是使学生精力集中、消除疲劳的兴奋剂;幽默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使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笑话促进学生的有效记忆,幽默的课堂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记忆清晰,而教师的诙谐、幽默,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有趣形式,它可使学生精神愉快,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是教学内容上,要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语文既然有这么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审美”:教师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教学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学生感受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
- 5 -
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另外,教师还要善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学生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语文描写的情境;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从而展示了语文的魅力。
四是教学手法上, 实现“ 教” 与“学”的结合,注重三个互动的实现:首先,要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其次,要注重生生互动,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另外,还要注重生本互动,即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生本互动体现在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其中的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学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成了每位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 6 -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拾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蔡海慧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6
2.邹习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铜仁师范学院学报文教 2004
3.任爱军 《浅谈初中语文学中的兴趣培养》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4.庞 霞 《如何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新校园 2011年03期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