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则:
①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海纳百川)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④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7.中华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地位: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有利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具体举措)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激发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经济发展)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2)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①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 8. 爱国主义
(1)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无论什么时期,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9.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2)提供先进的,对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
(3)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应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4)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0. 我们为何大力发展科技?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
11. 我国为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发展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
(3)文化影响个人成长,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 (4)发展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
?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 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 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为什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5)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5)青年学生要更加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
标
结合“文化创新”“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为什么?(重要性+决定因素)
【1】重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决定因素: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政治视角)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历史视角)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国内视角)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国际视角) (2)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②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如何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影响
12
①国家方面:要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加强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②文化生产者: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先进文化产品
③个人方面: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2)我国为何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①必要性:我国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
造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生活中
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③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具体来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14.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建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地位)
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意义)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现实意义)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的需要,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 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会风尚,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怎么办?):
①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造、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
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
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意义
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持、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3
有利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2)怎么办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④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6.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必要性)
①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四有”公民的必然要求;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怎么办
①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美德的资源,大力宣传道德模范 ②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
④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7.评选先进典型的意义
(1)先进典型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2)开展评选先进典型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8.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④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中前三个单元的线索脉络基本上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但是第四单元采用这个思路就行不通。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设三课,即《走进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这三课内容实际上就是为了说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这个单元知识按照“怎么办”来梳理就很清晰。 高考出题人往往不会专门针对诸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者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种具体的知识点来设置问题,而是会考查学生对整个第四单元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所以出的题目综合性都较强,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综合性的材料来回答“怎么办”。
所以无论试题是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问“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实都可以通过用“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的线索进行整理来组织答案。当然前提是结合材料,从整理的线索中筛选知
14
识点。
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存在于全体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生活与哲学》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物质、意识,规律客观性、主观能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自然灾害频发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作用原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如:根据……的情况,制定……措施/方针/政策,或针对……现状/问题,采取……对策,…的提出,是…客观实际的需要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把握思维的奥秘):
【世界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认识现在,还能推测过去,还能展望未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为什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节约意识,弘扬抗震等精神、加强诚信教育等) 总:如: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的提出的正确性,…是正确意识,有利于…) 3、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世界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