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上

2025-05-02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

2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

科学家的探索之旅

约翰·道尔顿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1876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是汤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核物理之父,开拓了原子的轨道理论,特别是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 金属箔、硬纸片、玻璃等并能通过黑纸感光的射 线,由于本质不清楚故命名为X射线,而且不同

金属有自己的特征射线,并用他的发现为夫人拍 伦琴夫人的手

1

了第一张手骨照片。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可能还不是最小的。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研究射线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的放射性。而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都是原子核自发裂变产生的。由此可见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说法已存在问题。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后来汤姆生又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命名为电子。由此,汤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被彻底否定了。

α粒子散射实验

葡萄干面包模型

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罗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据推算: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α粒子穿过金箔时产生大角度散射的几率是10-3500,最大散射角不超过10°,(下图)——实验前预言的α粒子穿过金箔时的结果。

类比: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的7000倍左右,相当于7kg的铅球滚动时碰到1g的乒乓球,铅球的运动速度会改变吗?

(2)α粒子通过时原子正电部分对它产生的库仑斥力的影响,因为正电荷在球体内均匀分布,所以两侧的斥力绝大部分相互抵消,也不会使运动方向发生较大改变。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上图)

结论: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结构模型须重新构思。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solar systerm model),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原子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

2

1.2 原子结构、同位素

【学习目标】

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学习内容】

1.原子中微粒间的数学关系: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相对质量 电 子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9.109×10-31质 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1.673×101.007 -27中 子 不显电性 1.675×10-27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8 ??质子Z个?原子核??原子??中子(A?Z)个?A(X)?核外电子Z个 Z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符号角标含义

A——代表质量数 Z——代表核电荷数

c——代表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代表化合价 e——代表原子个数

3.同位素

(1)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2)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3)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是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不同单质。

+d A c+ - - Z e

X (4)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的化合物,H2O、D2O、T2O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原子量):这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6)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得出的数值。

4.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丰度算出来的平均值。下面,我们介绍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平均值的算法。

设问:对于具有同位素原子的元素来讲,应该怎样求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呢?

如8O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数值求出:已知一个8O的质量为2.657×10-26 kg,一个6C的质量为1.993×10-26 kg,

3

1218182.657?10?26kg181.993?10?26kg×O的相对原子质量=12=15.998 8只要我们知道了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在自然界中各同位素原子丰度。根据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就可得到其值。以氯元素为例,求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69×75.77%+36.966×24.23%=35.45 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这样算出来的。在数值上,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我们平常做题时,常用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在一个电中性的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中子 C. 质子,电子 D. 中子,电子 2. 某微粒用ZRAn?表示,下列关于这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含质子数?A?n B. 所含中子数?A?Z C. 所含电子数?Z?N D. 质量数?Z?A 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此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比值 B. 此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比值

C. 按此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

D. 按此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 4. 硼有两种同位素:5B和5B,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则5B和5B的原子个数比是( )

A. 1:3 B. 1:4 C. 1:2 D. 1:1 5. 与27.0克水含有相同中子数的D2O质量为( )

A. 13.2g B. 20.1g C. 24.0g D. 30.0g

6. 某元素所形成的气态单质分子M2有三种,其式量分别为70,72,74。三种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9:6:1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有三种同位素 B. M2的平均式量为72

C. 质量数为35的同位素占原子总数的75% D. M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37

7.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105B和115B,已知硼元素的原子量为10.8。下列对硼元素中105B的质量分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

10111011 4

A.等于20% B.略小于20% C.略大于20% D.等于80% 8.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的离子,质量数为A,则n克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nn(A-N+8) B? (A-N+10) A?16A?16 C? (A-N+2) D?

n(A-N+6) A9.11H、21H、31H、H+、H2是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

C? 氢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10.据最新报道,放射性同位素钬16667Ho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同位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A? 32 B? 67 C? 99 D? 166 11.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 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

A. 3种 B. 6种 C. 9种 D. 12种 12.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W ü 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 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 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13.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18O与19F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6O与17O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 12C与13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 15N与14N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14.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3He存在,以下关于3H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4He的同分异构体 B. 比4He多一个中子 C. 是4He的同位素 D. 比4He少一个质子 15.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重氢、超重氢 B、氧、臭氧 二. 填空题:

AB C、红磷、白磷 D、乙酸、丙酸

16. 非金属元素X有两种同位素ZX和ZX,由X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可能有_______种,它们的式量分别为___________。 17. 已知Cl和

3537Cl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35.5,由23Na、35Cl、37Cl等微粒构成的

37NaCl晶体11.7g中含有

Cl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5

18. 由1H、1H、1H、8O、8O形成类似于H2O分子的三原子化合物分子共有_____ ________种。

三. 计算题:

19.由11Na分别跟17Cl和17Cl所构成的10g氯化钠中含17Cl的质量为多少?

20.电解H2O和D2O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产生氧气,阴极生成H2和D2的混合气体。若两极产生18.5g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33.6L。试求生成的H2和D2物质的量之比。

6

233537371231816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目标】

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了解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了解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掌握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从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认识元素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学习内容】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认为: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电子运动的规律跟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截然不同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一定的空间近似于分层排布。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1.电子的质量极微小(9.1*10-31千克);

2.电子绕核运动是在原子这样极其微小的空间(原子的直径约10-10米)中进行; 3.电子绕核运动的速度每秒钟在106米以上。 所以:电子绕核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精确测定或计算电子在任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其运动轨迹。这是核外电子运动的根本特征--完全不同于普通物体如行星、炮弹、尘粒的运动状况。

二、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但是有确定的运动规律,其运动状况可用电子云来形象地描述。电子云密集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电子云稀疏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较少。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一方面每个电子和核之间因带异性电荷而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倾向于把电子尽可能拉得靠近核;另一方面,电子与电子之间带同性电荷而相互排斥,这个排斥力要迫使电子彼此尽可能远离。当吸引和排斥达成平衡时,核外电子就分布在离核不同的区域里运动,有不同的能量。离核远的电子能量高。

因此,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有些电子能量较小,在离核较近的区域里运动;有些电子能量较大在离核较远的区域里运动。科学上把能量不同的电子运动的区域成为电子层。由此可见,正是吸引和排斥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一些电子,称它们运动在第一电子层上;能量稍高、运动在离核稍远的一些电子称它们运动在第二电子层上,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以把它们依次叫K、L、M、N、O、P、Q层。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然后由往外,依次排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先排K层,排满K层后再排L层,排满L层后再排M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

1、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注意:He最外层为2),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又不容易得到电子。

2、不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不为8,因此可能失去电子或者得到电子转变为稳定结构——最外层为8(氢原子变为0或2 )个电子。

一般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的多为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7

等于4个的多为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电子得失时,原子核不发生变化)

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 原子 ①最外层电子数﹤4时,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失去的电子数目

②最外层电子数≥4时,容易得到电子: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 倾听,理解。 六、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正阳、负阴;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可以形成化合物,

且所形成的化合物为电中性)

2、写法:先写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和正负号,电荷写在前面,

电性正负号写在后面,当电荷数为1时省略不写,如Na+、F-

3、意义:离子符号前面的系数表示离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2Na2+)

4、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概念 表示 方法 电性 稳定性 数量 关系 相似点 相互 转化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 的粒子 Na:钠原子;2Na:两个钠原子 不显电性 “金易失,非金易得”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Cl-:氯离子;2 Cl-:两个氯离子 “阳正,阴负” 稳定结构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 失电子 失电子 阴离子 原子 阳离子 得电子 得电子 5、常见的原子团(由几个原子形成的集团带有电荷) NH4+、OH-、NO3-、HCO3-、SO42-、CO32- 【疑难解析】

既然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异性电荷之间有静电吸引力,原子核的质量又远大于电子,那么电子为什么不会被吸进原子核里?

解答:带正电的原子核对带负电的电子有吸引力,如果电子静止就会被吸进原子核里,但是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具有较大动能,可以克服原子核的吸引,电子就不会落入原子核中,而是稳定地绕核运动。若电子动能很大超过吸引作用,电子将离核而去;若电子动能很小不足以克服吸引作用,电子就会落入何种。由此可见,原子是吸引和排斥这两种相反倾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失去任何一方,原子就不复存在。 【模拟试题】

1.下列所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2.某元素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 )

A.S B.C C.Si D.Cl

8

3.已知aXm+和b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 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m-n

4.和氖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的微粒是 ( )

+-

A.He B.K C.Cl D.

16

5.17 8O和 8O原子核外电子数(判断前后两者的关系) (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6.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Am+和Bn-,两种元素的质子数,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7.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一组粒子是 ( )

++-+--

A.Mg2、Al3、Cl、Ne B.Na、F、S2、Ar

++-++--

C.K、Ca2、S2、Ar D.Mg2、Na、Cl、S2

8.在第n电子层中,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时,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它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其电子数比n+1层最多能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 (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9.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与另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于两种粒子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们可能是同位素 B.可能是不同分子

C.可能是相同的原子 D.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11.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元素是 ,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与氧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 。 12.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的元素组成,按要求填写化学式 ⑴只有两个原子核和两个电子组成的分子是

⑵最外层分别为4个和6个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 ⑶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所形成的氢化物 ⑷由3个原子组成的电子总数为10的化合物是

⑸离子化合物AB中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化合物AB是

13.A+、B-、C、D四种微粒中均有氢原子,且电子总数均为10个。溶液中的A+和B-在加热时相互反应可转化为C和D。则A+为 ,B-为 C和D为 、 。

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摩尔的意义,了解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摩尔质量的计算。

2.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重、难点】

1.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2.运用摩尔进行有关计算。

9

一、物质的量(n)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摩尔。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 4、“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5、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6、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2、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 三、摩尔质量(M):

1、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 2、定义公式:,

3、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

4、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⑤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四、有关计算

1、同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之间的换算方法,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M---摩尔质量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2、同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M---摩尔质量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3、不同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之间的换算。 微粒数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4、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⑴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 物质的量之比 == 微粒数之比 ⑵.只要上下单位一致,左右关系对应,则可列比例式计算 [疑难解析] 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1、 物质的量与摩尔:“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

量的单位。

10

2、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它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单位为g·mol-1

;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相对质量,没有单位。摩尔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相同。

3、质量与摩尔质量:质量是SI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kg;摩尔质量是1摩

尔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g·mol1;二者可通过物质的量建立联系。

【模拟试题】

1、计算下列物质的微粒数或物质的量 ⑴0.5molH2中的氢分子数 ⑵1mol中的氯离子数 ⑶1mol中的氧原子数 ⑷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2、计算下列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 ⑴9.8gH2SO4的物质的量 ⑵5.3gNa2CO3的物质的量 ⑶0.25molCaCO3的质量 ⑷2.0molH2O的质量 3、483g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和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水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气体摩尔体积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通过气体摩尔体积及其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题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以及有关的计算。 【学习内容】

一、 决定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 主要决定于 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微粒的大小 决定于 决定于 1mol物质的体积 体积 微粒的多少 微粒间的距离 1mol气体物质的体积 主要决定于 二、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纯净的和不纯净)的体积约为22.4L。 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单位:L/ mol。 2、注意以下几点

⑴ 气体在不同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⑵ 在温度为0℃,压强为101Kpa下,此时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也就是标准

11

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⑶ 气体摩尔体积仅仅是针对气体(混合气体)而言。

⑷ 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微粒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所以,讨论气体的摩尔体积时必需在一定条件下讨论才有意义。 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四要素:

①状态:气体 ②状况:标准状况 ③定量:1mol ④数值:22.4L

3、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有 × ÷ 联 22.4 L/ mol 22.4 L/ mol 系 吗?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推论1:同温同压任何气体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比

V1n1? V2n2推论2:同温同压任何气体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式量)之比

?1M1? ?2M2推论3:同温同压等质量的任何气体,密度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体积)的反比

?1V21n2

?? ?2V1n1推论4:同温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压强之比一定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P1n1? P2n2 四.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密度=质量÷体积,下面我们取标准状况下1mol某气体,则该气体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摩尔体积,所以可得如下计算公式:

-1-1

标况下气体的密度(g·L)=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

-1

(L·mol)。

【例题精选】: 例1: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况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L。 B.标况下,NA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C.11.2 L CO2中含11 NA个电子。 D.101 kPa、4℃时18mL水和202 kPa,27℃时32g O2所含分子数均为1 NA。 分

12

析:要正确解答这类题,必须准确掌握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A中任何气体摩尔体积都应约是22.4 L/mol,不正确。 B中气体摩尔体积研究的对象是气体,而水是液态,所以不正确。 C中缺“条件”,因此无法确定11.2L气体物质的量,也就无法计算其电子数。 D中,18mL水在101 kPa、4℃时恰好是18g,为1 mol 水,含水分子数为1 NA,而32g O2也是1 mol O2,也含1 NA个O2分子且不受温度、压强的影响,所以正确。 答案:D。 例2:在同温、同压下,氧气(O2)和臭氧(O3)的体积比为3∶2,分别求出它们物质的量之比,分子数之比,质量之比,密度之比和原子个数比。 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同T、同P时,任何两气体

V1n1??分子个数比。 V2n2 解: O2 O3 已知:体积比 3 ∶ 2 求:物质的量比 3 ∶ 2 分子个数比 3 ∶ 2 所含原子个数比 3×2 ∶ 2×3=1∶1 质量比 3×32 ∶ 2×48=1∶1 (提示:O2式量=32,O3式量=48)

1 3m(提示:??)

v

密度比

1=2∶3 2 例3:在相同条件下,3L H2和2L CO2混合,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的多少倍? 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可知:同T、同P下的任何两气体:

(1)

M1?1? M2?2(2)

V1n1? V2n2解:(1)求混合气的平均式量: H2的式量=2 H2的摩尔质量=2 g / mol CO2的式量=44 CO2的摩尔质量= 44g/mol

又?已知VH2:VCO2?3:2?

nH2:nCO2?3:2 2g/mol?3mol?44g/mol?2mol则:M混气??18.8g/mol3mol?2mol?混气平均式量?18.8O2的式量?32

(2)根据式量之比求密度比(即相对密度)

?混气?O2?M混18.8??0.59(倍) MO232答:H2和CO2组成的混合气的平均密度是氧气密度的0.59倍。

13

例4:标况下,向10L由H2、CO2、CO、N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通入6L O2,用电火花引燃,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气体体积为7.5L,将这些气体通过盛有过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气体体积变为2L,这2L气体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5.5倍。求原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体积。(以上数据均在标况下测得) 分析:在H2、CO2、CO和N2中,只有H2和CO能与O2反应。反应后O2剩余,用最大值法,可检验出O2过量,因此2L气体中含有N2和O2。由平均分子量可以求出其中N2和O2体积,根据消耗的O2体积,可求出H2与CO总体积,从而求出起始CO2体积。再根据CO2总量,可求出CO体积,最后得出H2体积。 解:(1)最大值法——判断出O2过量。 设10 L 气体全部是H2或全部是CO 则根据2H2 + O2 → 2H2O 2CO + O2 = 2CO2 2L 1L 2L 1L 10L 5L<6L 10L 5L<6L 所以,由此可推断出6L O2必过量。 (2)反应后剩余的2L是由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求其平均分子量:

∵同T、同P下,

?混气?H2?M混气?155. MH2

∴M混气?2?15.5?31

(3)求2L混合气体中N2和O2的体积 设混合气体中N2的体积为x,则反应后剩余O2的体积为(2-x)

∵同T、同P下,

VN2VO2?nN2nO2

28x?32(2?x)?31

2解得x?0.5(L)

(4)求原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体积 反应掉的O2体积:6-(2-0.5 )=4.5(L)

∵2H2

+ O2

????

点燃2H2O

?? 2CO2 2CO + O2 ??点燃 2L 1L 2L 1L

两反应中,H2和CO与O2反应时的体积比均为2∶1 已推算出耗O2 4.5L

∴参加反应的H2和CO体积共为: 4.5L×2 = 9L

则原混合气中CO2体积为: 10L-0.5L-9L = 0.5L

∵燃烧后的7.5L气体中含CO2、N2和剩余O2,生成的水为液态, ∴燃烧后共含CO2:7.5L-2L = 5.5L

由CO燃烧生成的CO2体积为5.5L-0.5L = 5L 由CO生成CO2的体积比为1∶1 ∴原混合气中CO体积为5L。

14

则原混合气中含H2体积为:9L-5L = 4L。 答:原混合气体中H2:4L,CO2:0.5L,CO:5L,N2:0.5L。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阿佛加德罗定律能够成立的本质原因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 A.气体体积的大小只随分子数的多少而变化 B.不同气体分子的大小几乎相等 C.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相等 D.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与分子本身的大小成正比 2、在标况下,下列气体含有的分子数最多的是( ) A.36.5g HCl B.22.4L O2 C.4g H2 D.0.5mol SO2 3、在1.01×105Pa,20℃时,下列气体各2.8L,其质量最大的是( ) A.N2 B.Cl2 C.NH3 D.SO2

4、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的H2与B容器中的NH3所含原子总数相等,则A与B的体积之比为( ) A.2∶1 B.1∶2 C.1∶1 D.3∶2

5、400ml某气体的质量是同温、同压下同体积H2质量的23倍,则该气体的式量为( ) A.23 B.46 C.11.5 D.5.75 6、同温同压下,50ml气体A2和100ml气体B2化合生成50ml 气体C,则C的化学式为( ) A.AB2 B.A2B C.A2B4 D.AB

7、某金属0.1 mol跟足量盐酸反应,得标况下H2 3.36L,则金属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8、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与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 ) A.密度之比为16∶11 B.密度之比为11∶16 C.体积之比为1∶1 D.体积之比为11∶16 9、下列各组物质中,摩尔质量相同的是( ) A.1g CH4 与标况下1L N2 B.同温同压下,等体积CO2与H2

C.3mol O2与2mol O3 D.1L标况下的CO与1g N2 10、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28g N2所含的原子数为2NA个 B.标况下,0.5NA个水分子所占体积约为11.2L C.CH4的摩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NA个甲烷分子的质量之和 D.1g CO与1g CO2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1

11、关于a g H2和b g 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H2与He的体积比为a∶2b B.同温同压下,若a = b,则H2与H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体积相同时,He的质量一定大于H2的质量 D.同温同压下,若二者物质的量相同,其体积也相同

12、欲使3L CO与H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所需O2的体积在同温同压时为( ) A.1L B.1.5L C.3L D.无法确定

13、24ml 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分反应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剩余气体3ml,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O2的分子个数比可能为( ) A.1∶16 B.16∶1 C.17∶7 D.7∶5

14、A气体的摩尔质量是B气体的n倍,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B气体的质量是空气质量的

15

m倍,则A的化学式式量为( )

A.m·n

B.29mn

C.

29m n D.

29n m15、在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通过电火花,使这三种气体恰好反应,冷却得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9%,则容器内H2、O2、Cl2的体积比为( ) A.9∶4∶1 B.8∶2∶4 C.11∶5∶1 D.9∶4∶2 二、填空题: 16、在相同状况下, g O2 与1.4g N2所占的体积比为4∶1。

17、在标况下,一个装满Cl2的容器为74.6g,若装满N2,则质量为66g,则此容器的容积为

L。

18.0.1molO2约含有 个氧原子,约含有 个质 子,它可与 g镁完全反应,此时可获得 mol电子。 19.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若已知R元素的原子质量为m kg,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若已知Y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g。 20.含有相同数目氧原子的CO和CO2,它们的质量之比是 ,物质的量之 比是 。

21.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3LCO,6L CO2,3L N2和1L NO,则此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为 。

三、计算题:

22、标况下,一个装满Cl2的容器为74.6g,若装满N2,则质量为66g,则此容器的容积为多少升?

23、取A、B、C三种金属各0.1mol,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共得H2 6.72L(标况下),其中B和C产生H2的体积比为2∶1,B和C产生H2之和与A产生的H2体积相等。求A、B、C的化合价各是多少?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学习目标】

16

1.正确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学会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分析推理、解题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有关的计算。 【学习内容】: 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CB表示。

单位: mol/L 表达式:CB =nB/V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L水溶解了22.4LHCl, C=1mol·L-1?(错,溶液体积不为1L,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

(2)160g胆矾溶于水配成1L溶液C=1mol·L-1?(错,溶质物质的量小于1mol) (3)74gCa (OH)2溶于水配成1L溶液C=1mol·L-1?(错,Ca (OH)2微溶)

例2、标况下,盛满HCl烧瓶与用排空气法收集的HCl(VHCl占75%)烧瓶例置于水 中,其物质的量浓度关系?(相等,均等于

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系:

1) 22.4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及溶液密度ρ(g·cm-3)之间的关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步骤: ①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③溶解或稀释:注意冷却或升温至室温 ④移液:把烧杯液体引流入容量瓶。

⑤洗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一并移入容量瓶。 ⑥定容: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距离刻度线2~3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正好相切。

⑦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⑧装瓶:

(2)使用的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等。 (3)重点注意事项:

①容量瓶使用之前一定要检查瓶塞是否漏水;

②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时,选用容量瓶的规格必须与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相同; ③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 ④溶解时放热的必须冷却至室温后才能移液;

⑤定容后,经反复颠倒,摇匀后会出现容量瓶中的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

17

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后液体的体积刚好为容量瓶标定容积。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部分溶液在润湿容量瓶磨口时有所损失;

⑥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必须重新配制。 (4)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会使实验结果有误差: <1>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使所称溶质的质量偏高,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②调整天平零点时,没调平,指针向左偏转(同①)。 ③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使所取液体体积偏大)。

④把量筒中残留的液体用蒸馏水洗出倒入烧杯中(使所量液体体积偏大)。

⑤把高于20℃的液体转移进容量瓶中(使所量液体体积小于容量瓶所标注 的液体的体积)。

⑥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使液体体积偏小)。 <2>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①称量时,物码倒置,并动用游码(使所称溶质的质量偏低,物质的量偏小)。 ②调整天平零点时,没调平,指针向右偏转(同①)。 ③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取液体体积偏小)。

④没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或洗涤液没移入容量瓶中(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⑤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使溶液体积偏大)。

⑥定容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又将超出部分吸出(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操作

①使用蒸馏水洗涤后未干燥的小烧杯溶解溶质。 ②配溶液用的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经干燥。 (5)实验思考题:

①怎样称量NaOH固体?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若取用5 mL浓盐酸,常用10 mL量筒而不用100 mL 量筒,为什么? 【提示】

①因NaOH固体易潮解,且有腐蚀性,必须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称量过程中时间越长,吸水越多,误差越大,若直接在纸上称NaOH,则有损失且易腐蚀托盘。 ②为了减少误差。因为100 mL量筒读数误差较大,且倾出液体后,内壁残留液体较多。 [重点归纳]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计算时运用的基本公式是: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两浓度基本公式的换算关系:

18

定义 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质10mol。 换算 关系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释计算。

浓、稀溶液运算的基本公式是:

[例题解析]

1、注意溶质是什么

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是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进行计算时首先要考虑的,对有些特殊情况,如SO3、CuSO4?5H2O等溶于水后所得溶质及氨水中溶质是什么等,要注意辨别。

例1: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后制得物质的量浓度为12.0mol?L?1、密度为0.915g?mL?1的氨水。试计算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可制得上述氨水。(本题中氨

19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0,水的密度为1.0g?mL?1)

解析:很多同学认为氨水中的溶质为NH3?H2O,导致计算出错。其实,我们习惯认为氨水中的溶质为NH3。设水的体积为1L,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可得:

V(NH3)22.4L?mol?1?12.0mol?L?1

V(NH3)?13?1?17.0g?mol?10mL?1.0g?mL22.4L?mol?1解得V(NH3)?378L,故1体积水吸收378体积的氨气可制得上述氨水。

2、注意溶液的体积

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的体积;二是当题设未给出溶液的密度时,可将各溶液(一般为稀溶液)的体积相加(如溶液混合、稀释),认为其和为溶液的总体积;当给出密度后则需通过密度进行换算求溶液的体积。

例2:在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g?mL?1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

?103mL?L?1?0.915g?mL?19mol?L?1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 )

A. 小于100mL C. 大于100mL

B. 等于100mL

100D. 等于mL

?解析:一些同学未考虑浓硫酸加水稀释后,溶液的密度会发生变化(减小),而直接将

100100?x?1溶液和水的质量加和求体积。设加入水的体积为x mL,则18?,解得?9???x=100,导致错选B项。

设加入水的体积为ymL,由c1V1?c2V2得:

18??100?y100200?浓?1,即y<100。故答案为A项。 ?9?,化简得

100?y?稀?浓?稀3、注意单位运算

在概念理解及应用中,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一是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相互匹配;二是注意从单位运算入手,能简化解题思路,快捷求解。

例3: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大约溶解560体积氨。求:(1)所得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若测得上述氨水的密度为0.91g?mL?1,则此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3)取此氨水10mL,加水稀释到1L,所得稀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析:(1)注意单位量及比例关系。设取用水的体积为1L(水的质量为1000g),则溶解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为560L,即所得到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

点评:本题也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进行推理得解,即:在CrO3、H2SO4两反应物中,只有Cr的化合价降低,而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升有降,故C2H5OH中必含化合价升高的元素,C2H5OH是还原剂。 例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 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正误的判断。

A.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如AlO2、Cr2O7、MnO4等。A正确。 B. 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的价态有关。一般地,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电子,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3?2???2???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失电子,只有

000氧化性,如Fe、Cu、Ag等;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如S、H2、Cl2等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当遇强氧化剂时,它做还原剂,当遇强还原剂时,它做氧化剂,如

???SO2,S是还原剂,B不正确。 2Na?S?Na2S,S是氧化剂,S?O2?加热 C. 元素处于化合态,其价态本身有高、低价态之分,所以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其价态可能是从高价态降为0价,也可能是从低价态升为0价,如

?20?10Fe?CuSO4?FeSO4?Cu和Cl2?2NaBr?2NaCl?Br2,因此该元素可能被还原,

也可能被氧化。C不正确。

D.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只表明金属阳离子的化合价降低,其产物不一定是单质,如高价金属阳离子被较弱的还原剂还原时,可被还原成低价态的金属阳离子:

3?2?2?2Fe?Cu?2Fe?Cu。D正确。

答案:A、D。

点评:解此类有关概念辨析的试题应遵循“理解概念抓实质”的原则,若是再辅以具体实例,会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其判断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例4.已知I、Fe、SO2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

?2?SO2?I??H2O2?Fe2?。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 2Fe3?2??SO2?2H2O?2Fe2??SO4?4H?

B. I2?SO2?2H2O?H2SO4?2HI C. H2O2?H2SO4?SO2?O2?2H2O

46

D. 2Fe2??I2?2Fe3??2I?

解析:解题时可先假设各选项反应均能发生,推出选项中相应微粒还原性的强弱顺序,然后对照已知微粒还原性强弱顺序,从而确定反应能否发生。

由还原性强弱顺序的判断规律可知,各选项有关微粒还原性强弱顺序为:A.

SO2?Fe2?;B. SO2?I?;C.

H2O2?SO2;D.

Fe2??I?,对比

SO2?I??H2O2?Fe2?,C、D与此相违背,故C、D反应不能发生。

答案:C、D。

点评: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其规律是: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弱还原剂,或者说氧化性、还原性体现“以强制弱”的原则。

例5.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1)H2SO3?I2?H2O?2HI?H2SO4 (2)2FeCl3?2HI?2FeCl2?2HCl?I2

(3)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 A. H2SO3?I B. I???Fe2??NO

?Fe2??H2SO3?NO

2? C. Fe?I??H2SO3?NO

2? D. NO?Fe?H2SO3?I?

解析:本题是根据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规律解题。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概括为:左>右。据此规律,由反应式(1)可知还原性H2SO3?HI,由(2)可知还原性(2)(3)得:HI?FeCl2,由(3)可知还原性FeC2l?NO。综合(1)

H2SO3?I??Fe2??NO。

答案:A

点评: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有关微粒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是化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的应用,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知识。 【模拟试题】

1. 对于反应XeF4?2CH3?CH?CH2?2CH3CH2CHF2?X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eF4被氧化

B. CH3?CH?CH2是还原剂

47

C. 该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对于反应H?

D. XeF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NH3?H2?NH2?的正确说法是( )

B. H?是还原剂

D. 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A. 属于置换反应 C. NH3是还原剂

3. 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1)16H?10Z?2XO4?2X (2)2A2????2??5Z2?8H2O

?B2?2A3??2B?

? (3)2B?Z2?B2?2Z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 Z元素在(1)(3)反应中均被还原

C. 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是XO4?Z2?B2?A D. 还原性由强到弱顺序是A2??3??B??Z??X2?

4. 今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1)2FeCl3?2KI?2FeCl2?2KCl?I2 (2)2FeCl2?Cl2?2FeCl3

(3)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若某溶液中有Fe是( )。 A. Cl2

B. KMnO4

C. FeCl3

D. 浓盐酸

2?和I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又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

? 5.a、b、c、d、e五种物质,它们是硫及其化合物,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未配平):

a?b?c?H2O d?b?c?H2O

c?e?b?H2O c?I2?H2O?d?HI

则这些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或平均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A. a、b、c、d、e

B.d、c、a、b、e

48

C. e、b、a、c、d

D. b、a、c、e、d

6. bg某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该金属的三价正盐和ag氢气。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2b a3? B.

3b 2a C.

3b a D.

a 3b 7.已知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物质氧化KI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Fe?Fe2?;MnO4??Mn2?;Cl2?2Cl?;HNO2?NO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 Fe3?

B. MnO4

?

C. Cl2

D. HNO2

8.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 11:3

C. 3:1

D. 4:1

9.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 A. NO2

n??

B. NO

C. N2O

?

D. N2

n?2?2? 10. R2O8离子在一定条件下能把Mn氧化为MnO4,若反应后R2O8转化为RO4。

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值为2 B. n值为3

C. 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二. 填空题:

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____________电子,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反应,还原剂__________电子,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反应。铁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生成物中的铁是_______价,铁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生成物中铁是_____价,事实证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盐酸的氧化性(强、弱)__________。

2. 在Fe、Fe、Fe、Cl2、Cl、Na几种微粒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

3. 在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之比为_________,被氧化与未被氧化的

2?3???HCl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电子转移的总数为_____,若有7.3gHCl被氧化,产生Cl2的

49

质量为________g。

4. 历史上曾用“地康法”制氯气。这一方法是用CuCl2作催化剂,在450?C时用空气中氧气跟氯化氢起反应制得氯气。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此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3)由此反应可知氧化性_____强于________。

11. 智利硝石矿层中含有碘酸钠,可用亚硫酸氢钠与其反应来制备单质碘,其化学方程式为:2NaIO3?5NaHSO3?3NaHSO4?2Na2SO4?I2?H2O (1)反应中______元素被氧化,__________是氧化剂 (2)用短线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总数。

(3)反应产物中,所得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之比为________。

12. 某强氧化剂XO(OH)2被亚硫酸钠还原到较低价态,如果还原24个XO(OH)2离子到较低价态,需用含60个SO3离子的溶液,那么X元素的最终价态为________。

三. 书写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1. 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2. 是分解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3. 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4. 有金属单质Cu参加的置换反应 5. 一种非金属单质还原一种氧化物 6. 一种氧化物还原另一种氧化物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配平

[学习目标]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 2.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学习内容]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

1.化合价升降规律: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跟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必相等,表现在化合价上就有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价数必定跟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价数必定相等。

2.质量守恒定律: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必定守恒。 二、配平的一般步骤:

2??? 50


校本教材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 2024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章单元测试B卷(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