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答案

2025-05-12

2-6 等径球最紧密堆积的空隙有哪两种?一个球的周围有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 答:等径球最紧密堆积有六方和面心立方紧密堆积两种,一个球的周围有8个四面体空隙、6个八面体空隙。 2-7 n个等径球作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不等径球是如何进行堆积的?

答:n个等径球作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n个八面体空隙、2n个四面体空隙。 2-9 计算面心立方、密排六方晶胞中的原子数、配位数、堆积系数。

答::面心:原子数 4,配位数 6,堆积密度

六方:原子数 6,配位数 6,堆积密度

2-10 根据最紧密堆积原理,空间利用率越高,结构越稳定,金刚石结构的空间利用率很低(只有34.01%),为什么它也很稳定? 答: 最紧密堆积原理是建立在质点的电子云分布呈球形对称以及无方向性的基础上的,故只适用于典型的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而不能用最密堆积原理来衡量原子晶体的稳定性。另外,金刚石的单键个数为4,即每个原子周围有4个单键(或原子),由四面体以共顶方式共价结合形成三维空间结构,所以,虽然金刚石结构的空间利用率很低(只有34.01%),但是它也很稳定。

2-11 证明等径圆球六方最密堆积的空隙率为25.9%。

答:设球半径为a,则球的体积为,球的z=4,则球的总体积(晶胞),立方体晶胞体积:(2a)3=16a3,空间利用率=球所占体积/空间体积=74.1%,空隙率=1-74.1%=25.9%。

2-12 金属镁原子作六方密堆积,测得它的密度为1.74g/cm3,求它的晶胞体积。

答:设晶胞的体积为V,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晶胞体积nm3

2-17 Li2O的结构是O2-作面心立方堆积,Li+占据所有四面体空隙位置,氧离子半径为0.132nm。求:(1)计算负离子彼此接触时,四面体空隙所能容纳的最大阳离子半径,并与书末附表Li+半径比较,说明此时O2-能否互相接触;(2)根据离子半径数据求晶胞参数;(3)求Li2O的密度。

解:根据上图GO=FO=rmax ,AB=BC=AC=AD=BD=CD=2

由几何关系知:

比Li+的离子半径r Li+=0.078nm小,所以此时O2-不能互相接触。

= 0.054nm

晶胞参数=0.373nm

Li2O的密度g/cm3 2-19 CaF2的晶胞参数为0.547nm。(1)根据CaF2晶胞立体图画出CaF2晶胞在(001)面上的投影图;(2)画出CaF2(110)面上的离子排列简图;(3)正负离子半径之和为多少? 解 (1)

CaF2晶胞在(001)面上的投影图 (2)

CaF2(110)面上的离子排列简图

(3)正负离子半径之和

2-24 MnS有三种多晶体,其中两种为NaCl型结构,一种为立方ZnS型结构,当有立方型ZnS结构转变为NaCl型结构时,体积变化的百分数是多少?已知CN=6时,rMn2+=0.08nm,rS2-=0.184nm;CN=4时,rMn2+=0.073nm,rS2-=0.167nm。 解:当为立方ZnS型结构时:

=

0.472 nm

当为NaCl型结构时:=2(rMn2++ rS2-)=2(0.08+0.184)=0.384 nm

所以体积变化:=46.15% 第三章答案

3-4影响置换型固溶体和间隙型固溶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解:影响形成置换型固溶体影响因素: (1)离子尺寸:15%规律:1.(R1-R2)/R1>15%不连续。2.<15%连续。3.>40%不能形成固熔体。(2)离子价:电价相同,形成连续固熔体。 ( 3)晶体结构因素:基质,杂质结构相同,形成连续固熔体。(4)场强因素。(5)电负性:差值小,形成固熔体。差值大形成化合物。 影响形成间隙型固溶体影响因素:(1)杂质质点大小:即添加的原子愈小,易形成固溶体,反之亦然。(2)晶体(基质)结构:离子尺寸是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结构中间隙的大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晶体中空隙愈大,结构愈疏松,易形成固溶体。(3)电价因素:外来杂质原子进人间隙时,必然引起晶体结构中电价的不平衡,这时可以通过生成空位,产生部分取代或离子的价态变化来保持电价平衡。 3-5试分析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解:影响有:(1)稳定晶格,阻止某些晶型转变的发生;(2)活化晶格,形成固溶体后,晶格结构有一定畸变,处于高能量的活化状态,有利于进行化学反应;(3)固溶强化,溶质原子的溶入,使固溶体的强度、 硬度升高;(4)形成固溶体后对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固溶体的电学、热学、磁学等物理性质也随成分而连续变化,但一般都不是线性关系。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往往高于各组元,而塑性则较低, 3-6说明下列符号的含义:VNa,VNa',VCl˙,(VNa'VCl˙),CaK˙,CaCa,Ca i˙˙

解:钠原子空位;钠离子空位,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氯离子空位,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最邻近的Na+空位、Cl-空位形成的缔合中心;Ca2+占据K.位置,带一个单位正电荷;Ca原子位于Ca原子位置上;Ca2+处于晶格间隙位置。 3-7写出下列缺陷反应式:(l)NaCl溶入CaCl2中形成空位型固溶体;(2)CaCl2溶入NaCl中形成空位型固溶体;(3)NaCl形成肖特基缺陷;(4)Agl形成弗伦克尔缺陷(Ag+进入间隙)。 解: (1)NaCl

NaCa’+ ClCl + VCl·

(2)CaCl2CaNa· + 2ClCl + VNa’ (3)OVNa’ + VCl· (4)AgAgVAg’ + Agi·

3-10 MgO晶体的肖特基缺陷生成能为84kJ/mol,计算该晶体1000K和1500K的缺陷浓度。(答:6.4×10-3,3.5×10-2) 解:n/N=exp(-E/2RT),R=8.314,T=1000k:n/N=6.4×10-3;T=1500k:n/N=3.5×10-2。 3-11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FexO中,Fe3+/Fe2+=0.1,求 FexO中的空位浓度及 x值。(答: 2.25×10-5;0.956)

解:Fe2O32FeFe· + 3OO + VFe’’ y 2y y Fe3+2yFe2+1-3yO,

X=1-y=1-0.0435=0.9565,Fe0.9565O

[VFe’’]===2.22×10-2

3-12非化学计量缺陷的浓度与周围气氛的性质、压力大小相关,如果增大周围氧气的分压.非化学计量化合物Fe1-xO及Zn1+xO的密度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

解: Zn(g)Zni· + e’ Zn(g) + 1/2O2 = ZnO

Zni· + e’+ 1/2O2 ZnO [ZnO]=[e’] ∴PO2

[Zni·]

ρ

O2(g) OO + VFe’’ + 2h

k=[OO][ VFe’’][h·]/PO21/2=4[OO][ VFe’’]3/ PO21/2 [ VFe’’] ∝PO2-1/6,

∴ PO2 [ VFe’’] ρ

3-18从化学组成、相组成考虑,试比较固溶体与化合物、机械混合物的差别。 align=center> 固溶体 机械混合物 化合物

以原子尺寸“溶解”生

形成原因 粉末混合 原子间相互反映生成

相数 均匀单相 多相 单相均匀 化学计量 不遵守定比定律 遵守定比定律

有几种混合物就有多少

化学组成 不确定 确定

化学组成

以AO溶质溶解在B2O3溶剂中为例: 比 较 项 固 溶 体 化 合 物 机 械 混 合 物 化学组成

AB2O4

(x =0~2)

单相

AO+B2O3

相组成 均匀单相 两相有界面

第四章答案

4-2试简述硅酸盐熔体聚合物结构形成的过程和结构特点。

解:聚合物的形成是以硅氧四面体为基础单位,组成大小不同的聚合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石英的分化,架状[SiO4]断裂,在熔体中形成了各种聚合程度的聚合物。

中期:缩聚并伴随变形一般链状聚合物易发生围绕Si-O轴转动同时弯曲,层状聚合物使层本身发生褶皱、翘曲、架状聚合物热缺陷增多,同时Si-O-Si键角发生变化。 [SiO4]Na4+[Si2O7]Na6 ——[Si3O10]Na8+ Na2O (短键)

3[Si3O10]Na8—— [Si6O18]Na12+2 Na2O (六节环)

后期:在一定时间和温度范围内,聚合和解聚达到平衡。缩聚释放的Na2O又能进一步侵蚀

石英骨架而使其分化出低聚物,如此循环,直到体系达到分化-缩聚平衡为止。

4-5熔体粘度在727℃时是107Pa·s,在1156℃时是103 Pa·s,在什么温度下它是106 Pa·s? 解:根据

(1) (2)

727℃时,η=107Pa·s, 由公式得:1156℃时,η=103 Pa·s,由公式得:联立(1),(2)式解得∴A=-6.32,B=13324

当η=106 Pa·s时, 解得t =808.5℃。

4-9试用logη=A+B/(T-T0)方程式,绘出下列两种熔体在1350~500℃间的粘度曲线(logη~1/T)。两种熔体常数如下: 序 号 A B T0 1 1.631 4229 219 2 1.769 4690 216

解:根据公式:对于熔体1:

当t =500℃时,T=500+273=773K, 当t =700℃时,T=700+273=973K, 当t =900℃时,T=900+273=1173K, 当t =1100℃时,T=1100+273=1373K,当t =1350℃时,T=1350+273=1623K, 对于熔体2:

当t =500℃时,T=500+273=773K, 当t =700℃时,T=700+273=973K, 当t =900℃时,T=900+273=1173K, 当t =1100℃时,T=1100+273=1373K,当t=1350℃时,T=1350+273=1623K,

0.0013, 0.0010, 0.0008, 0.0007, 0.0006,

9.265 7.240 6.064 5.296 4.643

0.0013, 0.0010, 0.0008, 0.0007, 0.0006,

10.189 7.964 6.670 5.823 5.102

熔体在1350~500℃间的粘度曲线

4-11一种玻璃的工作范围是870℃(η=106Pa·s)至1300℃(η=102.5Pa·s),估计它的退火点(η=1012Pa·s)? 解:根据公式:

=280.16kJ/mol

870℃时, η=106 Pa·s, T=870+273=1143K, 1300℃时,η=102.5 Pa·s,T=1300+273=1573K, 联立(1),(2)式解得:

1.57×10-7 Pa·s,

当η=1012 Pa·s时, 1012=1.57×10-7 解得t =505.15℃

4-17有两种不同配比的玻璃其组成(wt%)如下,试用玻璃结构参数说明两种玻璃高温下粘度的大小? 序 号 Na2O A12O3 SiO2 1 8 12 80 2 12 8 80 解:

Na2O A12O3 SiO2

序号

wt% mol% wt% mol% wt% mol%

1 8 8.16 12 7.47 80 84.37 2 12 12.09 8 4.86 80 83.05 对于1:

Z=4,Al2O3被视为网络形成离子

X1=2R-Z=0.014,Y1=4-X=3.986 对于2:

Z=4, Al2O3被视为网络形成离子

X2=2R-Z=0.16,Y2=4-X=3.84

Y1>Y2,故1号在高温下的粘度大。 答案

5-2 何谓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在固态和液态这两者有何差别? 解:表面张力:垂直作用在单位长度线段上的表面紧缩力或将物体表面增大一个单位所需作的功;σ=力/总长度(N/m)

表面能:恒温、恒压、恒组成情况下,可逆地增加物系表面积须对物质所做的非体积功称为表面能;J/m2=N/m

液体:不能承受剪应力,外力所做的功表现为表面积的扩展,因为表面张力与表面能数量是相同的;

固体:能承受剪切应力,外力的作用表现为表面积的增加和部分的塑性形变,表面张力与表面能不等。

5-6在高温将某金属熔于Al2O3片上。(1)若Al2O3的表面能估计为1J/m2,此熔融金属的表面能也与之相似,界面能估计约为0.3J/m2,问接触角是多少?(2)若液相表面能只有Al2O3表面能的一半,而界面能是Al2O3表面张力的2倍,试估计接触角的大小? 解 :(1)根据Yong方程: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

=0.7,所以可算得接触角约为45.6度

(2)将已知数据代入Yong方程=0.8,可算得接触角约为36.9度。 5-14 20℃时,乙醚-水、汞-乙醚及汞-水的界面张力分别为 0.0107、0.379及0.375N/m,在乙醚与汞的界面上滴一滴水,求其接触角。

解:, 5-14 20℃时,乙醚-水、汞-乙醚及汞-水的界面张力分别为 0.0107、0.379及0.375N/m,在乙醚与汞的界面上滴一滴水,求其接触角。

解:, 第六章

6-8 今通过实验测得如图6-3所示的各相图,试判断这些相图的正确性。如果有错,请指出错在何处?并说明理由。

图6-3

解:第一图错,B组元有一个固定的熔点,因此液相线和固相线在B侧应交于一点。 第二图错,A、B组元具有一个低共熔点,因此A、B的两条液相线应交于一点。

第三图错,析晶过程中,达到共熔点后,系统进入低共熔过程,从液相中析出固溶体α、β,系统进入三相平衡状态,系统的温度不能变,因此中间的那条线应与AB平行。 第四图错,具有低共熔点的有限固溶体二元系统相图中γ固溶体不可能存在。 第五图错,具有转熔点的有限固溶体二元系统相图中γ固溶体不可能存在。 6-9 根据图6-4所示的二元系统相图回解:(1)注明各相区;(2)写出无变量点的性质及其相平衡关系;(3)写出M1和M2熔体的平衡冷却析晶过程;(4)计算从熔体刚冷至 TP温度及离开TP温度时系统中存在各相的百分含量。

解:(1) 相区如图所示: (2) 转熔点P: 低共熔点E: (3) 液: 固:

图6-4

液: 固: (4)

点,刚到

离开时,

点,刚到

离开

时,

第八章答案

8-4 比较杨德方程、金斯特林格方程优缺点及适应条件。

解:两个方程都只适用稳定扩散的情况。杨德尔方程在反应初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杨氏模型中假设球形颗粒截面始终不变。因而只适用反应初期转化率较低的情况。而金斯格林方程考虑了在反应进程中反应截面面积随反应过程变化这一事实,因而金氏方程适用范围更广,可以适合反应初、中期。

8-5 粒径为1μm球状Al2O3由过量的MgO微粒包围,观察尖晶石的形成,在恒定温度下,第1h有20%的Al2O3起了反应,计算完全反应的时间。(1) 用杨德方程计算;(2) 用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

解:(1)用杨德尔方程计算:

代入题中反应时间1h和反应进度20%,得

h-1

故完全反应(G=1)所需的时间 (2)用金斯格林方程计算:

h

同理,代入题中反应时间1h和反应进度20%,得

h-1

故完全反应(G=1)时,

所以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h 8-8 试分析影响固相反应的主要因素。 解:(1)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反应物中质点作用力越大,反应能力越小;同一反应体系中,固相反应速度与各反应物间的比例有关;矿化剂的特殊作用。 (2)颗粒度和分布影响:粒径越小,反应速度越快;同一反应体系中由于物料尺寸不同,反应速度会属于不同动力学范围控制;少量较大尺寸的颗粒存在会显著延缓反应过程的完成。

(3)反应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质点热运动增强,反应能力和扩散能力增强。

(4)压力、气氛的影响:两固相间的反应,增大压力有助颗粒的接触面积,加速物质传递过程,使反应速度增加;对有液汽相参加的固相反应,提高压力不表现积极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5)矿化剂的影响:晶格能越大,结构越完整和稳定,反应活性越低。加入矿化剂可以提高固相反应。

第九章答案

9-2 什么叫相变?按照相变机理来划分,可分为哪些相变?

解:相变是物质系统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按相变机理来分,可以分为扩散型相变和非扩散型相变和半扩散型相变。依靠原子或离子长距离扩散进行的相变叫扩散型相变。非扩散型型相变指原子或离子发生移动,但相对位移不超过原子间距。 9-4 马氏体相变具有什么特征?它和成核-生成相变有何差别?

解:马氏体相变是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切变位移(均匀或不均匀)并由此产生形状改变和表面浮凸、曾不变平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的相变。

特征:具有剪切均匀整齐性、不发生原子扩散、相变速度快、相变有一定范围、有很大的切变型弹性应变能。

成核-生长过程中存在扩散相变,母相与晶相组成可相同可不同,转变速度较慢,无明显的开始和终了温度。

9-6 请分析温度对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影响。

解:当温度降低,过冷度增大,成核势垒下降,成核速率增大,直至达到最大值;当温度继续下降,液相粘度增加,原子或分子扩散速率下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成核和生长速率均不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才有最大成核和生长速率。

9-7 调幅分解与脱溶分解有何异同点?调幅分解所得到的显微结构与性能有何特点? 解:调幅分解通过扩散偏聚由一种固溶体分解成与母相结构相同而成分不同的两种固溶体。

脱溶分解是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的过程。 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调幅分解属于连续型相变。它是一种无热力学能垒、无形核的固态相变。脱溶分解是形核-长大型相变,有热力学能垒,有形核过程。

(2)调幅分解初期,母相内的成分起伏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两相的成分随时间增加而连续变化并曾正弦波分布规律,最后达到平衡相成分。脱溶分解的晶核一旦在母相中形成,其成分就是平衡相的成分,以后变化不大。

(3)调幅分解在母相中均匀的发生;脱溶分解晶核一般在晶体缺陷处形成。

(4)调幅分解中的增幅过程是通过上坡扩散。沉淀相晶核的形成是通过下坡扩散。 (5)调幅分解中的两个偏聚区曾不明晰共格界面。沉淀相与母相曾明细界面。 (6)调幅分解组织结构规则,脱溶分解组织的均匀性较差。 相同点:都是通过溶质的扩散而进行。

调幅分解所得到的显微结构通常曾准周期性和互连性的成分调制结构或海绵状组织,组

织均匀细密,只有在电镜下才能分辨。

9-11 何谓均匀成核?何谓不均匀成核?晶核剂对熔体结晶过程的临界晶核半径r*有何影响?

解:均匀成核——在均匀介质中进行,在整体介质中的核化可能性相同,与界面,缺陷无关

非均匀成核——在异相界面上进行,如容器壁,气泡界面或附着于外加物(杂质或晶核剂)

,使用晶核剂可以降低,因此下降。 答案

10-1 名词解释:烧结 烧结温度 泰曼温度 液相烧结 固相烧结 初次再结晶 晶粒长大 二次再结晶

(1)烧结:粉末或压坯在低于主要组分熔点的温度下的热处理,目的在于通过颗粒间的冶金结合以提高其强度。

(2)烧结温度:坯体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后显气孔率接近于零,达到致密程度最大值时,工艺上称此种状态为\烧结\,达到烧结时相应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3)泰曼温度:固体晶格开始明显流动的温度,一般在固体熔点(绝对温度)的2/3处的温度。在煅烧时,固体粒子在塔曼温度之前主要是离子或分子沿晶体表面迁移,在晶格内部空间扩散(容积扩散)和再结晶。而在塔曼温度以上,主要为烧结,结晶黏结长大。 (4)液相烧结:烧结温度高于被烧结体中熔点低的组分从而有液相出现的烧结。 (5)固相烧结:在固态状态下进行的烧结。

(6)初次再结晶:初次再结晶是在已发生塑性变形的基质中出现新生的无应变晶粒的成核和长大过程。 (7)晶粒长大:是指多晶体材料在高温保温过程中系统平均晶粒尺寸逐步上升的现象. (8)二次再结晶:再结晶结束后正常长大被抑制而发生的少数晶粒异常长大的现象。 10-2 烧结推动力是什么?它可凭哪些方式推动物质的迁移,各适用于何种烧结机理? 解:推动力有:(1)粉状物料的表面能与多晶烧结体的晶界能的差值, 烧结推动力与相变和化学反应的能量相比很小,因而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加热!! (2)颗粒堆积后,有很多细小气孔弯曲表面由于表面张力而产生压力差, (3)表面能与颗粒之间形成的毛细管力。 传质方式:(1)扩散(表面扩散、界面扩散、体积扩散);(2)蒸发与凝聚;(3)溶解与沉淀;(4)黏滞流动和塑性流动等,一般烧结过程中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传质机理,即烧结过程中往往有几种传质机理在起作用。

10-3 下列过程中,哪一个能使烧结体强度增大,而不产生坯体宏观上的收缩? 试说明理由。

(1)蒸发-冷凝;(2)体积扩散;(3)粘性流动;(4)晶界扩散;(5)表面扩散;(6)溶解-沉淀

解:蒸发-凝聚机理(凝聚速率=颈部体积增加) 烧结时颈部扩大,气孔形状改变,但双球之间中心距不变,因此坯体不发生收缩,密度不变。 10-4 什么是烧结过程?烧结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解:烧结过程:粉末或压坯在低于主要组分熔点的温度下的热处理,目的在于通过颗粒间的粘结结合以提高其强度。 烧结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界线不十分明显的阶段。

(1)液相流动与颗粒重排阶段:温度升高,出现足够量液相,固相颗粒在DP 作用下重新排列,颗粒堆积更紧密; (2)固相溶解与再析出:接触点处高的局部应力 ? 塑性变形和蠕变? 颗粒进一步重排; (3)固相的的烧结:小颗粒接触点处被溶解较大颗粒或自由表面沉积晶粒长大形状变化不断重排而致密化。

10-5烧结的模型有哪几种?各适用于哪些典型传质过程?

解: 粉体压块:蒸发-凝聚双球模型:有液相参与的粘性蠕变 扩散Kingery和 LSW :溶解-沉淀

10-15 在 1500℃Al2O3正常晶粒生长期间,观察到晶体在1h内从0.5μm直径长大到10μm。如已知晶界扩散活化能为335kJ/mol,试预测在 1700℃下保温时间为4h后,晶粒尺寸是多少?你估计加入0.5%MgO杂质对Al2O3晶粒生长速度会有什么影响?在与上面相同条件下烧结,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解:由由

在 1700℃时,

由,有

加入0.5%MgO时,会抑制Al2O3晶粒生长,抑制现象会更加明显,原因是由于晶界移动时遇到的杂质(MgO)更多,限制了晶粒的生长。 10-16 材料的许多性能如强度、光学性能等要求其晶粒尺寸微小且分布均匀,工艺上应如何控制烧结过程以达到此目的? 解:(1) 晶粒的大小取决于起始晶粒的大小,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 。 (2) 防止二次再结晶引起的晶粒异常长大 。

10-17 晶界移动通遇到夹杂物时会出现哪几种情况?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如何移动?怎样控制?

解:晶粒正常长大时,如果晶界受到第二相杂质的阻碍,其移动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晶界能量较小,晶界移动被杂质或气孔所阻挡,晶粒正常长大停止。

(2)晶界具有一定的能量,晶界带动杂质或气孔继续移动,这时气孔利用晶界的快速通道排除,坯体不断致密。

(3)晶界能量大,晶界越过杂质或气孔,把气孔包裹在晶粒内部。由于气孔脱离晶界,再不能利用晶界这样的快速通道排除,使烧结停止,致密度不再增加,这将出现二次再结晶现象。

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按第二种情况移动,控制晶界的能量以增加致密度。 10-25 影响烧结的因素有哪些?最易控制的因素是哪几个? 解:(1) 粉末的粒度。细颗粒增加了烧结推动力,缩短原子扩散距离,提高颗粒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从而导致烧结过程的加速。

(2) 外加剂的作用。在固相烧结中,有少量外加剂可与主晶相形成固溶体,促进缺陷增加,在液相烧结中,外加剂改变液相的性质(如粘度,组成等),促进烧结。

(3) 烧结温度:晶体中晶格能越大,离子结合也越牢固,离子扩散也越困难,烧结温度越高。 保温时间:高温段以体积扩散为主,以短时间为好,低温段为表面扩散为主,低温时间越长,不仅不引起致密化,反而会因表面扩散,改变了气孔的形状而给制品性能带来损害,要尽可能快地从低温升到高温,以创造体积扩散条件。

(4) 盐类的选择及其煅烧时条件的影响:盐类的选择:用能够生成粒度小、晶格常数较大、微晶较小、结构松弛的MgO的原料盐来获得活性MgO,其烧结活性良好。煅烧时条件:煅烧温度愈高,烧结活性愈低的原因是由于MgO的结晶良好,活化能增高所造成的。 (5) 气氛的影响:氧化,还原,中性。

(6) 成形压力影响:一般说成型压力越大颗粒间接触越紧密,对烧结越有利。

除上述六点以外,还有生坯内粉料的堆积程度、加速热度、保温时间、粉料的粒度分布等。


物理化学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皮草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目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