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摘要]初、高中物理知识承前启后,相互衔接。相互影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但是,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思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对于高一物理教学,如何做到初、高中知识的巧妙衔接,是物理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物理 衔接
1对初高中物理知识差异性的分析
1.1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初中物理知识注重从生活实际与观察实验出发,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所涉及的知识与应用都是生活中常见且容易理解的:如生活中的力现象、压强等,在这样基础上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相对都比较低。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要能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物理概念与规律,特别是注重学生能正确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教学内容远甚于初中物理;当然初中物理的表达要求也远远低于高中物理,两者内容上的差异性显而易见。
1.2思维方法上的差异性。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在知识的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其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都要强得多,这就意味着要求学生
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更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的学好高中物理。初中物理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形象思维,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高中物理的学习,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一个认识能力上的重大飞跃,由此必将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如初中物理在研究物体的运动问题,仅是生活中的常识去研究物体的位置变化情况,力在物体的运动中作用仅仅是介绍而已。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能够将力与运动的定量关系明确确定,并能够加以灵活运用。
1.3应用数学知识的差异性。数学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工具,初中物理所使用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基本的运算和少量的几何常识。而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是很多的,如:力的合成中的余弦定理;力的分解中的三角函数关系;追及问题中得极值判断;速度与时间变化关系图中斜率跟加速度关系等,而这些数学知识恰恰就是教学中的难点。高一学生在初中中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远远跟不上物理教学所需要的层次,这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失调,给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加大了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2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的策略
2.1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铺好衔接台阶。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所思所想、心理特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
理需求,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偏低,为满足学生初步步入物理殿堂一窥堂奥的心理,初中物理课堂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注重让学生从直观上知道即可,对重点概念、规律,师生反复讨论,重点记忆,考试时习题类型、变化也少,学生只要记住现象和相关公式,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可谓“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到了高中后,高中物理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能真正掌握,过去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的一套,在高中根本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理性的分析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初高中物理的客观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同时缓慢渗透有关学法,铺好衔接台阶,千万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因为欲速则不达。 2.2注意提高学生动态思维活动的水平。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
之上,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刚从初中上来,很难一下适应。为了使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需要,老师要特别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应多例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加深对物理模型的理解;讲解例题时,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目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特别专心,应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
但由于课前他们已经将题目思考多次,所以上课也特别容易理解和听得懂。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
另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