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命题评价促进阅读教学模式探微
广东佛山顺德勒流中心小学 黄姬姣
内容摘要:为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所带来的被动局面,我立足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多主体化,在学生自制评价工具,自我命题的评价方式进行探索,使学生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关注评价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经过一年的尝试,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我 命题 评价
一 提出背景
08年9月开学初,为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上了一次谈话课,这次的谈话让我发现了很多学生对做阅读题信心不大,为了探索其原因所在,后经过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是害怕做记叙文、散文的阅读题。之后,我按照传统的方法,有意识、有针对地调整授课状态,并强化了此类练习。然而,很多阅读题都是由教师命制的,让老师来考学生,使学生往往只是作为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应付考试的“工具”,这样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不能真正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学习策略的调整,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我想与其改变外因不如从内因入手,也就是说老师的外因在改变,而学生的内因不变,学生主观能动没有发挥出来,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根据新课标理念,要求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决定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1
什么才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呢?不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命题、评价,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这样,通过学生命题转变评价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探微就拉开了帷幕。
二 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加德娜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应该是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老师应从多方面观察,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评价手段,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学生自己命题的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负责,初步学会自我调控等。
三、实施步骤
1、指导分析新课程评价目标和要求。
以阅读能力发展为例,我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题型以及考查目标。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阅读一般有三个层面的把握: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是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三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这三个层面于题型中的体现分别:一是主要内容(或段意)的概括,此题型考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表达思想的理解(如文章表达怎样的情感或围绕中心拓展延伸之类的题目),此题型考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三是经过上下文联系法能解决的内容题型(如在文中找近(反)
2
义词,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能立足课文或在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非主要内容和中心的题目),此题型则是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评价目标的学习、理解,让学生懂得应该学生么,怎么学,为学生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评价方向,调整学习策略奠定了基础。
2、立足课文,尝试命题评价。
根据对题型的了解与把握,鼓励学生以课文命题为尝试。即根据课堂情况的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分析与理解,自己尝试命题。刚开始,我要求学生只出四种题型就行: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题型;二是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三是基础题型;四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型。明确要求后,就命出的题目大部分都能准确的按照这四种题型命题。有的还能给你意外的惊喜,如刘家俊的《可爱的中国》命题:为什么方志敏在狱中还要写这篇文章?朋友是指谁?用这样的称呼有什么作用?汪冕在《小抄写员》中的命题:假如叙利奥四个月后仍没被父亲发现,他还会不会继续帮父亲抄下去?多么精妙的命题,既扣中心,又有拓展,还有深究。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自我命题,让我看到了学生对作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我也能检测到学生的听课状况,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3、互评互学,互相促进。
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懂得出题,在课堂的教学中,我还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范例,很多有心的学生就能很好的领会,并使用上来。有时还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利用课堂相互提问,
3
相互点评,当然对一些有讨论性的问题,我还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再读再悟,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直到答案明朗为止。这样操作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规范了问题,也进一步避免了问题问得不具体,目标不明确或歧义的现象。
4、命题评价与反思提高。
在以上的题型分析,课堂引领,自己尝试命题之后,就进入自我命题的互评互查阶段。评价的标准就是能否考出人的概括能力、或把握中心的能力,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或能有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学生先在小组内逐一题型的评价讨论,看谁的题目出得或有新意,或有深度,或有价值,然后把组内最好逐一推荐在全班的评价讨论,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大面积地规范了学生的命题,学生的能力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5、自命他答,刺激兴趣,巩固效果。
待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自我命题的技巧后,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程度,选一篇自己最有把握的课文出一套阅读理解题给他人做。当然在给他人做之前要先想好自己考的每一题是针对哪一类学生,(优生为A类题型,中等生为B类题型,学困生为C类题型)在题目后写上等级。
根据学生命出的题型,我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命的题型,然后分类为A、B、C三卷,按等级给学生考,并告知学生这次的考试为单元测试成绩。在这一前提的刺激下,学生的兴趣大增,个个都认真对待自己的命题权,并为能当好“指挥棒”,认真地复习,充分的理透文章。
4
这样一来,学生既增强自我命题的主动性,又理解了课文,提高了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试后的成绩让他们有了强烈的成功感。这是因为试题有A、B、C不同层次的三卷,每个人都能在这次的考试中得到满足,避免了以往“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尝试为学生的学习如同注入了强心剂,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
6、指导作答,增强信心。
为能让学生更好的作答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前面所述的几个题型,我还进行了指导。如主要内容的概括(记叙文)要学生围绕“谁干了什么”为主线进行思考展开概括,最后拓展为“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一件什么事,效果如何”。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方向,有了套路,学习起来也就化难为易了,再如找中心的题型:训练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或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还是想赞扬什么?这样“中心”一词就变得具体化、明确化了。对于非主要内容或中心的题型,则建议学生要立足文章联系上下文来进行作答。有了指导再配以具体文章问题的训练,反复强化学生的答题水平,思考能力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样从命题的指导到作答技巧的指导,学生无论是出题还是答题,心里都有了一个底,如同有了定心丸。当然一个人的信心也就会大增,做起语文作业也比以前要主动,积极了许多。
7、模式推广, 效果明显。
通过就一篇课文再到一个单元的自我命题的多次尝试,逐步形
5
成了一定的模式。在此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单元,这样长期的训练下去,前后的效果变化较大。为了跟踪和反应实验前后的变化,我在实验中分别做了前测和后测,下列一组数据反应了学生在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发展变化:
图表(一)
一年前的期末考试阅读题分析表
题 型 1、把某句中一词去掉或换成另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2、怎样理解深刻句子的含义。 3、文章围绕什么讲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 正确率 35% 10% 15% 失分率 55% 95% 90% 考试侧重点 能否能立足课文理解词语的作用。 对能否结合文章中心来思考,进行表面和实际的分析。 能否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图表(二)
一年后的期末考试阅读分析表
题 型 1、把某句中一词去掉或换成另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2、怎样理解深刻句子的含义。 3、文章围绕什么讲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 正确率 90% 85% 88% 失分率 5% 12% 10% 考试侧重点 能否能立足课文理解词语的作用。 对能否结合文章中心来思考,进行表面和实际的分析。 能否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从以上数据对比,显示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了,并且能如何联系上下文,立足于课文作答,不难看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我命题评价方式的尝试密切相关。
四、反馈小结:
6
通过尝试、实验、测试中学生所反馈出来的情况,可以说这种学生的自我命题评价方式,如果指导得法其折射的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并且有了问题意识,知道该如何边读边想,且符合新课标评价多元化的要求,达到了知识传授向内在驱动、内在能力的转化,这是取得成功的核心。
五、存在困惑
这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来承担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既考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又考思维的敏感性,所以存在较多的困惑:一是存在组织上的困难。这是对学生新接触的方式,有些学生无从适手,甚至头脑空白,根本没这个知识储备。学生水平有限,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组织起来也就很困难;二是学生能力有限,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那么在命题的过程会出现表述不清或思维混乱,不知在问什么的情况。当然,他们毕竟才是六年级的孩子,存在问题也是难免的,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有意识改正,我想会越来越好的 ,就像是批改作业一样,不但能熟能生巧,而且能不断培养细心、求正的意识。
六、后语
经过一年的训练,本班学生再也不怕阅读了,虽然没有全部同学的百分百做对,但起码信心上就比以前好多了。这样的训练,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是值得深究。笔者把自己一年的探微拟出来,为能得到更多同行的指正与鼓舞,使其做
7
法能更好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01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8
[2006-01-01]