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创建智慧课堂
临西三完小 宋雪艳
数学课堂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我们如何真正了解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中来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提升,使传授知识与启迪智慧有机结合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的。
一、 深入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
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学生才能准确预设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预设课堂生成,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爱说爱动,对鲜艳的色彩直观形象的物品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与小动物打交道。而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逐渐对比赛、操作探究活动比较感兴趣。而小学阶段75%的孩子是以形象画面思维为主,只有25%的学生以抽象的语言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数学教学应采用各种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同样的一句话重复强调好几次不如一个形象的线段图来的直观,便于理解。好动的学生一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行动敏捷,但是纪律性较差。这一特点往往被有些教师认为是弱点,而大加限制,从而使学生这一好动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发挥。这是很可惜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识记过程中,他们的手和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就能使大脑皮层留下很多“同一意义”的痕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些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偏离,以后很难纠正。第一次练习要全批全改,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把错题当宝贝,弄清学生出错
原因,在错误根源上加以引导纠正,精讲多练、目标准确。如果学生计算题总是出错,不仅仅是粗心,可能是该运算方法没有理解,也可能是态度不认真,看错数字和写错运算符号。比如: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25+50)×4时,学生写成:25×4+50,是他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含义不清楚,该运算定律的数学模型没有构建成功,可能在学习新知时该生的思维有些差异,没有从具体试题中抽象出正确规律。老师应从这一点着重辅导,帮助其正确理解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我们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让学生会听课、会发言、会学习,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课堂效率就能大大增加。
二、课堂活动要注重体验操作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1、为学生提供多重学习素材,充分利用好学具,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一课,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比如张春华老师让学生亲手用纸蒙住圆柱的表面,孩子们在剪底面圆形纸片和侧面纸片时,通过一次次尝试、摸索体会到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通过亲自操作这一结论会深深印在
他们的记忆里。
低年级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数学思维往往出在手指尖上,让学生做中学。可以通过做而获取丰富鲜明度体验,更好的建构数学知识。一年级学生认识钟表时,要让学生参与拨时刻、画表针的活动,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对话交流的核心是思考,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本质是要彰现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独立思维是学生立命之本,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那样有些学生来不及深入缜密的思考和组织语言、只有少数优等生撑场,其他的都陪客。要耐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答案怎么来的。有条理的思考、流利的表达需要老师给他们充分的的机会和时间,也许前十秒只有稀疏几个人举手,没关系,再等三十秒、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小手也在高高的举起。这一时刻需要老师耐心、再耐心,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多一份等待就多一份思维绽放。
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学生开放型思维、逆向思维、
举一反三思维、质疑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形成,与数学学习中的培养渗透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思想伴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慢慢被感悟,进而形成数学的数学素养。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数学冲浪”、“探索乐园”等等,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主动参与的不应只是一些优等生,我们更应关注中下层孩子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遇到的困难,首先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通过倾听小老师的演示,提醒、帮助他们发现知识联系,激发思维,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全班展示汇报环节,老师除了让优等生展示示范后,更应给他们表达交流的机会,听听他们的思考是否顺利,找到他们解决问题的障碍在哪里,通过同学补充、教师提醒帮他们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中,独学是基础,对学是关键,群学来攻关。独学要有反馈,对学要落实,群学求效率。合作是一种需要,学会了需要分享,要求全体参与。独学没有反馈、对学没有落实的群学是假合作。应改变“有小组缺合作、有问答无对话、有过程无探究、有活动无体验。”的状态,让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真正启迪思维,发展创新。
4、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清晰,把枯燥的事情讲生动,启迪学生追问、探寻,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新课伊始教师应用生动有趣的的语言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深深的投入数学学习之
中。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运用通俗易懂生活化的语言,站在儿童的角度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选用具体形象的熟悉事物来加以描述,更好的处理数学抽象化与直观教学的关系。提要求的时候,语言要明确,指向清楚,要让学生通过你的话知道自己要干嘛。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三年级孩子来说太抽象、笼统,不知从哪儿下手,归纳起来有点困难。不如改为“怎样计算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并结合具体算式来叙述自己的思路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总结,这样效果会更好。
当学生学习中感到疲倦时,我们可以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吸引他们积极参加每一个学习活动。用鼓励的话语,丰富及时的评价为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应力求用词规范,清晰连贯,准确富有较强的逻辑性。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应是有趣的、充满灵性的、富有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用智慧启迪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